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 占盡婚姻致命點,不出軌也注定離婚...?
最近一部劇《三十而已》很火,童謠飾演的顧佳怡引起了觀眾的大量討論。每個人都很困惑為什么顧佳如此完美,而她的丈夫卻欺騙了她?
其實是因為“太完美了”。
兩家人的矛盾早已埋得很深,最終以出軌為導火索,擺脫了一段不合適的婚姻。顧佳的完美實際上是一種幻覺。

01家庭地位不平等
給沒看過劇的朋友介紹一下這對情侶吧。
畢業于名牌大學的顧佳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有了孩子,后,她開始做全職太太,說是全職,但實際上是同時管理家庭和公司。
作為妻子,她可以說是迪卡儂的女強人。她對待家庭的每個細節都一絲不茍。為了保持新鮮感,沙發和窗簾的顏色都是每季度換一次。孩子孩子在班上頗有辦法地教育患有癲癇病的兒子,能正確引導他不要害怕,不要歧視。當孩子被欺負時,他可以自由地與惡人斗爭。

只有一個橘子能識別出對丈夫有壞想法的女下屬。為了讓兒子上最好的幼兒園,我可以放下尊嚴,幫王太太提鞋。

為了幫老公置換公司資源,有了白金包和社交能力,在老婆圈里也能相處的很好。只要她想,似乎沒有什么是她做不到的。
煙花程序員兼理想主義者徐煥山在顧佳的幫助下創辦了一家煙花公司。實際上,他并不掌權,只是負責設計焰火。(介紹這么簡短)
正如你從介紹中看到的,顧佳是完美的,而且非常繁忙。徐煥山只負責設計漂亮的煙花,而顧佳負責里里外外的一切。
就是這樣的家庭角色劃分,導致了兩個人內心的不平衡。他們各自的壓抑早已積累了很久。出軌是暴露所有問題的導火索,關系崩塌。(不是為徐煥山渣找借口,而是客觀分析他們現有的婚姻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個交易分析的理論(PAC theory),認為每個人的自我中隱藏著三種狀態:第一是父母,第二是成人,第三是孩子。PAC的三種狀態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性格、反應方式和行為方式。
顧佳的自我是一種父母模式,她是自己、丈夫和父親的“母親”。
自小失去母親并誤解父親,顧佳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就是他自己。
這種成長環境使顧佳極度缺乏安全感,而她卻養成了自立的性格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只有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她才會有安全感。即使結婚后,她的行為模式也沒有改變,徐歡珊也給不了她安全感。
總覺得自己得到的還不夠好,就不斷要求更多,仿佛只有站在金字塔的頂端才能讓自己不再煩惱。
徐煥山,典型的童模,30歲的男人。他不說什么,就可以和大學生在球場打架,他還要照顧顧家來。

占公司利潤一半的單子丟棄。
公司首先想到的是把顧佳推出去解決問題。
兩種不同性格的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婚姻模式。
在社會心理學范疇內,根據1957年美國人伯恩提出的“交往分析”理論框架發展而來的婚姻交往“成人-父母-子女”理論,夫妻在婚姻中的角色分為子女、父母和成人三種類型。
“成人-父母-兒童”理論有三種組合,即“成人-成人”;“父母-子女”;“孩子——孩子”。
“成年人和成年人”是一個理想的模式。意味著夫妻雙方在內心的成熟上都是“成年人”,有完整獨立的人格,彼此相愛,互相給予幫助和良好的建議。兩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父母和孩子”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模型。即顧佳與徐煥山的婚姻模式。夫妻的“孩子”需要夫妻“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
劇中,顧佳對徐歡珊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連老公組裝什么襪子都有指導;老公的爛攤子都是顧家來收拾;讓徐煥山辭職開公司,替徐煥山置換商業資源;因為徐煥山的脂肪肝問題,顧佳立即停止了他的晚餐,并設置了許多“不”。從日常生活到公司決策,顧佳說了算。
徐煥山就像一個被保護得很好的“巨嬰”。同時被綁定了,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會做。
一個被父母嚴格控制的孩子,越需要服從,越想反抗,反抗,越想出去尋求刺激。
有人說:把老公當兒子養,遲早要帶回來一個媳婦。

就算不出軌,這種只有一方付出,一方把另一方拖起來的婚姻,也注定不會長久。一直拖著另一個“孩子”往前走的人,會越來越累。
“孩子和孩子”,這種模式也不是很穩定。我們都希望對方給我們愛,我們不會認輸。希望對方為自己買單。俗稱“跟法官說去”。隨著時間的變化,如果一方成長了,整個格局都會改變。從宏觀角度來看,這種模式可能會演變成“父親”
母和兒童”的模式。很多婚姻出現問題,不是哪件小事出現問題,而且好久以前危機就埋在了那里。不是具體的事件引起的,而是雙方的模式出現了問題,從而在某一個時刻爆炸了而已。
顧佳明明很強勢,很有經商頭腦,卻扶持許幻山當公司的老總,自己退居幕后,但是又不完全放手,整個公司還是在她的控制下,有事情員工也是跑到家里來請示她。
在家庭上,剛貸款搬進大平房看到頂層的太太住著復式就計劃著幾年內買復式,完全沒有注意到許幻山無奈和充滿壓力的感受。讓兒子上最好的幼兒園,接受精英教育,沒有想過兒子是否喜歡。
無論是家庭還是事業,掌舵人都是顧佳。
這種家庭角色的不平等關系導致許幻山的自尊心受挫,一直處于聽命于老婆的狀態。許幻山表達過不同意見嗎?表達過,但都被顧佳溫柔的理由:“為了我們整個家的未來”勸說所被動妥協。
夫妻這個詞,意味著平等,不但在地位上平等,還要在想法,責任,付出上也不差上下。
所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其實說的就是一種互補關系,就是“我累了,你來幫忙,你累了,我來接替”。
小說《簡·愛》里有句話特別經典:“愛是一場博弈,必須保持永遠與對方不分伯仲、勢均力敵,才能長此以往地相依相息”
02 男人都渴望被崇拜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男人評判自己自我價值的指標是“能力”與“成就”。
顧佳的強勢,讓許幻山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感。他的口頭禪是:老婆,我都聽你的。在這個家庭里,許幻山一直是躲在妻子身后的人,讓許幻山覺得自己在顧佳面前一文不值,對于他的自尊心殺傷力十足,在后面的劇情中也有表現出他的自尊水平低的特征:顧佳開茶廠踩坑,公司填補了很多錢,許幻山對顧佳說你承認你也有做不到的事吧。
在經營公司上,許幻山就是被顧佳強推上高位的許總,實際上無法承擔一個公司的運作,需要靠顧佳。當他向顧佳介紹自己的作品藍圖的時候,顧佳想的是成本問題。許幻山開始認為顧佳除了錢,沒有在乎過他的作品價值,他的作品得不到正視。

當顧佳用太太圈得來的資源幫助公司時,許幻山也不屑于這種做法,認為一切都是人脈與他的藝術作品無關。
所以當林有有這個“懂得”欣賞他作品,崇拜他的小女人出現后,他的心立馬就被牽走了。
03 界限感不明確,潛在風險應對不當
當然,這些都不是出軌的理由,出軌沒得洗,最重要的還是因為許幻山對于有目的異性不設限,察覺不到潛在綠茶(或者也許他根本不想察覺)。
許幻山一個已婚已育的男人,隨便接受下屬親手做的飯菜,接受下屬無微不至的照顧和越級的操作。完全不拒絕一個陌生異性同事的近身接觸,舔冰淇淋這種操作也能接受,還在異性咬過的地方若無其事的吃掉(小和當場就驚了)。橘子冰淇淋照單全收。
再反觀顧佳,對于萬老板的無理要求,并沒有靠近,在對方得寸進尺的時候,優雅又果斷地拒絕了騷擾。從一個26元錢的橘子就嗅出有人對自己老公圖謀不軌的心思,再用幾句話就能將小三勸退,再到后面察覺到林有有的存在并手撕林有有,都顯示出她身為一個妻子,自律又聰明。
外面的誘惑當然很多,家里的矛盾也是存在的,但是這些都不是出軌的理由。許幻山的一切都是顧佳一手創造的,他的<愛尬聊_百科知識大全>幸福來得太容易了,就不容易知足,也容易太飄。
04 無效溝通是造成內心長期壓抑的矛盾所在
除了他們之間夫妻關系的不平等,個人行為模式的差異以外,造成他們之間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涌動的夫妻關系問題的是他們的溝通都是無效溝通。
顧佳的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影響讓她習慣把委屈都打碎了往肚子里咽。結婚了吧,應該有個依靠了,可是顧佳依然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示弱,從不會把弱小的一面展現給許幻山看。
小和印象最深的一集就是顧佳受盡委屈的那天,忙活了一整天給闊太太們辦宴會,服務陪笑。結束后去接兒子發現兒子被欺負了,毫不留情地教訓了惡毒婦人,抱著孩子回家。
一個堅強的母親,穿著高跟鞋抱著睡著的兒子走在大街上,這一幕太讓人心疼了。

在許幻山回家后,小和以為顧佳會向老公訴苦一天的遭遇,沒想到顧佳只有一句“我沒事”。

許幻山高高興興地踢完球回家,完全不知道顧佳經歷了怎樣的一天,兒子遭受了怎樣的待遇。而這樣的情況,發生在他們生活中的每一天。
顧佳把所有的委屈都自己消化,從來不告訴老公,不示弱不依靠,在許幻山看來,她只是一個全職媽媽,平時只是帶帶孩子、打理家務,混混太太圈,生活非常輕松,并不知道顧佳付出了多少心血,他的價值觀和眼界格局也讓他不理解顧佳對公司的經營規劃,不理解顧佳對兒子精英式的培養,認為顧佳把他和兒子都當成了攀比和追求完美的工具。
而許幻山呢?就像是一個試圖反抗的小孩,對于顧佳的決定通常是不解,使用反問句來質問顧佳,對于顧佳的行為不認同且不屑。

關于育兒師的問題完全無法冷靜溝通,許幻山質問顧佳為什么要把兒子當包袱一樣丟掉,媽媽的責任為什么要丟給育兒師,這樣的溝通方式估計換了任何一個人都是一點就炸吧。也許許幻山想要的是一個真正的全職許太太,可是顧佳不是這樣的女人。而許幻山也沒有承擔起爸爸的責任,把育兒的重任完全丟給了媽媽。
顧佳的自我犧牲和全心全意地付出更換不來許幻山的心疼和理解,在她想要做些自己的事業的時候遭到了強烈的不滿。

在《愛的溝通》一書中,婚姻大師約翰·戈特曼曾說過:批評、污蔑、防衛或沉默抵制這四種行為我們稱之為一段伴侶關系中的“末日四騎士”。如果你使用了任何一種升級矛盾,那你就有81%的可能性會走向結束婚姻的道路。
顧佳和許幻山的兩次吵架都沒有達成一致,反而讓兩人積壓的怒火和不愉快越來越多。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教給了我們有效的溝通模式:
1、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A.觀察,具體行為“當我看、聽、想到……”
B.感受,對于這些行為我有什么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C.需要,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具體行為)導致我那樣的感受“因為我需要/看重……”
D.請求,清楚地請求(而非命令)那些能豐富我生命的具體行為“你是否愿意……”
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即把上訴步驟“我”改為“你”)
A.觀察“當你……”
B.感受,“你感到……嗎?”
C.需要,“因為你需要/看重……”
D.請求,“所以,你想……”
溝通法則在心理學上被定義為婚姻生活中閃耀的燈塔,因為它時刻都在為“愛”導航。彼此之間如果沒有了溝通,便會產生很多矛盾和疲倦,使得婚姻生活出現裂痕。
寫在最后:
顧佳和許幻山,價值觀、格局、眼界、人生方向,全都不在一個層面,一個想往上爬,一個只想安于現狀,最后不論是扛著兩個“孩子”往上走的顧佳還是被動奔跑的許幻山,都很累。夫妻雙方步調一致很重要、溝通很重要,哪一步做的不夠都不行。
夫妻之間,無論在收入、社會地位上有多大的差異,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如果自以為對家庭貢獻大付出多,就應該在家庭中自己說了算,過于強勢,就是對愛人的不尊重。時間久了,對方沒有尊嚴,活得憋屈,必然在感情上離心離德,越走越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