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變身冬令營 家長報班一年花10萬?
法治日報微信公眾號消息,“看來孩子在小升初之前沒有機會了。”家住北京朝陽區的學生家長劉宏宇在持續的焦慮和迷茫之后,無奈地接受了這個事實。
劉宏宇所說的“機會”,指的是參加奧數競賽。今年年初,她給上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報了一個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但由于比賽不在教育部發布的全國競賽活動白名單中,屬于“黑賽”,春節期間兩次叫停了這場“黑賽”。
教育部一直要求嚴格控制中小學生全國性競賽,原則上不舉辦義務教育階段的競賽。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非法比賽仍然改頭換面,吸引中小學生參與。今年1月29日,教育部發布編號《關于共同抵制面向中小學生違規競賽活動的提醒》,稱希望學生和家長理性看待參賽的意義和價值,共同抵制非法“黑賽”。
那么,為什么“黑賽”會長期受到一批家長的追捧呢?
比賽變成了冬令營
活動停止了兩次。
劉宏宇的女兒上的是普通小學,不屬于九年義務制學校,面臨初中的問題。為了讓女兒考上重點初中,她在四年級的時候在一家培訓機構和其他家長一起報了個小班,請了一個奧數老師來教。
女兒在上課的時候,劉宏宇也在向老師詢問報名奧數競賽的事情。
當時教育部嚴格控制中小學生全國性競賽,原則上不舉辦義務教育階段的競賽。“希望杯”、“迎春杯”等曾經面向小學領域的全國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全部被叫停。即使“希望杯”列入2019-2021學年全國中小學生競賽白名單,也只能針對高中生開展。
但劉宏宇發現,小學的奧數競賽其實還在進行,老師有時會給她發一個報名鏈接。考慮到女兒的資質并不優秀,她很少給女兒報名。疫情嚴重的時候,家長救的小班解散了,她把老師請到家里一對一輔導。
2022年9月,隨著女兒進入六年級,她發現如果不報名杯賽,小升初的簡歷就沒有“亮點”。
2022年12月底,老師給她發了一個名為“2023IHC思維挑戰冬令營”的報名鏈接。按照計劃,女兒需要在今年1月15日“入營”。其實——是要考線上的。考試的內容是奧數題。
然而,在“入營”前夕,一份由廣東省教育廳發出的“緊急警告”在家長中流傳,其中稱群眾舉報所謂的“2023IHC思維挑戰賽冬令營”,實質上是承辦非法數學競賽。該活動收費方式為通過二維碼賬戶收取費用,不開具發票,涉嫌隱瞞收入、偷<愛尬聊_尬聊百科>稅漏稅,且數額巨大。
隨后,劉宏宇收到短信稱,由于政策原因,1月15日的活動暫停。如果她放棄參加活動,她可以申請退款。
1月23日,她再次得到消息,活動再次開始報名。活動時間確定為1月27日上午8:30-10:00,一年級到六年級一起考。她還收到了一個注冊鏈接,是一個二維碼。但是沒過兩天,這個活動又被叫停了。她聽說是因為有人投訴。
1月29日,教育部發布編號《關于共同抵制面向中小學生違規競賽活動的提醒》,稱某微信群傳播大年初六舉行“希望數學”非法競賽的消息。對此,教育部及相關部門進行了嚴肅查處,相關機構也發表聲明表示沒有參與違規競賽。
教育部再次提醒
與劉宏宇相比,北京市民李在奧運“雞寶寶”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李的女兒豆豆今年上二年級。她是北京一所重點小學的學生。到目前為止,她已經參加了大約20場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包括國內外的。
豆豆第一次接觸奧數競賽是在學前階段,她參加了一年級的希望杯。
“我們的孩子接觸奧數競賽并不算早。聽說很多孩子三四歲就已經開始上奧數課了。”李說,她向豆豆報告說,她正在準備小升初。她所在的區,小升初的重點初中,在她“做手腳”的時候,看重的是奧數的成績。她希望她的孩子能考上重點初中。即使初中生被分配了很大的名額,孩子在學完奧數之后,還要準備初中的分班考試。
李也畢業于北京市重點初中和高中。在她看來,像她這樣的中產家庭,如果孩子能升入重點學校,中考和高考“很省心”。
她回憶說,第一次比賽豆豆考了90多分,拿了一個三等獎證書。從幼兒園上大班開始,豆豆就正式開始接觸奧數了。除了正常的課程,她還邀請了一對一的導師。
據李不完全統計,以高一學年為例,豆豆參加過數學競賽、WMO、美洲大聯盟、袋鼠杯等國內外各類比賽。只有YMO參加了六次。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奧運會比賽并不在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比賽白名單中。
據李介紹,豆豆參加比賽最便宜的報名費也要兩三百元。整個一年級期間,只花了6000元左右。更貴的是上奧數課的費用。即使按季度交費,“整個一年級的網絡課和網絡課的總費用差不多10萬元”。
即使花了那么多錢,她對豆豆的考試成績也沒有任何要求。“我的想法是,孩子還小,讓她覺得參加奧數競賽就像玩一樣,不管結果如何。考得好當然開心,但是她考得不好也無所謂。畢竟奧數‘雞寶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孩子不能無聊。”
2022年底,劉娟娟也給豆豆報了“2023IHC思維挑戰冬令營”。
據她介紹,在北京有專門為家長“玩”比賽和奧運會的群體。一旦有比賽信息,群主會直接給群里發一個報名鏈接,大家點擊鏈接就可以報名了。在機構上奧數課的孩子,還會收到機構老師發放的報名鏈接。
豆豆參加了四年級初賽。比賽前一個月,印在A4紙上的題堆了好幾寸厚。
1月27日,李確信在兩次停賽后,應該不可能繼續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國家查處力度太大了。”
當天,她還接到了三位母親的電話。對方“很著急”地問她:“我們選擇讓孩子學奧數只是為了初中。如果競賽成績不作為初中招生的依據,我們還讓孩子繼續學嗎?我們還是希望孩子能升入重點初中。我們做什么呢接下來我們該學什么?”
《法治日報》記者在采訪中接觸到的其他十余位家長,都抱著同樣的學習奧數的目標,都有著同樣的困惑,無論孩子是品學兼優還是成績一般。
非法比賽時有發生。
準確識別動態監管
2018年9月,教育部要求規范全國中小學生競賽,原則上不舉辦義務教育階段競賽。
2022年3月,根據競賽管理實踐,結合最新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周翔表示,要想系統解決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從標準化競賽的源頭進行有效監管是教育環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部出臺的相關文件,尤其是白名單制度,為良性競爭和清潔競爭環境提供了依據。
但在蔡海龍看來,受利益驅動,違規比賽仍時有發生。他們要么以隱藏的形式轉入地下,要么以新的面目繼續存在,甚至重新浮出水面。這些非法競賽嚴重違背了教育的應有規律,擾亂了教育教學秩序,不利于學生個性、興趣和特長的培養。
2022年11月,教育部發布編號《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直接點名希望數學、數學花園探索、中國數字之星、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等多項違規競賽。
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在這種情況下,為什么以奧數為主體的違規競賽還會受到家長的追捧?
蔡海龍認為,競爭熱的本質其實是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備受追捧的違規競爭背后有著深刻的政策原因。長期以來,由于教育評價和招生中的劣勢,競賽成績往往被作為中小學招生的依據,或者作為高考加分的項目,在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中可以享受降分的優惠待遇。所以很多家長把比賽當成了選擇學校,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的工具。
“另外,競賽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本身就要求學生掌握很多知識,可以啟發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智力發展。所以,即使不是為了得獎,也有家長愿意讓孩子參加比賽,進一步助長了比賽熱潮。”蔡海龍分析道。
究其原因,還有一個因素同樣值得關注,那就是客觀上一些比賽的成績被一些教育機構利用或者被一些培訓機構虛假宣傳夸大,導致家長追捧。
受訪專家就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家長追求非法比賽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認為家長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理性對待競賽活動;學校需要提供更好的課后服務,注重學生課余時間的有效利用和個性化教育需求;政府需要加強對非法競爭活動的有效監管和查處,切斷利益鏈。
“我們還需要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評價方法、手段和標準,解決競爭論等僵化的評價模式。”說詳細點。
蔡海龍呼吁中國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對非法比賽的監管。針對目前仍然存在的非法競爭活動的隱形變異,應明確相關行政部門的主要責任,通過建立精準識別和動態監管機制,全面排查非法競爭,積極打擊,防止非法競爭死灰復燃。此外,要加強對中小學招生過程的監督檢查,建立健全競賽相關培訓機構和人員的監管機制,徹底斬斷違規競賽的利益鏈條。
在蔡海龍看來,教育評價和招生制度也應該改革。針對過去基礎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應試傾向和教育評價唯分數論的頑疾,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逐步改變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的招生模式。
“競爭熱背后凸顯的其實是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是通過制度保障增加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和公平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