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撥重癥病人尚未出院 杭州各醫院ICU仍“一床難求”?
城市快報訊,市民劉女士前天陪同楊老父親到醫院做CT。76歲的父親被診斷為:雙肺散在感染,病毒性肺炎。“但是醫生說沒有床位,所以那天我們沒有住院。沒想到,我回家第二天父親又開始發燒了。”劉女士急忙找人四處打聽:現在哪個醫院有床位?
前天,市民馬先生80歲的岳父因為重癥肺炎住進了醫院。當他的家人辦完手續入住后,才發現他們住在血管外科的病房,其他肺炎患者也住在同一個病房。馬先生了解到,醫院的血管外科和心內科很多床位都給了呼吸內科的肺炎患者。
隨著第一波感染高峰逐漸過去,近幾天杭城各醫院的急診和住院情況如何?
快報記者采訪了幾家醫院,發現急診人數比前段時間有所下降。但是ICU和重癥監護室的壓力還是很大,幾乎所有的床位都是滿的。很多需要住院的患者可能會遇到“一床難求”的情況。
針對這種情況,各大醫院也及時采取措施,“應收盡收”,千方百計保證危重病人得到及時救治。
浙江大學第二醫院:
第一批危重病人還沒有出院。
已經為一些病人設立了一個過渡區。
浙大二院副院長張茂表示,目前浙大二院門急診總量下降,發熱門診數量下降。進入ICU高層平臺,第一批危重病人出院高峰還沒來,導致床位需求越來越大。
浙二醫院濱江院區3號重癥監護室負責人、麻醉外科副主任閆衛東說,目前他所在的病房30個床位都滿了,而且都是重癥患者。
“目前通過我們的后續治療,還是可以保持一定的患者好轉率。每天都有一定比例的病人轉出重癥監護室,從而保證了醫院病房的整體有序運轉。”魏衛東說。
很多患者擔心,如果要住院,會不會遇到“一床難求”的情況?對此,張茅表示,危重且需要馬上進行特殊治療的患者,目前基本都拿到了應得的錢,民眾不必擔心危重患者住院困難。
這么緊張的病房,醫院怎么保證危重病人能順利住院?浙大二院網絡醫療中心主任葛表示,浙大二院致力于推動新冠肺炎癥狀較輕患者的“互聯網問診”,讓癥狀不太嚴重的患者可以上門就診。
“這段時間,醫院還為普通內外科征用了床位,提供了相應的設備,并進行分級發放。根據不斷增加的病人數量,醫院繼續擴大特護床位。在人力配置上,也把重癥監護室的醫生作為‘種子’,帶動其他內外科醫生學習相應的知識,一起戰斗在重癥監護室的第一線。”
該院副院長張茂說,醫院還專門設立了降壓病房,作為過渡區,收容那些在重癥監護室癥狀已經緩解,但轉入普通病房仍有一定風險的患者。
目前,降壓病房約有40張床位,由全科主任郭毅負責。它會隨著患者數量的增加而不斷擴大。降壓病房的病人在病情逐漸穩定后可以轉到普通病房,部分情況良好的病人甚至可以直接出院。
66歲的患者老李,最近被120送到浙大二院。他過去患有小腦萎縮癥,情況危急,并一度出現呼吸衰竭。他使用氣管插管和呼吸機輔助通氣
浙江省三墩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蔡介紹,浙江省兩家醫院的ICU床位約51張,按ICU標準配置床位170張,比以前增加了2倍多。此外,還有91張床位可轉換為重癥床位,用于治療一般重癥患者。
浙江醫院醫務部副主任楊杰說,可轉換ICU的床位包括靈隱醫院4號病房30張,三墩醫院18號病房23張,兩家醫院CCU和NICU各38張,準備擴建。
蔡說,目前浙大醫院兩家醫院的ICU有160名患者。醫院也做好了應急準備,短時間內可以再收容10名重癥患者。重癥監護室還派出醫生與急診醫生一起對患者進行梳理,確保衛健委提出的“患者在急診停留時間不超過12小時”的落實。目前浙江醫院對危重病人的應收賬款全部收取,暫時沒有排隊。
<愛尬聊_尬聊生活>“每天大約有10-15名危重患者需要氣管插管。患者總數仍處于動態變化中。前兩天入住ICU的患者數量有所下降,但重癥患者數量仍在高位運行。”蔡郭龍強調,“90%的重癥患者都是75歲以上的老年人,這也是這次疫情非常鮮明的特點。”
此外,病情進展迅速也是本次疫情的特點之一。
今天下午,在浙江醫院三墩醫院,病人血氧下來了,醫生正在給他打皮,幫他呼吸。過了一會兒,他得出了氧飽和度。
蔡說,120送來的病人基本都是呼吸困難缺氧,血氧飽和度在80左右。其中有5%-10%的患者長期在家拖著,送到急診科時血壓已經受到影響,甚至需要心肺復蘇。ICU的患者基本都是有糖尿病、高血壓、腦梗塞、尿毒癥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
“這次新冠肺炎的另一個特點是病程長。老人在ICU沒有7-10天的住院時間,可能活不下來。”蔡說,在第一批收治的病人中,已有十名病人從ICU轉到普通呼吸病房。
“有一位85歲的老爺爺,我印象很深。送來的時候被診斷為‘大白肺’。經過三天的治療,大面積吸收。第四天拔了管子,現在已經出了ICU。”
ICU里的病人命運不同,有的好了就走,有的沒能活下來。
“事實上,許多患者在治療5-6天后轉陰。但由于基礎疾病嚴重,繼發細菌感染,加上年事已高,治療難度很大。”蔡說,一般重癥患者離開ICU后,仍需在呼吸科等專科病房住院5-7天,待身體狀況穩定后才能出院。
浙江大學邵逸夫醫院:
醫院床位的統一分配
積極探索向民營醫院借用可用床位資源。
邵逸夫醫院醫務科科長戴勝說,最近幾天,醫院的急診總數有所下降。
“急診日的最高紀錄出現在上周六。當日,春情醫院和錢塘醫院共收治急診病人2450人,送急診室搶救134人。這兩天兩家醫院的急診量已經下降到平均每天1600-1700人次。”戴勝說,雖然急診病人的數量已經下降,但仍有許多危重病人需要送進急診室。和前段時間相比,總人數基本持平,最近兩天每天還是110-120人左右。
由于每天都有大量危重病人入院,對床位的需求居高不下。為此,邵逸夫醫院進行了相應的分層治療。
“危重病人肯定是優先考慮的,送進重癥監護室的病人基本上保證能在s號上入院
戴勝提到,目前醫院正在積極挖掘民營醫院的可用床位資源,臨時借用,將潤邵逸夫醫院的人力和醫療水平投射到民營醫院。一方面,分流病情相對穩定的患者,可以減輕我院的醫療壓力,從而盡可能把資源留給重癥患者;另一方面,患者也可以在外院享受到邵逸夫醫院的同質醫療服務和管理,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護理。
另據介紹,潤邵逸夫醫院專門成立了專業的、專職的俯臥位通氣治療工作組,又稱“俯臥隊”。“PaPa團隊”由康復醫學專家和醫生領導,由康復治療師和護士組成。兩家醫院共有30名隊員,3至4人協同工作,覆蓋所有呼吸重癥病房,甚至醫院內的新冠肺炎患者,配合ICU常規進行的俯臥位通氣治療模式。
1月2日至1月4日,該院普通病房普通和重癥新冠肺炎感染患者2078例,采用俯臥位通氣治療1716例,其中禁忌癥173例,拒絕治療患者76例,占93.82%。
“通過有效的俯臥位通氣,患者的氧合得到了改善。從呼吸重癥監護室轉到普通病房的病人從0增加到5,插管的病人從9減少到2。“浙江大學潤醫院護理副院長莊表示,保質保量的俯臥位通氣有助于解決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減少呼吸機等危重救治資源的占用,最大限度發揮危重救治能力。
浙江同德醫院:
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床位協調小組。
加快從急診室到住院的過程。
浙江同德醫院秉承“應收盡收,治病救人”的原則,所有病房均收治新冠肺炎感染患者,優先保障急危重癥患者住院治療。
目前,醫院設立了三個亞重癥監護室,并在原有重癥監護室擴建的基礎上,新開設了一個重癥監護室,已全部投入使用。另一個在建的重癥監護室也將于近期投入使用,將全力投入重癥患者的救治。
同時,醫院專門成立了床位協調小組,加快從急診室到住院的流程。如果被搶救的病人體征比較平穩,會盡快轉運到病房,從而保證新一批需要搶救的病人能夠及時進入搶救室接受治療。
此外,醫院還向急診科、ICU、120等派出了麻醉醫生。加強氣道管理,并專門成立了醫療救治組和中醫救治組,指導各病房的救治工作,確保專業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