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什么好吃的】資深吃貨走遍江南“追”美食?
遍嘗美食,南京飯店吃過上千家
作為一個資深吃貨,丁進與美食結緣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發起了一個民間戶外旅行的組織。“組織活動之前要聚會商量事宜,之后要聚會分享心情。這一來一往就離不開吃。每周都會有人主動推薦,并且彼此較勁,看誰推薦的店更好吃。粗略算下來,應該不少于一千家。”他和小伙伴們在每周數次的聚餐中見證了南京一批又一批或興或衰的飯店。
不僅在南京吃,丁進還曾組織過“吃遍江南”活動近180場,參加人數300人。他帶著吃貨小伙伴們跑遍了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和上海尋訪美食。“沙溪的羊肉面,巴城的螃蟹……”從幾塊錢,到幾十塊錢,這些美食或<愛尬聊_百科>許并非珍饈,但卻個個屬于佳肴。
對于美食,丁進特別有自己的愛好,喜歡那些樸質的具有平民色彩的味道。有一次,在廈門鼓浪嶼,為了尋找一家開在居民區里的餅店,丁進圍著島嶼整整轉了一圈,結果找到時發現老板休假小店關門了,他為此特別在島上多待幾天,就為等待老板回來。
“這一家的老板性格有點內向,但制作食物的時候卻一絲不茍;那家店的服務員會提醒你,菜點夠了不要浪費……”
遍讀古籍,挖掘美味背后的文化
“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提到有二十須知,十四戒,提出‘鮑參翅肚,虛名之士’。其蘊含的‘隨園菜’與北京譚府菜、曲阜孔府菜并稱為三大官府菜……”丁進愛美食,更感興趣美食背后的文化。《隨園食單》、《白門食譜》、《冶城蔬譜》《續冶城蔬譜》《金陵美肴經》《金陵冷盤經》……在他的書柜里,有眾多美食典籍,在閱讀中,他所理解美食味道變得更加豐富和深厚。
“七家灣打釘巷里的李記,夫子廟的蔣有記、金記,湖南路的馬祥興、橋頭,中央路上的金春,南湖的李榮興……都是南京比較有名的鍋貼。”對于七家灣的鍋貼,丁進也頗有研究。“七家灣一帶是回民居住區,附近多老店,如老賈家熏牛肉、章云板鴨,現在中山北路的韓復興,根據張通之《白門食譜》記載,老店就在倉巷。老店陳設簡樸粗獷,店堂內放置有鐵質肉架,粗大的鐵鉤上掛著大塊的牛羊肉,看上去有《水滸》時代的氣息。桌上除了醋、辣油、醬油,還有兩種醬,深色的是吃鍋貼,淡一些的是用于喝餛飩……”
建言要像保護文物一樣保護餐飲老字號
在丁進的印象中,這幾年南京越來越多的老飯店在城市改造過程中被拆掉,比如大三元、老廣東、六鳳居、曲園酒家、老正興等,江蘇酒家、永和園、綠柳居、馬祥興等也幾經搬遷。“文化內涵有待豐富,品牌效應有待凸顯,老店保護有待加強。”丁進呼吁說,南京應像保護文物一樣保護老字號,比如劉長興、包順興、四鶴春、安樂園,新的老字號草橋、芳婆、德一、好婆。這些老店最能夠讓人感覺到一個城市的溫暖。“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我覺得最濃的鄉愁應該是家鄉美食的味道。美食是一個城市的脈搏,老店是城市的記憶載體,一旦與之發生了聯系,就感覺與這個城市親近了。”記者 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