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地區鄉村兒童家庭規模平均5人 多為“父養母教”?

視覺中國資料圖
本報訊,本報從中國兒童中心獲悉,在日前舉行的2022中國兒童發展論壇上,中國兒童中心科研部主任、研究員朱曉漁公布了“貧困地區農村兒童家庭家風調查”結果。
調查顯示,貧困地區農村兒童家庭規模以4-6人為主,物質生活基本有保障;“父親養育”模式較為普遍;家長普遍期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希望孩子將來在城市從事穩定的工作。
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整體和諧。
朱曉漁介紹,這項調查由中國兒童中心和上海真愛夢想基金會于去年9月至10月在中國8個省的10個縣進行。有效調查樣本涵蓋1,626個家庭。
調查顯示,貧困地區農村兒童家庭規模以4-6人為主,物質生活基本有保障。受訪家庭的平均家庭規模為5.11人。
這些家庭夫妻關系和諧,親子關系整體融洽,親子共處時間相對充足。貧困地區農村兒童夫妻關系總體評價得分為4.34分,受訪家庭夫妻關系總體和諧。
同時,調查顯示,“親子教育”模式較為普遍,58.9%的家庭子女生活和教育費用由父親承擔;在65%的家庭中,母親負責教育孩子。
家長們普遍希望孩子將來在城市有一份穩定的職業。
在教育方面,調查顯示,貧困地區農村孩子家庭的家長普遍期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希望孩子將來在城市從事穩定的工作。近八成家長希望孩子在機關事業單位從事穩定工作。
同時,家長對所有教育維度的關注度總體上是平衡的。家長對學齡前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安全自我保健教育、社會教育、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美育。家長對學齡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智育、生活勞動教育、身體素質訓練與體育、道德素質教育、文化素養與美育。
調查還顯示,這些家庭的家庭教育管理方式更加積極、嚴格,親子溝通能力普遍良好。在五種事情上與家長和孩子的溝通總體是好的,家長對學齡兒童的管理也比較嚴格。父母勝任力數據顯示,父母養育孩子的幸福感和勝任力較強,家校溝通順暢。
7歲和10歲兒童近視率低于全國同年齡段水平。
在家風方面,調查顯示,貧困地區農村受訪兒童家庭對家風傳承的意義評價較高,家風受到廣泛重視。以傳統節日為載體的優秀傳統家風得到了廣泛傳承。言傳身教仍然是傳承家族傳統最重要的方式。67%的家庭通過長輩的言傳身教傳承家風,31.6%的家庭通過家規家訓傳承家風。其他有形載體,包括族譜、家書、石刻、傳記等,很少使用。 <愛尬聊_百科知識大全>
至于貧困地區農村兒童的發展問題,調查顯示,受訪兒童的健康和發展狀況相對較好。與全國兒童身高體重發育常模相比,貧困地區兒童身高體重處于標準狀態,發育良好。7歲和10歲兒童近視率低于全國同年齡段整體水平。
此外,根據教育部發布的五項行政法規的要求,受訪兒童的時間分配基本合理。例如,“小學生每天應該睡10個小時”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