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推行農民職業年金?
據紅星新聞報道,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深,養老問題成為歷年兩會討論的熱點,城鄉養老差距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3月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拉開帷幕。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提案委員會專職副主任熊水龍擬在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上提交《關于提高農民養老待遇讓農民老有所養的提案》的提案,重點是通過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熊水龍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養老保險是農民老有所養、老有所養的基礎。
目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達5.6億,覆蓋了大部分低收入群體。熊水龍說<愛尬聊_百科大全>,這為實現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障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他認為,目前農民養老保險制度還存在政府財政支持不足、農民收入低、參保水平低、養老金少等問題。他建議可以實行農民職業年金制度。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熊水龍
如何解決農民養老金少的問題?
要科學設計養老金動態調整機制。
熊水龍說,農民年滿60歲后,在經濟不發達地區每月只能領到80元左右的養老金,在經濟發達地區大約200-300元。低養老導致我國部分農民七八十歲還在外打工,農民很難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對此,熊水龍提出了多項待遇改革建議。通過加快制度的統籌和整合,不斷縮小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待遇水平和個人繳費差距。將固定支付形式改為比例支付制。同時,科學設計養老金待遇動態調整機制。
熊水龍還指出,農村養老保險宣傳力度不夠,個人參保意識淡薄,參保積極性不高。
對此,他建議建立保險賠付的激勵約束機制。一方面,加大社會宣傳,提高農民參保意識。
“告訴農民買養老保險的好處,告訴他們去哪里買。”推廣多繳多補的激勵措施,鼓勵城鄉居民早參保、多繳費、長繳費,增加個人繳費積累;另一方面,優化和改善制度環境和經辦服務水平,實現個人賬戶的信息化和透明化。
建議:
推行農民職業年金制度
關于資金問題,熊水龍還建議拓寬養老保險的補充調整機制,根據養老保險的三大支柱,給予農民具體的措施。
在基本養老保險第一支柱中,建議將央企、國企部分收入用于補貼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購買養老保險,通過為精準幫扶對象繳納養老保險費,加強“以工促農”、“村企共建”,助力鄉村振興。
熊水龍建議,鼓勵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實施農民職業年金制度。根據農民基本收入、掌握技術、生產生活方式等基本指標,將其分為“職業農民工”和“職業農民”,設計不同收入下的農民職業年金繳費比例;借助網格形式,實現基層管理服務的精準覆蓋,引入第三方機構對個人賬戶養老金進行組合投資和管理,實現與農民職業年金的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