舶來的體育真人秀,被玩成了“土特產”
《大冰小將》還算好看,但也有人說:
小孩兒打冰球,明星上陣帶隊,跟過家家一樣,有什么好看的?
但這還真是它強過同類之處:
小孩兒把過家家當運動,比一票大明星拿運動當過家家,到底好看多了。
作者| 洛弟
《大冰小將》好在選對了嘉賓。
自從《放開我北鼻》第二季后,易烊千璽的“乖萌”人設,成功轉化為帶孩子技能點。
“情商高”“有耐心”“溫柔體貼”“求國家發一個易烊千璽一樣的哥哥”……一檔節目為四字弟弟圈了不少粉,也突然發掘了他在親子觀察類綜藝的“遠大前程”。
這不,拉他來給兒童冰球隊當“經理人”,也還算是有模有樣。
除了開口跪的段子手屬性和渾身笑點,“雷大頭”也早就當了爸爸,女兒“小北北”已經六歲了,豐富的育兒經驗,這回直接用上了。
兩個人綜藝感是夠的,只有一點小問題:他倆的冰上運動經驗,加起來可能還沒一個小選手多……
但這也是它比其他體育類真人秀更好的地方:打了三年的小孩,和一招不會的明星同場競技,起碼能靠一種向上的“平衡”,保持可看性。
體育競技項目居多
明星比運動號召力大
我們的體育類真人秀,起步確實比較晚。
相比之下,美國的老牌戶外觀察類綜藝《極速前進》自2001年播出至今,已經制作了30季。
相比明星經濟發達的韓國,美國綜藝為我們提供的,更多還是創意與框架。
受《Running Man》及《奔跑吧!兄弟》的成功影響,“韓式內容”的注入,注定了國內體育類真人秀,還是以明星為核心的觀察類綜藝。
但中國體育類真人秀節目的第一擊,還比這股綜藝浪潮要早一點兒。
而觀察類真人秀本身在中國的起步,一直落后于這份熱情的發展。
直到2012年倫敦奧運會后,競技體育的熱情,才終于被轉移到剛剛興起的綜藝真人秀上。
中國體育代表團在游泳項目奪得“開門紅”,不但讓運動員孫楊、葉詩文名揚大江南北,也催生了“明星跳水節目”《中國星跳躍》《星跳水立方》的播出。
但節目與其說是注重競技本身,不如說是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讓大家一覽明星高臺跳水(落水?)后濕淋淋的狼狽相。
在兩檔節目錄制過程中,明星嘉賓釋小龍、韓庚、黃征、陳光標紛紛在錄制過程中受傷。
而在2013年4月19日,釋小龍的一位18歲助理于《中國星跳躍》錄制時溺水身亡,徹底把節目推上了風口浪尖。
曾拒絕過此類節目邀約的黃秋生,在微博憤怒表態:“跳水節目終于出事,玩命節目,他們不想清楚的嗎?”“建議叫明星去跳樓,看誰命大,收視更佳!”
跳水運動本身具備一定危險性,不經過相對的長時間訓練,誰也不敢保證不出狀況。
在“黃老邪”看來,讓明星經過兩周訓練就上陣錄制,簡直是為了收視率收買人命。
且讓觀眾和業余評委打分,賽制的粗糙在觀眾眼里,也是對競技體育和明星辛勞的不尊重。
而韓國同類型綜藝《Star Diving Show Splash》,也在當年8<愛尬聊_尬聊百科>月播出兩期后,被出品方MBC以藝人安全考慮為由,緊急叫停。
雖然偃旗息鼓,但兩檔國產節目在前期的收視率,還是標志了一個事實:
中國觀眾更感興趣的,仍然是電視播出的傳統體育競技賽事。
而后來中國版《極速前進》推出,大家更愛看的還是明星,而原本的競速,也加上了環球旅行的元素。
梁實秋在《運動》一文里提到的笑話,對我們的體育競技真人秀觀看傾向,算是一種預言和概括:“大概是李鴻章罷,在出使的時候道出英國,大受招待,有一位英國的皇族特別討好,親自表演網球賽,以娛嘉賓,我們的特使翎頂袍褂地坐在那里參觀,看得眼花繚亂,那位皇族表演完畢,氣咻咻然,汗涔涔然,跑過來問大使表演如何,特使戚然曰:“好是好,只是太辛苦,為什么不雇兩個人來打呢?”我覺得他答得好,他充分地代表了我們國人多少年來對于運動的一種看法。”
而《極速前進》“進口”后的變化,似乎可用他的另一妙喻作比:
“有人吃一個窩頭,要賠上一個醬肘子,讓那白汪汪的脂肪陪送窩頭下肚。”
其后,明星上陣“打比賽”的綜藝節目也不少,但多數并不成功。
山東衛視的《星球大戰》,請來丁俊暉、潘曉婷帶一票明星打臺球,但即使摻上了時興的極限運動,節目依然沒什么熱度。
那時山東臺更火的體育節目,同樣以一項“桌上運動”為主——
《天天耍大牌》的推出,終于實現了老少爺們看別人斗地主,不必親自上陣聚賭惹來警察的夢想。
但“明星參與競技體育”的節目主流模式,到底是奠定了。
只是,即使賽制與種類健全如浙江衛視《來吧冠軍》,似乎也沒能帶來更多流量。
賽事應景·明星露出
“國字號”掛帥更靠譜?
從此,國產體育類真人秀,呈現出至今仍不可逆轉的態勢:
第一是明星參與,不論是上臺出丑,還是“新技能get”,發現明星的另一面,永遠是觀眾無法改變的獵奇心理。
第二,是對傳統競技項目,尤其是在國內知名的大型運動會競技項目有所偏愛。
臺球有聞名全國的丁俊暉、潘曉婷,但臺球運動本身,似乎顯現不出比戶外運動更受觀眾歡迎的情形。
而跳水運動,又與觀眾距離太遠,到頭來只成了看熱鬧、看噱頭。
此時顯現的,正是“全民運動”的威力:
大家能天天看,偶爾玩的體育項目,拍成綜藝才有意思——好比今天《大冰小將》里的冰球以及冰上運動。
今天一二線城市里的大型商場,室內冰場逐漸成為標配,而它除了游樂外更多的用途,是新興的兒童運動項目。
受眾基礎,起碼是打下來了。
此時,它開始承擔與其他類別真人秀節目同樣的作用:宣傳品推。
而2016里約奧運會,中國位列金牌榜第三、獎牌榜第二,加之2022年北京冬奧會進入籌備階段,也為節目帶來了更應景的推力。
2017年初北京衛視播出的《跨界冰雪王》,算是較早打出“助力冬奧”宣傳的節目。
但節目的最大噱頭,還不是渾身綜藝感的林更新,而是首度參與綜藝,出任節目總導演和“訓練營營長”的張藝謀。
安排在這一檔期的目的,明顯是與張藝謀的新片《長城》相互引流。
最終豆瓣評分也證明了,張藝謀拍一部大場面群魔亂舞,還不如參與一檔與奧運有關的體育綜藝讓人舒服。
但也在此時,明星與“專業素人”結合,流量加“帶新”的模式,開始出現。
相比之下,騰訊的《超新星全運會》,就太像一場旗下明星過家家了:土偶土創同臺競技,好聚好散不傷和氣。
而國家體育總局的坐鎮的《大冰小將》,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專業性。
雖然沒有會打冰球的明星,但逼近1%的收視率,也算成績突出了。
不推明星,不玩噱頭,讓一群打冰球、愛冰球的孩子作為真正的主角。
他們與兩位“冰球素人”明星的搭配,是一種向上的“平衡”。
那向下的“平衡”是什么?一群并不懂運動的明星上陣,看誰打得更爛,傷得更狠。
讓體育與綜藝在保持距離的情況下,相輔相成,相互服務,難道不比讓明星冒著死傷危險博收視率更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