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www.一区_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妲己_免费的性爱视频

農民60歲領100多元養老金 專家建議與城鎮職工退休工資增速相一致?

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入快車道,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形成。通過合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統一;通過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并軌;通過形成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兩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平臺,填補了部分群體缺乏保障的制度空白。

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由三大支柱組成的養老保險體系。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包括個人儲蓄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根據人社部的數據,到2021年底,我國養老金第一支柱占比65.76%,第二支柱占比34.23%,第三支柱占比0.01%。

不難看出,第一支柱主要負責養老。養老保險的第一支柱分為兩種,一種是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一種是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截至2022年,我國城鎮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十八連增”。但是,2009年7月1日至2022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已經實施。13年來,中央基礎養老金標準經過四輪調整,從55元提高到98元,只提高了43元。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與切實解決群眾養老保障問題還有一定差距。如何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成為公眾關注的問題。

01

城鄉居民養老金多繳多得。

對于農村居民來說,解決養老問題要靠個人儲蓄和子女養老,也就是個人繳納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河北廊坊市香河縣劉崧村的老人楊永龍,一年四季都有一個習慣。每天下午,他喜歡推著自行車,去村里老人聚會的地方,聊天,2點出門,4點回家,一次又一次回去。

楊永龍是一位獨居老人,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尤其是高血糖導致的視力模糊,給生活帶來很大不便。

“我眼睛看不清東西,只能感覺到前面有個車影或者人影,就把平時蹬出去的自行車當拐杖用了。”女兒秋蓮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楊永龍家有4口人。他的妻子幾年前死于高血壓,他的兒子遺傳了妻子的高血壓。幾年前他也死于腦梗。他的獨生女秋蓮嫁到了北京,因為疫情經常回去探望。

雖然已經74歲了,但楊永龍在日常生活上還能自理。他不僅會洗衣服,還會做一些簡單的飯菜。然而,隨著冬天天氣越來越冷,他做飯不方便了。每天都要靠女兒送豆包、肉之類的食物。

“父親身體好的時候,不僅照顧了我爺爺,還照顧了我媽媽16年,還有我哥哥的兩個兒子,直到上小學。后來他得了糖尿病后,眼睛看不清了,生活質量下降了很多。好在他從2009年就參加了當地的農村養老保險。每年100元,60歲的時候。現在每個月能領到190元的養老金。”邱蓮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除了每月領一筆撫恤金,因為父親可憐眼睛重度殘疾,村委會給申請了重度殘疾人補助金和低保,外加100元的

河北省人社廳文件規定,河北省居民養老待遇有七個檔次,分別是年繳費200元、300元、500元、1000元、3000元、5000元、8000元。個人繳費水平越高,可以享受的繳費補貼就越高,鼓勵個人多繳多得。比如100元的繳費檔次或者200元的補貼30元,每高一個檔次就增加15元的補貼,那么不同檔次對應的補貼標準分別是:30、45、60、75、90、105、120元。

如果正常選擇最低200元的繳費檔次,在不考慮利息因素的情況下,繳費15年,加上政府補貼,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余額至少3450元。那么,你能領取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大概是3450/139=25元,加上基礎養老金,總養老金大概是25 113=138元。

如果選擇最高繳費檔次8000元,在不考慮利息等因素的情況下,繳費15年,加上政府補貼120元,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余額至少為12.18萬元,那么你能領取的個人賬戶養老金約為12.18萬元/139=876元。加上基礎養老金,總養老金約為876113=989元,比較高,真正體現了多繳多得。

02

河南領取最基本養老保險補貼資金。

但是,選擇高等級支付的農民并不是大多數。055-79000記者從河南省西平縣特探鄉大楊村了解到,自2012年該村實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以來,更多的農民選擇繳納100元、200元,能夠領取的相應養老金大多在100元以上。

該鄉黨委書記陳亮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列舉了幾個案例:村民關桂蘭從2012年開始每年繳納100元,已經10年了。今年60歲,每月領取養老金123.25元。從2012年開始,村民余每年都要交200元,已經交了10年了。當他今年60歲時,他每月的養老金是126.74元。

選擇繳納500元甚至1000元的,領取的養老金略高。比如村民趙茂,10年每年交500元。他今年60歲,每月領取164.68元。尹愛英每年交1000元,10年。她今年60歲,每月領取212.16元。

到2021年,我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超過5億人,超過1.6億人領取城鄉居民養老金。由于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由財政支付,是對地方財政能力的考驗。所以為了平衡不同地區的財政負擔,財政部也會給予補貼。

10月28日,財政部發布關于提前下達2023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補貼預算的通知,下發到各省37個地區。

根據財政部發布的《中國經濟周刊》,2023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補助預算為1510.7億元,由全國<愛尬聊_健康養生>31個省、大連、寧波、廈門、青島、深圳等37個地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分擔。

分配最多的是哪里?從分布表來看,河南、四川、河北、湖南占據前四。數據顯示,河南撥付補貼資金總額已達158.9723億元,位居第一;第二名是四川,資金123.9885億元;第三位是河北,資金119.0695億元;第四位是湖南,獲配資本103.4766億元。這四個地區也是獲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補貼超過100億元的地區。其余地區均未超過100億元。

在發放金額最大的三個省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和領取養老金人數也較多。

202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統計公報顯示,河南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318.0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2.16萬人,其中實際領取待遇人數1431.66萬人。

四川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181.05萬人,享受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人數1110.46萬人

由于城鄉居民養老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在個人繳費較少的情況下,基礎養老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本省的養老待遇。

055-79000記者梳理31個省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發現,上海最高,達到1300元;其次是北京,基礎養老金887元。這兩個城市排在第一梯隊。第二梯隊是基礎養老金在200-400元之間的省份,有4個省份,分別是天津、西藏、寧夏和重慶。基礎養老金在100-200元的省份多達25個。

農民60歲領100多元養老金 專家建議與城鎮職工退休工資增速相一致?

這意味著,在個人繳費標準較低的情況下,我國大部分省份農民的養老金在100-200元之間。如果每月只領取100多元的養老金,顯然無法支撐農民的養老需求。

是否有必要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

“當然有必要。”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告訴《提前下達2023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補助經費分配表》記者,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第一支柱的公平性。“現在公務員和知識分子的退休金很高,一個月一萬多,而農民只有100多,甚至有的農民沒有退休金。公務員和知識分子的養老金是農民的100倍。即使是城鎮職工的養老金也能達到3000 ~ 4000元,遠高于農民。中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100多塊錢的養老金怎么保證退休后的基本生存?”

在楊看來,養老金應該全國統籌,不分農村和城市,這樣養老金就不會有百倍的差別。“建議根據經濟發展和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城鄉養老金水平,與城鎮職工養老金增長速度保持一致。"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世賢看來,城鄉養老金水平很難在短時間內達成一致。“城市經濟基礎不同,基本養老金或多或少都有;各地工資不一樣,自費部分也不一樣。更何況農民一年才交一次,不是每個月都交。城鄉居民養老金肯定沒有城市養老金多。"

張世賢將農村養老金低歸因于中國農村土地制度。

“農民有土地保障,相當于社會保障體系。”張世賢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長期以來,我國重點發展城市社會保障,對農村社會保障關注相對較少。“這也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主要是農民有土地,土地本身可以養老。所謂農村家庭養老,其實就是指土地收益養老。”

04

“以地養老”模式試點推廣是否可行?

連的父親擁有4畝土地。第一個冬天他種了小麥,第二年6月就可以收割了。等麥子收了,再種一茬玉米,10月份又要收了。

“因為父親眼睛不好,十月份玉米收割的時候,我會雇人分解。除去種子、化肥、水費、外包費等成本,能賣到3000多元,平均每畝地1000多元;另外,6月份收割的小麥也能賣2000多元,父親一年能掙5000多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養老金的不足。”

因為年齡越來越大,秋蓮的父親這幾年把4畝地租給別人種菜,一年給他2000元租金。

“農村還是和城市不一樣。對于農民來說,擁有土地就相當于擁有了自己的菜園,一年差不多60%的時間都不用買菜。會比城里稍微便宜一點。如果我不去工作,我可能就沒有工資了,但是如果我不去農村工作,我還有飯吃,還有菜吃,所以雖然退休金少,但是因為我有土地,所以還可以。”秋蓮說。

事實上,全國各地已經在探索“以地養老”的模式。

所謂“以地養老”模式,就是通過農村宅基地改革,采取“自愿有償退出”的原則,允許部分農村返還老年人的宅基地,

早在2011年,浙江省龍游縣就在全省率先探索“宅基地養老”模式,建設老年公寓,解決了孤寡老人和低保戶建不起新房的問題,同時滿足了他們的養老需求。

今年,龍游縣“以地養老”升級。根據試點新政策,孤寡、貧困、留守老人返還宅基地后,村集體給予6萬至8萬元補償。村里集體新建了老年公寓,這些老人可以免費住一輩子。同時,村里在新建或現有的老年公寓附近配備居家養老中心,提供助餐、保潔、洗浴等日常服務,以及休閑娛樂、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配套服務,讓老年人在家門口享受幸福生活。

由于各地情況不同,“以地養老”試點因地制宜,采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山東頤園的做法是將老人的宅基地和耕地交給集體,收益交給當地養老機構,老人進入養老機構養老。這也是自愿參加。

沂源縣東里鎮沂河南村,人口1267人,其中70歲以上老人161人,80歲以上老人41人。隨著村里大多數青壯年都去城市讀書、工作、定居,空心化問題凸顯,村里老人獨居現象普遍。此外,老年人的收入主要來自土地種植收入,因此他們的生活條件和護理保障水平普遍較低。

沂河南村80歲以上的老人中,大部分房子年久失修,有的還和子女住在一起。宅基地閑置或廢棄,承包地多為未開墾地,成為“沉睡資產”。村級認真研究相關政策,確定了宅基地整理、土地流轉與農村養老相結合的方式,探索出一條構建農村養老“互助幸福家園”的路子。

在具體操作中,遵循子女申請、老人自愿的原則,將老人名下的35畝宅基地和口糧田收歸村集體,宅基地“增減掛鉤”,耕地統一流轉。復墾整理24畝廢棄宅基地,使用掛鉤獎補資金,在不增加村級負擔、不使用任何貸款的情況下,將6畝土地用于建設互助福利院,集中為困難老人提供免費住宿和養老服務。

截至目前,已建成總面積4000多平方米的互助幸福院,包括4個院落,每個院落有5個獨立又相互連通的房子,入住80歲以上老人37人。后續土地流轉由村黨支部牽頭的益源宏亮果蔬專業合作社進行管理,收益先反饋給互助幸福院,保證互助幸福院持續運轉。“土地養老”發揮了土地的隱性增值作用,把過去“沉睡”的土地資源變成了農村養老資金的“儲蓄池”。

張世賢對各地推行“以地養老”模式表示肯定。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通過有效盤活農村閑置或低效的土地資源,建設老年公寓或互助福利院,確實可以解決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問題。各地對“以地養老”模式的探索,既是解決農村安心養老問題的大膽嘗試,也為部分生活在農村的老年人提供了保障,值得其他地區借鑒。

編輯 舉報 2022-12-02 12:57

0個評論

暫無評論...
驗證碼 換一張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