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有毒?“干凈”不應該成為衡量作品好壞的唯一標準?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近日,有網友對教材中納入《水滸》提出質疑,稱《水滸》是他們見過的最毒的小說,建議將《水滸》從教材中刪除。隨后,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近日回復稱,《水滸》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極具文學價值,是批判性閱讀的良好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這一次,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以往的教科書之爭不同,這一次,吃瓜群眾大多站在《水滸》這一邊。
電視劇《水滸傳》劇照/視頻截圖
你看過《最毒》《水滸》嗎?
去年12月,有網友在浙江省政府網站留言“浙江人喊我統一臺”,提出:“最近在電視劇里看到水滸傳,我很震驚。雖然電視劇對原著做了很多修改,刪除了完全不合邏輯的情節,但是由于電視劇和水滸原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多人還是會看原著,這在客觀上導致了更多的人被水滸這部有毒的小說毒害。看百度貼吧,這本書的攻擊次數就是證明。”
網友建議留言圖/浙江省政府網站
后來這位網友說:“我回憶起我是在中小學學習中學課文的時候去看水滸原著的。所以中小學選擇這本書作為課文,中小學不能推廣毒小說,我深感不安。這本書惡毒地誹謗和丑化女性,情節極其不合邏輯,無原則地贊美濫殺無辜,對人類三觀的摧殘程度為人類設定了新的下限;作者心理極其陰暗BT。給宋武、李悝jy、宋江這樣的人渣安排大團圓結局,給他們無限同情,歌頌他們濫殺無辜的惡行,是我見過最毒的小說。”
最后,該網友認為,“《武松打虎》之類的二三本確實不錯,但原著中的宋武、晁蓋等人就是徹頭徹尾的敗類。寫得好的小說很多,不需要從毒小說里找文字素材。更禁止任何學校向學生推薦《水滸》作為課外讀物。”
這段話溢滿了,因為槽點太多,我都不知道從哪里開始吐槽,尤其是那句“看看百度貼吧,這本書的攻擊次數就是證明”。
就說這個,“作者給宋武、李悝jy、宋江這樣的人渣安排了大團圓結局”。
隨著文學的不斷發展進步,詞語的含義也在不斷變化。現在很多詞的意思和用法都變了。“死得好”是否有了新的含義?
從施耐庵的《水滸》來看,書中的人物是否有一個美滿的結局,的確是幾十年、幾百年來讀者津津樂道的要素之一。
一般來說,好的結局至少不能是暴死,而且是死路一條。
方臘入伍后,宋武拒絕求愛,在六和寺當了一輩子和尚。如果說宋武算“自然死亡”,宋江和李悝jy兩兄弟能有一杯毒酒算什么“自然死亡”?
電視劇《水滸傳》劇照/視頻截圖
在前述網友看來,宋江和李悝jy如果不是死的方式,都是“自然死亡”。
其實在閱讀《水滸》的結尾,絕大多數讀者都能感受到土匪的悲哀,比如“鳥都藏在弓里,兔死狗烹”。
如果我沒看到《水滸》,我總會看《水滸》的第一章吧?
第一次《水滸》叫《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
施耐庵在開頭寫道,洪太尉在江西龍虎山清宮開設了“妖孽之屋”,并讓董玄祖的創始人在地穴里鎮壓了100多個“妖魔”。
這明顯是在暗示妖精王的身份。起初,施耐庵認定天罡為“妖王”,這是相當有原則的。
作為一部文學作品,閱讀《水滸》不得不提北宋的荒誕背景,奸臣當道,民不聊生。閱讀《水滸》會讓你很好的了解中國古代的政治和人文精神。
作者施耐庵諷刺說
如果網友認為宋江等梁山草寇的故事不合理,那么高俅和童貫的存在是否合理?
1998年CCTV 《水滸傳》拍攝播出,其中特別加入了一個原創情節。當宋武的血灑在鴛鴦樓上時,他正在張青夫婦那里休養,哀嘆命運多舛。“哥哥教我做事要認真,做人要書。”。孫二娘嘆了口氣,道:“不是兄弟不好。而是這個世界不干凈,你不能這樣。”
怕觀眾不理解而誤入歧途,可謂用心良苦。
這么多年過去了,不知道提出建議的網友有沒有認真看過《水滸》的原文。恐怕我也沒看懂電視劇。
課本只是給學生看故事用的?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的答復有理有據。
“教材編寫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關系到國家下一代接班人的培養,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作為教科書作者,絕不會草率。必須經過幾次討論研究才能確定,教材的審批也必須經過仔細審核。”
首先明確一點,我們不是鬧著玩的。我們已經找到了許多明智的人來研究它。
隨后,對于《水滸》的內容入選教材,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認為主要有三方面考慮:
一、《水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小說,是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有很大的文學價值。通過閱讀,中學生可以從文本語言、人物塑造、情節設計等方面欣賞作品,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欣賞水平;
第二,《水滸》是批判性閱讀的良好載體。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當代青少年誤入暴力犯罪的深淵,與《水滸》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堵不如疏,疏不如引。只有理性的引導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第三,《水滸》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這其實是前兩點的延伸。在教學中,老師會引導學生閱讀故事、人物、社會、人性,探討“廟堂失序、江湖理想”等話題。有了這些思辨性的題目,學生就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深度閱讀,既能進入<愛尬聊_百科詞條>文本的深度,又能培養他們的個體閱讀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讀書可以豐富思想,增長才干,促進人的思想現代化,但如果讀書只是讀文字而不思考,那么讀書就沒有意義。通過批判性閱讀的過程,學生可以有效地篩選信息,并‘脫穎而出’去分析和思考深層意義,閱讀才有其真正的意義。”
不得不說,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的反響超高,一看就是讀過書的。
顯然,把文學作品選進教材,并不是讓中小學生單純地讀故事,而是培養更多的語感和寫作能力。
文學評論家金圣嘆曾評論《水滸》,說“《水滸》字有排印,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法”。
在金圣嘆看來,《水滸》整體結構嚴謹;每一段都自成體系,同時也自然成為整體結構的一部分;敘事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呼應關系,工整有變化無窮。
金圣嘆說,《水滸》使用了多種敘事手法。
電視劇《水滸傳》劇照/視頻截圖
例如,在50強挖掘中,使用了許多傳記。在金圣嘆看來,施耐庵采用了“做情人”的手法。從“魯玩禪杖時遇到林沖”到“林沖南以軍閥之名遇到楊志”“楊志護送生辰綱被晁蓋攔截”。
在《林雪山神廟》一節中,貫穿始終的是以“雪”和“火”為道具的運用,以達到細線密針的效果。同樣,景陽岡宋武的“哨兵棍”也是如此,叫做“草蛇灰線法”;
在《吳用》等章節中
此外,還有“過山”、“棉針泥刺”、“揶揄”、“獺尾”等15種敘事方式。
作為中國第一部白話小說,了解《水滸》使用的很多語法,顯然有利于學生加強閱讀理解和文學鑒賞能力。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主編溫如敏曾說,該版選文強調四個標準:一是古典,二是文質兼美,三是適合教學,四是兼顧時代。從這個標準來看,《水滸》都符合要求。
2018年3月,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語文閱讀推薦叢書》系列,其中《水滸》。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其出版說明中特別提到,溫如民給該系列指定了“去課程化”的意見,幫助學生建立“閱讀契約”。
“這個系列嚴格保證了作品內容的完整性和結構的連續性。它既不任意刪除作品內容,也不破壞作品結構,隨文章插入干擾閱讀的冗余元素。”
由此可見《水滸》對于中小學語文教育和全民閱讀的重要性。
誰有毒?
在回復中,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也說了一句漂亮的話:
重要的不是你讀什么書,而是你如何讀好每一本書。
當代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認為,讀書有三種態度:一種是絕對服從的態度,書上說的一切都是有道理的;第二種是批判的態度,這是經過現實生活檢驗的。凡是對現實生活有益的都會拿,否則就不拿;第三種是隨性的態度,希望能從書上學到一些東西來裝點自己,這樣可以應付和朋友的談話,不會讓大家嘲笑自己,認為自己什么都不懂。
在葉圣陶看來,人們應該而且必須持有的是第二種態度。
“要知道,應對現實生活才是目標,讀書只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眾多手段之一。不要盲從習語的‘開卷有益’,也不要相信‘為讀書而讀書’的迂腐之談。做自己用的書,不要讓自己成為書的奴隸。”葉圣陶說。
隨意用片面僵化的價值觀或道德觀來評判一部藝術作品,隨意給一部文學作品貼上“毒藥”的標簽并建議禁播,都是不理智的。
為什么從《水滸》看到人在貧困,路上有饑餓?
為什么有人從《水滸》看到俠義之勇?
為什么有人從《水滸》看到忠義不能兼顧?
你只看到濫殺無辜和道德淪喪?
我只看見在路邊拔柳,打死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老虎?
同樣的,為什么大家都從朱自清的《背影》中看到了父愛的偉大,卻有人抓住過站臺的父親,指責他嚴重擾亂公共安全?
文學有兩面性,你看到的是什么,取決于讀者的內心。
而且,讓孩子在完全絕緣的“無菌環境”中成長,是一句空話,也是不可能的。
人只有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成長,才能逐漸樹立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不斷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習不同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接受能力進行分析和處理,最終獲得技能,與環境共存。這是發展的必然規律。
所謂的“干凈”顯然不應該是衡量一部作品好壞的唯一標準。這個世界有好的一面,也有不那么好的一面。這就是現實,生活。
不知道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的回復能不能說服這位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