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牙挺過可能出現的感染高峰 社會生活將歸于正常?
論文,新形勢下,新冠肺炎的危重病人救治準備好了嗎?
<愛尬聊_健康養生> 在重癥監護醫生鐘鳴看來,奧米克隆突變菌株導致的重癥患者比例非常低。隨著疫苗和特效藥的出現,醫護人員對個體重癥患者的治療方法豐富,對疾病的規律性有豐富的經驗。和前期相比,他們有很多優勢。
然而,我們現在需要應對另一個挑戰。隨著感染人數的攀升,醫療機構可能要在短時間內面對大量患者。鐘鳴認為,我們必須為此做好充分準備,醫療機構應該優化流程,確保醫療秩序。
鐘鳴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病房的潔凈區拍照。圖片來源: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鐘鳴是2020年第一位赴滬的滬上醫學專家,被稱為“逆行第一人”。他已經在新冠肺炎金銀潭醫院的重癥監護室住了75天。
近三年來,鐘鳴作為新冠肺炎危重病臨床救治專家和國家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頻繁出現在重大疫情現場,奔赴江蘇、河南、吉林、海南等地救治危重病人。2022年上半年上海疫情期間,鐘鳴帶領團隊進入老年重癥群體治療。
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迎來了我國疫情防控政策的重大調整。“新國十條”的出臺并不是疫情的“全劇終結”,還有很多新的考驗需要應對。
如何避免病情進展為重癥,哪些人群需要特別注意?重癥患者的治療方法是什么,壓力有多大?養老機構如何應對?2020年奧米克隆引起的重癥患者與原菌株有什么區別?12月8日,重癥醫學專家鐘鳴接受了本報專訪。
[以下是與鐘鳴的對話]
論文:12月7日,“新國十條”優化措施出臺,這是我國疫情防控政策的重大調整。如何看待這一調整?
鐘鳴:應該說新政的出臺是結合我們整個抗疫形勢和毒株發展規律制定的。總的來說,奧米克隆的致病性和毒力已經大大下降,所以在家隔離輕度或無癥狀人群是可能的。我認為出臺這個政策是合適的。
論文:根據專家的估計,未來感染人數很可能會大幅上升,公眾非常關注危重率和危重患者的治療。作為重癥監護醫師,你認為哪些人群可能發展成重癥,如何避免和處理這種情況?
鐘鳴:我們現在提倡對無癥狀和輕癥患者進行家庭隔離治療,但對那些嚴重或趨于嚴重的患者,他們仍然必須去醫院接受治療。當然,奧米克隆變異體導致的重癥比例已經很低了。
少數重度新冠肺炎病患者,通常是老年人或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比如重度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以及腫瘤放化療患者和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也有特別肥胖的人,身體質量指數大于35的人,等等。應該說這些群體都是高危人群。
對于這部分人群,一方面需要在疫情期間盡早構建免疫屏障,建議完成疫苗接種。另一方面,在整個社會流行的時候,這些人要做好個人防護,最好不要被感染。平時保持社交距離,出門戴口罩,密閉空間通風,今天依然適用于他們。
這些人一旦轉為陽性,起初可能仍無癥狀或較輕。如果在家治療,要做好自我健康監測,觀察癥狀,做好隨時去醫院的準備。
一般來說,如果病毒侵入肺部,病人患了肺炎,就有可能死亡
在醫院里,我們監測病人的病情是否惡化,特別注意血氧水平和血氧飽和度。如果血氧飽和度開始下降,就是嚴重的趨勢。現在如果感染者在家,也可以進行血氧監測。比如市面上有指夾式血氧儀,價格便宜,使用方便。特殊人群有條件的話,建議買一個放家里。如果檢測到異常下降,盡快去醫院。在血氧正常的情況下,咳嗽、低燒等癥狀還是可以應對的。如果血氧下降,要盡快去醫院治療。
報紙:隨著政策的調整,醫院和醫務人員的壓力將明顯增加。目前上海醫療機構將采取預檢、分診、預約的方式進行治療。門診病人將分為核酸陰性區和陽性區,分別接收相應的病人。你認為應該做些什么來保證陽性和陰性急危重癥患者的治療?
鐘鳴:首先,核酸陰性的重癥患者不是新冠肺炎患者。對于這些危重病人,我們醫院急診科每天都會送來一些病人,每個醫院也有一套常規的急診流程。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新冠肺炎將會有很多感染者,更多的人會去醫院。醫療機構必須維護正常的醫療秩序。也就是說,我們對常規患者開放的急診通道還是要開放的,這樣才能保證所有急重癥患者都有足夠的醫療資源;同時,對屬于新冠肺炎的患者進行治療,對這部分患者開通專門通道。簡而言之,必須確保任何急性或嚴重疾病患者的正常治療。
論文:養老院、福利院等機構的弱勢人群比較集中。這些地方應該采取什么措施?
鐘鳴: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防控政策有松動的跡象,但是對于養老機構等特殊場所還是有嚴格的防控要求。比如“新國十條”明確,除養老院、福利院、醫療機構、托兒所、中小學等特殊場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查衛生編碼。
對于養老機構、護理機構、福利院,應該有相對提升的管理措施,因為這是特殊群體比較集中的地方。機構內相關人員要做好日常核酸檢測,盡量避免感染,一旦感染盡快隔離,確保養老機構等場所不發生大規模感染。
新形勢下,養老機構應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案。在他們與社會的溝通和互動中,包括進出物資的管理,探親規定等。他們要有具體的措施,盡量避免受到社會上疫情的影響。
論文:2020年1月,你是上海第一個赴武漢抗擊疫情的醫療專家。在過去的三年里,你們一直站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特別是在救治重癥病人方面。從臨床觀察來看,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的變異?2020年目前奧米克隆變異株的重癥患者與原毒株相比有哪些變化?
鐘鳴:與之前的原始菌株相比,奧米克隆突變株的毒力和毒性降低,傳播力增強。這是大家的共識。
2020年,我們見到了第一代新冠肺炎。其引起的患者多為病毒性肺炎,以重癥肺炎為表現。當然,還有其他表現,如凝血系統異常和血栓性疾病的大量增加。當時,它可以說是一種“新冠肺炎病”,而肺炎當然是其最重要的表現。
現在更多的時候,病毒帶來的危害是加重患者原有的疾病,或者在原有疾病的基礎上合并呼吸衰竭。肺炎也有,但比較少見。此時,如果患者患有肺炎,很可能是免疫系統有問題的人,如h
鐘鳴:我們不能對此過于樂觀。就醫療機構而言,應該足夠警惕。雖然患者的危重率已經大大降低,但是我們預見到未來感染者的基數會大大增加,這使得最終危重患者的絕對數量不一定少。從我們整個人口結構來看,還是有一定比例的弱勢人群,如果這些弱勢人群都同時患病,成為重癥患者,醫療機構的壓力是非常大的。
論文:那么,在理想狀態下,有沒有可能盡可能拉長整個人群的感染周期,讓醫療機構更加從容應對?
鐘鳴:是的,但這是一種理想狀態。病毒的傳播并沒有完全被我們控制。目前,這種病毒的傳播力很強。因此,更重要的是,醫療機構要做好充分準備,保證正常的醫療秩序,讓重癥患者有充足的就醫流程和醫療資源,避免輕癥和無癥狀患者占用醫療資源。同時,要集中醫療資源進行重癥監護,包括硬件設備、人員準備等。每個醫院都要為此做好準備。
論文:自新冠肺炎出現以來,世界各國科學家紛紛研制出疫苗和特效藥,對抗疫情的“武器”越來越豐富。現在治療新冠肺炎病人更容易了嗎?還有哪些挑戰?
鐘鳴:對于個別患者,我們的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比早期豐富多了。我們對疾病的規律性和疾病的認識較早期有了很大的進步。應該說,早期我們對新冠肺炎幾乎一無所知,但現在我們對這種疾病非常熟悉。
所以單個患者的治療有很多優勢,但是現在的挑戰和以前不一樣了,主要是有可能同時面對很多患者,而且患者數量不一樣。
報紙:你對未來的形勢有什么展望?
鐘鳴:我們已經和新冠肺炎戰斗了三年。我們已經對這種病毒引起的疾病有了很多了解,所以我們現在正在打一場有準備的仗。隨著防控政策的進一步優化和調整,我們不得不對未來的形勢做出估計。我覺得各條戰線,包括政府部門和醫療機構,包括為人民群眾優化防疫科普和相關流程,都在積極動員和準備。這時候只要大家齊心協力,齊心協力,就能度過幾個月后可能出現的感染高峰,堅持下去。然后按照病毒的規律,疫情逐漸穩定,社會生活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