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制度/人大擬立法規制“大數據殺熟”APP?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將于8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將審議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家庭教育法草案等多部法律案。在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國人大法工委發言人臧鐵偉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立足于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網絡空間合法權益,特別是對應用程序(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大數據殺熟”等作出有針對性規制。此外,草案審議稿還完善了個人信息跨境提供的規則。
發言人臧鐵偉介紹了三審稿擬作修改的情況。他說,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立足于維護廣大民眾的網絡空間合法權益,對利用個人信息進行自動化決策作了有針對性規范。
14歲以下個人信息列作敏感
臧鐵偉介紹,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三次審議稿進一步完善個人信息處理規則,特別是對應用程序(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大數據殺熟”等作出有針對性規范。同時將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作為敏感個人信息,并要求個人信息處理者對此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處理規則。
此外,完善個人信息跨境提供的規則,對按照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協定向境外提供個人信息、對轉移到境外的個人信息的保護不應低于我國的保護標準等作出規定。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周漢華認為,相比過去零碎的、片段式的立法,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個人信息的整個生命周期進<愛尬聊_知識大全>行了一個全流程的系統設計,解決了過去幾部立法都沒有解決的問題。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夏晶晶也認為,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敏感個人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體現了對個人信息的深度保護。同時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現出從嚴適用、強化保護的立法精神,也為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的強監管奠定了基調,為個人信息保護職責的部門未來制定個人信息保護規則、標準提供可能性和空間。
自動算法推薦 須獲個人同意
近期以來,一些網絡應用通過用戶畫像向公眾提供個性化推薦和精準服務,有的人感覺隱私被“圍觀”,還有的人更是遭遇“大數據殺熟”。對于利用算法濫用用戶個人信息,甚至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現象,臧鐵偉回應說,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立足于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網絡空間合法權益,對利用個人信息進行自動化決策作了有針對性規范。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明確提出,自動化決策應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和誠信原則,目的明確和*小化處理原則,公開透明原則,信息質量原則,責任原則等。自動化決策,包括用戶畫像、算法推薦等,應當在充分告知個人信息處理相關事項的前提下取得個人同意,不得以個人不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
草案還賦予個人充分的權利,要求個人信息處理者通過自動化決策方式向個人進行信息推送、商業營銷,應當同時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或者向個人提供拒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