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73、74集 鹿兆海葬禮?
這是白鹿原絕無僅有的一次隆重的葬禮。整個葬禮儀程由一個稱作“鹿兆海治喪委員會”的權威機構主持,十七師長為主任委員,滋水縣黨支部書記岳維山和候縣長為副主任委員,會軍隊各界代圾和紳士賢達共有二十一人列為委員,名儒朱先生和白鹿村白嘉軒,以及田福賢都被鄭重地列入。所有具體的事務,諸如打墓箍墓,搭棚借桌椅板凳,淘糧食磨面壘灶等項雜事,都由白鹿家族的人承擔,白鹿軒在祠堂里接待了十七師和縣府派來字置這場葬禮的官員,表現出來少見的寬厚和隨和,對他們提出的新式葬禮的各項義程全部接受,只是稍微申述了一點:“你們按你們的新規矩做,族里人嘛,還按族里的規矩行事。”他轉過身就指使陪坐在一邊的孝武去敲鑼,又對官員們說:“下來的事你們就放心。”
咣─咣─咣─咣,宏大的鑼聲在村里剛剛響起,接著就有族人走進祠堂大門,緊接著便見男人們成溜串擁進院子;鑼聲還在村子最深的南巷嗡嗡回響,族人幾乎無一缺空齊集于祠堂里頭了,顯然大家都已風聞發生了什么事情,以及知道了它的不同尋常的意義。白嘉軒拄著拐杖,從祠堂大殿里走出來站在臺階上,雙手把拐杖撐到前頭,佝僂著的腰顫抖一下,揚起頭來說:“咱們族里一個娃娃死了!”聚集在祠堂庭院里的老少族人一片沉默。白嘉軒揚起的脖子上那顆碩大的喉圪塔滯澀地滑動了一下,腫脹的下眼泡上滾下一串熱淚。眼淚從這樣的老臉上滾落下來,使在場的族人簡直不忍一睹,沉默的庭院里響起一片嗚咽。白嘉軒的喉嚨有點哽咽: “兆海是子霖的娃娃,也是咱全族全村的娃娃。大家務必給娃娃把后事……辦好……”有人迫不及待地催促:“你說咋辦?快安頓人辦吧!”白嘉軒提出兩條建議:“用祠堂攢存的官款,給兆海掛一桿白綢蟒紙,一桿黑綢蟒紙:用祠堂官地攢下的官糧招待各方賓客,減除子霖的支應和負擔。”族人一嗡聲通過了。誰都能想到兩條建議的含議,尤其是后一條,鹿子霖家里除了一個長工劉謀兒再沒人咧呀!老族長白嘉軒這兩條建議情深意義朗深得眾望。白嘉軒接著具體分工,他一口氣點出十三個族人的名字:“你們十三個人打墓箍墓,一半人先打土墓,另一半人到窯場拉磚。拉多少磚把數兒記清就行了。墓道打成,磚也拉了來,你們再合手把墓箍起來。”白嘉軒又點出十一個人去搭靈棚:“靈棚咋個搭法?你們按隊伍上和縣府官員說的法子弄。頂遲趕明個早飯時搭好,靈車晌午就回原上。”白嘉軒又一一點名分派了壘灶臺淘麥子磨面的人,連掛蟒紙的木桿栽在何地由誰來栽也指定了。族人無不驚詫,近幾年族里的大小事體都由孝武出頭安頓,老族長很少露面了,今日親自出頭安排,竟然一絲不亂井井有條,而且能記得全族成年男人的官名,心底清亮得很著哩!白嘉軒最后轉過臉,對待立在旁邊的兒子說:“孝武,你把各個場合的事都精心辦好。”
一切都在悲愴的氣氛下緊張地進行著。白孝武實際操持著巨細事項;一陣兒到墓地上主持破土儀式,一陣兒又在祠堂前戲樓下和族人議定靈棚的具體方位,不斷回答各項活路辦事人的問詢,不斷接待臨近村莊的官人和親戚,他把各項主要工程的進程主動匯報給隊伍和縣府的官員,更不忘給這場不尋常的喪事的主人子霖叔說清道明。鹿子霖像個重病未愈的人坐在椅子上,哭腫的眼泡擠住了眼仁,似乎對如何安葬的事毫無興味:“孝城,你就看著辦吧!你覺得合適,叔也就合適了……你放心辦去!”
朱先生剛剛趕上迎接靈車。靈柩從汽車上抬下來,一邊是胸戴白花臂纏黑紗的士兵,另一邊是頭裹白布身穿白褂的白鹿村的年輕族人,合伙的抬著靈柩從村口進入白鹿村村巷。靈柩前頭是軍樂隊低沉哀婉的樂曲,后頭是一班本原樂人喇叭嗩吶悠揚優傷的祭靈曲。心軟眼也軟的女人們自從汽車停穩看見了漆成黑色的棺枋就扯開嗓子哭嚎起來,引得許多男人也嚎哭了,聲震村巷。靈柩進入靈棚,三聲震天撼地的火銃連續爆響,兩條黑白蟒紙徐徐升上高桿,在空中迎風舞擺。軍方和縣府各界代表把早已備好的花圈挽聯敬掛起來。臨近村莊也紛紛送來紙扎的或綢扎的蟒紙,一個英雄的魂靈震撼著古原的土地和天空。朱先生在白嘉軒的陪伴下走在靈柩后來的前排,他沒有哭泣,也沒有說話,默默地進入靈棚,跪倒在靈臺兩側裝著碎麥草的口袋上,默默地為他的學子守靈。白嘉軒勸他盡了心意就行了,到祠堂或者到自己的屋里去歇息。朱先生木然跪著不言不語。白孝武進來彎下腰在他耳邊悄聲說:“姑父,隊伍上的馬營長在祠堂等你,說兆海托他給你捎來一樣東西……”
朱先生進入祠堂,馬營長把一只鐵皮罐頭盒子交給他說:“鹿團長臨終前托我交給你。我一直沒敢打開。”朱先生把那個鐵盒子在手里轉了轉掂了掂,又交給馬營長說:“你把它撬開。”馬營長用手摳了摳蓋子摳不開,就甭著脖子打算用牙齒咬開。朱先生連忙制止了他:“不要用嘴碰它──太臟。”馬營長愣怔一下,朱先生說:“那里頭裝著一撮死人的頭發。”馬營長眨眨眼問:“先生,你算卦算的?”朱先生說:“是他上中條山之前,我朝他要的,要一撮倭寇的毛發。”馬營長驚訝地瞪著眼睛,接著就噢噢噢干嘔起來。祠堂里的人紛紛圍過來看那只鐵皮盒子,手勁大的人把蓋子摳起來了,里頭果然是一堆頭發。倒在地上,才發現不是一撮,而是四十三撮,每撮都用一根細鐵絲攔腰扎死。眾人一齊瞪著眼睛。朱先生說:“兆海呀,我明白了,你殺死四十三個倭寇。你……”說著一把抓住馬營長的胳膊問:“你跟兆海都上了中條山,你說得準這四十三個野獸殘害了多少中原同胞?”馬營長“哇”地一聲哭了:“誰算得清啊……”
一項事先未作安排的祭禮被朱先生提出來,在剛剛安置下靈柩的靈棚前,焚燒四十三撮野獸的毛發,以祭奠兆海的靈魂。這件撼動人心的事已經紛紛傳開,人們擁擠到祠堂里來,爭著看那些毛發,究竟是人的頭發,還是狼蟲虎豹的眼毛?好多人看罷就喪氣了,說那些毛發跟本原上人的頭發一模一樣,都是黑色的直發,卻怎么就要到中國來作惡呢?那些毛發被人拿到靈棚前的場地焚燒,一股焦臭的氣味彌散開來,引起好多圍在跟前的人嘔吐不止……
朱先生在白嘉軒的陪引下去看望鹿子霖。鹿子霖瞧見朱先生就哭了,嗓子完全嘶啞,一聲沒哭出來的從椅子軟軟地跌到地上昏迷了。親家冷先生一直守候在身邊,對輪翻昏迷的鹿子霖和鹿賀氏施扎冷針。朱先生撫起蘇醒過來的鹿子霖說:“白鹿原上頂好的一個子孫戰死了……他是你養的;你不要光是難過,還應該豪氣一些!”
朱先生突然改變主意,不再繼續參與祭奠活動,在嘉軒家吃了點飯就下原去了,天黑嚴時回到白鹿書院。他一回來就開始整理書院珍藏的圖書,弄得頭發上落著一層塵灰。接著就清理書院的財產和糧款項目,包括書院出租土地歷年收回租糧的數字,租糧的開銷以及剩余的數字,歷屆縣長批撥編纂縣志的經費和開銷情況。這些事整整忙了兩天,他才于夕陽殘照的傍晚時分走出書院,獨自一人又轉到書院背后的原坡上來,還是秋風蕭瑟菊黃如金的深秋時節。三架黑色的飛機轟隆隆響著從原頂上飛過去,這是飛往西安城投擲炸彈的倭寇飛機。倭寇的隊伍尚未進入潼關,倭寇的飛機早已從空中對西安進行了轟炸。據說是十七師在中條山連連重創倭寇,他們能占北平卻進不了西安,于是就派遣飛機進行報復。最初的轟炸者造成了西安城居民的大逃亡,古都突然變成了一個死亡之地,在鄉村保存著祖籍的或是沾親帶故的城里人,撫老攜幼倉皇逃往鄉間,帶著七分驚懼三分賣弄的神氣,向鄉下人繪聲繪色敘說炸彈爆炸的恐怖情景。朱先生的妻妹帶著一身皮硝味兒逃到白鹿書院,只帶著最小的兒子和一個包袱。皮匠既害怕挨炸彈,又丟心不下皮貨作坊,說好了一起逃躲,臨行時又坐在牛皮上撥不開腳。妻妹在書院剛住下兩天,朱先生就發現了這個相貌酷似妻子的女人的全部缺點和令人討厭的習性;愛說話愛逞能,愛玄耀愛虛張聲勢,尤其令朱先生不能容忍的是她那種城市人的優越感。朱先生從第二天晌午就不再正眼瞅她,對她的所有表現視而不見,匆匆吃罷飯放下筷子就到前院書房里去;他心里開始起了熬煎,這女人要是住下半年幾個月,自己非得被厭煩致死。妻妹也發覺了姐夫的眉眼嘴臉不大諧調。朱白氏給妹妹解釋說:“你甭在心。你姐夫平常也就是那個眉眼,頂多……那是獨槽拴慣了的!”妻妹在白鹿書院躲過月里時光,皮匠丈夫把她又接回城去。西安城已經從最初挨炸的慌恐和混亂中鎮靜下來,鐘樓和四個城門樓上安設了報警器,還聽不到飛機的嗡聲就響起警報聲,人們紛紛鉆進城墻根下的防空洞里,屋院寬敞的人家也完成了自掘地道的工程。皮匠老練地說:“求咧,沒啥害怕喀!人說鐘鼓樓上的鳥兒震慣了膽大,我三天聽不見飛機的響耳根子還閑得慌慌!”
朱先生瞅著三架黑色的飛機消失在西邊的天空,想到皮匠大概正拽著妻兒擠進城墻根下的洞里,忽然生出一個惡毒的想法,炸彈最好撂在皮匠這號中國人的頭上!
朱先生從原城上回到書院天已擦黑,編纂縣志的先生們剛剛吊唁鹿兆海回來,在院子里慷慨激昴地談論著。徐老先生看見朱先生說:“明日是公祭日,十七師師長和縣上的頭腦腦都要出面,主事的人讓我帶話給你,要你明日在公祭會上講話。”朱先生說:“我不去了。”徐先生驚訝:“你不去咋辦?”朱先生說:“墳場我不去了,我要去戰場。”老先生們全驚詫得面面相覷。朱先生沉靜地說:“祭奠死者嚇不跑倭寇。這樣年輕的娃娃都戰死了,我還惜耐這把老骨頭干啥?徐先生,我走了你來主事,縣志還是要編完。書院的各項帳目我都開了清單,再也沒啥事交待了。”徐老先生說:“你甭給我交待這些手續。我跟你上戰場去!”老先生們隨之一齊要求跟朱先生上戰場,一個比一個情緒慷慨激憤,義無反顧,視死如歸。朱先生再三勸解也不頂用,最后說服了一位膝關節有毛病的老先生和門衛張秀才倆人留下。朱先生霍地從石凳上站起:“這樣也好!咱們明日一起上原參加公祭大會,我代表咱們幾個老朽發表抗擊倭寇的宣言。”
朱先生的講話成為公祭儀式的高潮,甚至完全形成暄兵奪主的局面,也超過了他過去禁煙和賑濟的影響,八個老先生的民族正氣震動了白鹿原。第二天出版的 《三秦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標出了題為《白鹿原八君子抗戰宣言》的新聞,震動了城市上下朝野。三天后,上海《文匯報》全文轉載這條消息,標題改為《關學大儒投筆從戎》,影響擴大到南方。一時間,響應朱先生的理學同仁紛紛投書報刊要求取義成仁者超過千人。朱先生對八位先生說:“報紙把咱們的后路堵死了,誰想反悔也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