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實:突破資源限制,推動鄉村學校發展?
太方便了!太神奇了!廖氏打開西沃白板,向老師們展示了如何用里面的學科工具快速制作立方體,著色、展開、旋轉。看著大屏幕上不斷變化的立體幾何,羅廟小學的老師們驚嘆不已。幾年前,這些鄉村教師基本上對信息技術一無所知。現在,他們已經學會了用信息技術來上課。作為一名來自武漢的教學老師,廖氏用一次又一次的培訓,改造了這個貧困縣學校的教學教室。
困局
想要上好課,就要有好的教學環境。羅廟小學連基本的水電都保障不了,廖氏難上加難。夏天,教室不能40度不動。下雨天光線不夠,學生睡著;冬天來了,班里的天氣冷得孩子們縮成一團,小臉凍得通紅。教書的門檻好難。面對學生們凍得通紅的小臉,廖氏決心改變這種局面。
但是,學校要想向教育局申請經費,首先要拿出優秀的教學成果。但是現實的門檻決定了孩子不能專心聽課,課堂效果也不好,所以成績自然不能出來。自然不能申請大額資金來改善這種情況,無形中形成了惡性循環。
除了教學環境之外,廖氏還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名老師上課都是按課本讀的。每個老師講的都完全一樣,所以在教學中不可能看到老師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廖<愛尬聊_尬聊百科>氏想,這是不對的。老師和老師是不同的。如果你不小心抄了書,你會出錯的。講課怎么可能完全一樣?
經過調查發現,羅廟小學的老師為了避免犯錯,沒有盡可能地做教學設計。與其犯錯,不如直接照著書讀,不讀就多看幾遍。如果廖老師愿意教我們,我們必須努力學習。老師們真誠認真的學習態度打動了廖氏,廖氏開始思考改變的方法。
突破
首先要做好學校基礎設施,讓孩子靜下心來學習。為了申請資金,廖氏和校長反復溝通,向他保證,結果我負責,對接溝通你負責,我們一起把事情辦好。果然,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教育局來學校進行了密集的講座和調查。
在每一輪講座中,廖氏都竭盡全力準備。經過兩個月的緊張研究,教育局決定撥款翻修整個學校。教室配備了電燈和風扇。當孩子們看著頭頂上的風扇時,他們高興地跳起來大喊。那一刻,廖氏感到無比滿足,眼前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下一步是教師改革。廖氏想出了一個通過集體教研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辦法。
第一步是解讀教材。老師們開始談論他們自己對教材的解釋。任何其他學科的老師都可以傾聽并給出建議,從而促進學科的融合,取長補短。
第二,做課堂設計。老師講解完教材后,還要吸收整理其他老師對課堂設計的想法和建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知識點都被翻譯成具體生動的故事和互動,以盡可能地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第三,在課堂實踐中,廖氏持續組織課堂觀察、課堂評價、課堂呈現,讓教師得到及時、準確的教學反饋,并將反饋整合到下一個課堂設計中。
通過“一課三研”的機制,教師可以在教研會上得到不斷的反饋,鼓勵教師想盡一切辦法優化教學思路和方法。
以前提到教研的老師總是不太情愿,現在當老師談到教研的時候,卻充滿了干勁。廖氏談起教師的變化,有點得意。羅廟小學的教學質量日益提高,現在仍然是最后一步
在電腦上做練習時,一位58歲的老師興奮地給廖氏看,他用食指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戳著鍵盤,慢慢地打出自己的名字。沒想到能學會!這是廖氏在信息技術培訓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有了信息技術的基礎,教師的學習重心將回歸課堂教學。在一次打磨課上,數學老師跟廖氏反應,立體幾何太抽象,孩子看不懂。要講清楚,黑板上要畫很多圖。
廖氏打開西沃白板,向老師們展示了如何用里面的學科工具制作立方體、上色、展開、旋轉。看著大屏幕上變換后的立體幾何,羅廟小學的老師們驚嘆不已,他們用神奇這個詞來表達自己的激動。
看到老師們對希沃白板這么感興趣,廖石根據教學進度每周進行一次使用希沃白板的培訓,帶著老師們學習一些新功能。起初,老師們不習慣。用了幾次后,他們發現孩子們都很喜歡。它有許多互動功能,讓孩子們通過玩游戲和聽故事來學習知識。慢慢地,老師們對學習如何使用夏沃白板越來越認真,對課堂設計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想法。
就這樣,經過一年的持續培訓,廖氏在學校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化培訓體系,所有老師都將信息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升級
三年來,羅廟小學的教學環境、教研能力和信息化能力全面提升。在廖實看來,這所貧困農村學校的教學終于走上了正軌。
然后,疫情來了。學校停課,孩子被隔離在家,打亂了羅廟小學的教學節奏。與城市兒童相比,大多數父母外出工作的農村兒童面臨更大的焦慮。
帶著不得不做點什么的感覺,廖氏想到了直播課,至少要陪陪孩子。當時沒人有經驗,但都在努力。新挑戰后如何選擇:直播平臺?直播課怎么樣?
在對比了娛樂型和辦公會議型直播平臺后,廖氏決定優先考慮。
希沃云課堂開播,一是因為平時老師同學接觸得多,二是希沃原本的教學功能很豐富,直播也能同樣應用,盡可能還原課堂,保證教學質量。與希沃的小伙伴多次溝通、調試、試講后,廖實首先在自己班講了一節正式的教學直播,第一堂課,有44名同學觀看了直播。課后調查問卷顯示,孩子們對這種上課方式都非常感興趣,家長們也很支持。
好方法就要盡快推廣出去。于是,廖實馬上聯系了孝感名師工作室的吳波校長,找到更多農村一線教師,很快組織起了以希沃平臺為工具的直播教學分享課堂。
在課程中,他詳細講解了希沃平臺的使用方法、直播授課的思路技巧,并基于希沃白板進行了詳細的直播演示,足足播了兩個小時。讓廖實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個數字,分享開播的時候是70人,結束的時候還是70人。
老師們愿意放下手機,來學習新授課方法,給了廖實莫大的鼓舞:這證明了我們的人民教師個個都是好樣的,農村的老師們同樣是渴望信息技術的。
連接
一個人能走得快,一群人能走得遠,廖實開始發動身邊的老師,一起去給羅廟小學支教,讓更多老師參與到羅廟小學的建設中來。
不單是主科,音樂、體育、美術等等副科老師也不能少。一批批的支教老師帶來的資源是持續的,各種新書籍、課件、教學資源包,以及聯合教研、支教老師1幫1等制度改善,讓羅廟小學跟城里的學校接上了軌。
隨著羅廟小學的轉變,廖實也從當初青澀的支教老師,成長為組建支教隊伍的送教老師。在采訪最后,廖實分享了他對支教的感受:我們要的支教,不只是要給他們送去一條魚,而是要和他們一起挖魚塘,和他們一起修水渠。守護著這個魚塘,呵護著這些小魚,給予他們時間和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