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后全國或達感染高峰 無癥狀感染者到底有多少??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在12月的第三周,“新國十條”發布后的第一波感染高峰在中國多地出現。這種判斷更多的來自于人們的切身感受:身邊感染者的激增,醫院發熱門診前的排長隊。
“新冠肺炎疫情的高峰不是一般的高,而是海嘯。”12月19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與重癥醫學科主任王廣發在談到北京的疫情時這樣說。他預測,北京將在未來一兩周內出現嚴重的峰值。多位專家向《中國新聞周刊》強調,北京第一波感染“來得比預想的要快”。
12月23日,青島市衛健委主任陶博表示,青島市新冠肺炎感染高峰尚未到來,正處于高峰前快速傳播階段。監測數據顯示,青島每天新增感染人數為49萬~ 53萬,后天還會在此基礎上增加10%。
東莞市衛生健康局同日發文,新冠肺炎感染高峰一天天臨近。根據數字模型預測和專家評估,東莞感染人數每天都在增加25萬到30萬,而且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地近日預測,第一個疫情高峰可能在明年1月左右到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泓12月22日表示,預計上海疫情將在一周內達到感染高峰。
大規模核酸檢測取消后,由于缺乏準確的數據,這些預測是不確定的。12月21日,山東省疫情指揮部宣布,預計明年1月的疫情高峰可能會提前到12月底到來。
專家提醒,面對肆虐的奧米克隆海嘯,老年人最好不要感染或錯峰感染。在重疾高峰到來之前,各地要提前預警,讓醫院做好準備。在監測有限的情況下,各地真的知道:第一波感染高峰何時到來嗎?
2022年12月24日上海市曹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門診近日升級為發熱門診,進一步回應居民對發熱治療的需求。圖/視覺中國
春節前后,全國可能達到“感染高峰”
最近“發燒指數”這個詞被頻繁搜索,大數據專家結合百度搜索指數,經過復雜計算,預測出不同城市首次疫情的峰值日期。數據平臺“數據群”12月23日的最新預測顯示,河北保定是全國最早達到峰值的城市,12月14日達到峰值,疫情仍處于高位的北京12月17日達到峰值,預測累計感染率達到48.4。
一位長期預測疫情模型的數據專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發燒指數”對疫情的發展趨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且最近各地“發燒”的搜索量突然增加。事實上,它是“谷歌流感趨勢”預測系統的初級再版。GFT采用了40多項指標,涵蓋范圍很廣,如發燒、咳嗽、抗生素等。后來被證明高估了實際感染人數。“在冬天,新冠肺炎和流感會疊加在一起。這些發燒不一定都是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也可能只是普通流感,或者有一些頭疼腦熱的癥狀,需要警惕。”
安徽三甲醫院一位傳染科醫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發熱指數”只在疫情初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在后期幾乎失效。“大部分人可能是出于關心才在前期搜索的”。他認為真正的感染高峰肯定會在“發燒指數”高峰之后。
在疫情嚴峻的北京,本周很多市民的普遍感受是“身邊的人大多已經過去或康復了。”記者采訪北京幾家三甲醫院發現,醫院第一波“倒下”的醫療,從12月19日開始本周基本開始復工,前兩周的人員緊張狀況有所緩解。許多醫生報告說,醫療護理中的感染率
北京已經達到感染高峰了嗎?
北京衛健委最新數據顯示,12月21日,全市發熱門診6.5萬人次,較近期峰值7.3萬人次下降11%,發熱門診需求趨于緩解。就在10天前,12月11日,只有2.2萬名患者涌向醫院的發熱門診,但這是前一周的16倍。北京一家以治療輕癥和普通患者為主的二級醫院的醫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上周該院發熱門診平均每天接診300人左右,本周已降至100人。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名流行病學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推測,北京的感染人數應該已經達到高峰,但是重癥和危重癥的數量還在繼續增長,還沒有達到高峰,三級醫院仍然要忍受二三十天“非常非常苦的日子”。
北京這次疫情的增長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這位流行病學家分析,一旦疫情失控,上升曲線會非常陡峭,大多數國家都是如此。假設傳播指數為10,在防控措施松動的情況下會有1000人被感染,三天后會有11000人被感染。但由于公民和社會單位為了保護自己而調整人際交往,比如降低出勤率、少旅游、不外出購物聚餐等,實際傳播的次數會遠低于10次。盡管如此,感染率還是會很快,累計感染人數會在短時間內達到較高水平。
德國華裔病毒學家、埃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盧紀萌對《中國新聞周刊》進行了分析。因為缺乏具體數據,所以很難評估北京準確的疫情趨勢,以及目前是否真的已經達到頂峰。上述數據專家表示,考慮到奧米克隆的致病性,目前北京地區感染率不到70%,估計為0.1%。“現在主要感染人群是醫護、快遞、中青年、農民工等。”老年人的感染高峰出現還需要一段時間。
根據前述數據專家的模型預測,2023年春節前后,全國疫情將形成“真正的高峰”,各地區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春運高峰會有一個感染的小高潮,1月31日以后開始慢慢下降。“1月31日這個節點,也就是春節后,全國平均感染率可能達到三分之一,全國ICU床位需求高峰集中在12月20日到明年1月15日之間。也就是說,在此期間,各地都可能面臨醫療擠兌高峰,必須提前做好準備。”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指出,今冬我國疫情將經歷“一峰三波”:12月中旬至1月中旬為第一波,以城市為主,緩慢上升;第二波是1月下旬到2月中旬,是春節前人流導致的第二波疫情上升;第三波是2月下旬到3月中旬,春節后返崗。他估計,今年冬天的人口感染率最終將為10% ~ 30%。
醫療機構的抗原陽性未列入診斷報告。
專家指出,由于每天公布的確診病例數量太少,不足以反映現實世界的疫情傳播趨勢,因此很難準確預測感染高峰。“現在我們只能通過一些其他的數字,比如抽樣調查結果,對參數進行粗略的估計和校準。”前述數據專家表示。
他指出,12月17日,國家已經下達了抽查感染率的任務。目前至少有江蘇、河南、山東、四川、廣東、廣西、黑龍江等十個省份。已經在居民中展開了一項關于新冠肺炎感染的問卷調查。問題包括近期是否有發熱、咳嗽、流鼻涕等癥狀,癥狀持續時間,近期是否進行過抗原檢測。當地新冠肺炎感染率通過問卷粗略估算后,數據將統一上報至國家疾控中心。然而,問卷中列出的許多癥狀
盧指出,在中國,仍然需要通過核酸或抗原檢測來監測每天的新增感染人數,因為新冠肺炎感染和重癥的時間差是一周,死亡人數會滯后得更遠,至少在兩到三周后。如果只以重癥數和死亡數作為預警,當預警發出時,前一周已經感染的人可能成為重癥。因此,監測確診病例數是判斷擠兌何時發生的重要信號。
“這個問題早就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得到了澄清。全世界有監測能力的國家一直堅持統計新增感染,直到今天也沒有改變。目前德國的核酸和抗原檢測有所下降,但最近一周每天監測到的新增確診病例仍接近3萬至4萬。”他說。
就在中國宣布不再統計無癥狀感染者數據的當天,12月14日,中國疾控中心急救中心主任李群表示,無癥狀感染者、輕癥患者和疑似病例,特別是自測抗原陽性者,不需要到醫療機構進行家庭治療,相關信息不能計入醫療機構上報的數據。他強調,下一步,國家將繼續以疾控中心信息系統網絡直報為主體,做好醫院病例監測和報告工作。同時,依托全國流感樣病例監測系統,加強養老機構、精神病院、福利機構等重點機構疫情監測和報告,為制定防控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在過去的兩周里,全國許多醫院已經停止要求急診和發熱門診的醫療護理和患者進行核酸檢測。前述安徽三甲醫院的傳染科醫生說,“前不久,醫院還規定,如果發現新冠肺炎核酸陽性的人,要及時向疾控部門報告。現在,他們在鼓勵大家不要檢測核酸,而是檢測抗原,這樣就不用舉報了。”
據這位知名的流行病學專家介紹,目前醫療機構的抗原檢測陽性不列入確診病例報告,而核酸檢測大大減少,因此報告病例數量很少。此外,國家仍按甲類傳染病管理新冠肺炎,因此醫院要在兩小時內報告確診病例,但大量的患者使醫療機構無法完成報告。“這也可能鼓勵和縱容醫療機構變相不報。”
他建議近期將報告時限調整為24小時報告,對抗原和核酸檢測陽性者,按確診病例報告。醫院也要提高核酸或抗原的檢出率。
多位專家建議,參考國外經驗,我國應盡快將抗原檢測陽性人群納入全國每日確診病例統計,否則難以掌握疫情的基本傳播情況。
早在今年1月,疫情監測做得比較好的新加坡剛剛面臨奧米克隆的沖擊時,衛生部就將抗原檢測結果納入了確診數據。在第一波疫情中,2022年1月21日至3月11日,新加坡本土病例超過60萬例,其中近50萬例確診抗原陽性。最近公布的每日診斷數字中,超過80%來自抗原檢測。"在香港,約60%至75%的確診病例是通過抗原檢測發現的."香港大學生物醫藥學院教授、病毒學家金東燕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為了保證抗原結果能夠及時準確的上報,金東燕建議,中國應該在國家層面設立統一的報告系統。“當然,現在從全國各地開始也是一種探索”。目前,北京、浙江、遼寧、湖北等多個省市已推出抗原申報平臺,但抗原結果僅作為出入境憑證,與出入公共場所時的核酸結果具有同等效力。
金東延加了t
在香港,到目前為止,連續兩次抗原陰性仍然是隔離感染者的條件。最近很多地方都出臺了復工的規定,復工前的核酸或抗原檢測并沒有被強調。作為“疫情放大器”醫院,北方某市一家三甲醫院的護士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12月初“新國十條”發布后,醫院最初要求所有被感染的醫護人員連續兩次陰性后才能復工。現在,他們重返工作崗位時不需要任何測試。他們一般在感染5-7天后自行返回工作崗位,急診醫護人員應在感染三天后返回工作崗位。"發熱門診的許多醫務人員都是在發燒的情況下工作的."
陸提醒,各地都要有一定的檢測量,不能有短缺。尤其是醫院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加強檢測,而不是減少或者放棄檢測。從德國經驗來看,如果醫院堅持在傳播力很強的奧米克隆進行檢測,“醫院感還是可以預防的”。他說,“德國的醫院感染控制比較好,只有部分醫院感染。奧米克隆到來后,醫院和療養院大規模感染的爆發并沒有超過疫情初期”。
病毒性肺炎是嚴重疾病的重要信號。
12月16日至18日,北方某市三甲醫院急診病房死亡十余名患者。前幾天還只是個位數。死者多為患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其中一些人有多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冠心病病史。“他們都是新冠肺炎抗原陽性。很多患者因為等不到120救護車,已經在家待了三四天才來醫院。到急診科后,他們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肺部感染,有的甚至出現了呼吸衰竭。”醫院的急診醫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我們沒想到嚴重的壓力來得這么快。”
隨著重癥高峰的到來,死亡人數也在增加。最近,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確定了新冠肺炎的死亡標準。在12月20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王桂強表示,新冠肺炎導致的肺炎和呼吸衰竭是首要死亡診斷,被列為新冠肺炎感染導致的死亡;由其他疾病和基礎疾病引起的死亡,如心腦血管疾病和心肌梗死,不屬于新冠肺炎引起的死亡。
同時,他強調,從臨床實踐來看,感染奧米克隆菌株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基礎疾病,新冠肺炎感染導致的呼吸衰竭很少見。
前述公共衛生專家表示,死亡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在臨床上,實際上很難發現由新冠肺炎引起的死亡。去世的老人大多都有一些基礎疾病。感染新冠肺炎后,基礎疾病突然惡化,如心力衰竭,然后最終死亡。
據盧介紹,德國的死亡報告描述為“與相關的死亡”,即<愛尬聊_百科>感染后死亡。研究表明,新冠肺炎感染會給人體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心血管損傷、心功能障礙、凝血、血栓形成和多系統炎癥反應等。
在新冠肺炎,死亡的歸屬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目前國際上主要有兩種統計方法:一種是將新冠肺炎確診陽性后28天內的所有死亡病例納入統計;另一種是新冠肺炎直接或間接導致死亡,即新冠肺炎促成了死亡,但不一定是死亡的直接原因。美國耶魯大學全球衛生政策和經濟學副教授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美國對死亡的統計非常謹慎。美國疾控中心列出了一系列可能導致新冠肺炎死亡的因素,并提供了相應的標準指南。事后還會對死亡數據進行重新審核和測算,所以數據一般會在半年后發布。
“他是否直接死在新冠肺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死于新冠肺炎疫情。如果沒有新冠肺炎疫情,這個人可能不會死。醫療系統真正需要減少的是超額死亡的這一部分。如果你不稱之為新冠肺炎死亡,
多位醫生建議,無論國家對診斷和死亡的統計標準如何,在醫院層面,仍應重點監測多項能反映重癥趨勢的指標,并進行自我預警。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感染性疾病科郭偉副主任醫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同濟醫院一直在監測發熱門診每天收治的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包括肺部炎癥患者人數和基礎疾病患者人數。
他強調,病毒性肺炎的監測直接關系到未來醫院需要多少重癥資源,因為肺部感染后可能導致呼吸衰竭,這也是提前預測重癥和死亡高峰的重要信號。“等所有病人都進了ICU,再看需要多少ICU床位,肯定來不及。另外,如果這兩天肺部感染患者突然劇增,也可能說明新冠肺炎發現了變異,短時間內在某個區域出現了傳染性和致病性很強的毒株。”
在他看來,現在醫院的重點應該轉向提高重癥監護的能力,所以監護方向就是醫院終端反映出來的危重趨勢。除了以上幾個重要指標,還需要及時統計患者在網上門診的日治療量。
不排除更多的致病菌株。
監測各種疫情數字,本質上是科學認識新冠肺炎。
最近很多“陽”的年輕人發現,隨著感染者的激增,他們感染后的癥狀并沒有之前想象的那么輕微。發熱39以上,咽部葉片吞咽,嚴重鼻塞,全身疼痛為常見。
國家衛健委醫療救治組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朝醫院副院長童曾在12月9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奧米克隆感染后,無癥狀和輕度感染占90%以上,而重癥和危重癥的比例相對較低。
但前述公共衛生專家提出,在90%以上的無癥狀和輕度感染者中,無癥狀者的真實比例是多少?據他個人觀察,他身邊的感染者至少有一半會出現發燒、咳嗽或喉嚨痛的情況。
中華預防醫學會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疾控中心原副主任馮子健在之前的講座中表示,目前的數據顯示,奧米克隆感染后,無癥狀感染者比例超過50%,近50%的感染者有咳嗽、咽痛、頭痛、流涕、發熱等癥狀,但相對較輕。“這個數字可能相對準確。”前述公共衛生專家表示。
張文泓的團隊在“華山感染”賬戶中發表了一篇分析文章,稱無癥狀患者的比例無法得知,因為沒有完整的核酸檢測。當感染基數巨大時,高比例的無癥狀患者會被“忽略”,好像每個感染者都會有很難受的癥狀。
國家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疫苗和生物制品質量監測與評價重點實驗室主任盧家海向《中國新聞周刊》建議,應盡快在全國不同地區展開流行病學調查,對過去半個月新冠肺炎感染引起的各種臨床特征進行深入的流行病學分析,例如,有多少是真正無癥狀的,有多少醫院感染病例, 有多少是老年人,接種了什么比例的疫苗,臨床特征嚴重的具體表現是什么,有多少患者感染后出現心血管問題,新冠肺炎與不同的繼發性疾病有什么關系? 及時公布調查結果,引導公眾正確應對。“這是‘新國十條’后,各地真正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魯認為的致病性是相對的。他分析,在奧米克隆出現之前,原毒株的進化趨勢主要是朝著加強傳播和加強免疫逃逸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很多人有免疫力,所以好像病毒比較少
德爾塔之后,奧米克隆的出現是一個很特殊的情況。目前學術界對它為什么會產生仍有討論和爭議。與和相比,Omicron的免疫原性已經完全不同,有30多個位點突變。“僅僅從關鍵片段來看,幾乎可以說是一種不同的病毒”。幸運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它對下呼吸道的侵襲減弱,致病性弱于Delta,這也為各國放過它提供了機會。
不過,盧警告說,從長期來看,病毒進化的一個基本規律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致病力逐漸減弱,但不排除未來不會出現傳播力更強、殺傷力更大的變異毒株。事實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奧米克隆免疫,奧米克隆的傳播將趨于減弱,不排除達美卷土重來的可能。“德爾塔目前還沒有完全消失,只是在小范圍內蔓延”。
現在,他最擔心的是,在中國還沒有建立起足夠免疫屏障的老年人中,當病毒在短時間內呈指數級傳播時,很容易篩選出一些新的毒株。他建議,今后不僅要監測重癥率、死亡率等與致病性相關的數據,還要密切監測病毒的變異情況,按照一定比例采樣陽性樣本,做序列分析,特別要重點關注在未來三個月第一波高峰期,各地傳播的致病性變異是否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