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自己》:一碗生子湯,五只猴子,比我們想象的更相似?
第一步是把五只猴子放在籠子里,把一個桃子(或香蕉)放在籠子中間的桌子上。實驗者安裝了一個自動裝置。一旦檢測到猴子得到桃子,它會立即往籠子里噴水,五只猴子都會濕透。幾次嘗試后,猴子發現都一樣。于是猴子們達成共識:不要帶桃子,以免被水噴到。
第二步,實驗者放走其中一只猴子,換上一只新的猴子A,當猴子A看到桃子后,立刻想要得到它。結果他被另外四只猴子打了一頓,因為他們認為猴子A會讓他們全身濕透。結果A試了好幾次,被打得滿身都是桃子就放棄拿了。在此期間,五只猴子沒有一只被噴過水。
第三步,實驗者放出一只老猴子,換上一只新猴子b,當猴子b看到桃子時,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它們。結果猴子a的經歷在猴子b身上重演了,值得注意的是,在猴子b挨打的時候,猴子a比三只老猴子打得還狠(惡毒婆婆的由來?)。最后B猴子放棄了桃子,五只猴子沒有一只被噴過水。
實驗一直持續到所有的老猴子都換成了新猴子C、D、E、A1、B1……桃子都沒有帶走成功。即使籠子里所有的猴子都不知道噴水,也不知道為什么要打猴子想得到桃子,但它們仍然堅持自己原來的行為模式。
01
源于男權的“自然正義”。
猴子在不知道根本原因的情況下堅持暴力停止摘桃子,就像人們盲目追隨和宣揚以男人為核心的各種道德觀念一樣:
結婚生子是自然的,女人在婆家生男孩是自然的,孩子只是婆家也是自然的.
誰可以理所當然,又根據什么理由?在當今新時代新社會環境下,你為什么還固執地不愿意改變?
為什么第一批猴子拿桃子的時候被噴了水,為什么沒經歷過噴水的新猴子堅持要打其他新猴子,甚至更狠?
生男孩是無數代女性的詛咒。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與年輕女性關系密切的是老年女性,而不是最終受益的男性,他們才是年輕女性生男孩最積極、最直接的力量。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得到了什么好處?”
事實上,男性是家庭后代的觀點本身就是對男性權力的確認和鞏固。
這種觀點的維持或默許,是為了確認女性在家庭中的從屬地位,壓抑女性的個人尊嚴和社會價值。
正是因為這種依賴從屬的地位,女性在被環境困住的時候首先失去了自我意志。
即使是現在,遺傳學也已經證明了男女在“家庭繼承”中扮演著平等的角色。——只遺傳了父母50%的基因。——仍然堅持男人是后代。
02
從眾,讓“自然正義”延續。
子女父姓和妻子夫姓的姓氏繼承制度在“只有男孩才是后代”的觀念中起著關鍵作用。
即使妻子不再需要隨<愛尬聊_生活百科>夫姓,但孩子隨父姓的普遍規律,仍然讓人覺得孩子是屬于父親的家庭,與母親無關。
甚至在一些重男輕女的家庭,女兒是不允許上族譜的,家里只記錄媳婦。
為此,幾個月前被視為新時代獨立女性代表的Papi醬,讓孩子隨夫姓,引發網絡罵。
當今社會,孩子并不是被迫隨父姓,但歷史的習慣依然讓大多數人放棄了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抵制,而有些人則反應過度。
“很奇怪,父母沒有離婚,孩子卻隨母姓。”3354只需要這樣一個標簽,就足以讓家長和孩子面對群體的諸多“特殊待遇”。
因此,為了更好地融入周邊群體,變得和其他人一樣成為了不言而喻的“常態”選擇。
從眾是根據他人和環境改變行為和信念。
不管劉洋的母親有什么樣的想法,她只是處在一個必須生男孩的環境中。為了不被貼上失敗者或異類的標簽,她不得不加入“男生大軍”。即使最后導致失敗,也要堅定表態。
但很顯然,在劇中,老人屬于已經接受男人最重要的認知,所以她的出生更多是出于嫉妒。劉洋和張以孝為名選擇了順從。
03
“從眾”是必然選擇。
美國總統肯尼迪曾說:“當我進入國會時,有人警告我,與人相處的方式是隨大流。”
從眾,即與周圍群體保持一致,可以避免被拒絕,甚至獲得欣賞。
每個人都需要群體生活和他人的認可。一旦偏離群體規則,就會面臨丟臉、被疏遠、被排擠的命運。這樣的社會排斥恰恰是。
許多生活苦惱的來源。心理學研究人員通過腦部掃描發現,個人受到群體的負面評價時所激活的腦區,與在博彩決策失敗后感受痛苦、懊悔的腦區是相同的。被試人員在實驗過程中還被觀察到沮喪、虛弱、顫抖、惡心、嘔吐等現象。但是,當實驗結束,研究人員向被試解釋整個實驗過程后,他們都松了一口氣,神態很快恢復了正常。
這足以解釋,為什么那么多人在經歷短暫的質疑和反抗后都選擇了隨大流。因為特立獨行的情感代價與生活代價確實很大。
劉洋媽媽生活在小地方,對現代網絡社交并不了解,這樣的一代人的圈子往往就是左鄰右舍或單位老同事。無論喜歡不喜歡,都無法做到像現代年輕人那樣出圈,那樣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自己喜歡的群體。
可選項少了,就更加渴求身邊群體的接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選擇從眾,逐步融入身邊的群體的必然結果。
04
從眾心態下,更容易盲目
劉洋媽媽對生子湯的迷信看著讓人著急,都什么年代了,生育科學發展如此成熟,總還是有人寧愿相信所謂秘方、偏方。把本就有50%出生概率的事情硬說成藥物的功勞,把極少數個案當成普世科學。
網上甚至還有所謂“生男藥”,“轉胎藥”等荒唐的東西出售,殘害了不知多少女性卻仍有無數的人趨之若鶩。
這已經不能用簡單的“受教育程度”,“無知”等簡單的理由解釋了。或許“三人成虎”,“眾口鑠金”更為恰當。
當一個人處于群體當中的時候,會不自覺擔心自己做出不符合群體規則,群體意志的事情。所以群體成員之間會經常交流溝通,以便保持一定的相似度。
結果,當群體中不止一個人表達出某個意思,或傳遞出某種信息時,為保持一致,其他人很容易不加分辨就接受,甚至進一步傳播擴散。即使心中存在疑慮,通常也會采取私下回避的方式應對。
所以,劇中生子湯能夠在一個地方迅速找到大量買家。劉洋他們則采取遠離母親居住的方式回避不想融入的群體。
《親愛的自己》中,劉洋的媽媽給人的印象是沒多少文化的農村婦女。可實際上,使用那些匪夷所思的方法試圖生男孩的人,不乏受過高等教育,社會地位不低的人。
就說大家都熟悉的梁洛施和李澤楷,關于他們那三個兒子的來源就有過不少版本的流言。當然,其中存在捕風捉影的可能和宣傳偽科學等問題,我們不做傳播。
但我們從這件事可以看到一個社會的側面。并不是只有底層人民才會迷信那些不科學、不安全的手段。
我堅信,梁洛施孩子的性別只是一個偶然的概率事件。
05
任何時候,保留一份理智
我們不是猴子,但是我們同樣無法擺脫動物性與社會性的雙重本能。
“從眾”不僅體現了我們趨利避害的動物天性,同時也實現了我們融入群體,獲得認同與贊賞的社會需求。
所以,我不會鼓勵大家特立獨行。從眾是必要的,但如今信息與交通都發達了,這個“眾”早已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半徑的幾公里以內。
關鍵是,無論你從的哪個“眾”,都要謹記時刻保留一份理智,堅持獨立思考,認清自己的真實感受。
切勿不假思索與考證就接受群體的觀點和意見。成為像猴子A那樣,不去找尋自己拿不到桃子的根本原因,反而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暴力更嚴厲得重現在猴子B身上。
或者如同劉洋媽媽等諸多堅信男孩才是家族后人的男男女女,被“生子湯”,“轉胎藥”騙了錢財還損害了健康。
阿米泰·埃奇奧尼在《社會精神》一書中說道,“社會帶來的壓力是我們道德價值觀的重要支柱。”
但是,身處如今這個日新月異,女性自我意識與價值追求不斷提升的現代社會,
究竟有哪些古老的道德仍舊值得我們支持與推廣,期待大家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