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尸、放蠱、落花洞女......走進神秘的湘西?
趕尸、放蠱、落花洞女......這些名詞聽起來令人毛骨悚然,也使湘西充滿了神秘的色彩。沈從文的書里、宋祖英的歌里、譚盾的琴里,我們慢慢的了解了這個神秘而又美麗的地方。
湘西給人的印象,就如同沈從文筆下的翠翠,輕柔曼妙,舒逸盎然。走在武陵山中,步入湘西神界,無論在州府吉首,邊城鳳凰,還是古鎮(zhèn)王村,無不讓人感受到湘西的多彩美麗。
說到湘西,當然不能不提鳳凰。鳳凰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因背依的青山酷似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而得名,是一個以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聚集地。
仿古式的建筑格局,獨特的吊腳樓、石板老街、流的沱江以及兩岸懸掛的紅燈籠,鳳凰給人的感覺就是它有點歷史懷舊感。
沱江是鳳凰古城的母親河,你可以直接站在岸邊與她親密接觸;也可以站在高處向下眺望,如萬名塔等地;還可以乘船換個角度欣賞沱江,清澈的河水下還有水草搖擺,一種遠離塵世之感油然而生。
趕尸是湘西地區(qū)苗族的民俗,屬于巫文化,清朝就廣為流傳湘西“趕尸人”的傳聞,即趕尸人利用“秘術(shù)”,將客死異鄉(xiāng)的人的尸體帶回家鄉(xiāng),讓他們?nèi)胪翞榘病1M管“湘西趕尸”從未得到科學(xué)驗證,也并未被親眼證實,但是卻成為很多驚悚電影的原型,從此廣為人知。
巫蠱是古代信仰民俗,包括詛咒、射偶人和毒蠱等,而湘西地區(qū)巫蠱之術(shù)很旺。并不是所有<愛尬聊_創(chuàng)建詞條>的湘西人都會放蠱。放蠱的技術(shù),主要掌握在湘西苗族婦女手中。放蠱不同于其它傳子不傳女的秘技,相反是只傳女而不傳子。苗家女孩,長到十七、八歲時,她們的母親,為了教會女兒懂得一點防身的本領(lǐng),不受別人欺負,就會秘傳女兒制蠱、放蠱的知識。學(xué)會了放蠱的苗家女,用之害人的極為鮮見,主要都是利用蠱毒來捍衛(wèi)自己的家庭和愛情。
會放蠱的婦女,湘西習(xí)慣將她們稱為草鬼婆。草鬼婆的身份一般都很保秘,輕意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會放蠱。草鬼婆一旦學(xué)會了放蠱,那么每隔一段時間,她就必須找人放一次,否則蠱毒就會在她體內(nèi)發(fā)作,給她造成極大的痛苦甚至死亡。
并不是所有的草鬼婆都能解蠱。解蠱藥也與蠱藥一樣,多種多樣,通常是一蠱一解藥,往往一種蠱的解藥,只有放這種蠱的草鬼婆才掌握。蠱毒為什么如此多種多樣,它又是怎樣躲過現(xiàn)代醫(yī)療設(shè)備和科技手段檢測的,至今仍是一個難解的謎。
湘西的“落花洞女”則是部落中有一些未婚的女子,能將樹葉哭下來;到山洞不吃不喝,幾天不死,回來后也不飲不吃,幾天后就死去。部落人們認為她去和樹神、井神結(jié)婚了,因而這些女孩生前沒有結(jié)婚,但人死后,別人去辦喪禮,而落花洞女的家人給他們不但不辦喪禮,還要辦婚事,以示婚禮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