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畫不畫臉是誰畫的啊??
<愛尬聊_百科網>請問一下,畫畫不畫臉是誰畫的啊?
李鐵鑫 2021-04-18 16:15 造型不準是很常見的問題,練習造型的話用小幅8開素描紙練習,只用線描不上調子,每次畫畫的途中要有意識的多停下幾次把畫拿到遠處看一定要多畫幾張最好是實物,照畫片和畫模特差別很大
王小琛 2021-04-18 16:17 畫人物要用正確的繪畫方法,在打形的時候盡量對比著畫,比如做些輔助線,骨骼是內在形,你打形的時候要注意一些鼓點,找準鼓點,嘗試著畫一些骨骼圖,肌肉圖,了解一下人臉的內部形,臉畫的寬,這種情況我開始也有,所以打形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要記得退遠看,在打形的時候就要打準,退遠看是很重要的一布,畫的寬倒還真的只有多觀察這個方法了,沒有具體的解決方法,畫的不對稱的話,你說不定是畫的太局部了,要先給五官打好透視線,透視是畫人物畫最重要的,打形的時候就打形,切記不要一個一個摳著畫,要有步驟性的統一一塊地方畫,這樣改起來也方便,另外打形不要畫的太具體,打形的線條要概括,不要一根根的小碎線,盡量畫較長的,概括的線條,再根據這些基本的大形,慢慢往里深入,還有,打形要放松,不要過于拘謹,線條不能畫太死,畫的松動一點,不要一條線就摳死,反復的一組長線條概括出一塊區域的形來。以上是我個人的繪畫經驗,至于可信度,雖然我不是老師,但我好歹聯考時輕松的考出96分,你自己判斷吧,如果不放心,最好還是問一下專業的美術老師,希望能幫上你
邵秀珠 2021-04-18 16:18 他們說的都不對...按照我老師的說法 就是人的左右眼本來看物體就是有差別的 所以你畫好一翻就會發現問題 這是任何人 任何高手都避免不了的 這也很正常 沒什么好悲催的 解決的辦法就是不停的翻轉 翻來翻去的改 建議你去看下阿花(王敏)的CG繪畫教程視頻 嫵媚 在火星時代有 視頻里面說的很清楚 也做的很清楚 他也是那張臉翻來翻去的改 至于你們教授說的啥人腦 啥生理心里什么的 這我看沒必要去管吧 你是搞畫畫的 又不是搞科研的 不然干啥
沈賽莉 2021-04-18 16:27
葉建武 2021-04-18 16:30 豐子愷畫畫不要臉 據說30年代,有家報紙上發表過一篇題為《豐子愷畫畫不要臉》的文藝評論。許多人看到這個標題都大吃一驚,不知道這位著名畫家究竟做了什么不要臉的事。(畫的名字叫做《取蘋果》,圖片COPY不下來,各位網上搜一下) 1.畫中表現的是什么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豐子愷畫的臉于標題有什么關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象一下小男孩的神情和心理活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問者: 哈哈,你理解錯了!他畫畫不畫臉,不是他本人不要臉1.畫中是一個男孩拿蘋果2.畫里面沒有臉,只是用身體形態來表現他拿蘋果的動作3.似乎沒什么心里活動,只是體現他畫藝高超
余衛武 2021-04-18 16:37 20世紀30年代初,上海《新聞報》有一篇評論著名畫家豐子愷的文章——《豐子愷畫畫不要臉》。豐子愷看后大吃一驚,怒不可遏。心想:我與作者素不相識,無怨無仇,為何竟遭此辱罵?待看完全文,豐子愷卻發出了會心的微笑。原來文章是分析豐子愷畫的畫,人物臉部雖然大都沒有眼睛鼻子,但卻惟妙惟肖,極為傳神。 “不要臉”這個語詞,既可表達“品德低劣”,也可表達“畫畫時沒有眼睛鼻子”。這篇文章的作者在標題上巧妙地褒義貶出,脫俗出奇,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巧妙地借用概念的歧義,不僅可以取得藝術效果,而且可以使你避免尷尬的局面。 【例1】有個棋藝不高的人,跟人下棋,連輸三盤。第二天,人家問他情況,他回答說:“第一盤,我沒有贏他;第二盤,他沒有輸給我;第三盤,我要跟他和,他不肯。”這個棋藝不高的人,臭要面子,不愿說出連“輸”三盤的事實,而是用三種不同的語詞來表達了同一個概念“輸”。 【例2】一位著名的女主持人,一次主持一個盛大的文藝晚會,在去前臺報節目時不慎被臺上的電纜線絆倒,頓時引起哄堂大笑,亂作一團,但這位主持人沉著冷靜地爬起來笑著說:“我被大家的熱情歡迎感動得五體投地了!”此言一出,觀眾對她的應變能力報以熱烈的掌聲,晚會在和諧、友好的氣氛中繼續進行。 這位女主持人巧妙地利用“五體投地”的本義進行了自嘲式化解尷尬。 巧妙地借用概念的歧義,還可以使人轉危為安。 【例3】傳說,盛夏時節的一天,紀曉嵐和幾位同僚一起,在書館里校閱書稿。 紀曉嵐因為身體肥胖,經不起炎熱酷暑,于是就脫掉了上衣,赤著膊子,把辮子也盤到了頭頂上。不巧,這時,乾隆皇帝慢慢走進館來。當紀曉嵐發覺時,已經來不及穿衣服了,于是他趕緊把脖子一縮,鉆到了書桌下面。 其實,乾隆早就看見紀曉嵐的動作了,但他佯作不知,就在館里故意與其他官員閑聊,遲遲沒有離去的意思。后來,他又靜坐在書桌旁,擺手示意其他的官員不要做聲。 暑伏酷熱,紀曉嵐在桌子下面大汗淋漓,實在熬不住了,又聽見外面靜悄悄的,自以為乾隆已經走了,于是便伸出頭來向外窺探,問同僚們:“老頭子走了嗎?”他話音剛落,就發現皇上正坐在自己的身旁呢! 乾隆聽了不覺好笑,同僚們亦忍俊不禁。 乾隆佯怒道:“紀曉嵐,你好無禮,怎么能講出這般輕薄隨便的話!為何叫我老頭子’?如果你解釋得體,就饒恕你,否則就砍了你的腦袋!” 眾同僚都為紀曉嵐捏了一把汗。紀曉嵐真不愧是鐵齒銅牙,他從容地回答道:“皇上萬壽無疆,這難道不叫老’嗎?您頂天立地,至高無上,這難道不是頭’嗎?天與地是皇上的父母,您難道不是子’嗎?這些合起來不就是老頭子’嗎?” 乾隆聽了他的解釋,立即轉怒為喜,不但沒有責罰,反而獎賞了他。 巧妙地借用概念的歧義,還可以用于外交場合,化解不懷好意的詰難。 【例4】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不無揶揄地問周總理:“總理閣下,你們中國人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馬路’呢?” 周總理隨即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路,簡稱馬路。” 這個美國記者的提問明顯帶有侮辱性質,周總理卻巧借諧音,以此釋彼,不僅輕而易舉地化解了美國記者自以為得意的詰難,使其無言以對,而且表明了中國人民的選擇——走馬克思主義道路,真是幽默風趣,令人嘆服。 巧妙地借用概念的歧義,還可以用于對敵斗爭。 【例5】諸葛亮奉命到達江東勸說孫權共同抗曹,………… 諸葛亮不急不慢地說:“我有一計,不必牽羊擔酒,納土獻印,用不著國家投降,只需派一個使者,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曹操得到這兩個人,百萬之眾就會卸甲卷旗退走!” 周瑜一聽,十分新鮮,急問:“用哪兩個人,可退曹兵?” 諸葛亮慢條斯理地說:“我還住在隆中的時候,就聽說曹操在漳河新造一臺,起名銅雀臺,極其壯麗,廣選天下美女充實在里面。曹操是個好色之徒,聽說江東喬國老有兩個女兒,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所以發誓:吾一愿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愿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現在他弓陌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只是為此二女,將軍何不去尋喬公,以千金買此二女,差人送與曹操?曹操得到這兩個女子,稱心滿意,一定班師而去,這是范蠡獻西施的計,將軍還不趕快執行。” 周瑜問道:“曹操想得二喬,有何證據?” 諸葛亮不慌不忙地說:“曹操的兒子曹植曾奉曹操的命令作《銅雀臺賦》,文中寫道: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話到此處,周瑜已氣得臉紅脖子粗,諸葛亮故意裝作滿頭霧水似地問:“漢天子常以公主和親,你現在怎么可惜起兩個民間女子來了呢?” 周瑜說道:“公有所不知,大喬是孫策的妻子,小喬就是我的妻子。” 諸葛亮洋裝惶恐道:“我確實是不知此事,失口亂說,死罪死罪!” 周瑜道:“我與老賊勢不兩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 于是,二人遂訂下聯合抗擊曹軍的大計。 其實,曹植的《銅雀臺賦》中的“喬”作“橋”,“二喬”指的是“銅雀臺中的兩座橋”,卻被諸葛亮巧妙地用來激怒周瑜,促成孫、劉聯合。 【例6】1944年,日本攻入廣西,局勢相當緊張,而此時的國民黨廣西省主席黃旭初卻借口要為他的母親掃墓,攜家帶口倉皇出逃.當時各家新聞媒體紛紛就此做了報道。其中《新華日報》作的標題最絕,它的引題是“桂林危機聲中”,主題是“黃旭初掃他媽的墓”,其中之妙意,不用言表。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巧妙借用概念的歧義能使語言表達有如此絕妙效果,但如果運用不當,也會引出麻煩。 【例7】英軍某團買了一頭驢作為吉祥物。不幸的是,驢子死了。由于團長出差在外,副團長用電報向團長請示:“驢子不幸死了,是再買一頭,還是等您回來?”團長見電報后,氣得說不出話來。 【例8】國慶節前夕,某機關的游行籌備小組開會,籌備小組的一位女同志宣布:“今年游行,女同志一律不準穿褲子!”頓時引起哄堂大笑。 說話者是想說:“一律只準穿裙子。”但他沒說清楚,產生了歧義。 總之,對于職場中人至關重要的語言表達,不僅要解決語法上“通不通”和修辭上“美不美”的問題,還要解決邏輯上“對不對”的問題,其中概念與語詞的關系就是其首先要解決的。 附:【鳳山寄語】 世上有三種人:天才、凡人、庸人。 天才磨刀,磨的是刀鋒,且找到了最適合的方法。 凡人磨刀,磨的是刀鋒,但沒有找到適合的方法。 庸人磨刀,流了汗,出了力,磨的卻是刀背,他的刀鋒一輩子都不會銳利。 ——你愿做哪種人
李鐵鑫 2021-04-18 16:15 造型不準是很常見的問題,練習造型的話用小幅8開素描紙練習,只用線描不上調子,每次畫畫的途中要有意識的多停下幾次把畫拿到遠處看一定要多畫幾張最好是實物,照畫片和畫模特差別很大
王小琛 2021-04-18 16:17 畫人物要用正確的繪畫方法,在打形的時候盡量對比著畫,比如做些輔助線,骨骼是內在形,你打形的時候要注意一些鼓點,找準鼓點,嘗試著畫一些骨骼圖,肌肉圖,了解一下人臉的內部形,臉畫的寬,這種情況我開始也有,所以打形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要記得退遠看,在打形的時候就要打準,退遠看是很重要的一布,畫的寬倒還真的只有多觀察這個方法了,沒有具體的解決方法,畫的不對稱的話,你說不定是畫的太局部了,要先給五官打好透視線,透視是畫人物畫最重要的,打形的時候就打形,切記不要一個一個摳著畫,要有步驟性的統一一塊地方畫,這樣改起來也方便,另外打形不要畫的太具體,打形的線條要概括,不要一根根的小碎線,盡量畫較長的,概括的線條,再根據這些基本的大形,慢慢往里深入,還有,打形要放松,不要過于拘謹,線條不能畫太死,畫的松動一點,不要一條線就摳死,反復的一組長線條概括出一塊區域的形來。以上是我個人的繪畫經驗,至于可信度,雖然我不是老師,但我好歹聯考時輕松的考出96分,你自己判斷吧,如果不放心,最好還是問一下專業的美術老師,希望能幫上你
邵秀珠 2021-04-18 16:18 他們說的都不對...按照我老師的說法 就是人的左右眼本來看物體就是有差別的 所以你畫好一翻就會發現問題 這是任何人 任何高手都避免不了的 這也很正常 沒什么好悲催的 解決的辦法就是不停的翻轉 翻來翻去的改 建議你去看下阿花(王敏)的CG繪畫教程視頻 嫵媚 在火星時代有 視頻里面說的很清楚 也做的很清楚 他也是那張臉翻來翻去的改 至于你們教授說的啥人腦 啥生理心里什么的 這我看沒必要去管吧 你是搞畫畫的 又不是搞科研的 不然干啥
沈賽莉 2021-04-18 16:27
畫畫不是把人畫的一模一樣,大師都說,臨摹不是復印,寫生不是照相機。
就是不能畫的一模一樣,要把你看到的東西表達出來,所以有的時候畫出來可能有點走養。到不一定都是技術問題。也不知道你說的丑是那種,如果是不好看,那就可能是我說的原因了,只在意特征,并沒在意原本的相貌。或者說,人就丑。。畢竟有的人本來就不好看,那也不能怪畫家啊,例如畫豬八戒,就算達芬奇來了,也畫不成潘安啊!?對吧?還有一種丑就是不協調,五官不正啊!之類的,畢竟就算抽象畫,人物的比例也有考究,就算不好看,也不會很別扭,所以第二種丑那就是不協調了,就是技術問題了。技術問題就多了,比例失調、結構不對、細節刻畫不夠精致、干脆畫不好或不會畫、透視不準、解刨沒學過,人體不對位。當然可能還有,那也是以上的延伸了。希望可以幫助到你葉建武 2021-04-18 16:30 豐子愷畫畫不要臉 據說30年代,有家報紙上發表過一篇題為《豐子愷畫畫不要臉》的文藝評論。許多人看到這個標題都大吃一驚,不知道這位著名畫家究竟做了什么不要臉的事。(畫的名字叫做《取蘋果》,圖片COPY不下來,各位網上搜一下) 1.畫中表現的是什么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豐子愷畫的臉于標題有什么關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象一下小男孩的神情和心理活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問者: 哈哈,你理解錯了!他畫畫不畫臉,不是他本人不要臉1.畫中是一個男孩拿蘋果2.畫里面沒有臉,只是用身體形態來表現他拿蘋果的動作3.似乎沒什么心里活動,只是體現他畫藝高超
余衛武 2021-04-18 16:37 20世紀30年代初,上海《新聞報》有一篇評論著名畫家豐子愷的文章——《豐子愷畫畫不要臉》。豐子愷看后大吃一驚,怒不可遏。心想:我與作者素不相識,無怨無仇,為何竟遭此辱罵?待看完全文,豐子愷卻發出了會心的微笑。原來文章是分析豐子愷畫的畫,人物臉部雖然大都沒有眼睛鼻子,但卻惟妙惟肖,極為傳神。 “不要臉”這個語詞,既可表達“品德低劣”,也可表達“畫畫時沒有眼睛鼻子”。這篇文章的作者在標題上巧妙地褒義貶出,脫俗出奇,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巧妙地借用概念的歧義,不僅可以取得藝術效果,而且可以使你避免尷尬的局面。 【例1】有個棋藝不高的人,跟人下棋,連輸三盤。第二天,人家問他情況,他回答說:“第一盤,我沒有贏他;第二盤,他沒有輸給我;第三盤,我要跟他和,他不肯。”這個棋藝不高的人,臭要面子,不愿說出連“輸”三盤的事實,而是用三種不同的語詞來表達了同一個概念“輸”。 【例2】一位著名的女主持人,一次主持一個盛大的文藝晚會,在去前臺報節目時不慎被臺上的電纜線絆倒,頓時引起哄堂大笑,亂作一團,但這位主持人沉著冷靜地爬起來笑著說:“我被大家的熱情歡迎感動得五體投地了!”此言一出,觀眾對她的應變能力報以熱烈的掌聲,晚會在和諧、友好的氣氛中繼續進行。 這位女主持人巧妙地利用“五體投地”的本義進行了自嘲式化解尷尬。 巧妙地借用概念的歧義,還可以使人轉危為安。 【例3】傳說,盛夏時節的一天,紀曉嵐和幾位同僚一起,在書館里校閱書稿。 紀曉嵐因為身體肥胖,經不起炎熱酷暑,于是就脫掉了上衣,赤著膊子,把辮子也盤到了頭頂上。不巧,這時,乾隆皇帝慢慢走進館來。當紀曉嵐發覺時,已經來不及穿衣服了,于是他趕緊把脖子一縮,鉆到了書桌下面。 其實,乾隆早就看見紀曉嵐的動作了,但他佯作不知,就在館里故意與其他官員閑聊,遲遲沒有離去的意思。后來,他又靜坐在書桌旁,擺手示意其他的官員不要做聲。 暑伏酷熱,紀曉嵐在桌子下面大汗淋漓,實在熬不住了,又聽見外面靜悄悄的,自以為乾隆已經走了,于是便伸出頭來向外窺探,問同僚們:“老頭子走了嗎?”他話音剛落,就發現皇上正坐在自己的身旁呢! 乾隆聽了不覺好笑,同僚們亦忍俊不禁。 乾隆佯怒道:“紀曉嵐,你好無禮,怎么能講出這般輕薄隨便的話!為何叫我老頭子’?如果你解釋得體,就饒恕你,否則就砍了你的腦袋!” 眾同僚都為紀曉嵐捏了一把汗。紀曉嵐真不愧是鐵齒銅牙,他從容地回答道:“皇上萬壽無疆,這難道不叫老’嗎?您頂天立地,至高無上,這難道不是頭’嗎?天與地是皇上的父母,您難道不是子’嗎?這些合起來不就是老頭子’嗎?” 乾隆聽了他的解釋,立即轉怒為喜,不但沒有責罰,反而獎賞了他。 巧妙地借用概念的歧義,還可以用于外交場合,化解不懷好意的詰難。 【例4】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不無揶揄地問周總理:“總理閣下,你們中國人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馬路’呢?” 周總理隨即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路,簡稱馬路。” 這個美國記者的提問明顯帶有侮辱性質,周總理卻巧借諧音,以此釋彼,不僅輕而易舉地化解了美國記者自以為得意的詰難,使其無言以對,而且表明了中國人民的選擇——走馬克思主義道路,真是幽默風趣,令人嘆服。 巧妙地借用概念的歧義,還可以用于對敵斗爭。 【例5】諸葛亮奉命到達江東勸說孫權共同抗曹,………… 諸葛亮不急不慢地說:“我有一計,不必牽羊擔酒,納土獻印,用不著國家投降,只需派一個使者,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曹操得到這兩個人,百萬之眾就會卸甲卷旗退走!” 周瑜一聽,十分新鮮,急問:“用哪兩個人,可退曹兵?” 諸葛亮慢條斯理地說:“我還住在隆中的時候,就聽說曹操在漳河新造一臺,起名銅雀臺,極其壯麗,廣選天下美女充實在里面。曹操是個好色之徒,聽說江東喬國老有兩個女兒,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所以發誓:吾一愿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愿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現在他弓陌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只是為此二女,將軍何不去尋喬公,以千金買此二女,差人送與曹操?曹操得到這兩個女子,稱心滿意,一定班師而去,這是范蠡獻西施的計,將軍還不趕快執行。” 周瑜問道:“曹操想得二喬,有何證據?” 諸葛亮不慌不忙地說:“曹操的兒子曹植曾奉曹操的命令作《銅雀臺賦》,文中寫道: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話到此處,周瑜已氣得臉紅脖子粗,諸葛亮故意裝作滿頭霧水似地問:“漢天子常以公主和親,你現在怎么可惜起兩個民間女子來了呢?” 周瑜說道:“公有所不知,大喬是孫策的妻子,小喬就是我的妻子。” 諸葛亮洋裝惶恐道:“我確實是不知此事,失口亂說,死罪死罪!” 周瑜道:“我與老賊勢不兩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 于是,二人遂訂下聯合抗擊曹軍的大計。 其實,曹植的《銅雀臺賦》中的“喬”作“橋”,“二喬”指的是“銅雀臺中的兩座橋”,卻被諸葛亮巧妙地用來激怒周瑜,促成孫、劉聯合。 【例6】1944年,日本攻入廣西,局勢相當緊張,而此時的國民黨廣西省主席黃旭初卻借口要為他的母親掃墓,攜家帶口倉皇出逃.當時各家新聞媒體紛紛就此做了報道。其中《新華日報》作的標題最絕,它的引題是“桂林危機聲中”,主題是“黃旭初掃他媽的墓”,其中之妙意,不用言表。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巧妙借用概念的歧義能使語言表達有如此絕妙效果,但如果運用不當,也會引出麻煩。 【例7】英軍某團買了一頭驢作為吉祥物。不幸的是,驢子死了。由于團長出差在外,副團長用電報向團長請示:“驢子不幸死了,是再買一頭,還是等您回來?”團長見電報后,氣得說不出話來。 【例8】國慶節前夕,某機關的游行籌備小組開會,籌備小組的一位女同志宣布:“今年游行,女同志一律不準穿褲子!”頓時引起哄堂大笑。 說話者是想說:“一律只準穿裙子。”但他沒說清楚,產生了歧義。 總之,對于職場中人至關重要的語言表達,不僅要解決語法上“通不通”和修辭上“美不美”的問題,還要解決邏輯上“對不對”的問題,其中概念與語詞的關系就是其首先要解決的。 附:【鳳山寄語】 世上有三種人:天才、凡人、庸人。 天才磨刀,磨的是刀鋒,且找到了最適合的方法。 凡人磨刀,磨的是刀鋒,但沒有找到適合的方法。 庸人磨刀,流了汗,出了力,磨的卻是刀背,他的刀鋒一輩子都不會銳利。 ——你愿做哪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