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的女人,也是平凡的俗女?
最近《三十而已》真的炸了!
熱到隔壁頂級資源配置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幾乎已經完全覆蓋了它的話題和熱度。
離婚時,林被扇耳光,
和鐘何時復婚,和海王將何去何從?
顧佳的香奈兒包,所有愛馬仕里的照片被剪掉,王曼妮的百萬清單成為今年國產劇的著名場景。
這些話題幾乎每天都會被輪流搜索。
《三十而已》雖然爆了,但是評分已經從一開始的8.3降到了現在的6.9。
這也說明這部被譽為新時代現實主義和女權主義的劇集,除了以酷炫的戲劇模式走向吸引人的結局,別無選擇。
顧佳本來就是全職太太,如何在家庭和自己的追求中實現平衡和取舍,
中產階級如何帶著“屈辱”步步高升,或者說失足成千古恨,
原來,是王曼妮,代表了千千在滬、京、深的萬千漂泊。
在大城市努力卻“辛苦”的生活,一方面是青春的付出與放棄,一方面是必須面對且無法改變的現實狀況;
多少年輕人在大城市奉獻了青春,卻無法立足。他們表面“精致”,內心卻“貧窮”。
本來就是現代情侶生活缺乏交流,與精神上的漸行漸遠格格不入…
于是,顧佳故事線新穎爽口的結局,只能靠鞏崢、三笑這樣的爆點來吸引觀眾。
王曼妮的故事線也不現實,拿10萬去英國深造。鐘成為網絡小說家,追著老婆的火葬場,更是脫離現實。
另一部高開低走的劇集,原本是想講述女性的生存狀況,
最后一步步滑向爆款的結局,比如《宮中打小三》《追妻焚尸爐》《網絡小說爆款》。
2019年有一部臺版《只有三十》拿到了豆瓣9.1的高分。
雖然《S女養成記》的一些標題勸阻了觀眾,但是它的高口碑足以說明它的高質量。
不僅有東方人淳樸溫暖的天性,還有來自家庭和社會無形的、無法逃避的壓力。
還有臺灣省省的鄉土幽默和鄉土梗,笑中帶淚,溫暖而真實。
39歲的陳加玲沒有房子,沒有車,沒有丈夫,沒有孩子,還失去了工作。
正式加入女漢子行列意味著什么?
這意味著她決心離開家鄉,即使她不惜引發家庭革命。她在臺北奮斗了近20年,最后都是徒勞。
說到俗人,首先要說她的家庭,
臺灣省淳樸的農村,它是家族遺傳,衛生完全<愛尬聊_百科知識>靠爺爺的中醫。我的父親是一個好老人,媽媽是一個善良的人。
長女陳加玲與臺灣省的建設幾乎同時誕生,伴隨著臺灣省的經濟成長。
當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當沒有人陪她玩的時候,陳加玲有她自己的樂趣。
當她無人傾訴時,她會自言自語,
她非常愛惜自己,盡最大努力讓自己快樂。
當她長大后,即將40歲的陳加玲,
雖然一路跌跌撞撞,但他活了大半輩子。
愛過的人,被愛過;我被別人辜負過,就算我現在一無所有,天也不會塌下來。
她不知道接下來該怎么走,但他告訴自己,每天,至少,她不會違背自己的心和感情。
而平凡的誠實,平凡的自信的往前走,做一個接受自己的庸俗女人。
今年的《三十而已》雖然也讓很多在城市打拼的女青年看到了自己,
但實際上并沒有贏得大多數中國女性的共鳴;愛馬仕包包,奢侈品店櫥柜,海王星辰,網絡小說,追劇,下午茶,無糖蛋糕.
這些精致的物質生活可能
是當下都市女性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村婦、早點鋪的母親、三線城市的普通女性的生活與煩惱并沒有那么“光鮮亮麗”。
而《S女養成記》非常可貴的一點是:
它用倒敘和正敘交叉的手法,將那些久遠的臺南小城生活與繁華都市的生活一同講述,
既可以讓觀眾感受到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和無可奈何,又可以讓大家追憶起那些質樸溫馨的兒時時光,
就那么柔軟的戳中了我們內心最純真、最久遠的那一塊回憶。
不管“二十不惑”還是“三十而已”或者“年方三十九的陳嘉玲”,
我們每個人都是白天穿著襯衫、包臀裙、高跟鞋在辦公室里對老板賠笑的都市女,
但在夜晚的夢里,我們又回到了那炎熱但是溫暖的鄉間生活,
寬敞的鄉下大屋,一邊搖著蒲扇,一邊給自己講故事的奶奶,那些菜園子摘好的新鮮絲瓜,還有雖然不健康但是美味的豬油飯,
沒有媒體和網絡的大肆入侵,記憶是和鄰居小孩一起玩球和母親、奶奶的吵吵鬧鬧。
在現代生活里,陳嘉玲是俗世觀念里的女loser,
三十九歲高齡,還在做著毫無上升潛力的女秘書工作,監督肥胖的上司吃藥、吃蔬果盒,還要幫他周旋在妻子和小三之間,
就連新來的年輕漂亮的女員工都說:
“我想去銷售部門,因為我還年輕想去更有挑戰的部門!”
而穩定無挑戰的秘書工作則被默認為“中年女性”的工作。
在大學時落魄、邋遢,但是如今發達的前男友的婚禮上,喝的伶仃大醉,
心不甘、情不愿的包出大紅包,被抱著孩子的大學女同學評價為:
“二十歲喝醉是可愛,三十歲喝醉是可憐!”
和男朋友同居了四年,在幾乎絕望的時刻,終于等到了男朋友接受自己的求婚!
卻還要在選婚紗時苦笑、滑稽的應對男朋友母親老土的眼光:
一件長袖、寬松、包身的白色紗裙……
這才是平凡女性的生活,高不成、低不就,雖然有的是心酸和委屈,但是總有那些閃光的時刻。
工作時偶然放放空,
幻想自己將口紅涂在老板的肥頭大臉上,也是現代人苦中作樂的黑色幽默;
而留在心底最美好的部分,永遠是讓她開朗生活下去的理由,
是小時候看到二姑姑不愿意結婚,默默的哭,還是選擇一個人抗下所有虧損的彩禮,
小小的陳嘉玲就懂得在二姑姑不高興的時候說笑話逗笑她;
這種同性之間超越年齡和境遇的共鳴是讓人動容的。
從大城市回來的姑姑,帶著全科滿分的小表姐回家,
媽媽和自己一樣都比不上人家,但是仍然自給自足的快樂,
雖然表姐會說英語、全科滿分,但是戴著眼鏡,一點都不漂亮;
雖然表姐成績好,但是我踢球從來都不會輸,
陳嘉玲到39歲,生活過得越來越麻木,心情越來越浮躁,
對曾不在乎的婚姻越來越渴望,對世俗的眼光越來越害怕時;
當故事閃回到自己小時候時,那些溫暖的部分,還是像光一樣照進有裂痕的生活。
小小的女孩陳嘉玲,從小觀察著自己小城家族里普通的女性,
內向、隱忍又超前的二姑姑、委屈又樂觀、善良,還有點暴躁的媽媽,
刀子嘴豆腐心的奶奶、回到老家開始炫耀自己大城市成就的姑姑……
作為成年女性,她們都有自己的缺點,她們不成功,也不算漂亮,但是陳嘉玲還是毫無保留的愛著這些女性,
三十九歲的陳嘉玲,到頭來,還是沒能成長為自己理想中的大人。
好像這個時代女人們,面對年齡和時光,總是有或有或無的焦慮或者膽戰心驚,
《三十而已》里已經堪稱完美的顧佳,在去了一趟富太太家里就開始想“我們十年后是不是也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三十歲的王漫妮想要找到一個鐘情自己,又有趣又有錢的金龜婿……
在焦慮盛行的時代,幾乎每個年齡段的女性,都希望自己能活成一個模板的樣子,
不斷地去考慮自己缺失了什么,一個優質的老公、完美的家庭、獨立的工作、抗住歲月的“少女感”臉蛋還有纖細的身材,
但是卻忘了自己擁有的是那么耀眼,沒有成為理想的大人的自己才是真實的自己。
不斷的焦慮年紀增長,不斷焦慮未來的自己,
能不能成為自己理想中的那個人,能不能像社交網絡里三十歲、四十歲的女性那樣,成功而完美,
是這個時代販賣給女性的焦慮,和很多女性的膽戰心驚的感同身受。
但是《俗女養成記》卻告訴我們:
學會接受三十九歲依然一事無成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好好愛自己,
即使沒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大人,但是自己仍然擁有無與倫比的童年,
我們終究無法成長為父母所期待的樣子,但他們依舊毫無保留的愛著我們,
我們要做的只是與自己和解,接受一個世俗眼光里不成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