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癥狀比例較大上海保衛戰時期明顯升高 為什么??
據人民網消息,2022年的最后一天是周六,陳二珍依然把時間花在工作上,查房、開會、給病人治病,直到2023年元旦零點。
作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和上海新冠肺炎治療專家組成員,這位防疫老兵的注意力分為兩部分。一方面,醫院面對急劇增加的患者,整合資源,優化流程,不斷減少患者等待時間,提高治療效率;一方面是基層,指導社區醫療機構提高治療水平,盡快有效干預,分類規范診療。雙方目標一致:預防重疾!生與死!
如何優化流程?如何把重疾堵在基層?醫療最需要什么支持?12月31日深夜,陳二珍接受了大江東工作室的專訪。
江東:瑞金醫院目前急診情況如何?新冠肺炎的患者比例是多少?重癥和危重病人多嗎?如何優化醫院內部的治療流程?
陳二珍:這幾天我們醫院的急診量翻了一倍。日均800左右,現在達到了1600。然而,發熱門診的數量從每天600多個下降到100多個。我們在新冠肺炎設立了一個專門的門診診所,每天約有400人來此就診。
600名急診患者中80%與新冠肺炎有關;65歲以上的弱勢人群占45%到50%,有肺炎的占50%左右。每天有100多輛救護車到達醫院。每天重危患者占10%左右,多有基礎疾病或老年人。
醫院擴大了急診科的容量,從原來的4個診室擴大到8個診室,并從其他科室抽調醫護人員增援,特別是急診搶救室。我們清空了新冠肺炎所有的傳染病房大樓并治療病人,包括重癥監護室、亞重癥監護室和普通病房。目前每天接診患者80人左右,高峰時有100人左右。分級病房具有良好的分流功能,減少了急診病人的滯留,使危重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療。
我們成立了專門的篩查班,及時發現高危患者。對于重癥和危重病例,按照第九版診療方案,從一般對癥治療到氧療、抗病毒治療、適當激素和器官功能監測、有條件俯臥位通氣,全程治療。
盡管服務量劇增,但救治工作仍在穩步、安全、有序進行。
江東:此前您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重疾高峰已經慢慢出現。醫療機構應該如何做出調整來應對這種變化?
陳二珍:隨著重癥患者的增多,醫療機構最重要的是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是簡化流程。以前的急診,病人要預檢,掛號,去門診,醫生還要再檢查。結果出來后,他們會去診所復查。審查結束后,醫生會給他們開藥,然后進行治療。他們不得不排隊好幾次。
現在,我們在急診科建立了疑似患者的篩查流程。預檢時,患者一登記就開放所有檢查項目,包括心電圖、胸部CT、血常規、肝腎功能、心肌蛋白等與新冠肺炎相關的必檢項目,以便及時識別患者是否有基礎疾病、肺炎、心臟損害等。我們會把結果分為基礎疾病和非基礎疾病;同時進行年齡分層,50歲以下、50歲至59歲、60歲至69歲、70歲至79歲、80歲以上。根據分類和分層,患者被判定為高危。
這些流程優化后,我們大大提高了效率。優化前,單日急診1200例,患者要等3到4個小時才能完成治療;優化后,即使急診量上升到每天1600人次,也能在一兩個小時內完成診療。
江東:
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早期識別和預警系統,提高基層醫務工作者的篩查能力。包括我和張文泓教授在內的新冠肺炎醫療專家組正在基層醫療機構進行一系列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訓,讓基層醫務人員掌握如何識別患者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如何進行早期規范治療。
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視社區一級的治療能力建設,抗病毒藥物已經廣泛分發到社區,爭取第一時間使用。這藥越早用,效果越好。如果持續5天以上,藥效就會降低。
社區醫生可以及時對患者進行分類診斷,并及時進行有效干預。除了抗病毒藥物,一些社區衛生中心還可以提供對癥治療,包括氧療和激素使用,可以有效防止一些高危患者進展為重癥,減輕二、三級醫院的壓力,更重要的是落實“預防重癥,減少死亡”的目標。
2022年4月6日,陳二珍在“四葉草”的庇護下接受大江東采訪。顧海民攝
大江東:在新冠肺炎,許多不同部門的醫生都在治療的第一線。如何提高新冠肺炎“跨境”醫務工作者的治療能力?
陳二珍:目前醫療服務量劇增,相關專業醫療數量明顯缺乏。另外,很多醫護人員被感染,需要休息,需要調動更多的醫護人員參與救治。經過三年的抗疫,醫務人員對新冠肺炎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醫學院,內科是基礎,包括肺炎的診斷和治療,大家都學過。
為救治新冠肺炎,呼吸科、急診科、重癥監護科、感染性疾病科等專業科室帶領其他科室支援團隊。
我們已經為其他科室的醫務人員制定了培訓計劃,主要針對新冠肺炎感染診療的標準化流程。非專業科室的醫護人員基本都能掌握,在專家組的指導下,能夠勝任普通患者的診療工作。
而危重病人治療仍然需要四個專科:急診科、重癥科、呼吸科、感染科。我們采取分類治療,后援隊負責普通患者的治療。我們加強了質量控制。在治療過程中,由多學科專家團隊進行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可能轉為重癥的患者,并將其轉移到專門科室或病房進行治療,以避免觀察和治療不充分,努力降低重癥甚至死亡的風險。
江東:以前醫生護士感染比較多。現在瑞金醫院的醫生護士復工情況如何?醫務人員最需要什么?
陳二珍:12月中旬,很多醫護人員被感染,很多人高燒、全身疼痛,有的還得了肺炎,影響了我們的戰斗力。但是,醫務人員的天職是治病救人。基本上都是一發燒就恢復工作。最困難的時候,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員都不值班。現在,只有四分之一的員工因感染沒有返回工作崗位,返回率明顯增加。但是人手還是緊張。所有醫護人員都是“白加黑,5 2”,每天工作12個小時。
生命至上,職責所在,這是我們醫務人員應該做的。我們也需要社會理解。醫療服務的數量正在增加。每個醫生護士都超負荷工作,有時服務也不到位。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共同維護患者健康。只要我們團結一致,我們就一定會勝利。
江東:很多人胸悶氣短,就去醫院做CT。有必要嗎?什么情況建議去醫院?患者治愈后回家還需要戴口罩嗎?“陽”,癥狀較少的老年人應該注意什么?
陳二珍:CT確實是影像學判斷是否有肺炎的關鍵手段。從四型來看,輕度型沒有氣
高危患者必須接受CT篩查。比如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CT陽性的比例相對較高。請聽醫生的話。醫生會判斷你是否需要做CT。有的人長時間咳嗽后不發熱、不咳嗽、不胸悶,但沒有氣短、白細胞等血常規,淋巴細胞無下降,血氧飽和度良好。<愛尬聊_健康養生>那就不需要CT了。盲目涌向醫院,擠占醫療資源,會影響到真正需要治療的人。
“楊康”人在家不需要戴口罩。但是,在人多的地方還是要穿。我看過一個海外的研究,樣本超過80萬人,二次感染率為2%到3%。這可能與兩次感染的間隔時間和感染者的免疫功能有關。為了您的健康,請堅持“三件套”和“五更”。
生病但不是很有癥狀的老人要特別注意。老年人的活動性和反應能力都在下降,感染后的臨床特點也不同于年輕人。肺炎可能有過,但只是昏昏欲睡,反應遲鈍,行動不便。特別關注獨居老人。血氧儀可以監測,但不是萬能的。還要觀察老人是否反應遲鈍、神志不清,皮膚黏膜是否有變化,嘴唇和指甲是否有點發紫。如果伴有持續發熱、咳嗽、胸痛,風險更大。應該去醫院通過CT等檢查肺部是否有炎癥。
大江東:我很好奇。你被感染過嗎?大上海保衛戰期間,你參與了7個防空洞的建設。我們也采訪了你主持醫療的收容所。我們發現感染者跳廣場舞,唱歌,無癥狀感染者比例相當高。現在大家覺得有癥狀的人比例明顯增加了。為什么?
陳二珍:新冠肺炎一般對人類易感,不同的人感染后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我已經被感染了,癥狀很輕微。我發燒38.5度,半天就好了。我沒有頭痛,也沒有肌肉疼痛,可能跟我全程接種疫苗有關,也可能是遇到病毒載量少。
現在看來,真的和大上海保衛戰時期不一樣了。當時上海60多萬感染者都是通過全核酸篩查出來的,其中很多是在避難所隔離的,很多是無癥狀的。現在疫情在上海傳播很廣,可能達到70%的人口,是當時的二三十倍以上。從絕對量上來說,一定是感覺有癥狀的人比較多。
對于這一波無癥狀感染者的比例,需要通過數據統計進一步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