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www.一区_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妲己_免费的性爱视频

紅色文化給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紅色文化給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山西省武鄉縣李煜村大型實景劇《太行雷神》演出現場。本報記者李建斌攝/光明圖片

【重點發展紅色旅游】

當汽車經過太行山進入山西省武鄉縣時,充滿了紅色文化氣息:高速公路兩側有紅色壁畫,遠遠就能看到站在山頂的八路軍大戰士“亮劍”雕塑。縣城內,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八路軍紀念廣場、八路軍文化公園、八路軍劇院等散落各處,使紅色武鄉充滿紅色氣息。

武鄉縣地處太行山腹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太行精神的發祥地和八路軍文化的形成地。抗日戰爭時期,作為華北抗日戰爭的指揮中心和八路軍總部,當時只有14萬人的武鄉參加了抗日戰爭,9萬多人“送飯、送兵、送干部”,組成了武鄉的英雄事跡,被稱為“八路軍的故鄉、自己軍隊的搖籃”。

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積淀了武鄉的歷史財富。如何激活和盤活這些資源,進而轉化為革命老區發展的新動能?“有一天八路軍打游擊,留在土洞里,吃一口小米飯”,在真實場景中動態展示歷史,讓游客參與其中,成為武鄉縣發展文化旅游、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思路。

1.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這是一首悲壯的英雄贊歌,是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7月22日晚,大型實景劇《太行山》演出結束后,18歲的游客張培源走下觀眾席時,仍不時回頭看到身穿軍裝、背扛長槍的八路軍戰士。

這場集體驗、觀賞、教育于一體的抗戰題材實景演出,成為武鄉縣紅色旅游的杰作,不僅提煉升華了武鄉源遠流長的抗戰精神和紅色文化,也改變了實景劇場周邊9個村600多名村民的生活。

這個小村莊變成了現實生活中的劇院。作為《太行山》的演出場景,豐州鎮下關村主劇場占地290畝,石橋坡掩映綠樹紅花,洞窟農舍,凝結出黃土高原獨特的太行風貌。為了打造這個現實生活中的劇場,武鄉縣對下關村進行了整體搬遷,共搬遷51戶149人。與此同時,現場劇場周邊的幾個村莊也放棄了部分土地,將其納入演出區域。

在近一個小時的演出中,600多名農民依靠太行山水,用現代聲、光、電再現了八路軍戰士與太行山人民浴血奮戰、共同抗擊日寇的感人歷史。年近七旬的村民任在劇中飾演一位老牧羊人。每次演出,他和他的30多只羊“演員”總是在劇場的斜坡上來回跑幾次。村民高在劇中飾演一位老族長。他從小就熱愛文藝,有著和別人不一樣的感受:“《太行山》直播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大舞臺。”

為讓紅色文化活起來,武鄉縣投入十幾億元建設了八路軍文化園、游擊戰體驗園、《太行山》大型實景劇等一大批紅色文化旅游體驗項目。讓游客實現“有朝一日當八路軍,吃一頓小飯,唱一首反戰歌,打一次游擊戰,看一場反戰劇”的愿望。

2.紅色文化帶火特色民間文化

在武鄉縣的東邊,有一個叫李煜村——的村子,“地雷王”王來法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以前是魔術表演,現在我們村有新內容了。”村黨支部書記王著紅一聲不吭,一上來就直奔主題。今年7月1日,新打造的紅色直播劇《太行雷神》正式上演,這一期的每一場演出

幾年前,李煜村最響亮的名片是“魔法村”。全村900多人有一半會變魔術,200多人會上臺表演。依靠魔法,李煜村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但看著一輛輛旅游大巴從村里經過,從公路上經過,王著紅總在想:“怎么才能在李煜村打好埋伏,困住游客呢?”在對村里的資源進行梳理后,王著紅得出了“最大的資源是‘礦王’的故鄉”的結論,于是他下定決心要發掘“礦”文化,帶火特色的民俗文化,帶領村子振興。

2015年初,村里擴建了王來法紀念館。紀念館內,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和高科技光電<愛尬聊_頭條百科>設備,輔以各種仿石礦山和木制礦山,吸引了眾多游客。除了魔術表演,距離王來法紀念館僅一路之遙的博世堂也參與了村民自編自演的情景喜劇《英雄的足跡》 《地雷大王王來法》 《太行豐碑》等演出。今年7月1日起,該村正式啟動現場演出《太行雷神》。“150多名演職人員中,70%是貧困人口,通過節假日的演出,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7000元或8000元。”王著紅說,只要一次演出,全村人均收入就能增加3000元。

50歲的村民王雪梅在劇場表演了魔術,然后換上軍裝,在一部實景劇中扮演八路軍指揮員的角色。在等待的同時,站在烈日下,她的臉上始終掛著溫暖的笑容,不斷回答觀眾的提問,并與他們合影留念。46歲的張麗粉也在表演中扮演各種角色。以前,她只是在家務農,帶孩子,照顧老人。現在,依靠表演,她每年將獲得近1萬元的額外收入。

“這兩場演出成為太行干部學院現場教學點的精品課程,既給村民帶來了實惠,也弘揚了太行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增添了新的載體。”王竹紅說,紅色文化加特色民間文化讓李峪村人看到了致富希望,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是“打造集紅色教育、魔術文化、農家體驗于一體的精品鄉村旅游項目”。

被紅色文化帶火的不只是李峪村,在八路軍總部駐扎過的王家峪、磚壁村,村民們也加入了紅色旅游產業的大軍中。特別是村里婦女們一針一線縫制的八路軍總部太行舊址、八路軍將領等各種壁畫、掛飾、披肩等紅色旅游紀念品讓游客贊嘆不已。

3.讓紅色文化成就富民產業

立足紅色文化優勢,怎么才能走出自己的區域特色,讓紅色文化成為可持續性產業?武鄉縣出臺了“兩園一劇”的規劃——在八路軍紀念館旁邊,投資5億多元實施八路軍文化園、游擊戰體驗園等一批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并以縣財政入股的方式合作開發總投資2億多元的《太行山》大型實景劇。

與此同時,武鄉爭取國家專項投資1.8億元,完成了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百團大戰總指揮部磚壁舊址3個紅色旅游景區的改陳擴建、配套建設和周邊環境整治,為紅色旅游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2011年開始,武鄉連續8年舉辦八路軍文化旅游節,通過紅色藏品展、抗戰主題戲曲展、主題電影展、八路軍文化學術座談會等活動提升縣域特色形象。

武鄉文化旅游的發展,不僅優化了當地的產業經濟結構,也讓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磚壁村是八路軍總部和百團大戰的指揮部。借著紅色旅游,村民武余秀辦起了農家樂,年收入8萬元。毗鄰《太行山》實景劇演出的下關村有153口人,依托實景演出,60%的村民做起了農家樂。八路軍文化園、實景演出、體驗園等景區擁有正式員工260余人,人均年收入達2.5萬元,群眾演員600余人,人均年收入近萬元。

紅色旅游已成為武鄉縣經濟新的增長點和農民增收新的動力點,目前,全縣有賓館飯店50多家,農家樂500余戶,民間手工藝、土特產等6大類40多個品種的旅游產品,推動了革命老區人民的振興。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 舉報 2023-01-03 17:03

0個評論

暫無評論...
驗證碼 換一張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