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8.6跌至7.5,《以家人之名》是如何淪為平庸的??
文|信治
《以家人之名》依然大步走向“狗血”而倒下。
溫暖,家庭,治愈.《以家人之名》在最高播出時達到了《神劇》的8.6分,這兩天已經降到了7.5分,劇情走向讓很多觀眾感到不舒服。“開德國骨科的玩笑,沒想到會變成德國骨科。”不僅如此,還有不少“閨蜜撕”“CP燉”,讓不少前期被溫馨家庭劇治愈的觀眾感到失望甚至憤怒。
同樣的故事其實也發生在很多國產劇身上。《以家人之名》,和《下一站幸福》同編劇寫的,從8分跌到現在的6分,《三十而已》也從高位一路下跌。為什么高分劇會灰飛煙滅?業界還是應該想想原因。
來自溫暖的家庭游戲
成為“偽骨科”“CP亂燉”
003010評價風向崩塌的焦點無疑是愛情劇。豆瓣評分的斷崖式下跌,始于出國回國的和兩兄弟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操作,加上劇情中狗血的“多角度戀愛”趨勢。
這部劇給五星評分的觀眾恐怕大部分都不希望這部劇低俗,“你愛我,我愛他,他也愛她”,但其實都是有心理準備的。——從人的角度來說,大部分觀眾事先就知道凌霄和李健健會是一對,但劇里的呈現方式還是個大問題,而且“惡心”到很多觀眾。
總之,《以家人之名》的成功來自于找到一個優秀的入口。很多女生幻想有兩個愛自己的大哥哥。《以家人之名》將和何少年時代的性格塑造得近乎完美。同時,李爸和凌爸的特殊家庭組合完全跳出了國內家庭劇的常見套路,感情極其真實動人。
但一開始有多好,后來就有多糟。
其中一個片段是兩兄弟出國的事件。劇情前期用了大量的章節渲染、何、李爸、李健健之間極其牢固的家庭關系,但兄弟倆都選擇了出國,近十年沒有回來。我十年沒回來一次。即使我被我的父母難倒了,難道十年之間沒有任何時間間隔嗎?這種強行的設定與兄弟倆前期所表達的強烈感情極不相符,就好像兄弟倆被帶到火星上學,而不是新加坡和英國,可以一夜之間飛回來。即使后續劇情會趕上國外生活,也很難相信編劇能把它做對。
第二個槽點當然是我和李健健兄弟之間的感情戲。回到中國十年后,我的兄弟們年輕時似乎還活著。一眨眼的功夫,他們就堅持讓李建健和男友分手,然后開始了輪番告白的模式。凌霄的表現特別驚人。闊別十年,回來時摸了摸頭,摸了摸手,偷偷吻了醉了的李建健。電梯霸道,土氣情話屢炸。試想一下,如果不是宋年輕帥氣的臉蛋,恐怕他早就被網友罵成流氓了。小哥何也在莊北的分析下“醒了”,并想和李建堅在一個戶籍.
第三點的槽點是開啟混沌多角度戀愛冥想場,CP混沌燉模式。以李健健為中心,身邊所有人都加入了這場混亂的愛情大戲,——李健健找到了男朋友,和何喜歡李健健,齊小時候喜歡,長大后,莊貝喜歡齊,唐燦喜歡莊貝,三角戀不夠。觀眾不得不計算所有黨派的力量。
齊的個人編制也在這場混亂的戰斗中土崩瓦解,開啟了“閨蜜撕裂”的新戰役。話說回來,這個誤會就夠了,而性格敏感的難道不知道齊的用意嗎?李燦劍劍變成了一個怎樣的遲鈍者,他會意識不到男女之間的特殊動作嗎?
《以家人之名》的其他缺點在幾個槽出現后更加暴露。比如、何梅、齊的母親角色,總是極端的像精神病人或者“工具人”。《以家人之名》的收視率和人氣并沒有明顯下降,但從此失去了成為大作的可能。
從驚人的開始到陳詞濫調
國劇翻車的原因是什么?
如上所述,《以家人之名》的成功來自于找到一個優秀的入口。它的失敗在于,它使用了沒有想象力的廉價情節,浪費了它與生俱來的優勢。以青春、愛情、家庭為主題的國產劇,經常被網友拿來和《以家人之名》比較。德山不是也和阿澤,正歡,豆有感情糾葛嗎?為什么一方經常讓人覺得狗血,而另一方卻讓情緒更自然?
個人認為,這種差異的根源在于國劇對主題概念的使用過于“粗魯”,人物并不是先作為獨立真實的人物存在,而是服務于劇情概念中的噱頭。
《請回答1988》里的兄妹,《以家人之名》里沒談過戀愛的30歲女人,《下一站幸福》里的奢侈品柜姐,高學歷的家庭主婦,3354里的超級情婦,都有很強的“公投”,讓觀眾參與角色扮演,用各種夸張的劇情設計刺激大眾無休止、無結果的爭吵。就像《三十而已》一樣,不是別人放火,而是一直歇斯底里的陳婷在微博被人群嘲諷。
20200828/k1mktu34ymv.png" />這些劇往往開始于一個新穎的、受眾目標明確的“概念”,但最終終結于司空見慣的狗血。
《三十而已》開局表現非常新穎,當時讀娛君曾經寫道:傳統“大女主”已經進入觀眾審美疲勞階段,而《都挺好》和《歡樂頌1、2》已經在熱度上證明了現實社會話題的強大傳播力,但這兩部作品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過于標簽化夸大化地迎合矛盾話題,在挑起觀眾爭論的點上進行集中和放大,這是用過了力的……女性群體的內容消費喜好并不會止步于對群體的“無腦討好”,不狗血,不瑪麗蘇的劇也會獲得更多的用戶好感。
《以家人之名》也是這樣的半吊子的題材創新。看到李尖尖和哥哥們展開愛情戲后,這部劇分明更像一部甜寵劇,與最初宣傳的“血緣不是判斷親情的唯一方式”、簡介里的“在不同關系的愛中,他們教會了自己成長,明晰了自己的內心一唯有直面原生家庭的影響,以家人之名相互治愈,才能清醒無畏的走下去, 成為更好的自己”已經是完全不同的路子。
無論是李海潮家庭的溫情治愈,還是凌霄家庭反映的社會問題,又或是時代變遷后三兄妹的現實職場走向,哪一條深挖下去都可能成就一部不輸給《隱秘的角落》的新型作品,但很明顯,劇方選擇了更保險的做法。
國產電視劇的精品化趨勢是明顯的,對服化道、演員演技要求已經成為起步標準。隨著網絡渠道影響力逐漸擴大,觸及用戶的渠道逐漸多元,短視頻等新興平臺成為內容宣發重要渠道后,劇集內容的創新、優點能夠最大程度得到傳播,但同時,劇火之前“名場面先火”也仿佛成了新的定律,反過來影響了劇集的許多內容設置走向極端化,以刻意設置的話題試圖激發大眾自發參與傳播的動力。
大眾需求顯然對“霸道總裁愛上我”“校園甜寵”“職場升級”等大方向題材已然陷入審美疲勞。《都挺好》《以家人之名》《三十而已》等劇是首先在“主題要素”上有了貼近現實話題的創新,讓大眾有了新鮮感和代入感,但隨著劇情進展,單憑“主題要素”創新并不能保證整劇劇情一定被大眾所熱衷,動輒40、50集的長度也無法像季播劇一樣即<愛尬聊_創建詞條>時收集觀眾反饋來決定制作方向,于是“談戀愛”和“造矛盾”,就成了多數劇集填充內容的的永恒“最佳工具”。
話說回來,即使是劇情走向狗血后豆瓣評分斷崖下跌,《以家人之名》在湖南衛視的收視率仍然穩定保持在2%上下,可見在不少觀眾那里,“狗血”也是另一種日常必須的標準產品。這一點相信制作方和平臺方也是心知肚明,和湖南衛視上一部高開低走的《下一站幸福》同一編劇,同一主演,《以家人之名》的命運或許也早在預料之中吧。
但這終究是讓人覺得可惜的。好好的題材,好好的李爸、凌爸組成的有愛溫情的家庭故事,就這么被又一部平淡無奇的“你愛我我愛他他愛她”接管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