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上海首家知青博物館昨日掛牌,參觀者達10萬人次?
位于奉賢區海灣園的上海知青博物館是上海首家以知青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知青博物館將聲、光、電與知青年代實景、知青時代文物、知青蠟像相結合,再現了知青下鄉的場景。
8月10日上午,位于奉賢區海灣園的上海知青博物館舉行掛牌儀式。這是上海首家以知青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由海灣園出資建造,展出有關上海知青歷史的文獻資料、圖片影像、生活工作物品等5000余件。
主辦方透露,上海知青博物館今年5月5日已經正式成為上海市社會團體管理局登記單位,并成為由上海市文物局業務主管的博物館。
參觀者已達10萬人次
上海知青博物館總投資1300多萬元,總建筑面積達1536平方米,是一個反映40多年前上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歷史的綜合性大型展館,于2011年11月建成開館,8月10日是正式掛牌。
據主辦方透露,知青博物館的展覽以真人真事為主,所采用的展覽資料都來源于公開發表的文字材料和知青收藏資料,通過文字、圖片、圖畫、場景、雕塑、文物等形式反映上海知青所度過的歲月。
知青關愛基金會副會長呂春玲說,2010年籌建時,許多上海知青踴躍捐贈相關資料和物品,“有上海知青在農村勞作生產用的鋤頭、鐵犁、草鞋,有在簡陋環境下用以生活的臉盆、熱水瓶、煤油燈等,還有當時插隊落戶的通知書、乘車證、火車票等,非常珍貴。”
此外,知青博物館還將聲、光、電與知青年代實景、知青時代文物、知青蠟像相結合,再現了知青下鄉的場景。
上海知青博物館相關人士介紹,上世紀60年代初期,國家開始有計劃地動員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120多萬上海知青分批前往上海郊區、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安徽、江西、貴州、云南、新疆,俗稱“八省一市”。上海知青博物館開館至今,已接待參觀者10余萬人次。
老知青贈“轱轆大車”
在知青博物館一樓展廳內,澎湃新聞記者看到一輛造型古樸的四輪木板車,車身呈長方體,車身四周木板被鐵鉚和木楔固定,車的兩側各有兩個木輪子,均由一段段的弓形厚“鐵瓦”圍鑲著輪邊,車身上有不少裂痕。
這輛車的捐贈者是上海知識青年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朱正綱。1970年,他插隊落戶到安徽淮北,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輛車在農村叫做“轱轆大車”,學名“太平車”,是中國最古老的車型,現在已經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朱正綱介紹,轱轆大車是當時農村拉糞送糧的主要運輸工具。農忙時,生產隊的牲口忙不過來,只好使用人力拉轱轆大車往地里運糞做肥料,十多個人一人一根繩在前頭拉。
朱正綱所在的生產隊把這種大車當成寶貝,平時放在專門的大車棚里,只在播種時運糞、收割時運糧才會拉出來使用。他們插隊到農村那天,隊里情愿借個板車拉行李,也不舍得動用牛拉轱轆大車。當時,如果有誰趕著這車上街,那比今天開著豪華跑車還引人注目。近10年的知青生涯,讓朱正綱對這種寶貝車有了很深的感情。
2010年,了解到知青博物館正在收集藏品之后,朱正綱立刻想到了生產隊的“太平車”。他先是到當年插隊落戶的村子尋找,一無所獲后,他把搜索范圍擴大到周邊村莊,只找到一些殘缺不全的零部件。“發展太快了,用了上千年的車,幾十年就被淘汰了。”朱正綱說。
最后,他終于打聽到在離他插隊地近百里外的懷遠,有一對老年夫婦,分田到戶時要了一輛“轱轆大車”,之后一直放在車棚里。雖然車斷了一個把手,但終究還算完整。朱正綱花了3000多元,買下了這輛車,并免費贈送給知青博物館。
回憶知青歲月,朱<愛尬聊_尬聊生活>正綱表示,這段歷史對他的成長幫助很大,始終在激勵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斷奮發向上,“我相信這也是大多數知青共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