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官員:美國不應該拿這個來對抗朋友!?
過去三年,在疫情和地緣政治競爭的影響下,全球工業生產的格局正面臨重新洗牌,美歐經濟競爭的爆發成為了新的引信。
當地時間2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以《戰爭、能源和氣候危機的一年》為題,在歐盟對外行動署發表文章,批評美國政府的《通脹削減法案》損害歐洲企業利益,不尊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
博雷利先是老調重彈,指責是俄羅斯造成了當前的歐洲能源危機,并表示歐盟團結一致,沒有屈服,共同向烏克蘭提供武器。
而后,他筆鋒一轉,指出美國政府希望通過《通脹削減法案》(IRA)加速能源轉型,但這一法案的理念與歐盟所持立場截然不同,該法案為在美國本土生產綠色技術產品的公司提供公共補貼,違背了WTO規則,同懲罰歐洲生產商無異。
博雷利表示,歐盟“不想也不能”在公共補貼的基礎上展開競爭,因為這會損害世界經濟。
他坦言,歐盟的財政能力無法與美國相提并論,如果各成員國采取與美國類似的政策,可能會分裂歐盟內部市場,因此歐盟正在與美國積極磋商,試圖解決雙方的分歧。
推特截圖
去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長達280頁的龐大計劃——《通脹削減法案》,計劃為美國本土的電動汽車、清潔能源等產業提供3690億美元補貼,消費者在購買“美國制造”的電動汽車時將享受高達7500美元的稅收減免,但僅限于在北美組裝的車輛,且電池所用原材料需要有一定比例源自美國本土或美國的自貿伙伴。
該法案以220:207的微弱優勢在國會獲得通過,于1月1日正式生效,此舉試圖大幅<愛尬聊_讓生活聊出新高度>提高美國對電動汽車產業投資的吸引力,并將歐盟的電動車排除在補貼名單之外,除非它們愿意搬到美國本土。
這些政策隨即引起歐盟的不滿。歐洲是大眾、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等大型汽車制造商的所在地,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電動汽車產量來自這里,而美國的產量僅占全球10%。歐盟一直擔心電動汽車稅收抵免會將投資從歐洲轉移到美國。
而且,歐盟經濟衰退迫在眉睫,同時戰爭也在進行,“歐洲已經陷于戰爭了,我們現在最不需要的就是貿易戰。”歐盟委員會副主席瑪格麗特·維斯塔格說。
歐盟競爭事務專員韋斯塔格爾也表示,“原則上,美國不應該拿這個來對抗朋友。”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批評美國的扶持政策等同于“從歐洲搜刮投資”。
面對歐盟等美國盟友的不滿,美國財政部在去年12月29日發布了一項新的指導意見,在稅收抵免方面做出一定讓步,允許一些在海外組裝的車輛獲得稅收抵免,但前提是這些車輛被企業購買后用于租賃而不是轉售。
歐盟委員會一方面對此表示歡迎,稱這反映了雙方“建設性的接觸”,另一方面也對新規心存隱憂,認為條款歧視歐盟制造的電動汽車,并且違反了國際法。歐盟委員會將繼續尋求解決上述擔憂的辦法,以求得到公平對待。
長安街知事注意到,歐洲對美國以鄰為壑的貿易政策早有怨言。盡管自拜登上任以來,美歐表面關系有所改善,但拜登在貿易和產業政策方面基本上仍沿用特朗普的劇本,歐洲希望在拜登任內改善與美國的貿易關系是一種錯覺。
2021年,拜登同意取消特朗普政府對歐盟鋼鐵和鋁征收的關稅,但只是用一個配額制度取而代之。
就像特朗普一樣,拜登也不急于恢復WTO爭端解決機制,一直擱置對WTO機構的任命,使貿易法庭繼續處于癱瘓狀態。
此次的《通脹削減法案》,拜登嘴上說著不會以“犧牲歐洲”為代價,卻并未說明將如何解決歐洲的擔憂,國會民主黨也不愿意重新審視該法案文本。
“拜登在氣質上比特朗普對歐洲更友好,但其實他們是一樣的保護主義。”布魯蓋爾智庫的美國問題研究員尤里·達杜什說。
但歐盟長期以來一直否認這一現實。甚至認為,歐盟與美國本就常常爆發貿易爭端,這不過是“丈夫和妻子同居了30年,他們仍然為碗碟爭吵”。
可是誰見過抬高四倍價格賣天然氣給“妻子”,并將其家底都搬走的“丈夫”呢?“歐洲太天真了,太熱衷于維護與美國的友誼,以至于沒意識到,無論美國總統是誰,首先捍衛的都是美國的經濟利益。”歐洲議會的左翼法國議員莫雷爾說。
與此同時,有跡象表明,歐洲也出現了“以牙還牙”的趨勢。去年12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帶有歧視性,歐盟需要改變現行援助法規,推出歐洲自己的“通脹削減法案”,在歐盟和各國家層面加強補貼。
暫時阻止歐洲進一步行動的不是良心發現,而是囊中羞澀。在能源危機的影響下,歐盟愈發捉襟見肘。
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主任埃里克森說,由于很多政府沒有足夠的現金可用,部分北歐國家拒絕了一項新的聯合借款計劃來補貼歐洲工業。
布魯塞爾歐洲政策中心的比安·祖萊格指出,全球經濟正在轉向“本國優先”體系,合作和多邊主義的空間越來越小。“我們看到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經濟秩序正在崩潰,這對歐洲人來說尤其嚴重。”
“對于歐洲人來說,這是一個真正的警鐘。”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成員維德倫說。
(原標題:歐盟:美國在懲罰我們)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