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是誰寫的啊??
謝你給我美好世界 2021-07-30 12:03 【主人公】:文同【出處】: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成語解釋】:成竹:完整的竹子;胸:心里。原指畫竹子時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早有通盤的考慮和謀劃。
qq 2021-07-30 12:06
是:文與可(文同)
成語故事:
文與可(文同)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與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種上各種各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
竹子的各種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當人們夸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qkoufu5090 2021-07-30 12:10
“胸有成竹”是北宋時候的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叫文與可的故事。
典故:
北宋時候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叫文與可,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文與可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風下雨,或是天晴天陰,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子里頭鉆來鉆去。由于文與可長年累月地對竹子作了細微的觀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么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么兩樣;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凈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樣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有個名叫晁補之的人,稱贊文與可說:文與可畫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釋義:
胸有成竹,比喻熟練有把握。“胸有成竹”和“心中有數”都是“心中已有打算”的意思。但“胸有成竹”偏重于事前對問題已有全面的考慮和解決辦法,或者因心中有了主意而辦事神態鎮定、沉著;“心中有數”偏重于對客觀情況已有所了解,十分有把握。
出處:
古文《胸有成竹》(蘇 軾)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
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時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生。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予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予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襪材當萃于子矣。”書尾復寫一詩,其略曰:“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筆硯,愿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亡矣!世豈有萬尺竹哉?”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谷偃竹》遺余曰:“此竹數尺耳,英才而有萬尺之勢。”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篷,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看正月二十日,與可沒于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
M57****595 2021-07-30 12:16
胸有成竹來歷出處: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解釋:原指畫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陸生忠 2021-07-30 12:18 這個成語來自與蘇軾的一篇文章 [古文《胸有成竹》(蘇軾)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②,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 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俗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時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③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生。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予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予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④,可往求之。’襪材當萃于子矣。”書尾復寫一詩,其略曰:“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⑤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筆硯,愿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亡矣!世豈有萬尺竹哉?”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谷偃竹》遺余曰:“此竹數尺耳,英才而有萬尺之勢。”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篷,斤斧何曾赦籜龍⑥。料得清貧饞太守⑦,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看正月二十日,與可沒于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 注釋 ①文與可:文同,字與可。北宋著名畫家。筼筜(yúndāng)谷:在洋州(今陜西洋縣),盛產竹。 ②蜩(tiáo)腹蛇蚹(fù):蟬后腹上的橫紋,蛇腹上的橫鱗。竹初生時為筍,其狀似蜩腹蛇蚹。 ③子由:蘇軾之弟蘇轍,字子由。 ④彭城:徐州。 ⑤掃取:畫得。 ⑥籜(tuò)龍:筍。 ⑦饞太守:戲指文與可。文曾任洋州知州。 翻譯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里呢? 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當人們夸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山東怪杰 2021-07-30 12:30 胸有成竹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主人公:文同生詞本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原指畫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出 處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即逝矣。”例 句1. 我發愁這次完不成任務,老武~地說:“沒問題”。近反義詞近義詞心知肚明 指揮若定 計上心頭 胸中有數 胸有定見 成竹在胸 心中有數 大刀闊斧成竹于胸 急中生智 心照不宣 目無全牛反義詞心中無數 不知所措 束手無策 胸無成竹 張惶失措 茫無頭緒 文文莫莫 張皇失措胸中無數 惘然若失典 故北宋時候,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叫文同,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 文同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風下雨,或是天晴天陰,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子里頭鉆來鉆去。三伏天氣,日頭像一團火,烤得地面發燙。可是文同照樣跑到竹林子對著太陽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陽光底下,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變化。他一會兒用手指頭量一量竹子的節把有多長,一會兒又記一記竹葉子有多密。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滿臉都流著汗,可是他連用手抹也沒抹一下,就跟沒事兒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陣狂風。接著,電閃雷鳴,眼看著一場暴雨就要來臨。人們都紛紛往家跑。可就在這時候,坐在家里的文同,急急忙忙抓過一頂草帽,往頭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剛走出大門,大雨就跟用臉盆潑水似地下開了。 文同一心要看風雨當中的竹子,哪里還顧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氣喘吁吁地跑進竹林,沒顧上抹一下流到臉上的雨水,就兩眼一眨不眨地觀察起竹子來了。只見竹子在風雨的吹打下,彎腰點頭,搖來晃去。文同細心地把竹子受風雨吹打的姿態記在心頭。 由于文同長年累月地對竹子作了細微的觀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么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么兩樣;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凈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樣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 有個名叫晁補之的人,稱贊文同說:文同畫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