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冬天里的“血液保衛戰”?
《中國青年報》報道說,她女兒體內的血液正在消失,李鵬必須找到它。他的女兒患有白血病,于2022年12月被轉移到北京的一家血液病醫院。化療期間,血象不穩定,有時會從牙齦、口腔、鼻孔流出血來。血紅蛋白濃度最低時降至35g/L,遠低于正常值120g/L,醫生告訴李鵬血庫缺血,需要家屬獻血。但是,李鵬作為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捐獻者,不能獻血,他的妻子也不能在獻血一次后的短時間內獻血。“已經夠倒霉了,還要他受這個罪”。李鵬到處聯系,但從未找到任何人。
一天晚上,女兒突然腸道大出血,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妻子只能邊哭邊取血。醫院只有一個人陪她,李鵬只能看著視頻焦慮。“我在租來的房間里急得跳腳,我恨自己無能為力”。當時醫院急診用血緊張,打了兩針止血針才止住血,每針9000元。
為了求助,他把妻子拍的視頻發到短視頻平臺上。有三四個熱心的網友聯系他,其中一個捐了200ml全血。他只要把獻血卡的照片發給醫院,就可以用同樣多的血。但是,我女兒每五六天就會輸一次血小板。“不能總給別人添麻煩”。他聯系了“血販子”兩次,花了2000元“準備足夠”的血液。
在這個冬天,很多人參加了這場“血戰”。據“首都獻血”微信官方賬號消息,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劉江表示,北京每年臨床治療需要血液140噸,對應獻血量約40萬人。然而,由于天氣寒冷,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劇增,企事業單位、高校團體獻血相繼取消,作為城市造血系統的街頭獻血車“失靈”。多家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員向記者承認“無法采集血液”。
近一個多月來,為了找血,一些從外地來京看病、人生地不熟的患者家屬想盡了辦法。有人帶著外地的親戚朋友來北京獻血。有人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和“無償獻血”的字樣印在小卡片上,撒在醫院的長椅和走廊上。“都是為了孩子,他們也沒辦法”。
2022年12月17日,《血站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指引》發布,其中獻血者的選擇由新冠肺炎感染后半年內暫時拒絕獻血,改為最后一次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呈陽性后七天獻血。在新版指導下,各地啟動血液應急保障預案,街道社區、采供血機構、醫院、個人相互支持,共同維護城市血液循環。
許多血庫都處于緊急狀態,尤其是在大城市。
河南省某地級市供血部門負責人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的血液庫存告急“是近五年來從未有過的”。
科長說,從2022年12月開始,血庫的存量一直在警戒線附近徘徊。12月初,他們曾爭取到進入某大學采血的機會,但在采血過程中,爆發了疫情,學生被緊急動員回家,采血未能繼續。12月17日以后,血量跌破警戒線。疫情政策調整后,有段時間“街上一個人都沒有”。
這座城市的常住人口約為700萬。據科長統計,從12月17日開始,人數最少的時候每天獻血的人只有10多人。要滿足全市臨床用血需求,獻血人數要達到180人,即治療用血小板20個左右,紅細胞350個單位。“從12月17日開始,血小板連續幾天為0”。
他回憶說,過去每年冬至前后是采血的淡季,但在2021年12月,th
市人民醫院輸血科工作人員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網記者,一天的血量不夠。每天,他們都要去血站取當天的急救用血。“原來一個血型一天能拿10多袋,現在只有三四袋”。一位醫生在送病人血樣檢測血型時,忍不住說了一句“希望他是AB型”。目前醫院血庫里只有AB型血比較豐富。
據市內一家縣級醫院輸血科工作人員介紹,全縣只有少數醫院有儲血能力,周邊的民營醫院都要到他們醫院采血。一家私立醫院的醫生已經連續打了三天電話了。一個老年慢性病患者因為貧血在廁所摔倒了。他家只有一個60多歲的老婆,所以不能獻血。醫生本人和醫院護士最近都獻血了,幫不上忙。“可是沒辦法,我們真的給不了。”
2022年12月29日,昆明市無償獻血,傳遞“愛的暖流”。昆明血庫告急,昆明血液中心金碧廣場獻血屋。視覺中國供圖
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王紅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季節性波動是血液供應本身的周期性現象。近日,由于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增加,黨政機關和高校取消了團體獻血預約。同時,很多地方的血荒也使得異地調血難以發揮作用。
據估計,世界上195個國家中超過61%的國家血液供應短缺。近10年來,我國血液供需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根據官方公布的輸血量增速,2017年,我國血液需求總量為2500萬單位,血液供應總量為2400萬單位。
作為專家參與《獻血法》修訂調查的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孫東東告訴記者,常規的淡季采血疊加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過去也發生過。類似的嚴重血液短缺發生在2003年的SARS和2020年新冠肺炎的早期爆發期間。“但非典期間沒有大規模圍堵,2020年初農民工和大學生沒有回家。”他發現,在醫療資源集中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Xi、南京等,血荒問題更加突出。"
云南省血液中心血庫。云南昆明血液中心原官方微信官方賬號
2022年12月中下旬,全球各地血液中心陸續發布獻血建議,宣布庫存告急。12月12日,云南昆明血液中心通過微信官方賬號發布消息稱,昆明平均每天需要500人左右獻血,但目前平均每天獻血人數不足100人。
12月22日,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鄭州每天至少需要700-800人獻血才能滿足臨床需求。目前,獻血者的實際人數不到日常需求的十分之一。
12月23日,江蘇省血液中心通過微信官方賬號發文稱,12月江蘇省血液中心獻血人數和獻血量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57%和54%。12月19日至24日,平均單日采集血樣20余份,采血量不足50單位。去年同期單日平均478人,采集血液800單位。
12月23日,山東省血液中心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A型和O型血只有三天的用量,近幾天的采血量不到平日的十分之一。山東某血液中心供血科科長告訴記者,因為疫情防控政策等因素,血液中心整體庫存比疫情前下降了20%-30%。12月以來,隨著防控政策的調整和新冠肺炎感染人數的快速增加,庫存更加緊缺。
根據th
他解釋說,當多個患者需要輸血時,一般會根據血象、失血量、醫囑等因素進行排序。常規貧血患者優先考慮5年內為自己和家人獻血的人。北京、上海等地的獻血條例規定,在本地獻血的個人及其配偶、直系親屬,醫療機構優先考慮臨床用血。
工作人員發現各個科室都在等血,車隊跑得更勤了,每天把家屬捐的血從血液中心帶回醫院。“如果前幾天急診用血量大,后兩天的手術就會延遲,一般是幾天到一周。每周我們倉庫都有一定量的血液,優先供應自己和家屬獻血過的病人和擇期手術。”
腫瘤和血液病患者需要大量的血液。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哈爾濱市第一醫院血液研究所所長馬軍近日統計,目前全國40個擁有200張以上床位的血液中心,缺血率最高在90%以上,最低在70%左右,已經危及到白血病患者和移植患者的生命,尤其是這兩個群體中的兒童和老人。
與外科患者相比,腫瘤和血液病患者用血更頻繁。一位患者家屬告訴記者,所有家屬都已經給過一輪了,“家長不可能輪流給孩子供應”。國家規定兩次全血捐獻間隔時間不少于六個月,兩次血小板捐獻間隔時間不少于兩周。
北京一家三甲醫院血液科的醫生告訴記者,為了應對用血緊張,醫院一般會鼓勵患者的親友到指定血站獻血。獻血前,在醫院輸血科登記獻血者和患者信息。獻血完成,醫院和血站同步信息后,患者可以優先用血。
“互助獻血取消后,我們缺輸血。我們做什么呢現在的辦法是停止點對點。不是說你獻的血是指定給你的病人的,而是鼓勵病人家屬和親友獻血,這樣大家才會有保障。”上面的醫生說。
互助獻血是指指導接受擇期手術的患者在血液短缺的情況下儲存自己的血液,動員家人、親戚、朋友、單位和社會獻血。2018年,為打擊非<愛尬聊_創建詞條>法血液交易,全國取消互助獻血。
患者家屬獻血時醫院獻血科填寫的表格。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2022年12月24日,記者前往西直門獻血站時,發現血站擠滿了團體獻血者和患者家屬。不時有家屬進來問醫生什么時候能獻血,嘴里念叨著“急用”。員工本來下午4點半下班,加班到7點。
據記者了解,還有“血販子”幫助患者家屬尋找獻血者,并在此過程中從中獲利。記者以患者家屬和血販子的身份了解到,從11月底開始,聯系他的家屬開始增多。“這個月提問的人特別多,有時候小板子一天10個問題。”
這個“血販子”每天發出五六個招募獻血者的朋友,多為A型和o型,“獻血卡發到你這里,一般兩天內就能輸完。”但他也讓記者詢問醫院獻血的流程。“現在每個醫院的規定都不一樣,一會兒變一會兒。”
人群在西直門獻血站前排隊。中國新聞、中國青年網記者焦景偉/攝
我院血液科門診之前,患者家屬會分享自己的尋血渠道。一位家屬的母親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每隔四五天就要收血小板和紅細胞。在過去的半年里,她接受了幾十次輸血。通常
找了10多天,12月23日,他幫病人家里一個叫林箐的陌生人送去了現金。他見了面,說起孩子缺血的事,沒想到對方是B型血。
林箐主動提出幫助張偉的孩子獻血。她體重只有96磅,有點貧血。健康咨詢時,工作人員發現她的血壓偏低。林箐害怕失敗,總是強調“我的血壓平時是正常的”。抽血的時候,護士聽說她和張偉不認識。“你真是個好人”。
另一位坐在候診區的患者家屬也為兒子病房的患者獻血,但檢測后發現血型不符。但他還是堅持獻血。“我能幫誰?”。
“我也自私。希望把祝福寫在兒子身上,讓他早點好起來。”林箐3個月大的孩子患有腦炎并發肺炎。她每天和丈夫睡在醫院走廊里。保安拍照的時候她要到晚上12點才能睡,然后醫院消毒的時候早上5點半起床。他們不愿意住酒店,“近了就安心”。
在獻血回來的路上,張偉和他的妻子堅持把錢塞進林箐的口袋。林箐和她的丈夫把錢扔進車里,中途下車。“如果你收錢,它會破壞你的品味”。林箐將自己獻血的照片發到了朋友圈,并稱“我今天做了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當晚,張偉夫婦帶來了燉排骨、牛奶和水果。
獻血當天,林箐感覺“貝兒精神”,但因為貧血,第二天就躺在醫院的長椅上發呆,第二天就完全康復了。
后來他們在ICU病房門口和家人聊天,才發現過去一個月有10個人獻血了。2022年12月24日,林箐的丈夫發了一條朋友圈,“有多少父母想用生命換取孩子的安全?平安夜祝愿所有嬰兒健康成長,無病快樂成長”。
輸血后,李鵬的女兒恢復了穩定,開始正常進食和排便,但血象一直在下降。這次腸道大出血耽誤了女兒的造血干細胞移植時間表,醫生告訴我需要10天準備移植。
白血病患者造血功能差,造血干細胞移植可以幫助患者重建造血功能。李鵬急切地希望,10天后,他的造血干細胞能順利進入女兒的體內,并幫助她恢復正常的血象。
采取激勵措施保證血液供應。
多位血液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招募獻血者的過程中,新指南的出臺打消了很多愿意獻血市民的疑慮。
參與起草指南的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王紅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指南的調整結合了中國的整體疫情。在新冠肺炎疫情開始時,大多數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都發展成了肺炎。國際上為了保證獻血者的安全,通常規定肺炎治愈后六個月可以獻血。目前,大多數人感染奧米克隆突變株后發展為上呼吸道感染。國際上對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做法是,在所有癥狀消失七天后,他們可以參加獻血。
2022年12月2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公告,解除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甲類傳染病防控措施,實施乙類、乙類管理。王紅杰認為,實施B類管理后,公眾對獻血的態度將有望改變,采供血機構的疫情防控壓力也將減輕。
對于如何確認獻血者7天以上轉陰,記者致電北京、山東、河南等地的部分獻血站,通過健康查詢表回復自查。國家衛健委通過“健康中國”微信官方賬號發布信息,稱新冠肺炎為呼吸道病毒,不會通過輸血傳播。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通過輸血傳播新冠肺炎病毒的報道
佛山市血液中心血源管理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最近在網上招募獻血者時,會先詢問對方的身體狀況,優先關心和問候。“剛開始我也會擔心群眾的反應,但在得知獻血指南七天轉陰后,大部分人都表示愿意積極參與。預計元旦前后會有回暖的趨勢。”
為鼓勵市民參與獻血,南寧、汕尾、連云港等地血液中心發布新的激勵措施,成功捐獻全血的獻血者贈送抗原檢測試劑和N95口罩。在浙江省,累計獻血20次以上的獻血者可享受“三免”優惠政策,即免費游覽政府主辦的公園和旅游景區,到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就診時不交普通門診診療費,免費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也在2022年底發出倡議書,呼吁廣大市民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伸出雙臂,積極參與無償獻血。
2022年12月29日,昆明市無償獻血,傳遞“愛的暖流”。在昆明市血液中心金碧獻血屋,得知血庫告急的市民紛紛前來獻血。視覺中國供圖
據各地獻血站統計,近一段時間的獻血者絕大多數都有過獻血經歷。一位27歲的影視行業從業者,大學期間第一次參加無償獻血。現在,他已經獻血8次,每次獻血400毫升。他告訴記者,他一般選擇五一假期和12月初這兩個節點獻血。在一月初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后,他推遲了獻血計劃。這兩天他看到新聞說血庫告急。在查詢信息時,他發現新版指南上寫著7天轉陰后可以獻血。想到自己已經轉陰近三周,就去了家附近的血站,獻了400毫升全血。
2022年的最后一天,首都志愿者協會的一名志愿者到北京王府井獻血點獻血。距離她第一次獻血已經過去20多年了,累計獻血8000多毫升。在浙江溫州,一名獻血者剛剛完成了今年冬天的第100次獻血。
“之前一直擔心獻血會不會對抵抗力有影響,也沒看到相關信息。”一個貨運司機陰天轉了10多天,感覺身體“沒事”,就在短視頻平臺刷了血庫急診的視頻。我記得他老婆生孩子的時候失血過多,坐了半個小時地鐵來到獻血站。“獻血也可以幫助大家,對身體也有好處。抽老的可以長出新的。”
為了緩解今年冬天的血荒,很多街道和社區都接到了獻血任務。許多城市組織流動獻血站和獻血車進入街道社區。截至12月26日12時,豐臺區已組織了6次無償獻血活動。參加無償獻血活動的總人數超過5000人,累計完成無償獻血68萬多毫升。
北京一家征集團體獻血志愿者的中介透露,從12月份開始,200毫升全血的補貼從一個月前的400元漲到了800元的2000元。
2022年12月24日下午,三四十名外賣騎手聚集在雍和宮采血車前。一名騎手事后告訴記者,他當場向居委會一名工作人員登記了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證號,采血時給出了指定的街道代碼。獻血結束后,他發了400 ml的獻血卡照片給這位工作人員,他們將獲得2000元的補助。記者致電多個社區和居委會報名獻血,了解到確實有獻血領補貼的活動。這些補貼在獻血后當場收取,但有配額限制
疫情發生后,多家血液中心表示,團體獻血比例上升。055-79000數據顯示,2020年“街頭獻血”比例較2019年從73.35%大幅下降至47.86%。相反,“團體獻血”的比例急劇上升,從26.65%上升到52.14%。
孫東東認為,由于團體獻血者人數多,社會影響廣,示范效應強,可以推動獻血企業和單位優先用血。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聯合北大國際醫院等單位發起活動,為獻血企業提供用血優先、體檢八折等醫療服務。獻血人數10人,每年享受5次專科門診。每增加20名獻血者,增加一個申報名額。
“不能在用血淡季就喊血荒,要通過制度保障從源頭上解決。”孫東東說。
比如在激勵機制方面,孫東東認為,目前降低獻血者及其家庭用血成本的政策,對于年輕獻血者來說,實際需要的機會不大。他建議,在保留現行《獻血法》激勵機制的基礎上,增加激勵內容,如規定公民自獻血之日起一年內就醫,醫保報銷比例提高10%-20%。
面對周期性的血荒,孫冬冬建議,醫療機構作為用血者,應提高合理用血水平,推廣自體輸血技術,通過血液回收機等設備對患者手術中流失的血液進行收集、過濾、分離、清洗、凈化,然后輸入患者體內。
他在臨床調查中發現,由于設備和人力的成本,自體輸血技術很難得到廣泛應用。他建議,可將自體輸血技術的使用率納入醫院考核指標,納入醫保報銷項目,以制度手段促進技術普及。12月以來,四川省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已有3例患者采用儲存式自體輸血方式完成手術。目前,三名患者均恢復良好。
孫東東擔心,隨著后續擇期手術的恢復,2023年初將迎來用血高峰。“因為疫情,醫院手術量減少,用血量減少。疫情逐漸緩解后,1-3月將恢復手術,但春節期間原本是采血淡季。當單位放假,農民工和學生返鄉,血液很可能再次短缺。如何實現‘平戰結合’,是我們現在要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