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APP終于摘掉“*”標簽,用戶苦版權久矣?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家將版權視為一個音樂平臺的護城河。為了得到*版權,頭部玩家——騰訊音樂與網易云音樂明爭暗斗。不過,今后這種惡性競爭將逐漸消失。
9月2日,有網友發現,網易云音樂去除了此前*專輯歌曲的“*”標志。而在8月31日,騰訊音樂也發布《關于放棄音樂版權*授權權利的聲明》,表示已*大限度尋求與相關上游版權方盡快解除*協議。
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國內在線音樂平臺兩大寡頭的*版權競爭時代結束,未來可以預見,國內在線音樂平臺將迎來新一輪“廝殺”,而音樂用戶們或許有望告別多個平臺來回切換聽歌的尷尬。
用戶苦音樂版權久矣
2015年7月,國家版權局下發《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的通知》,要求各大網絡音樂服務商在7月31日前將所有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隨后,騰訊系音樂平臺和網易云音樂紛紛高價購買音樂*版權,導致這些音樂的價格一路飆升。例如:2017年,網易云音樂花費2000萬拿下樸樹一張專輯《獵戶星座》的數字音樂*版權。
而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高昂的成本終究轉嫁給了用戶。以QQ音樂為例,除了豪華綠鉆,還有付費音樂包,以及各種五花八門的收費,市面上大大小小的音樂流媒體亦是如此。
同時,對于普通用戶來說,*難以忍受的是,自己喜歡的歌曲分布在幾個不同的平臺,手機軟件上需要同時安裝多個音樂APP聽歌,來回切換的使用體驗為樂迷們徒增煩惱。
為了遏制版權惡性競爭,在國家版權局的推動下,2018年2月,網易云音樂與騰訊音娛達成版權互授合作,兩大音樂平臺99%*音樂版權的互授合作,宣告國內幾大音樂平臺之間都完成了版權互授。
但諷刺的是,雖然聽上去很美好,但剩下的1%*版權才是關鍵,也是用戶聽歌的熱門曲庫。
根據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16年時,騰訊的音樂版權僅為30%左右,后來騰訊通過收購合并對手(包括酷狗和酷我)的方式,將這個數字提升到了80%以上。到了2020年,騰訊音樂旗下涵蓋了杰威爾音樂、英皇娛樂、相信音樂、摩登天空、寰亞音樂、華誼兄弟、時代峻峰等知名音樂廠牌版權,坐擁周杰倫、王力宏、五月天、李宇春、鹿晗等音樂人的作品。
網易云音樂雖有天娛傳媒、華研國際、滾石唱片等*版權,但整體而言在版權上沒有太大優勢,版權更匱乏的蝦米音樂則于2021年2月5日正式關停。
80%的單平臺獨占歌曲用戶只能在騰訊系的音樂軟件上收聽,其他的音樂軟件根本沒有發展的可能性,久而久之便壟斷了市場。這也是監管部門要求騰訊音樂開放*音樂版權的根本所在。
網易云音樂迎來超車機會?
隨著靴子落地,*版權的競爭告一段落,也有人發問,這會是行業第二名網易云音樂的機會嗎?
在騰訊音樂開放版權的消息傳出后,網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丁磊隨即對外喊話:“網易云音樂準備了充足資金,并愿意以*大的誠意,與版權方開展公平開放的合作,共同建設良好健康的音樂市場。”
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騰訊放棄*音樂版權并不意味著會跟其他音樂平臺共享這些歌曲的版權,不管怎么樣這些歌曲都是騰訊真金白銀買回來的,不可能直接拱手送給別人。
因此,對網易云音樂來說,想要擴展自己的曲庫,也得征求版權方的同意,不過考慮到這些版權商已經在騰訊那邊吃過甜頭,在價格方面可能會比預期中高<愛尬聊_百科知識>上一些。
也正是長期版權數量、質量落后于騰訊音樂,網易云音樂雖屈居市場第二,但在用戶規模上與騰訊音樂有著較大的差距。
根據QuestMobile統計顯示,2021年騰訊音樂矩陣下的酷狗音樂、QQ音樂、酷我音樂月活用戶數量分別為2.47億、1.94億和1.79億,官方統計未去重情況下產品總月活達8.39億,而網易云音樂的月活則僅為1.83億(招股書口徑為1.81億)。
除了在版權資源和用戶規模上遠低于騰訊音樂,網易云音樂在營收和盈利上也有很長的路要走。
根據公開的財報顯示,2018年-2020年網易云音樂三年收入總和約為84億元,騰訊音樂營收總和高達736億元,比網易云音樂高出了將近9倍;且騰訊音樂早已實現了盈利,而網易云音樂卻依然深陷在虧損的泥潭中。
數據顯示,2018年-2020年,網易云音樂分別凈虧損20.06億元、20.15億元和29.51億元,在出資購買版權后,網易云的虧損難免會繼續擴大。
當然,依靠*版權的一招鮮吃遍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當版權問題沒辦法為平臺建立護城河,體驗、活動、社區、趣味內容或許才會成為平臺能否贏得用戶的關鍵,這或許才是網易云音樂實現超車的關鍵所在。
短視頻兇猛突襲音樂APP
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的崛起,發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少人在短視頻APP上聽完歌詞片段,會跑去音樂軟件上搜索完整歌曲。比如:不久前的《熱愛 105°C 的你》正是在短視頻平臺走紅,隨后在多個音樂排行榜中迅速飆升至*位。
如今,先以十幾秒的短視頻BGM刷屏,再擴散到主流的音樂平臺,已經成為了一首音樂傳播的共識。這種全網的流量、熱度和影響力,也吸引了蔡徐坤、張杰、鄧紫棋、胡彥斌、鹿晗等歌手在短視頻平臺上*或宣傳新歌。
同時,短視頻平臺也嗅到了視頻BGM對上游音樂產業的影響力以及商機。
早在2018年,抖音就上線了原創音樂功能,并推出“看見音樂計劃”以挖掘和扶持原創音樂人。目前,抖音開放“抖音音樂人”平臺,為創作者提供補貼收益。
而在2019年,快手也加碼投資音樂內容,曾聯合推出“音樂燎原計劃”,扶持原創音樂人。而且,憑借與騰訊的投資關系還順利拿下了周杰倫的音樂版權。
抖音、快手的入局,讓傳統在線音樂平臺也倍感壓力,在騰訊最近公布的Q2財報中,其在線音樂月活人數下降至6.23億人,騰訊音樂的高管對此明確指出,月活下滑的問題正是由于其他泛娛樂平臺的競爭加劇。
相比于傳統的在線音樂平臺,這些短視頻本身就擁有強勁的后發優勢,它們不僅有著巨大的流量池,還能將音樂的孵化、播放、宣發、版權運營等業務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音樂生態體系,大大沖擊了傳統在線音樂平臺。
在開放*版權后,財大氣粗的短視頻平臺勢必逐步滲透在線音樂市場。而沒有騰訊音樂豐富的行業資源,網易云音樂要面對抖音和快手的侵蝕,或許更加難以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