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阿里要和騰訊“和解”!以后淘寶可用微信支付??
阿里巴巴和騰訊考慮互相開放生態系統,阿里巴巴的初步舉措可能包括將騰訊控股的微信支付引入淘寶和天貓;雙方都在分別制定放松限制的計劃。
受此消息影響,阿里股價盤前大漲。
如果傳言為真,這*稱得上是中國互聯網的“世紀大和解”。
世紀大和解?
2014年春節,因為微信一個員工的idea,微信做出了微信紅包,雖然事后證明當年微信紅包以及其帶來的支付綁卡用戶數量不大,但依然讓阿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馬云號令阿里員工春節回來加班,稱騰訊此舉為“珍珠港襲擊”,后來阿里通過做來往等手段反制,卻都沒有效果。當初做來往的無招后來帶團隊做出了釘釘。
還好阿里電商移動化取得成功,支付寶也算爭氣,與微信支付平分秋色,再加上阿里云與菜鳥等王牌業務,阿里巴巴跟騰訊依然不分仲伯。
2014年春節是一個標志性起點,此后阿里與騰訊兩大“互聯網帝國”不斷通過“生態擴張”將盤子越做越大。騰訊的思路是將半條命交出去的“開放”,拿流量、資金以及部分非核心業務去換外部公司股權,不控股只占股,如京東、拼多多、美團等;阿里則是收購為主,如優酷、UC、高德等,再將業務整合到自有業務生態。
經歷耗時7年的“兩馬戰”,阿里與騰訊兩大巨頭的業務觸角在互聯網行業已無處不在,且正在向現實世界無孔不入地滲透,阿里要做“數字化操作系統”<愛尬聊_百科大全>,騰訊要做“數字化助手”。
“流量籬笆”的后患
出于利益*大化的考量,阿里與騰訊逐漸圈建起了自己的流量籬笆,淘寶不用微信支付,微信禁止淘系鏈接……各自形成所謂“流量閉環”。在產品互相限制的表象下,兩個巨頭的“世紀對決”更多是一場場代理人大戰,餓了么VS美團,優酷VS騰訊視頻,來往VS企業微信,支付寶VS微信支付,淘票票VS貓眼,飛豬VS同程,哈啰VS滴滴,淘寶VS拼多多/京東……
不可否認,這種獨特的“雙巨頭競爭”,加速了互聯網服務的滲透,互聯網經濟近年來高度繁榮與這種競爭不無關系。然而,這種競爭的“后遺癥”越到后面越明顯。
每個巨頭都在圈建自己的籬笆,建立自己的后花園,里面有用戶,內容、服務與商家。因為有了籬笆,花園變得井然有序,然而卻少了大自然中的斑駁陸離。更嚴重的后果是,當每個平臺都能自行決定封禁什么、允許什么時,這種權力難免會成為打壓對手、限制競爭、獲取利益的手段,畢竟,不是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節操”。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道德是上限,法律才是下限。
當所有互聯網巨頭都圈建籬笆,當內容被限制在一個個孤島里面的時候,當內容不再能在不同平臺間*高效流動時,當內容與服務的連接成本變高時,移動互聯網就不再具有“開放”特性。
唯有開放,才能“互聯互通”,這正是互聯網的底層精神。
全新的起點
2020年,是互聯網反壟斷周期的起點,我當時判斷是“巨頭們都將主動或被強制拆除花園的籬笆,從而走向真正的開放,促進公平競爭,支持行業創新。”現在看來,這一切正在發生。
阿里巴巴被調查后在公開信中說:
“今天,平臺經濟發展進入全新階段,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到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時代和社會對平臺企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們深刻認識到平臺企業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責任。同時我們會牢記,平臺的價值是整合、分享資源,是通過幫助他人成功而取得成功,是不斷為社會創造價值而實現自我價值。”
今年發生的種種事件,更是“當頭棒喝”,所有頭部平臺型互聯網企業都要認真思考阿里在公開信中的這席話。
阿里與騰訊如若互相開放生態,很可能是“主動推倒籬笆”,這相對于在外部力量強制要求下的被動作為,對彼此損失都會更小。阿里與騰訊互相開放,對互聯網行業是好事,促進競爭,支持創新。
對于阿里來說,利大于弊。電商的原點是流量,流量的盡頭是電商。因為阿里缺流量、騰訊特別是微信是中國*大的流量黑洞,阿里自然愿意付出更大代價去獲取這些流量。這幾年逼阿里很緊的京東、拼多多和美團,很大程度是因為有來自騰訊系的流量加持(阿里則只能“望鵝興嘆”)。如果這道高墻不打開,阿里一直被隔離在外,對其來說長期來說是很不利的。
對于騰訊來說,微信支付可在淘系用,只能說是有可觀的增量,卻不會影響核心業務邏輯。但如果主動開放生態,對騰訊來說又是利大于弊的明智決策,直接來看是減輕監管壓力,長期來看,則是主動擁抱與營造更良性的競爭環境,字節跳動的崛起已讓騰訊感受到危機。
如果騰訊對阿里開放流量生態,減輕對自有流量路徑的依賴,或許反而可以促進騰訊系的再創新。如果傳言為真,這也能再次反映出騰訊領導層的魄力,因為這將是一個跟2013年“將半條命交出去”的開放戰略一樣重要的決策,一樣艱難,一樣影響深遠。騰訊總是可以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定。
不過,兩個巨頭如果真的“和解”,當初因為巨頭大戰而獲益的相關企業,恐怕將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資本市場*是立竿見影,受益于騰訊系流量的平臺如京東、拼多多股價盤前均已出現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