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三十而已》越看越不對勁??
2020年是“30”成為現(xiàn)象級關(guān)鍵詞的一年。
003010,以“30歲以上”為入門門檻。
103010熱播,三位女主角每次聚餐,編劇都要安排她們感受“三十歲的女人也可以……”。
鼓勵30歲女性正視自我價值,不要被“剩女貶值論”所困,塑造不同于年輕女孩的成熟有魅力的形象。在這一點上,我們已經(jīng)取得了進展。
但隨著這個話題的發(fā)酵,越來越多的“30歲能做什么?”無處不在。當(dāng)我們被感動時,我們開始懷疑:
至于這么整齊劃一?
你30歲又不會死。當(dāng)然,你可以做任何事情。
為什么說話像老馬一樣,像不認命一樣,像只能盡力接近七十歲一樣?
就是這樣。
年齡焦慮逐漸進入公眾視野。
25歲:
103010,女主角程又青幾乎在每一集的告白中都強調(diào),25歲是“早老”的開始,是青春與否的分水嶺。
之后,幾乎所有的護膚品牌都推出了“抗衰老”產(chǎn)品線。
28歲:
電視劇《乘風(fēng)破浪的姐姐》中,有便利貼的女生陳欣怡,懊惱自己28歲了還沒談過戀愛。
絕望的想留住帥氣的男朋友,就想出了“失身綁人”的方法,把這部肥皂劇送上了臺灣電視史上收視率最高的偶像劇并保留至今。
27歲:
2016年,某護膚品牌拍攝了一組27歲以上未婚單身女性,并推出《三十而已》視頻作為爆款。
廣告中的女主角有時會淚流滿面地告訴父母自己為什么不想相親,有時又極力掩蓋自己與年齡相關(guān)的痕跡。
網(wǎng)絡(luò)梗是全方位包圍轟炸:
90后、95后自稱“老阿姨”;
“第一批90后30歲”“第一批90后40多歲”;
“那個88歲的中年人,好慘”
…….
再看看那些爆款文章的標題:
“工作3年,有的人工資漲了10倍,有的人還不如實習(xí)生”
“可惜28歲沒經(jīng)歷過XX”
“30歲了,有多少機會從頭再來?”
…….
突然,風(fēng)向變了:
“30歲,還不晚”
“30歲,沒什么不好”
大家都發(fā)現(xiàn)了嗎?
“什么年齡應(yīng)該/不應(yīng)該做什么事情”的問題最初成型;
然后絞盡腦汁,給出解決方案,或者告訴大家不要在意這個問題的答案。
也是定型的。
我們熱衷于制造問題,并解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
本質(zhì)上是另一種銷售焦慮的方式,只不過這次是針對30個有消費能力的女性。
就算認真討論30個話題,現(xiàn)在市面上30歲女性追求自我的呈現(xiàn)也不敢恭維。
1993年出生的“天王嫂”昆凌,今年剛剛27歲,竟然參軍討論“女人30不是問題”。太迷人了。
19歲嫁給天王,20歲有了兩個孩子。我在老公的支持下開了咖啡店,在演唱會上在老公的幫助下拍了電影,在老公的直接宣傳引流下賣了衣服.
她來談30個女人的焦慮,事業(yè)和家庭平衡。誰能理解?
再說《我可能不會愛你》,本身就光芒四射的女明星,經(jīng)濟能力遠高于平均水平,可以穿上0號少女裝,模仿20個女孩唱歌跳舞到低血糖.
這是對30歲的致敬還是對20歲的崇拜?
先說《命中注定我愛你》。里面有三個女主角,分別代表新中產(chǎn)、上海漂和普通本地女性,但所謂的30歲危機,都和老公/男朋友變心有關(guān)。
編劇傳達的價值觀還是20年前肥皂劇里的三三五四。
努力,就能找到有錢有能力的好老公;
你兼顧事業(yè),健身,照顧家庭。工作太努力,老公還是會出軌,你會面臨30歲的人生危機。
繼續(xù)奮斗,直到有一天找到更好的老公。
我不得不說這個演講令人沮喪。
,仿佛女性生來就是為了追求愛情,等待把自己奉獻出去,或者被某個人拯救。成熟30+女性的自我,在哪里呢?
最后,向大家推薦許知遠在接受采訪時說的一段話——
“90后、00后這一代人,面對這么過剩的信息,要非常掙扎地去找到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我們(70后)這一代是一個尋找的過程,他們可能是減少或者減排的過程,因為面對過剩的東西,人特別容易被操縱,他們要面臨一個不被操縱的問題。”
這也是我們寫這篇文章想表達的核心:不要被操縱。
無論你是20歲、30歲還是40歲,有太多聲音乃至“噪音”要評價你、指導(dǎo)你的生活,這些聲音很有迷惑性,因為它們通常包裹在盛贊或批評的外殼下。
這些聲音,往往會推舉出一些代表人物,比如實現(xiàn)階級躍升的太太,或被<愛尬聊_百科全書>催婚妥協(xié)的女性。但每個人離開舞臺之后,仍然要回歸自己普通日常的生活,關(guān)上家門,仍然要和自己的欲望和孤獨做斗爭。
30歲,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
那么如何尊重30+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