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議徹底刪除涉疫個人數據 你怎么看??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3月2日,江蘇省無錫市舉行銷毀疫情相關個人數據儀式,首批銷毀10億條數據。據“平安無錫”的消息,為了確保數據被完全破壞,無法恢復,邀請了第三方審計和公證處參與工作。
無錫還宣布,門鈴碼、疫情調查、貨運通等40多項“數字防疫”應用也于當天下線。

圖無錫個人資料銷毀儀式。圖片來源:平安無錫
近三年來,作為疫情防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健康碼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其采集的信息包括個人身份證號、人臉信息、行蹤軌跡、健康證明等敏感數據。
由于健康碼主要由地方政府建設,缺乏統一的標準,當健康碼下線后,這些數據是否在合適的時間被提取出來,或者轉化為便民服務,成為人們非常關注的話題。
全國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普通大眾對健康碼的擔憂主要與編碼規則的不透明和健康碼的數據安全有關。
他建議,在應急管理體系中補充衛生編碼的相關內容,明確其啟用和停用的條件和權限,明確分配編碼的規則。全國各級各類衛生代碼數據要限期整理,徹底刪除。
有爭議的與疫情有關的個人資料
事實上,早在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之前,關于衛生編碼數據的后續處理就一直存在爭議。
健康碼作為數字技術的重要發明,在疫情防控時期,在核酸篩查、疫情追蹤、輸入性疫情外部預防、風險區域劃分、流行病學調查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已有近9億人申請了健康碼,使用次數超過600億次。
但由于各地衛生碼主要是自建,很多地方衛生碼都是和公交、社保、支付系統對接的。在實現行程追蹤和精準防控的同時,也引發了對個人信息進一步管控的擔憂。
這些信息一旦被不當使用,就可能導致個人信息泄露,影響公共生活。
“健康碼的終端呈現只是一個二維碼,但背后的數據來源卻是包羅萬象,涵蓋了通信、行程、就醫、消費等公民隱私的方方面面。”胡成中認為,群眾不知道這些數據是否會被實時比對,只形成一個結果,也不知道這些數據會被存儲在哪個部門,或者哪些單位會共享這些數據,誰有權調取這些數據。
特別是隨著疫情防控順利進入“乙類、乙類管理”常態化防控階段,衛生編碼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愛尬聊_生活百科>。胡成中認為,衛生編碼是緊急狀態下的非常之舉,建議在國務院應急管理系統中增加衛生編碼的相關內容,明確其啟用和停用的條件和權限,明確編碼規則,并認為中國各級各類衛生編碼數據應在限定時間內進行整理,徹底刪除。
根據“平安無錫”的信息,無錫銷毀疫情相關個人資料體現了依法執政的理念,依據法律法規刪除已達到目的的資料;二是保護公民隱私,防止公民個人信息在數字時代被竊取或濫用;三是通過對數據的徹底銷毀,防止數據泄露,降低數據泄露的可能性;第四,節省存儲空間,進一步提高存儲效率。同時,這意味著它將確保數據無法恢復。
根據公開報道,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地方主動銷毀與疫情相關的個人資料了。2月14日,廣東衛生代號“于
一些城市也透露了意向,希望借助健康碼龐大的用戶群,在移動端打造便捷的企業服務。
大數據協同安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中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銷毀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數據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應該被充分激活,而現在信息技術為疫情相關數據的存儲、安全保護和分析利用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基礎。
“疫情相關數據是各級政府的寶貴財富。其中既有成功的知識和經驗,也有失誤和教訓,涉及精確控制、生活物資保障、民眾出行和應急處置。”他說。
李中說,人類自出現以來,就一直伴隨著病毒和細菌。據統計,世界上每百年就會有一次大瘟疫。三年以上的疫情相關數據要沉淀下來,由宏觀到微觀,由高到低,提供給專門的研究機構進行深入分析,可用于提高防疫相關能力水平,作為未來防疫的決策支持材料,也可能用于人類生產生活的其他方面。
中關村二維碼技術研究院院長張(Juck Zhang)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由于疫情太突然,衛生碼設計的機制在一開始并不完善。“如果機制設計得好,在起到分流作用的同時,也能保證個人信息的安全。”他說,“這里還有一個問題。當時各地衛生規范都是自己建的,標準不統一。”他認為這給后期的統一管理增加了難度。
但同時,Juck Zhang認為《衛生法典》包含了三年來積累的大量流行病學數據,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我們不知道下一次疫情何時到來。除了數據本身的科研價值,我們還可以通過這些數據樣本研究制定未來突發事件防控的長效機制。”
但從法律角度來看,這些數據系統能否轉化為市政服務,并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北京合川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馬衛國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二章第三節對國家機關處理個人信息有專門規定,但目前仍無相關細節。
從個人信息保護的角度,馬衛國認為,銷毀個人數據的方式可以從源頭上解決個人信息被泄露或濫用的問題。“將這類信息轉化為其他公共服務,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公民個人信息提高政務水平,但仍存在一定的泄露風險。"
對此,有專家表示擔憂,由于各地存在不同的數據庫,這批數據能否得到妥善處理,如何保證在處理過程中沒有被備份?
如何確保個人數據的安全
北京合川律師事務所楊洋律師介紹,過去各地健康碼的運行主要依靠《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和《關于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加快推進“健康通行碼”跨地區互通互認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來規范健康碼的管理權限和數據使用。
他認為,如果這批數據將來要用于其他用途,那么如何使用,有什么樣的使用門檻,哪一級機關有權使用或授權使用,國家有必要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相關實施條例或實施細則,完善這方面的法律依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目前各地對健康碼的個人數據是否保留還沒有統一的意見。李中認為,無論是否保留這批數據,其保留的前提是有效解決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防止數據竊取、數據泄露、數據濫用、不合規等安全事件的發生。
他表示,疫情相關數據的安全需要在三個方面得到保障:一是存儲疫情相關數據的大數據平臺的安全要支持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護;二、做好合規監管和安全監測數據處理工作
在他看來,如果最后一批數據要與其他政務數據對接,就要做好數據分類分級等安全管理工作,確定疫情相關數據集要開放的對象及其類型和級別,控制數據集的大小,防止因數據規模過大而顯現出重要數據的特征,實現數據的分類分級保護。
此外,李中認為,可以根據用戶提供不同規模和層次的數據,為政府授權的研究機構、普通高校的科研院所、民營企業、民營機構準備原始數據、去標簽數據、匿名數據、脫敏數據等不同的數據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