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是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載體?
春和景明,萬物競茂,今年的全國兩會啟幕在即。帶著人民群眾的期盼、社會各界的訴求,5000多名代表委員匯聚一堂,共商國是,建言獻策。
全球目光投向北京,熱點話題鎖定兩會。輿論的極大聚焦,源于兩會國家最高議事平臺的政治地位,更在于代表委員將在這個“意見廣場”上,圍繞一系列時代課題進行熱烈討論交流。從這些天見諸媒體的議案提案看,鼓勵生育的有效辦法、養老服務的優化建議、勞動權益的落實保障、民營經濟的紓困解難等當下突出的現實關切均有涉及。鮮明的問題導向、務實精神,是兩會成為絕對熱搜的原因,而每一個關注者也都希望從中解碼未來。
讓民心民意從“江湖之遠”直抵“廟堂之高”,呈現最現實的問題,凝聚最廣泛的共識,這就是兩會制度設計的初衷。民主,起始于人民意愿充分表達,落腳于人民意愿有效實現。不同于一些國家將民主作為裝飾品,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后就進入政治休眠,我們國家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旨在解決人民群眾所期所盼的各種問題的,兩會正是服務于此的重要制度載體。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的代表委員,不斷將14億國人的“急難愁盼”捎上來,放在“國家會議室”里集思廣益,人民意志便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在黨治國理政的政策措施上。議題關乎“國之大者”、議政關乎公共決策,需要代表委員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共鳴源于爭鳴,這樣那樣的主張都將成為參考系數和認知視角,幫助相關部門找到回應民之所需的最優解。
今天的中國,思想的多元、價值的碰撞空前活躍,找到最大公約數的難度直線上升。為了獲取更多基層信息,打撈更多“沉沒的聲音”,兩會制度也在不斷完善。一方面,持續強化代表委員的代表性。2900多名全國人大代表中,基層代表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和專業技術人員代表的比例持續提升。全國政協34個界別基本涵蓋了社會的各個領域,而且新階層、新群體委員數量持續增加,第十四屆全國政協更與時俱進新設“環境資源界”。
另一方面,不斷提升代表委員的責任感。代表之家、委員聯絡站等常態化溝通平臺遍地開花,網絡留言板、<愛尬聊_百科知識大全>微信小程序等云溝通渠道不斷拓寬,代表委員走基層活動在全國多地鋪展。舉措不同,指向趨同,就是引導代表委員對經濟社會“全景式關注”,對百姓生活“全時段觀察”,從而發出更多兩會好聲音。
事實證明,在調研中摸清訴求,在對話中凝聚共識,在共商中求取答案,治國理政就能事半功倍、更加高效。就拿十三屆全國人大期間來說,所有建議目前已全部辦理完成,漸漸化作促發展、惠民生、暖民心的政策舉措。比如,針對老樓加裝電梯予以補貼的建議,中央財政在2019年至2022年共安排補助資金3300多億元,一批“懸空老人”終于能夠下樓呼吸新鮮空氣;對于代表反映的醫保目錄內談判藥品的問題,醫保局首次從國家層面提出將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醫保藥品的供應保障范圍,與定點醫療機構形成談判藥品供應的“雙通道”。在“前期調研-正式提出-精準交辦”的循環中,一個個現實課題被解決,這構成了社會進步的注腳,也詮釋著代表委員“為民履職,為民服務”的使命擔當。
兩會年年開,時勢各不同。今年的全國兩會,召開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際,是新一屆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的首次會議。風云際會的節點,舉足輕重的大國,引得觀察者列出了長長的看點清單。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后,中國如何發力拼經濟?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大勢所趨,中國怎樣解決“卡脖子”問題闊步向前?鄉村振興穩步推進,如何讓更多人才去農村、留農村?“雙減”落地見效,如何鞏固拓展減負成果?
各個層面的發展挑戰,都需要代表委員多多獻計獻策、群策群力,帶動會場內外形成開放深入的討論氛圍。說到底,兩會不僅是程序性的制度運行樞紐,更是推進中國之治的重要民主基礎,所有人都能夠從中找到自己未來成長的發力點。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時,有記者這樣勾勒代表們的群像:“他們從車床邊來,從田地里來,從礦井來,從海岸的防哨來。放下鉗子,放下犁耙,放下筆桿、圓規,同他們所愛戴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一起,商量著國家大事。”人民當家作主的喜悅躍然紙上。
時移世易,今天的代表委員依然來自人民、根在人民,知道群眾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更知道群眾有哪些解決問題的好藥方。期待各位代表委員以百姓之心為心,發出更多兩會好聲音,讓民意與國策更好融通,讓夢想與智慧充分激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