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www.一区_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妲己_免费的性爱视频

游魚圖是誰畫的呢??

你好請問一下,游魚圖是誰畫<愛尬聊_健康養生>的呢?
棺材6 2021-07-28 16:50

《鷺石圖》,《竹石鴛鴦》,《瓶菊圖》,《荷花翠鳥圖》/《荷池雙鳥圖》,《孤禽圖》,《孔雀竹石圖》,《怪石鴝鵒圖》《芙蓉游魚圖》,《桃實千秋圖》

朱耷的藝術已經在東方尤其在日本以至世界畫壇引起了很大的反映。八大山人的書畫有少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已不復得見。如:《荷塘戲禽圖卷》、《河上花并題圖卷》、《魚鴨圖卷》、《魚樂圖卷》、《雜花圖卷》以及《楊柳浴禽圖軸》、《芙蓉蘆雁圖軸》、《大石游魚圖軸》、《雙鷹圖軸》、《古梅圖軸》、《墨松圖軸》、《秋荷圖軸》、《芭蕉竹石圖軸》、《椿鹿圖軸》、《快雪時晴圖軸》、《幽溪泛舟圖軸》、《四幀絹本淺絳山水大屏》,以及許多條幅,冊頁中的花鳥魚鴨,山水樹石等。書法方面有《臨蘭亭序軸》、《臨“臨河敘”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詩書軸冊等,都在國內外的博物館、院中珍藏。


玉鳳閣玉器電視臺 2021-07-28 16:52

復制品,看誰復制的,跟原圖差別大不大,復制者的本身功底如何有關

這幅畫的原作在美國圣路易美術館,一般人復制不到,多數所謂的復制,是根據網絡圖片來繪制,這樣的話,可能跟原作出入非常大,另外還不排除印刷品的可能。

如果是真正依照原作復制,而且復制者本身的繪畫功底堪比大師。那么這種的作品還是有收藏價值的。不過很可惜,估計沒有這樣的作品。我們見到最多的都是印刷品。印刷品的話,收藏意義不大,但是作為室內裝飾,還是很不錯的。


qkoufu1721 2021-07-28 16:57

《題畫梅》原文

  揮毫落紙墨痕新,

  幾點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風吹得遠,

  家家門巷盡成春。

  《題畫梅》作者簡介

  李方膺1695~1755,中國清代畫家。字虬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為“揚州八怪”之一。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后寓揚州借圓,自號借圓主人,以賣畫為生。與李鱓、金農、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 ,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干新枝 ,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后人輯有《梅花樓 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散見于畫上。

  《題畫梅》簡介

  李方膺所畫梅花“以難見工”,“為天下先”用筆倔強放縱,不拘成法,而蒼勁有致。畫梅時以不剪裁為剪裁,不刻劃為刻劃,順乎梅之天性,不見人工雕琢的藝術經驗。

  李方膺也喜愛畫風。他“自笑一身渾是膽”,蔑視傳統,蔑視權威,愛畫狂風,以此寄托自己與惡劣環境堅決斗爭的不屈精神。

  李方膺的筆下,狂風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這僅是畫家性格的一個方面,體現了他跟惡勢力斗爭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對下層人民的關懷和同情,題畫梅中這天風便是與狂風完全不同的暖風、和風,體現出他對勞苦百姓的體恤之情。


rfarsstory 2021-07-28 16:58

清 代 書 畫

  嘉慶漢裝行樂圖首先說清代的繪畫。

  清初以“六大家”和“四僧”的畫著名。

  “六大家”包括“四王”和吳、惲。

  “四王”是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和王翚(huī)。

  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江蘇太倉婁東人,祖父是明代萬歷朝的首輔。王鑒(15981677),字園照,號湘碧,與王時敏為

  同族子侄。他們都曾接受過明代畫家董其昌指導作畫,都是山水畫家。道光《情殷鑒古圖》王時敏追隨元黃公望,代表作有《落木寒泉圖》、

  《云壑煙灘圖》等。王時敏誨人不倦,愛才若渴,“為一代畫苑領袖”。王鑒以五代著名畫家董源和南唐著名畫家巨然為宗,代表作有《夢境

  圖》、《夏山圖》,與王時敏匹敵。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臺,王時敏之孫。少時從其祖父作畫,仿效黃公望,于淺絳法獨有心

  得,深得祖父贊許。康熙時進士,累官至戶部侍郎,康熙常將他招入便殿作畫,鑒定內府名跡,任書畫總裁、康熙萬壽總裁。曾任中國書畫類

  書《佩文齋書畫譜》編輯官,代表作有《夢境圖》、《夏山圖》等。王翚(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江蘇常熟虞山人。王時敏與王鑒見他

  可以造就,帶他游歷各地,并示以秘本,指導將近20年,終于成就。王翚效法元人筆法而有唐人氣度。他的山水畫,或氣象雄偉,或具體而微

  ,構圖別致。代表作有《溪山紅樹圖》,《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等。康熙中期,應詔以布衣供奉內廷。他與學生楊晉合作創作了《康熙南

  巡圖》。圖長300米,人物20000余,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每年年底,王翚給他的門人賓客每人1幅畫,用來換取裘衣。一些愛好他的作

  品的人馬上準備錢等著買。王翚作品,錢謙益、吳偉業、周亮工、宋犖等都曾作詩贊許。他作畫,必用宣德紙、重毫筆與頂煙墨。他說,缺一

  樣,就不足以發古雋渾逸之趣。

  “四王”技法都是以干筆渴墨層層積染作畫。他們多模仿前人,創新不多,屬于保守派,但是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大公主(恭親王長女)

  、大阿哥

  (同治帝)《荷亭晚釣圖》清代一直以他們的畫為正宗,追隨者甚眾,直至清末。

  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壽平”是字,號南田,江蘇武進人。父親忠于明,惲壽平不應舉,賣畫養父。山水學元代王蒙,并以山

  水畫自負,見了王翚畫后,自量比不上他,就改寫生,專攻花卉,開拓了宋徐崇嗣的沒骨畫法。作品超脫不俗,清新生動,得元人冷淡幽雋之

  至。代表作有《雙清圖》軸、《花卉冊》等。渾格不僅畫法獨步,而且詩格超逸,書法得禇遂良神髓,世稱“南田三絕”。

  吳歷(16321718),號墨井道人,也是常熟人。與王翚同師王時敏,兩人風格不同:王翚畫清麗,吳歷畫冷雋。吳歷山水畫還富于縱深感

  與立體感。“宗法元人,尤長大癡法。迭嶂層巒,心思獨運,而氣韻厚重沉郁,深得王奉常之傳。”晚年吳歷信奉基督教,改用西洋法作畫,

  “云氣綿渺、凌虛、迥異平時”。

  “四僧”指八大、石濤、髡殘和弘仁四個和尚。這群畫家風格與“四王”迥然不同。

  朱耷(16261705),名統麓,號雪個、八大山人,明宗室,入清后為僧。善山水,擅花鳥。山水畫原學董其昌。入清后,更易其法,布局

  險怪,意境蒼涼。代表作有《山水通景屏》、《魚樂圖》、《柯石雙禽圖》等。花鳥畫用擬人手法,簡約含蓄。《孔雀牡丹圖》以牡丹懸崖下

  孔雀站立卵石頂上為畫面,令人聯想到清代官員頭上的花翎,諷刺惟命是從的奴才。

  石濤(16421718),廣西全州人,本姓朱,明靖江王朱守謙之子(石濤于畫后往往鈐以“靖江后人”),名若極,字石濤,自號清澗老人,又

  號苦瓜和尚、大滌子等。明亡后,出家為僧。曾兩次以明遺民身份接駕,迎康熙。工花鳥蘭竹、人物,尤善山水。前者代表作有《墨竹》、《

  墨荷圖》、《焦菊圖》、人物代表作是《睡牛圖》、《西園雅集圖》,山水代表作有《淮陽潔秋圖》、《搜盡奇峰打草稿》、《潑墨山水卷》

  。石濤最初師法清初安徽新安畫派,受清初畫家梅清影響殊深,后來他自創新法,《清史稿》上說他“畫筆縱恣,脫盡

  窠臼。”《中國美術簡史》說:“石濤山水不宗一家,戛戛獨造,看似無法而實際上便古法為我法,想像力豐富,景色郁勃新奇,構圖新穎自

  然,筆墨縱肆瀟灑意境生氣奕奕,充滿了昂揚的激情。”王原祁說,石濤當推第一。他自嘆不如,亦料王翚不及。

  石濤有很高的繪畫理論,畫論《苦瓜和尚畫語錄》影響很大。

  髡殘(16121673),姓劉,字白禿,號石溪,湖南武陵(常德)人。善人物、花卉、尤長山水畫,取法王公望、王夢。好寫奇特奧景,構

  圖好山重水復,善用禿筆,多含興亡之感。代表作有《蒼翠凌天圖》、《蒼山結茅圖》等。

  弘仁(16101663),原名江韜,字奇六,安徽歙(shè)縣人。明代諸生,入清后為僧,改名弘仁,早年學宋人畫師,晚年學元末畫家倪瓚

  。善山水畫,好畫黃山松石,表現幽寂的氣氛和奇倔的形象,透露出與清王朝不合作的思想。代表作有《岡陵圖》、《曉江風便圖》。

  “四王”與“四僧”的區別主要是保守與創新。

  鄭板橋《竹石圖》清代中期(康熙末至嘉慶),出現了兩個繪畫中心:一是北京,一是揚州。

  北京的宮廷畫家以創作人物為主。著名畫家有焦秉貴、冷枚、丁關鵬等。他們多畫人物:皇帝、后妃等。意大利畫家郎時寧用西洋畫法和

  中國顏料創作了許多人物畫和花鳥畫。

  乾隆時期“揚州八怪”以畫山水、人物為主。鄭燮(16931765)好畫蘭、梅,尤善畫竹,借以歌頌清風亮節,表達孤傲脫俗的感情。代表

  作有《衙齋竹圖》、《蘭竹圖》、《荊棘叢蘭圖》。金農(16871764),山水、人物、花卉都行,尤善畫梅,造意新奇。畫山水則景色疏簡,

  饒有趣味。畫人物,則外貌夸張。代表作有《玉壺春色圖》、《梅花圖》。汪士慎(16861759)畫梅花、水仙精妙獨絕,《春風香國圖》、《

  湖石水仙圖》是其代表之作。李觶(16861762)善花卉,畫筆縱橫,風格豪邁。《松藤圖》、《土墻蝶花圖》都是傳世之作。黃慎(16871770

  )善人物、山水、花鳥。“用狂草入畫,恣意放縱,線條酣暢,極具變化”。(趙叢蒼主編《古代書畫》)。慈安太后便服像有《漱石捧硯圖

  》、《醉眠圖》傳世。李方膺(16951755)善畫蘭竹松石,也能畫梅。有《墨梅圖》、《風竹圖》、《游魚圖》傳世。高翔(16881752)山水

  畫著名,構圖簡靜而洗練。代表作有《山水冊》、《彈指閣圖》、《梅花圖》。羅聘(17331799),金農弟子,善山水、花卉、人物,能繼承

  前人又不拘泥,筆法生動,《鬼趣圖》、《二色梅圖》都是傳世精品。

  “揚州八怪”以花鳥畫為主,注重發揮個性,表現自我,創新精神強,新意濃郁,寫意畫得以很大的發展,使畫壇再次異軍突起。

  嘉慶以后的著名畫家有趙之謙、吳昌碩等人。趙之謙(18291884),浙江紹興人。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人。兩人都是書法家兼

  花鳥畫家。他們的畫融入了他們用筆蒼健的書法特點,具有淳樸風格,然而色彩鮮明。他們力求造型特色之美,有許多地方超越了前人。

  下面說清代的書法。

  清代書法可分二個時期:清初至中期道光與中期以后。

  第一個時期是帖學大興時期。所謂帖學是翻刻前代名帖臨摹。清初,由于康熙皇帝賞識,明董其昌書法十分流行,出現“萬家一董”的現

  象。董體融顏體與趙體之法,圓轉流利,閑適自然,但啟示薄弱。學董體最著名的有張照(16911745)、沈荃(16241684)、金農(16871763

  )、查升(16501707)。清中期,乾隆皇帝則偏好元代趙孟頫的字體,又出現“千戶一趙”的現象。趙體筆畫圓潤,光緒皇帝《臨顏真卿自書

  告》軸字體勻稱優雅。學趙體最著名的有汪由敦(16921758)等。

  不論在清初還是中期,書風獨特的書法家還是大有人在。譬如清初的傅山、朱耷,中期的梁同書、鄭板橋。傅山(16051690),草書云轉

  霞飛,小楷樸實古拙,行書秀逸多姿。朱耷行草融合篆法,風貌奇特。梁同書(17231815)號山周,是乾隆時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梁詩正的

  兒子。開始學顏柳書法,接著又學米芾,晚年又加以變化,崇尚自然,筆力縱橫,名滿天下,求書者眾多,每天求他替自己寫字的紙就有數束

  。日本、琉球都有人來求字。一次,琉球國王讓一個留學生回國前一定要梁同書寫幅字才回去。梁同書滿足了他的愿望,學生才高興離去。鄭

  板橋書法也很有特色,融真草隸篆為一體,雜以蘭竹描繪之法,別成一體,鄭板橋稱為六分半書。

  第二個時期是碑學時期。碑學是崇尚碑刻的書派。嘉慶、道光以后,書法家效法六朝碑版以及自秦及晉的石碑文。最突出的有鄧石如、趙

  之謙等。

  鄧石如(17391805),安徽休寧人。他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遍臨秦漢碑刻。他學書善作變化,融合篆書、隸書,能以隸法寫篆書,以篆

  書筆意寫隸書,超越了前代隸書和篆書高手。在篆隸書取得突破后,他又以篆隸筆法入楷,超越了唐人。

  趙之謙(18291884),紹興人。開始學顏體,后鉆研北碑,以碑北寫行書。篆、隸學鄧石如,并能融化,楷書以顏體為本而又有魏碑特點

  ,稱為“顏底魏面”。隸書又摻以楷法,

  很有個性。

  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人,清末大書法家。學書不囿于一人一體:楷書學顏體、鐘繇,隸書學漢石刻,篆書學石鼓文。篆、隸、

  真、行、草俱佳而以篆書為最。其楷書,嚴謹勻整;行草,氣勢奔騰;隸書,蒼勁雄渾;篆書,雄放潑辣。

  清代是書法中興的時期,名家眾多,上面只是介紹了一部分。值得佩服的是,很多書家同時又是畫家,譬如傅山、朱耷、金農、鄭燮、趙

  之謙、吳昌碩等。雖是書畫同源,兩者畢竟是不同的藝術。一人而兼善兩藝,需付出多少勞動!

  清代書法論著較為豐富,有包世臣《藝舟雙楫》、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劉熙載《藝概·書概》、石濤《畫語錄》。

  搜盡奇峰打草稿

  石濤(16421718),廣西全州人,本姓朱,明靖江王朱守謙子,名若極,號石濤,釋號原濟,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等。工人物畫,尤善

  山水畫。構圖富于變化,意境新奇、雄渾。著名畫家王原祁贊嘆道:“大江南北,當推石濤為第一。”石濤《淮揚清秋圖軸》與弘仁

  (16101663)、髡殘(16121673)、八大山人,合稱“清初四畫僧”。

  由于清王朝對漢族知識分子和明宗室采取優撫政策,石濤的大半輩子在清朝過,并兩次恭迎康熙圣駕,堅持不懈地從事繪畫創作。

  石濤有句名言:“搜盡奇峰打草稿。”為了獲取繪畫素材,使作品不斷獲得新的生命,他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祖國的奇山異水不斷賦予他

  的創作以新意。

  石濤注重師承,但不囿于成法。因此他的山水作品富于變化。當代著名美術史家俞建華評論說,石濤“能熔鑄千古,脫去時習,獨出手眼

  ,無一筆浙、吳兩派習氣”。

  石濤不僅是著名的山水畫家,還是著名的繪畫理論家。他的繪畫論著《畫語錄》論及藝術與現實的統一、內外統一、心物統一、識受統一

  ,還有無法而法論、借古開今論、不似之似論、遠塵脫俗論等等,今天畫界還奉為圭臬。八 大 山 人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明宗室,號人屋。“八大”,四方四隅人為大;“人屋”,廣廈萬間俱人屋。

  八大山人性耿直,有異秉。八歲即會詩。善書法,工篆刻,精于繪畫。曾畫荷花一枝,半開池中,敗葉散亂,橫斜水面,生機勃勃。張掛

  堂中,如清風徐來,香氣滿堂。他又曾畫過龍,蜿蜒升降,欲飛若動。山人又喜歡說笑話,傾倒四座。

  后來山人啞不能言,后棄家為僧,號雪閣,不久又發瘋。其號先后易為個山、個山驢、八大山人。

  山人酒后作畫。作畫時只將墨潑在紙上,或用破掃把將墨水灑在紙上,或用破帽把墨抹在紙上。一張紙搞得骯骯臟臟的,簡直不忍目睹,

  這時他才拿起筆來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或成花鳥竹石,無不入神。如果寫字,他就揮臂援筆,狂叫大呼,洋洋灑灑,立刻寫出幾十個字

  來。酒要是醒了,一個字都寫不出。這時即使把百鎰黃金放在他面前要他再寫,他看都不看。

  焦秉貞的西洋畫

  吳歷《湖天春色圖軸》西洋畫傳入中國始于明末,大概是意大利人利瑪竇帶來的,有耶教天主像。

  這幅像畫的是一個神氣圓滿、彩色鮮麗的小兒。利瑪竇曾說:“中國人只會畫凸出的一面,所以沒有凹凸之分。我國畫家既會畫凸出的部

  分又會畫凹陷的部分,所以四面都圓滿。”

  康熙時濟寧人焦秉貞研究西洋畫后,領悟了它的畫法:正面明而側面暗,把暗處涂黑一點,明亮的正面就凸現出來了。后來他又把西洋畫

  的畫法來了一番變通,描繪人物甚工。

  焦秉貞供奉內廷,他依康熙之命繪制了四十六幅西洋畫耕織圖,形態畢肖。不知者還以為是外國人畫的。

  傅青主作畫

  傅青主(16021683)即傅山,青主是字,明末清初人。明亡后,他堅持民族氣節,穿朱衣,住土穴,堅決不出來作官。康熙年間,他已70

  余歲,舉博學鴻詞,被強征至京。他躺在城西古寺,不參加考試。最后以老病辭歸。

  傅青主善畫山水墨竹,工詩文及金石篆刻。他還擅長醫術,尤其婦科。

  傅青主以書畫聞于世,但不輕易為人作畫。

  有位朋友求畫。傅說,他作畫,首先要選擇時間,選不好不下筆。朋友約定中秋晚上作畫。他說,如果天氣晴爽,風定月明,就要朋友準

  備好紙筆。

  中秋到了,天氣果然晴爽,朋友大喜。他知道傅飲酒,就先與他痛飲,從晡時(下午三至五時)到日偏西才罷。然后讓侍者把墨研濃,把

  兩張茶幾拼在一起,將丈把長的玉版紙鋪在上面,取鐵界尺壓住紙的四角,說等月亮東升時就用蠟燭光照著畫。

  不久月亮出來了,傅很高興。他讓侍者手拿一缽濃墨放在旁邊幾上,讓其他人退下,獨自一人執筆作畫。朋友遠立觀望。只見傅手舞足蹈

  ,好像發狂似的。朋友跑到他背后,用力把他抱住。傅狂叫一聲,嘆道:“你這一下子把我的畫興敗了。”說完,把筆扔在地上不畫了。

  女畫家的不幸

  清代有個女畫家叫李珍。她是湖北潛江人,便自號“潛江女史”。父親叫李小峰,以畫花卉聞名,是他教李珍畫畫并成名。但由于她父親

  貪圖權勢和金錢,使富于才華的李珍遭遇不幸:她成了包辦婚姻的犧牲品。

  李珍花卉畫得好,求畫的人自然多,求婚的人也多。答應誰好呢?他父親貪鄙,要找個做官的作女婿,以便日后與官場打交道。

  江夏(今武昌)縣令諸可權的遠方親戚向李珍求婚。他家本來窮,有時連鍋都揭不開。他母親認為把李珍娶過來,靠她賣畫,便可解決生

  活問題,便請人代為求婚。李珍父親覺得把女兒嫁給諸某,就可捐一個縣丞、巡檢那樣的官兒,便答應了。后來他聽說諸某窮,又追悔莫及。

  新婚之夜,李珍見諸某無能又難看,很不高興。一個月后,李珍隨諸某到漢陽婆家,妯娌笑她長得不好看,有的又說她的腳不夠小,還拿

  她的腳細看。李珍的女仆偶爾勸阻,竟遭諸某之兄的耳光。

  李珍不慣煮飯、女紅,家里人又說她懶,無能。

  不久,諸某即督促李珍到武昌取畫具、畫稿,希望她賣畫得錢。李珍對這個要求很氣憤。她認為,繪畫是父親教的,作品賣錢大半應歸父

  親。這又導致了翁婿之爭。

  父親、丈夫都是貪鄙之人,夫家個個俗陋難堪。處于如此環境中,李珍感到如行于荊棘之上,便憤怒地說:“如果以大義要求我,我以自

  己的手藝養丈夫就夠了,現在全家吃吃喝喝都靠我,哪有這個道理?”她于是把畫具盡行扔掉,發誓不再作畫。婆家見她如此,對她更為刻薄

  ,多次罵她。李珍再也忍受不了,便吞生鶯粟膏自殺了。

  長江萬里圖

  張學曾,會稽人,字爾唯,號約庵,工書,善山水畫。順治元年(1644),張到蘇州擔任太守。同級堂官孫承澤(益都人,字耳北,號北

  海,明崇禎進士,入清仕至吏部左十郎)、龔鼎孳(合肥人,字孝升,號芝鹿,明崇禎進士,康熙時官至禮部尚書,擅長詩歌)、曹溶(秀水

  人,字秋岳。明崇禎進士,官御使,歸清后授原官。擅長詩歌)三人設宴為之餞行。

  酒后各人展示所藏名畫,互相夸耀。張學曾展示的是其所藏宋名畫長江貫道(名參)“萬里長江”畫卷真跡。孫、龔、曹三人傳觀,愛不

  釋手,贊不絕口。都說,這可謂壓卷之作了。張很是得意。不意孫承澤突然對他說:“這圖以萬里’為名,而為你一人所有,豈不太貪;不

  如截為四段,每人一段,各得二萬五千里,豈不是件好事?”龔、曹二人附和,拍手叫好,令侍從立即取刀尺來。愛圖如命的張學曾一聽,信

  以為真,連忙跪地乞求。孫北海大笑,說:“我現在想起唐代一副絕對了。”大家問是什么對。孫說:“翦取吳淞半江水,惱亂蘇州刺史腸。

  ”

  “翦取吳淞半江水,惱亂蘇州刺史腸”是集句對。上句出自杜甫《戲題畫山水圖歌》,下句是劉禹錫《贈李司空妓》“惱亂薊州刺史腸”句,改換了一字。


哎呀呀高興高興 2021-07-28 17:00

揚州八怪: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

擅長畫竹:鄭燮(鄭板橋)

1.鄭燮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 鄭燮(鄭板橋)

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后,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濤、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并將書法用筆融于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 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后,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圖》。板橋畫竹有“胸無成竹”的理論,他畫竹并無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板橋強調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質卻相通,同時強調構思與熟練技巧的高度結合,但板橋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 板橋這幅《竹石圖》,竹子畫得艱瘦挺拔,節節屹立而上,直沖云天,他的葉子,每一張葉子都有著不同的表情,墨色水靈,濃淡有致,逼真地表現竹的質感。在構圖上,板橋將竹、石的位置關系和題詩文字處理得十分協調。竹的纖細清颯的美更襯托了石的另一番風情。這種叢生植物成為板橋理想的幻影。板橋的竹子,連“揚州八怪”之一金農都感嘆說,相較兩人的畫品,自己畫的竹子終不如板橋有林下風度啊。 有“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板橋的書法, 自稱為“六分半書”,他以蘭草畫法入筆,極其瀟灑自然,參以篆、隸、草、楷的字形, 窮極變化。這幅“兩歇楊林東渡頭”行書,體現了鄭板橋書法藝術獨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頓之間尤為明媚動人。鄭板橋別具一格的新書體,開創了書法歷史的先河。 蘭石圖 石壁蘭竹圖 九畹蘭花圖

2.高翔 高翔 高翔

(1688--1753),字鳳崗,號西唐,又號樨堂,江蘇揚州人,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終身布衣。善畫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園林小景,多從 寫生中來,秀雅蒼潤,自成格局。畫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韻勝。〗亦 善于寫真,金農、汪士慎詩集開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筆,線描簡練,神態逼真。精刻印,學程邃。亦善詩,有《西唐詩鈔》。 晚年時由于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畫。與石濤、金農、汪士慎為友。清朝的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意思是說,石濤死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掃墓,直到死都沒有斷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友誼很深。高翔除擅長畫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寫真和刻印。 揚州即景圖一 彈指閣圖二 揚州即景圖二

3.金農 金農(1687—1764),字壽門,號 金農

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揚州。平生 未做官,曾被薦舉博學鴻詞科,入京未試而返。他博學多才,五十歲后始作畫,終生貧困。他長于花鳥、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畫造型奇古、拙樸,布局考究,構思別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他獨創一種隸書體,自謂“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 精篆刻、鑒定,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還參以古拙的金石筆意 ,風格古雅拙樸,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又長于題詠,"每畫畢,必有題記,一觸之感"。也擅長書法,取法于《天發神懺碑》、《國山碑》、《谷朗碑》。寫隸書古樸,楷書自創一格,號稱"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篆刻得秦漢法。詩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雜著》,其書畫題跋被輯成有冬心畫竹、畫梅、畫馬、自寫真、雜畫題記等。 墨梅斗方圖 菊花圖 高梧玉立圖

4.李鱔 李鱔(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舉,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統派畫風束縛而被排擠出來。乾隆三年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后,至揚州賣畫為生。與鄭燮關系最為密切,故鄭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他早年曾從同鄉魏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廷時曾隨蔣廷學畫,畫法工致 ;后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啟發,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于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 三陽開泰圖 蕉鵝 芭蕉萱石圖

5.黃慎 黃慎寫意人物

黃慎(1687-1770后),字恭懋,躬懋,一字恭壽,菊壯,號癭瓢,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擅長人物寫意,間作花鳥、山水,筆姿荒率,設色大膽。為“揚州八怪”中全才畫家之一。 青年時,學習勤奮,因家境因難,便奇居蕭寺,"書為畫,夜無所得蠟,從佛殿光明燈讀書其下"。善畫人物,早年師法上官周 ,多作工筆,后從唐代書法家懷素真跡中受到啟迪,以狂草筆法入畫, 變為粗筆寫意。 黃慎的寫意人物,創造出將草書入畫的獨特風格。懷素草書到了黃慎那里,變為"破毫禿穎",化聯綿不斷為時斷時續,筆意更加跳蕩粗狂,風格更加豪宕奇肆。以這樣的狂草筆法入畫,行筆“揮灑迅疾如風,”氣象雄偉,點畫如風卷落葉。黃慎的人物畫,多取神仙故事,對歷史人物和現實生活中樵夫漁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繪,給清代人物畫帶來了新氣息。 黃慎的人物冊頁《賞花仕女圖》刻畫一美麗女子對花的沉迷。而《西山招鶴圖》則取材于蘇軾《放鶴亭記》,畫面右側立一白鶴,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飛翔之鶴,童子手挽花籃,卻自顧嘻嘻而樂。 “生平夢夢揚州路,來往空空白鶴歸”(黃慎《題林逋馴鶴圖》),黃慎兩次寓居揚州,先后17年,十里揚州,成為他一生的依戀。他的人物畫最具特色,有《絲綸圖》、《群乞圖》、《漁父圖》等。他的詩被同鄉人雷宏 收集起來,編為《蛟湖詩抄》。 抱琴人物圖 鐘馗圖 仕女抱瓶圖

6.李方膺 李方膺(1695~1755),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虬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為“揚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與李鱓、金農、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 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 ,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干新枝 ,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后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散見于畫上。

風竹 梅花圖 秋菊圖

李方膺既不是揚州人,又未如黃慎,金農等久住揚州賣畫,何以得側身于“揚州八怪”之列?關于這個問題,《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年第三輯所刊管勁丞遺稿《李方鷹敘傳》已經作了考證,其要點為:一、人品、畫品和其他七人(按指李鮮,江士慎、高翔、金農、黃慎、鄭燮、羅聘)相當;二、通州于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前,還只是一個屬于揚州府的散州,李方膺于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入學時,籍貫便是揚州府通州,所以他是廣義的揚州人。李方膺跟“揚州八怪”之翹楚鄭板橋的友誼,除從上面提到的幾人共同創作的《花卉圖》,《三友圖》已可略見一斑外,更有可述者。 首先,板橋對李方膺的畫藝極為佩服,評價極高。墨竹是鄭板橋最拿手的絕技,但他《題李方膺墨竹冊》仍認為李的墨竹“東坡,與可畏之”連畫墨竹的圣手蘇軾,文同都“畏之”,可見其評價之高。至于對李方膺最擅長的墨梅,則論述更具體,評價更高,鄭板橋在李方膺逝世五年后所作的《題李方膺畫梅長卷》中說: "蘭竹畫,人人所為,不得好。梅花、舉世所不為,更不得好。惟俗己俗僧為之,每見其大段大炭撐拄吾目,真惡穢欲嘔也。睛江李四哥獨為于舉世不為之時,以難見工,以口口矣。故其畫梅,為天下先。日則凝視,夜則構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領梅之神、達梅之性,挹梅之韻,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劃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謂剪裁者,絕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謂刻劃者,絕不刻畫,乃真刻畫。宜止曲行,不人盡天,復有莫知其然而然者,問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能告人也,愚來通州、得睹此卷,精神浚發,興致淋漓。此卷新枝古干,夾雜飛舞,令人莫得尋其起落,吾欲坐臥其下,作十日功課而后去耳。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板橋鄭燮漫題。" 在這幅畫上,他還題了一首四言詩; 梅根嚙嚙,梅苔燁燁, 幾瓣冰魂,千秋古雪。 據鄭板橋在同一時間所作《題黃慎畫丁有煜象卷》(《板橋書畫拓片集》,原件藏南通博物館)的跋語“郝香山,晴江李公之侍人也,寶其主之筆墨如拱壁,而索題跋于板橋老人。”我們知道鄭板橋在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初夏他六十八歲時曾第二次來通州,李方膺的侍人郝香山拿出他所訪藏的主人的畫,請鄭板橋題辭。鄭有感于他與李方膺原來的深厚情誼和郝香山對其主人的一片忠義,便欣然命筆,寫了上引題跋和詩,鄭板橋這次來通州,住在城北二十余里的秦灶, “寓保培基井谷園”(金榜《海曲拾遺》),并去游狼山,在他的集子中,留下了《游白狼山》七絕兩首。 這篇題跋先批判俗工俗僧所畫梅花之令人作嘔;接著稱贊李虧膺所畫梅花“以難見工”,“為天下先”并具體敘述其畫梅時以不剪裁為剪裁,不刻劃為刻劃,順乎梅之天性,不見人工雕琢的藝術經驗;最后表示對這幅梅畫的“新枝古干,夾雜飛舞”十分傾倒,愿意“坐臥其下,做十日功課而后去”。這篇題跋寫得如此具體深刻、充滿感情,也反映了鄭板橋跟李云膺結交已久,接觸甚多,知之甚深,是他們深厚友誼的重要見證。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冬,李方膺解任合肥知縣后,在南京借寓項氏花園,題名借園,從此定居下來,直至二十年(一七五五)秋因病回通州,其間整整四年時間,常與當時文壇泰斗袁枚,畫家沈鳳過從,談詩論畫,關系十分密切。乾隆二十年乙亥(一七五五)初春,李方膺曾回通州一次,袁枚有詩相送。詩集卷十一收了《送李晴江還通州》三首,第一首有句云:“才送梅花雪滿衣,畫梅人又逐飛。一燈對酒春何淡,四海論交影更稀。”所寫確為初春景象,并明點“春” 字。李方膺喜畫風竹。他的《瀟湘風竹圖》畫一方丑石,幾竿湘竹,竹梢彎曲,竹葉向一個方向飄動,顯示出狂風大作的情景。 畫上小題詩: 畫史從來不畫風,我于難處奪天工。 請看尺幅瀟湘竹,滿耳丁東萬玉空。 李方膺畫風竹是有深刻寓意的,他在另一首題《風竹圖》中寫道: 波濤宦海幾飄蓬,種竹關門學畫工。 自笑一身渾是膽,揮毫依舊愛狂風。 他當地方官三十年,遭受過幾次沉重的打擊。雍正八年(一七三○)他在樂安知縣任上,因開倉賑災來不及請示上司,而受到了彈劾雍正十年(一七三二)他在蘭山知縣任上,總督王士俊盲目地下令開荒,官員們乘機勒索鄉民,他堅決抵制,竟被投進監獄,吃了一年冤枉官司,最后是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在合肥知縣任上,因抵忤上司竟被安上“貪贓枉法”的罪名而罷官。凡此種種,就是他所說的“波濤宦海幾飄蓬”。官場太黑暗了,他便棄官去學畫竹,當了“畫工”,他的性格依然未變,“自笑一身渾是膽”,蔑視傳統,蔑視權威,愛畫狂風,以此寄托自己與惡劣環境堅決斗爭的不屈精神。李方膺的筆下,狂風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這僅是畫家性格的一個方面,體現了他跟惡勢力斗爭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對下層人民的關懷和同情,則促使他筆下的風化為使萬物欣欣向榮的春風,使勞苦大眾得到溫暖的和風。他在《題畫梅》詩中寫道: 揮筆落紙墨痕新,幾點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風吹得遠,家家門巷盡成春。 他希望天風把可愛的梅花吹到每家每戶,讓家家戶戶都能享受到梅花的清香,讓家家戶戶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溫暖。這天風便是與狂風完全不同的暖風、和風。由此可見、李方膺的愛寫風畫風,正是他鮮明個性的充分體現。 蒼松怪石圖題詩 (清)李方膺 君不見,歲之寒, 何處求芳草。 又不見,松之喬, 青青復矯矯。 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 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 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 擁護天闕高且堅, 迥干春風碧云里。[1] 這首詩描繪了蒼松的堅強質樸,表現了作者不屈從權貴,耿直廉潔的錚錚鐵骨。又通過了怪石的聳立、不屈不撓,體現了詩人特立獨行的高尚品格。 7.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字近 汪士慎

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縣,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工花卉,隨意點筆,清妙多姿。尤擅畫梅,常到揚州城外梅花嶺賞梅、寫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見稱,清淡秀雅,金農說;畫梅之妙,在廣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畫 繁枝,高西唐畫疏枝。(《畫梅題記》)但從他存世畫梅作品看,并 非全是繁枝,也常畫疏枝。不論繁簡,都有空裹疏香,風雪山林之趣。 五十四歲時左眼病盲,仍能畫梅,工妙騰于示瞽時,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歲時雙目俱瞽,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署款心觀,所謂盲于目,不盲于心。善詩,著有《巢林詩集》。 風雪梅花圖 白桃花圖 春風泄香圖

8.羅聘 羅聘

羅聘(1733-1799),字遁夫,號兩峰,又號衣云、別號花之寺僧、金牛山人、 洲漁父、師蓮老人。清代著名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祖籍安徽歙縣,后寓居揚州,曾住在彩衣街彌陀巷內,自稱住處謂“朱草詩林”。為金農入室弟子,未做官,好游歷。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他又善畫《鬼趣圖》,描寫形形色色的丑惡鬼態,無不極盡其妙,藉以諷刺當時社會的丑態。兼能詩,著有《香葉草堂集》。亦善刻印,著有《廣印人傳》。金農死后,他搜羅遺稿,出資刻版,使金農的著作得以傳于后世。其妻方婉儀,字白蓮,亦擅畫梅蘭竹石,并工于詩。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其代表作有:《物外風標圖》(冊頁)、《兩峰蓑笠圖》、《丹桂秋高圖》、《成陰障日圖》、《 谷清吟圖》、《畫竹有聲圖》等。


_WeCh****56372 2021-07-28 17:02

文同、柯九思、鄭板橋、羅聘、李方膺等。

1、文同

文同/文與可(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陜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

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

文同以善畫竹著稱。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后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是起源于他畫竹的思想。

2、柯九思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丹丘生、五云閣吏,臺州仙居(今浙江仙居縣)人。其父柯謙,曾任翰林國史檢閱、江浙儒學提舉,是元朝仙居較為顯揚的一個官宦。大德元年(1297),隨父遷居錢塘(今杭州)。

柯九思博學能詩文;善書,四體八法俱能起雅去俗。素有詩、書、畫三絕之稱。他的繪畫以“神似”著稱,擅畫竹,并受趙孟頫影響,主張以書入畫。

主要作品有《竹石圖》、《清閟閣墨竹圖》、《雙竹圖》等。

3、鄭板橋

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后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

4、羅聘

羅聘(1733-1799),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字遯夫,號兩峰,又號衣云、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師蓮老人等。祖籍安徽歙縣,其先輩遷居揚州。為金農入室弟子,布衣,好游歷。

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善畫《鬼趣圖》,畫鬼態無不極盡其妙,借以諷世。亦善刻印,著有《廣印人傳》。

金農死后,他搜羅遺稿,出資刻版,使金農的著作得以傳于后世。其妻方婉儀,字白蓮,亦擅畫梅蘭竹石,并工于詩。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

5、李方膺

李方膺(1695年—1755年),字虬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中國清代詩畫家、官員,為“揚州八怪”之一。

為官剛正不阿,廉潔愛民。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

與李鱓、金農、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

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 ,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干新枝 ,欹側蟠曲。


編輯 舉報 2022-12-10 18:38

0個評論

暫無評論...
驗證碼 換一張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