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月底前產能翻番?
本報訊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燒藥“一藥難求”,搶購、斷貨等詞匯被頻繁搜索。
在很多城市,“無”、“沒貨”、“售完”是藥店面對市民詢問時常用的詞。
在互聯網電商平臺上,限時搶購的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熱門產品,基本都是一秒被搶光。
2022年12月14日,上海,一家藥店告知顧客感冒藥和退燒藥已經售完。目前上海部分藥店常用感冒藥、退燒藥銷量大增,部分藥品暫時缺貨。
醫藥電商平臺上每天有多少藥品備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醫藥電商平臺人士告訴記者:“我們不敢提‘保供’。我們知道我們沒有能力‘保證供應’。我們只能對外說沒貨了,盡力補貨。”
“我們一般從大型醫藥商業公司進貨。從12月9日開始,各種產品嚴重缺貨,現在無法采購退燒藥。”12月16日,一家互聯網醫院的采購員說。
據本報記者了解,中國是世界布洛芬原料生產和出口大國,占全球產能的三分之一。上述藥品均為成熟仿制藥,國內批文較多。以解熱鎮痛藥布洛芬為例。根據國家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數據庫,國內藥品批準文號為558個,藥品劑型包括膠囊劑、顆粒劑、片劑等劑型。
為什么這么成熟的藥物會缺貨?在產業鏈中,不同環節的企業給出了各自的解釋。
在接受該報采訪時,許多原料藥制造商指責消費者囤積商品。零售渠道的采購人員認為,短時間內爆發的需求和上游產能不足是重要原因。藥廠雖然開足馬力,但也面臨著一旦短期需求過去,貨可能砸到他們手里的風險。于是一些藥廠制定了一條“鐵律”:因疫情加班生產的產品,原則上不允許退貨。
此外,地域分布不均。秋冬季是解熱感冒藥的銷售旺季,藥品的集中采購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藥感知。有藥企直言,“真的太快了。如果能提前一到兩個月給藥企,現在就不會這么被動了。”
好消息是,從目前各地發布的信息來看,政府發放藥品也已經進入日程。
2022年12月16日,長沙,人民藥店物流中心內,工作人員正在搬運藥品。人民視覺地圖
平臺買家:藥品銷售不是“帶著現金去藥廠堵人”就能解決的
李琳是一家制藥公司的采購員,他忙得一天只吃一頓飯,發燒39度,不想使用一套新冠肺炎抗原試劑。她告訴記者,最近退燒藥和抗原試劑采購太難了。“不管是不是新冠肺炎陽性,我已經發燒了。把這盒新冠肺炎工具包留給需要的人。我知道購買它有多難。”
在李琳看來,與退燒藥相比,新冠肺炎藥盒的采購還是不錯的,廠家很多。公司在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員工,哪里有貨,當地同事就會馬上去現場負責貨控,總部會協調付款的流程。但是,藥品不好,藥品有銷售過程。這不是“拎著一箱箱現金去藥廠堵人”就能解決的。
“在過去一周左右的時間里,我們沒有從醫藥分銷公司收到你提到的<愛尬聊_百科大全>美林和泰諾。有人說上游藥品漲價了。其實藥品在各省都有中標,不會高于中標或者藥品的最高限價。”李說,存在個人倒賣藥品的情況,但這不是目前短缺的主要原因。國家對藥品有嚴格的監管
另一位在線零售渠道業務的買家王文杰也告訴該報,像布洛芬這樣的明星藥物很難買到。每個家庭在渠道里都有一些替代藥物,比如一些有解熱鎮痛作用的處方藥,會持續釋放一些貨,但是量不大。
“首先,政府部門會有采購或者控制,這占了很大一部分數量。其次,四類藥物的生產廠家很多,但廠家本身生產能力有限。政策發布前,可能一年生產一兩百萬。現在大家都在囤藥,廠子很難在短時間內把產能提高到上一年的量。”在王文杰看來,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了短缺。“你能想象嗎?有時候你好不容易找到了貨,物流卻停了。”
據悉,12月以來,多地優化了疫情防控政策。居民通過互聯網平臺或藥店購買解熱、鎮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類藥”,不再核對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再需要實名登記信息。
因此,對退燒藥的需求激增。即便上市連鎖藥店表示會加強備貨和門店配送以滿足消費者需求,但現實情況依然是“藥難買”。
2022年12月10日,海口,海南先聲奪人有限公司,全車間努力做訂單。人民視覺地圖
藥廠:最近的需求和過去一年差不多。
“最近銷售報告報的需求幾乎等于過去一年的需求,每年的量需要兩三個月才能完成,工作量很大。”先聲藥業總經理陳在接受該報采訪時談到了制藥公司在擴大生產方面的擔憂。“我們知道市場缺貨,但實際上我們不知道到底缺了多少。從供應鏈到上游,每一層都可能放大實際需求。”
陳向本報記者提到了“牛鞭效應”,即隨著供應鏈向上游移動,需求不斷放大。因此,制藥公司也需要仔細考慮增加產量的數量。
而且藥企擴大生產也不容易。
據該報記者了解,企業在擴大醫藥產品生產時不能自行決定,需要向監管機構報備。業內人士稱之為“變革控制”。但這種“改變”是由企業自己決定,還是需要向監管機構報告,需要一套質量管理體系來判斷。目前,一些制藥公司將“變更控制”限制在自己決定的范圍內,如增加日程和升級設備。
以simcere為例。過去一周,公司的排班從一天一班增加到一天兩班,24小時不間斷工作,設備升級。相應的,公司旗下的咳喘寧口服液產量翻倍,日產量可滿足十幾萬人的需求。
貴州百靈也采取了類似的策略。該公司在接受該報采訪時表示,公司實行三班倒,24小時不間斷生產。目前,苗藥“止咳糖漿”產能翻了一番,達到35萬瓶/日。
增加調度不是最佳解決方案。陳告訴記者,以前藥企盡量避免安排夜班,但面對藥品短缺,藥企還是要想盡辦法在保證藥品質量的同時,增加產能,保證供應。
此外,在陳看來,的擴大生產也面臨一定的風險。比如這次藥品短缺是突發事件,擴大生產可能導致藥品囤積。此外,升級后的設備是否會閑置也成為公司不得不考慮的因素,而一旦確定擴產,公司還需要考慮增產的數量。
當藥廠根據銷售報告中上報的需求開始增產時,為了規避風險,只能向銷售公司制定規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也告訴記者,他的公司選擇向銷售人員和銷售公司展示“p
潤都股份并未透露其布洛芬的具體產能。12月8日,其在投資者平臺上表示,布洛芬緩釋膠囊是公司主要制劑產品之一。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產品布洛芬緩釋膠囊占公司本年度營業收入的比例約為7.74%。
除了上述對擴產的擔憂,有業內人士對本報表示,雖然退燒藥相關產品的批文很多,但這類仿制藥的毛利率并不高,每個企業對產品管道的布局都有不同的考量。所以通常不是每個獲批的藥企都有生產,臨時投產也不容易。
一些原料藥制造商訂購到1月份。
藥廠的上游是原料藥企業。目前API是否充足是產業鏈上的任何一個環節,包括消費者普遍關心的問題。
據悉,解熱鎮痛藥主要有布洛芬、阿司匹林、撲熱息痛和萘普生鈉,其中布洛芬、撲熱息痛和阿司匹林應用廣泛,已列入《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常用藥參考表》。
據證券時報報道,中國是世界布洛芬原料藥生產和出口大國,占全球產能的三分之一,下游藥品生產企業眾多。根據華金證券在研報中的統計,有新華制藥公司、亨迪制藥公司和巴斯夫公司,其年生產能力分別為8000噸、3500噸和3000噸。
撲熱息痛方面,根據國聯證券引用的智研咨詢數據,2009-2018年,我國撲熱息痛產量基本穩定在8-10萬噸的水平。16年我國對乙酰氨基酚產量8.74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53%,對應對氨基酚需求約7.5萬噸。
1噸布洛芬原料藥可以生產多少布洛芬制劑?
根據中普華研究所撰寫的《2022-2027年版化學原料藥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有生產布洛芬制劑的業務人士表示,目前布洛芬制劑的常見規格是0.3g或0.4g。以0.3g的規格,1噸布洛芬原料藥可生產3,333,300份布洛芬制劑。
原料藥這么一個年產量,消費者為什么買不到藥?
采訪中,國內布洛芬龍頭企業新華制藥公司、亨迪制藥公司、醫藥公司、對乙酰氨基酚原料企業豐原制藥公司都將此歸咎于消費者“囤積居奇”,導致市場缺口較大,企業需要時間度過生產周期和配送運輸過程。
新華社稱,訂單已排到明年1月,其中一部分可能由政府分配。但產能上來后,除了政府劃撥相應區域外,還會分布在全國各地。“公司在努力充分利用產能,車間在加班加點。”新華制藥表示。
據新華制藥官網消息,12月15日,魯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范軍表示,將集中力量全力支持新華制藥,努力擴大產能市場供應,確保12月底前布洛芬等重點藥品產能翻番。
亨迪制藥表示,擴大生產為時已晚。“不是說今天決定擴產,明天產能就增加了。”亨迪藥業表示。
12月6日,亨迪藥業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公開宣布,布洛芬產能為3500噸/年。今年年初,亨迪藥業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5000噸布洛芬原料藥項目”建成后,年產能將達到8500噸。
對乙酰氨基酚原料藥生產企業豐原制藥有限公司向記者透露,“該地區出現了缺貨現象,庫存一下子就清空了。安排生產和增加產量需要一個過程。也要看銷售情況,可能就這一兩周吧。”
與藥廠的擔憂類似,原料藥企業也擔心擴產帶來的風險:一旦整體市場產銷恢復正常,終端需求減少,藥品可能會囤積在企業手中。此外,原料藥企業生產的部分產品屬于化學原料藥,對環保要求較高,擴產等一系列審批要求非常嚴格。“要理智,不要盲目。一方面,我們必須確保市場。當市場供應空虛時,我們會加緊采購原材料,增加產能。當市場開始下滑時,產能釋放會放緩,不能盲目滿負荷開工生產。”豐原藥業表示,在保證目前供應的情況下,將逐步適當增加部分產能。
豐原藥業此前在投資者交流平臺上表示,目前子公司利康藥業的撲熱息痛產量約為每年5000噸。目前該產品生產經營正常,外部市場銷售價格變化不大。值得注意的是,豐原藥業表示,撲熱息痛不是公司的主藥,在業務中所占比重不大,對公司影響有限。
很多藥企選擇增產:藥品生產后需要5-7天才能完成檢驗流程。
雖然面臨風險,但目前,很多藥企選擇增加產能。除了上述新華制藥、先聲奪人等公司,強生公司也表示計劃推進生產設施的優化。
12月16日,針對強生旗下美林、泰諾等退燒產品在中國部分地區出現短缺的情況,強生方面對該報記者表示:“時刻關注當前疫情防控形勢,積極響應政府和醫院的號召,全力支持當前的醫療物資保障工作。目前,上海強生制藥有限公司的工廠已將產能提升至最高水平,并在亞太供應鏈網絡中優先考慮中國市場。我們也在積極推進優化生產設施的計劃,以期進一步提高產能。”
同一天,東北制藥生產的一款2元起的對乙酰氨基酚片登上微博熱搜。東北制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稱,曾加班生產對乙酰氨基酚片等治療發燒感冒的藥品,并在藥店低價銷售。
恒瑞醫藥此前曾表示,“我們完全理解并將充分滿足當前公眾對此類藥物的需求。目前,公司根據市場需求,積極擴大產能,多措并舉擴大生產,保障供應,穩定價格。”
制藥公司提高了生產能力。為什么市場上的藥品還是供不應求?
陳告訴該報,藥物生產完成后,需要在公司內部進行檢查和測試,符合技術要求后才能銷售。大多數口服藥物的檢查過程需要5到7天。此時這些藥品處于“受控狀態”,公司會先將日產量上報給當地藥監局、工信部和公司內部銷售系統。
“無論我們有多忙,消費者有多焦慮,我們都只能盡量加快速度。程序還是要走的,保證藥品質量。”陳對說:
對于藥品短缺的原因,陳認為主要是因為“流失效應”,整個供應鏈都沒有做出反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秋冬是感冒退燒藥的銷售旺季。
本報記者梳理發現,“快克”牌復方氨酚烷胺膠囊和“小快克”牌小兒撲熱息痛的生產企業金石雅藥在12月16日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中稱,由于感冒多發生在冬春季,因此快克系列產品的銷售旺季為第一、四季度。二三季度是銷售淡季,生產計劃較少,閑置產能較多。目前,隨著市場的自由化
華潤三九、珍寶島、康恩貝等公司也提到,未來幾個月或第四季度產品將呈現向好趨勢。例如,華潤三九在11月14日至11月18日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中也透露,第四季度感冒發病率相對較高且較大。目前訂單情況良好,銷售趨勢良好。
藥品短缺什么時候能緩解?個人囤積藥品違法嗎?
陳認為,短缺是暫時的。“中國是制藥大國,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原料藥產能非常充足,具備全球供應能力。一旦企業適應疫情新常態,產能滿了,供應會很快趕上。”
先聲奪人相關負責人還介紹,公司制藥基地緊急召開防疫藥品保障供應專題會議,加快防疫藥品生產、儲備和供應。“現在公司元旦、春節都加班加點準備生產抗疫產品,保證產量充足、質量領先,全力保障市場供應。”
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表示,自12月15日起,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已生產多個批次。生產完成后,藥品需要經過檢驗程序,由質量控制辦公室出具檢驗報告后才能運出。“公司正在調整生產線,增加產量。公司前期產量沒那么大,現在已經調整了,正在陸續出來。”
林認為,商品短缺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希望媒體能引導大家理性買藥,科學用藥,不要盲目跟風。另外,我們也希望監管部門能夠加大對藥品流向的管理力度。現在源頭管住了,分銷商把貨賣給哪些終端,這些終端賣給哪些個人?如果全程實時監管,那就沒人能囤貨了。目前管理層在管,但是補了很多數據,這是個漏洞。”李說。
據悉,12月14日,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涉疫物資價格違法案件,其中天津某藥店因涉嫌捆綁銷售、哄抬價格被罰款50萬元;北京某藥店哄抬連花清瘟膠囊價格,購銷差價高達53.8%。被罰款30萬元。
此外,在社交平臺上,一些私人退燒藥售價很高,一瓶美林就要上千元。
對于上述行為,上海藍迪律師事務所田雷律師對本報表示,在疫情防控期間哄抬物價,牟取暴利,構成犯罪的,將以非法經營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用于囤積、倒賣等。哄抬疫情防控重點物資價格,擾亂市場秩序的,應當根據囤積、倒賣的數量、頻率、漲價比例、獲利情況,綜合認定“違法所得數額較大”和“其他嚴重情節”,依法從重處罰。
“個人銷售者在沒有藥品經營許可證的情況下銷售退燒藥也是違法的。組織團購自用不違法,組織團購或者以營利為目的購買也違法。”田雷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從事藥品批發活動,應當經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取得《藥品經營許可證》。從事藥品零售活動,應當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取得《藥品經營許可證》。沒有藥品經營許可證,任何人不得經營藥品。
藥品已經分發到很多地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社交平臺上,已經出現了“藥品異地網購攻略”。消費者將跑腿軟件的定位修改為廣西、西藏、新疆等地,然后
陳說,地方政府有自己的困難,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政府采購走了一半”,這是采購人普遍反映。“當政府看到本地藥品短缺時,不急,不太可能。政府會希望當地企業關注當地情況,以協商的形式普遍完成藥品的供應。”陳對說:
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 Health的創始人趙恒也告訴該報,一二線城市搶購退燒藥與資源不匹配有關。“要看地方政府的執行力,做核酸的能力,配藥的能力。”
據媒體報道,12月17日,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將部分閑置的核酸采樣點改造成“發熱門診”,提供“一站式”醫療服務。蘇州目前有1035家發熱門診,發熱門診會隨著發熱患者的增加而增加。
另外,根據目前各地公布的信息,政府發放藥品也已經進入日程。常州、南京、合肥、安徽、武漢、湖北、福州、福建等地近日紛紛發放“健康包”,幫助群眾抗擊疫情。
12月14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周建談及新冠肺炎治療藥物生產保障工作時表示,總體來看,新冠肺炎治療藥物生產能力能夠滿足患者用藥需求。隨著近期患者增多,藥品需求激增,部分地方和品種供不應求。工信部正千方百計推動企業實現快速穩定生產,擴大產能和產量,增加市場重點藥品供應,引導合理、有序、精準投放,努力緩解買藥難問題。
12月18日,李琳向該報報道稱,他購買了少量美林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