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羅斯三角形是誰畫的呢??
劉洋 2021-07-07 21:12 塞舌爾的畫,叫瀑布,設關于彭羅斯三角形的。塞舌爾的畫,差不多都是科普性質的。有很多是關于數學知識的悖論。你去搜搜吧差點忘了,跟莫比烏斯環,最接近的,克萊因瓶。很有意思。
田雨 2021-07-07 21:15 彭羅斯階梯不可能在三維空間內存在,但只要放入更高階的空間彭羅斯階梯就可以很容易的實現。來自維基百科。 彭羅斯階梯(英語:Penrose stairs)是一個有名的幾何學悖論,指的是一個始終向上或向下但卻無限循環的階梯,可以被視為彭羅斯三角形的一個變體,在此階梯上永遠無法找到最高的一點或者最低的一點。彭羅斯階梯由英國數學家羅杰·彭羅斯及其父親遺傳學家列昂尼德·彭羅斯與1958年提出[1]。 彭羅斯階梯不可能在三維空間內存在,但只要放入更高階的空間彭羅斯階梯就可以很容易的實現。如同莫比烏斯圈于二維空間里是一個不可能物體,但是在三維空間中就很容易實現。與之類似的還有克萊因瓶。
曾逸125 2021-07-07 21:16 彭羅斯階梯(Penrose stairs)是一個有名的幾何學悖論,指的是一個始終向上或向下但卻走不到頭的階梯,可以被視為彭羅斯三角形的一個變體,在此階梯上永遠無法找到較高的一點或者較低的一點。彭羅斯樓梯原理是什么? 彭羅斯臺階可以說是出名數學悖論,他的神奇之處就在于人一直在往臺階上走,沿著一個方向但是永遠走不出去。更加神奇的就是這個人所處的平面是一個水平面。對于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卻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那么它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呢? 實際上這個就是從基點再回到基點的一個過程,說白了就是一個上下過程。開始的時候你感覺是向上的行走,因為每階樓梯的高度差一般都是大于底座坡度所引起的高度增長。當人到達中間的時候,你再上樓梯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每階樓梯的高度差小于底座坡度所引起的高度增長。因此原本你覺得是在上樓,但是其實你的高度在逐漸的下降。
豬兒菲菲 2021-07-07 21:19
彭羅斯階梯不可能在三維空間內存在。
彭羅斯階梯(英語:Penrose stairs)是一個有名的幾何學悖論,指的是一個始終向上或向下但卻無限循環的階梯,可以被視為彭羅斯三角形的一個變體,在此階梯上永遠無法找到最高的一點或者最低的一點。彭羅斯階梯由英國數學家羅杰·彭羅斯及其父親遺傳學家列昂尼德·彭羅斯與1958年提出[1]。
彭羅斯階梯不可能在三維空間內存在,但只要放入更高階的空間彭羅斯階梯就可以很容易的實現。如同莫比烏斯圈于二維空間里是一個不可能物體,但是在三維空間中就很容易實現。與之類似的還有克萊因瓶。陌離雞 2021-07-07 21:25
1958年,英國數學家羅杰·彭羅斯和他的遺傳學家父親列昂尼德·彭羅斯共同提出了彭羅斯階梯:在一個永遠向上或向下的階梯上永遠走不到頭,這個階梯里沒有最高點或最低點。這是個三角形變體,是個幾何學悖論。
彭羅斯階梯無法在三維空間中存在,如果在高維時空中就變得很容易。在三維世界里,它就像莫比烏斯環和克萊因瓶一樣復雜。
為什么說彭羅斯階梯是科學界的“鬼打墻”?
曾有人做了一個動畫,動畫里的人一直都在上臺階,可他沿著那個階梯走來走去還是在原地打轉。他不相信這是真的,繼續往上走。一次有一條魚掉落在了一個階梯中,他不小心踩到了,停了一下,并沒有理會那條魚,仍然往上攀登著。
結果他在爬階梯的途中又看到了他踩過的那條魚,并且反復循環著這樣的結果——不管他怎么努力的走,永遠都在同一個位置打轉…
這和現實中的“鬼打墻”如出一轍。“鬼打墻”就是人在晚上去郊外行走時,有時會被眼前的景物迷惑了,眼睛和大腦失去了修正辨別能力,以為自己是按方向走的,實際卻一直在原地轉圈。
它是由視錯覺所導致的一個無限循環的階梯,沒有最高點也沒有最低點,但卻有上樓梯和下樓梯的視覺感覺。視錯覺構建的奇怪幾何圖形。無限循環的下樓或上樓。如果上一張圖還不夠明顯,那么仔細看看這張圖,就明白了。
1958年,英國著名數學家羅杰·彭羅斯(Roger Penrose)及其父親遺傳學家列昂尼德·彭羅斯,共同提出了這一有趣的視錯覺幾何圖案。從此拉開了對視錯覺幾何圖案的研究和創造。
作為一個幾何形悖論,是因為它違背我們的幾何常識和物理原理,在我們的三維世界中,無限循環的階梯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你必將到達一個最高點或者最低點,否則我們就將可以得到一個永動機。因為當物體從高處向低處運動時,是會放出能量的,而無限向下的階梯自然意味著可以無限放能。
但是,彭羅斯階梯在視覺上看起來又是那么的自然,這揭示了人類視覺系統運作的一些天生缺陷或者內部運作機制。通過巧妙的設置階梯的長寬比,可以誘導人類視覺做出上坡或者下坡的感受,這是畫彭羅斯階梯的關鍵竅門。
北墨西哥地區吳承恩 2021-07-07 21:26 彭羅斯羅杰.彭羅斯的簡介:1931年 羅杰·彭羅斯出生于英國埃塞克斯州的一個醫生家庭。他的爸爸是著名的人類遺傳學家萊昂內爾·彭羅斯,羅杰·彭羅斯先進入倫敦大學的附屬中學,而后進入倫敦大學學院。 他在1957年 被授予劍橋大學博士學位。與他爸爸一起合作,設計出常人難以做出的幾何圖形。他的設計被荷蘭藝術家艾斯丘(1898-1972)(因創立光學幻影而聞名)收入石版畫中。 1964年 在美國奧斯丁的德克薩斯大學工作時,羅杰·彭羅斯開始提出一種觀點,他在牛津大學工作時,繼續發展了這一觀點——即磁扭線理論的新的宇宙理論。他用復數公然反對物理學的一些主要定理。 1965年,他的以著名論文《引力坍塌和時空奇點》為代表的一系列論文,和著名數學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的工作一起創立了現代宇宙論的數學結構理論。 1966年 任倫敦大學Birkbeck學院應用數學教授。 1972年 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 1973年 任牛津大學Rouse Ball數學教授。 1975年 與史蒂芬·霍金一起被授予倫敦皇家天文學會艾丁頓獎。 1985年 被授予倫敦皇家學會皇家獎。 1994年 被伊利莎白二世封為爵士。 1996年 繼續在牛津大學研究其磁扭線理論。 1998年出版了《皇帝新腦》一書 2003年彭羅斯到普林斯頓大學講演,題目是:《在新物理學宇宙里面的時尚、信仰、幻想》。羅杰.彭羅斯的故事(個人改編):歷史上還原主義的思潮翻涌而至,彭羅斯為了推翻最近代便是有人工智能專家關于電腦最終能代替人腦甚至超過人腦斷言,給出了這樣的論斷:正如皇帝沒有穿衣服一樣,電腦并沒有頭腦。用通過圖靈機檢驗來定義電腦是否真的具有智慧是人們的共識。彭羅斯卻不認為能夠制造出滿意地通過這種檢驗的機器是近期可以實現的事。他認為,人們的論斷真地實現了,我們還是不能確定其是否真的有理解力,用圖靈機檢驗來定義智慧還是遠遠不夠充分的的事實已用西爾勒中文屋子的理想實驗強有力地表明。其他關于羅杰.彭羅斯的介紹(網上資料) 彭羅斯鑲嵌:是除了孟德勒伯洛特集合之外的對柏拉圖觀念存在性的有力支持。這兩個例子的共同性是它們的發現和近代科學的進展基本無關。準晶體的五重對稱性是這種鑲嵌的三維體現。彭羅斯猜測到,準晶體的生長的神經元的行為既涉及到單引力子判據又涉及到量子引力的非定域性。 彭羅斯對引力物理有過許多重要貢獻,他(和霍金一道)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點的不可避免性,提出了黑洞的捕獲面,以及克爾黑洞的能層概念。他發明了研究時空的拓樸結構的主要工具即彭羅斯圖。他對類空、類時和零無窮的闡釋使引力輻射的圖像更具形象。他把旋量引進引力物理,使輻射問題的研究更新,這就是紐曼――彭羅斯形式,在此框架中他證明了剝皮定理,即向無窮遠輻射的引力可按照其衰減方式被分成四個層次(電磁波只有兩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