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疫情的關鍵在社區醫生?
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據估計,新冠肺炎99%以上的感染患者將在社區醫療機構接受治療,而二級和三級醫院將承擔不到1%的危重治療任務。兩者都很重要,但走出疫情的關鍵在于社區醫生,在于分級診療的基層,在于充足的藥物儲備。”12月18日上午,在上海市衛健委組織的新冠肺炎感染醫療救治培訓會上,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泓教授談及如何打贏應對新疫情的攻堅戰。
上海已進入新冠肺炎的快速感染期。“這里有幾個專家被感染了。”

在培訓中,張文泓教授列舉了奧米克隆疫情菌株在美國、英國、新加坡、香港等地出現的第一個高峰和持續時間。
“最近,你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的人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這里的幾個專家已經被感染了。幸運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輕度或無癥狀的。”據張文泓介紹,從上海的數據來看,奧米克隆毒株呈現出毒力降低、傳播隱蔽、傳播范圍擴大的顯著趨勢。上海已<愛尬聊_尬聊百科>進入新冠肺炎快速感染階段,病例數呈指數增長。要做好準備,這次疫情會持續2-4個月,明年上半年會慢慢走出疫情。
“新加坡是今年1月發布的,疫情在一個月內達到高峰,直到今年4月15日才達到低谷。中國臺灣省于今年4月被釋放,直到8月病例數才下降。最低谷的時候,每天還是有兩萬例感染。”張文泓根據新加坡、臺灣省、中國等地的疫情數據,預測了此次疫情在上海的可能情況。
他認為,在必要的時候,為了避免集中感染,使感染曲線變平,我們會采取在學校上網上課、在感染陽性的單位在家辦公等措施。
他詳細分析了新冠肺炎的演變過程和致病特點。“新冠肺炎不是一種奇怪的病毒。已知有七種新冠肺炎會感染人類。在基因測序中,新冠肺炎家族的株229E和NL63以及株OC43和HKU1最為常見。”
“普遍到什么程度?基本上你每年都會感染,反復感染——讓你的身體建立起免疫屏障。雖然病毒不斷變異,但感染后的癥狀會比較輕微,這些病毒屬于感冒病毒。”他提醒說,盡管經過三年的進化,奧米克隆毒株已經進化成了一個較輕的病毒序列。但是對弱勢人群的侵犯依然存在。尤其是80歲以上的老人,是主要的潛在危重患者。除了年齡,慢性腎臟病、高血壓、一些神經系統疾病、疫苗接種不足等都是易感人群感染后病情加重的可能因素。
張文泓再次強調,養老院等弱勢和高危人群集中的地方,必須反過來保護。只有全社會建立起非常好的免疫屏障,醫療資源充足,養老院的大門才能慢慢打開。
社區醫療機構是上級醫院的“護城河”,實行分診策略,及時救治危重患者。

12月18日,張文泓教授在上海市衛健委組織的新冠肺炎感染醫療救治培訓會上進行了相關專題培訓。
“近年來,我們堅持‘動態歸零’以更好地保護弱勢人群。新冠肺炎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很少有患者發展成重癥。”張文泓說,由于近三年來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都集中在定點醫院,社區醫生主要從事核酸檢測和收容醫院工作,沒有參與定點醫院的病例治療。面對新一波疫情,大部分無癥狀的輕癥患者會在家中或社區醫療機構接受治療。預計99%的患者將集中在基層社區醫療機構,社區醫生將是打贏這波疫情的中堅力量。
張文泓建議,家庭醫生和社區醫生可以通過電話為在家的輕癥患者提供診療支持。應提前預約醫院和社會藥品供應系統,通過互聯網醫院、社區衛生系統、網上藥店系統滿足公眾需求。同時,社區醫生必須密切監測高危人群如60歲以上患者的生命體征,以防范發展為重癥的可能。他們應該盡早篩選出這些患者,并及時將具有高危傾向的普通、重癥、危重和重癥病例轉診到上級醫療機構,以有序分流和避免醫療資源擠兌。
張文泓透露,目前上海已為二、三級醫院匹配了ICU資源,并準備了感染性疾病病房和可轉換ICU病房。
他提醒,如果二、三級醫院已經飽和,應在社區基層醫院進行對癥支持治療。比如在社區醫院治療的患者血氧飽和度指數急劇下降,影像學指征不斷惡化。社區醫生在聯系二、三級醫院轉診的同時,應及時采取搶先治療,包括糖皮質激素治療、抗病毒治療、抗凝治療等。最重要的是面膜氧療。對于一些患者來說,氧療可能會挺過去,所以他們不必被送到上級醫院。“別等了!”因此,保證社區醫療機構有足夠的鼻道和口罩,保證氧氣供應等醫療資源,“醫療資源的儲備是我們贏得新一輪保障戰的關鍵”。
張文泓認為,目前的困難在于居家隔離患者的分診判斷。何時確定居家隔離患者需要轉診?他建議,上海各區、街道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需要為孕產婦、新生兒、腫瘤放化療、血液透析等高危患者建立臺賬和基地。同時,開放社區轉診和治療渠道。
張文泓說,目前,上海用于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藥品儲備是充足的。但是,如果藥品被搶購,隨意囤積在網上,沒病的人會買,新冠肺炎的病人就買不到了。他建議,通過社區醫療服務管理和線上線下調劑,緩解醫療機構的藥品供應壓力。
“現在社區醫生最重要的是通過他們的分診策略,把1%的病人轉移到二、三級醫院,二、三級醫院會把這1%的病人救出來。社區醫院和二三級醫院很重要,分診和治療也不能偏廢。如果社區基層沒有做好,上海現在的二、三級醫院ICU床位不夠,就會出現擠兌。全中國也是如此。只要基層醫院做得好,就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
張文泓表示,要打贏從動態清零到動態優化的這場戰役,最大的貢獻者一定是社區基層醫療,整個醫療體系都應該更加重視和獎勵社區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