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站在30歲的門口,怎樣才能擁有“而已”的勇氣和底氣?
本人28歲,未婚無子女。我沒有機會感受鐘婚姻的窒息和枯燥,也沒有經歷過“王曼妮式”的野心與平庸的痛苦掙扎。我甚至無法想象,當我成為像顧佳那樣完美的妻子時,我仍然會被我的婚姻所背叛。這不影響我。每天晚上和電視機前的億萬中國老婆一樣,忘乎所以的追《三十而已》。
所有的愛情故事都在講述愛情的美好,而愛情的續集《婚姻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結婚,不要結婚,不要結婚。所以,童話或史詩般的愛情故事,都是以戛然而止而告終。
、鐘、和分別代表了三種類型的女性:全面型、穩定型和事業型。它們也代表了一個女人一生的三個階段:未婚、已婚和無子女、已婚和生育。30歲的時候,他們的青春稍有褪色,三個人都陷入了危機,家庭、婚姻、事業都在崩塌。
如果把林悠悠算在內,某種意義上,對我們來說更早:我們眼中的愛,比我們眼中的愛更大。如果我們愛一個人,我們會偏執地把他放在世界的中心,即使我們很卑微,很委屈,我們也會照顧自己去撲滅火焰。(只能說明林有那股子偏執,沒有給第三者洗白,也不是號召大家都當小三。道士應該不會噴。)
從古代男權社會的壓迫,到今天女權主義的呼聲,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我們欣喜地看到,很多人不再把婚姻作為自己的最終歸宿。他們有理想,忠于自己,能承受來自身邊的壓力。當空氣令人窒息時,勇敢地沖破“柵欄”。30,40,50,年齡不應該是一個必須妥協的數字。
01.
說“只是”的勇氣,就是忠于自己。
網上曾流行一句話: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2小時,但這并不意味著加州慢。
有些人22歲就畢業了,卻等了5年才找到一份好工作。有人25歲當上CEO,50歲去世。與此同時,另一個人在50歲成為CEO,然后活到90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和獨特的節奏。在我們的文化潛意識里,每個人都配備了計時器。30歲時交付“立正”,40歲時交付“知天命”,50歲時交付。30歲的、鐘、都有勇氣站或不站。
說顧佳是完美的妻子一點也不夸張。開公司,賣房子,送兒子去最好的幼兒園,開茶廠走一條穩健的路。她有規劃家庭未來的勇氣,有在公司危機四伏的能力,有把大后方打理得井井有條的耐力。這么多事情壓下來,顧佳難得的累,從容內斂,容光煥發。
煙花事故后,婚姻沒有離婚,徐煥山進去了。徐煥山在獄中提到離婚,我特別擔心她不會同意。如果顧佳因為覺得對不起徐煥山或者不忍“趁人之危”而拒絕離婚,那這部劇真的會是一個很糟糕的結局,至少顧佳線是徹底崩塌的。幸運的是,這種安排是對顧佳角色最起碼的尊重,維護了婚姻的神圣和婚姻理想主義者的尊嚴。
她的丈夫出軌了,她的婚姻破裂了,而如此完美的顧佳實際上已經檢討了自己。其實我更愿意認為,顧佳檢討了她和徐歡珊之間的差距,或者說,她習慣了抗拒一切,以至于她的丈夫沒有機會學會承受和成長。并不是第三者的出現讓她在導致丈夫出軌的“男性凝視”中檢討自己哪里沒做。兩者有本質區別。
千萬不要用因果關系來模糊道德界限,把出軌合理化。如果親密關系中有一人出軌,我們因為兩人之間的隔閡和矛盾而放棄對出軌者的審判,無異于理解了殺人犯不幸的童年和心理扭曲,原諒了他們的犯罪行為和對他人生命的掠奪。
有些人30歲了,還沒有真正長大。他們在成家前依靠父母,成家后依靠伴侶,如蕭中。她是那種最貼近觀眾生活的妻子,以至于當她在丈夫的無聊和冷漠中無法呼吸的時候,電視前的億萬妻子打電話得到的都是同一個丈夫,她們都和她感同身受。
從妻子的身份來看,如果單看鐘的話,你會發現她做很多事情并不一定要被人推著走。在公司里,她是一個不懂拒絕的便利貼妹子。任何人都可以打電話給她。她在一個崗位上已經很多年沒有升職了,也沒有主動去爭取。在家里,她的父親媽媽,安排她照單全收。她丈夫說她暫時不想要孩子,所以她不想要。她習慣于把別人的單純當成自己的。
這樣的鐘如果投入婚姻,他就成了美好婚姻中的乞丐,把生活的美好和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對方身上,希望對方不斷制造驚喜和浪漫,從自己的行動中汲取幸福的養分。一旦她停止哺乳,她的快樂就會耗盡。
離婚后,鐘曉陽的出現,摩托車,熱氣球,喝酒唱K,工作上的“替罪”,都是那么明顯和新鮮,讓她心動。面對獨自生活的瑣碎和弟弟陳旭的醒來,她發現自己有缺點。陳郁在她看不見的地方做了很多事情。
再婚后,拿到版權費,她花了3萬元給陳郁買了一臺自動按摩儀,又花了一大筆錢給婆婆買了一家民宿,為丈夫去除心臟病,幫他分擔。
生活的美好不是坐在那里等待它的出現,而是主動去創造美好。如果你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創造美會更容易。當然,陳郁也有他的缺點。他的沉默,他的冷漠,把自己放在了一個孤島上,導致他們的婚姻缺乏溝通,如一潭死水。兩個人各自向前走。
步,精神和情感上多溝通、多關注,才能讓日子充滿趣味與活力。人要是不試一下,真不知道自己有多強悍,王漫妮回老家后,打磨掉了物欲,又返回上海。在貴人的幫助下,磨煉了毅力和膽識。曾經,野心和平庸在她身上糾纏不清,找不到出口。如今,她看到了自己的潛力,也接受了自己的平庸,選擇出國深造、深耕奢侈品行業,努力讓實力配得上野心。如果有第二部,非常期待王漫妮以女王的姿態重返職場。
故事的結尾,每個人都回到了原點,顧佳賣了豪宅、關了公司,鐘曉芹重新走進婚姻,王漫妮和奢侈杠上了。經歷高潮和低谷,再回到原點,她們看得更清楚了,看清自己的不足,看清未來的方向,看清真實與虛偽。挫折過后,依然忠于自我,重<愛尬聊_百科詞條>新出發,30歲的生命有了更深層的意味。
02.
說“而已”的底氣,是經濟基礎
看劇的時候,觀眾對角色感同身受的情緒,本質上是自身的投射。一口一個的渣男和渣女,是最害怕自己落得的結局。為人妻最懂鐘曉芹,為人母最懂顧佳,在大都市打拼的大齡剩女最懂王漫妮。
站在30歲的門口,不論已為人妻、人母還是單身,如果才能在生活的“黑天鵝”事件中保持“而已”的底氣?我想起中年叛逆的劉敏濤在《人物》中的一段演講,她說抹茶冰激凌的故事。有一次她和老公去日本旅游,走到清水寺看見一個冰激凌小店,她特別想吃一根抹茶冰激凌,當時她身無分文,只能作罷。
那時候的她在婚姻里活得卑微而蒼白。離婚之后,她重新拾自己熱愛的事業,活得肆意瀟灑。她朋友一起去日本的時候,特意又去了家冰激凌店,去吃幾年前沒有吃到的抹茶冰激凌。吃一口,那是自由的味道,她也不用因為別人委屈自己克制愿望了。
縱觀女性的一生,不該只有一個戰場。否則,一場輸,全盤輸。
《三十而已》三位大女主經歷了生活的滑鐵盧之后,也都是在有經濟實力后變好的,顧佳的茶廠得到行業的認可,鐘曉芹一本書近兩百萬的稿費,為婆婆買下民宿,王漫妮追了3個月債,拿到提成后出國深造。
“而已”的底氣大概是有實力帶給身邊的人幸福,而不是走進一座圍城,把幸福的權利交到被人手上,等待或乞求別人賜予幸福。
最后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最后名的一段話是這樣說的: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當我們老了坐在躺椅上依偎在壁爐旁,向我們的子孫講起我們的冒險與奇遇,看著孩子們眼中羨慕的目光,敬佩的表情,你一定不會后悔年輕時的奮斗,年輕時為了夢想所做的傻事。
我有一個30歲的版本來表達我對自己30歲的想象:人的30歲,應該這樣度過,當我回首過去,不因上班摸魚而貧窮,也不因不求上進而無能。當我30歲了,不管身邊有沒有丈夫和孩子,我都活得肆意灑脫,有“叛逆”的勇氣和底氣,看著同齡人眼中羨慕的目光,敬佩的表情,我一定會感謝年輕時忠于自我,靠自己努力積攢了足夠勇氣和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