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要不要留在大城市?《二十不惑》導演這么說?
103010有四個95后女生,一個漂亮,一個有錢,一個聰明,一個有個性(次要)。浪過后,他們可以沖,但有多少人能有沖的資本?
嗶哩嗶哩出了“翻涌!“后郎”的視頻被年輕人罵了,但時代不是視頻里的口號。現實讓更多普通的小浪簡直喘不過氣來。
買房難,工作難,職場PUA,性別歧視,催婚,生孩子……數數吧,無數座大山壓下來。
我看過的電影里,《二十不惑》在東莞打工的年輕人被逼跳樓;103010李的課爛到要帶人打女同學;《天注定》李瑞君深漂青年沒前途。
還有《少年的你》的年輕人,他們迷茫在哪里?《路過未來》的問題引出了人的問題。什么樣的導演編了一個“美化”年輕人的故事?
第一任導演采訪《二十不惑》導演李志,1983年生于重慶,中傳本碩。在采訪中,他極其清楚什么是代表劇,什么是個人。中顯然他不想傷害無辜的人。
李志導演
不要被二十弄糊涂了。這個社會不是逼著年輕人變四十嗎?叫了很多年的“垮掉的一代”是怎么變成“后浪”的?網絡名人新職業經紀人的陰暗面呢?第一集中,借錢沒有明顯缺點的普通女孩,就是“沉默的大多數”。為什么沒有后來的文字?父母回老家結婚生子當公務員不現實嗎?你和父母和好了嗎?
因為看一場戲不滿足,所以要問。不得不引起很多20多歲年輕人最刺痛的部位的共鳴!
但在李志導演透露的語氣中,他其實學業上有著穩步的進步,有著支持他旅行的出身家庭,有著和劇中相似的性格,大寶不喜歡沖突,希望大家都好。在這種性格的驅使下,他相信一浪高過一浪,一浪又一浪可以避開很多困難。
多少錢?我從來不相信,后來變得深信不疑。
01.20不是糊涂,不是“推苗”
第一導演:以前叫《四十不惑》,現在叫《二十不惑》。感覺這個社會逼著年輕人快點成熟,趁早抵制東西。這個標題是怎么來的?
李志:我們的初衷不是把“4<愛尬聊_生活百科>0”變成“20”,是給大家壓力讓大家快點成長,而不是鼓勵他們成長。
不,這個時代發展快,20歲的每個人都要精通世界。我不是故意的。
更何況,20歲的你,也會遇到很多人生的困惑。我們要有不迷茫的勇氣,我們傳達的就是這種態度。
第一導演:另一部很受歡迎的劇《二十不惑》也改了。原來是“三十而立”,現在叫“才三十”。你認為時代發生了哪些變化,導致了新的年齡定位?
李志:個人認為,這個時代和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不同是,這個時代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這個時代,在你這個年齡,你可以有更多的空間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如果這個時候想重新來過,可以選擇各種生活方式,這些都是這個時代所包含的。
每個人對這件事的接受和包容,以及你選擇站在這個時代的方式,才能得到發展的空間,這是這個時代所擁有的。
第一導演:以前社會上說80后是垮掉的一代,后來又說90后是垮掉的一代,現在的說法是“洶涌澎湃,洶涌澎湃!”社會對年輕人的認知變了。你怎么想呢?
李志:我們生活的世界必須不斷向前發展。每一代年輕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東西,和過去的一些東西不一樣。這是肯定的。
但是就像你剛才說的,80后被稱為垮掉的一代,90后似乎也說過同樣的話。其實這并不能真正說明這一代人發生了什么,而是論證了一個道理:其實每一代年輕人都有共同點,有的勤奮,有的懶惰,有的想與世界碰撞,有的想待在家里。
每一代年輕人都會有這種對立。并不一定是因為時代前進了,年輕人的基本面就發生了巨變。
時代賦予的可能色彩是什么?依我拙見,現在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信息是碎片化的,我們可能會在其中發現各種可能性。
在這種可能性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找到自立的能力,這種選擇確實比我們當時豐富。
02.不僅是當小三,還真的被辜負了。
第一導演:梁爽被當了小三。你是如何把握她失戀的心理變化的?
李志:從大的故事線,我希望大家能看到梁爽的真面目。
雖然一開始她是以一個冷酷的,有些狠毒的形象出現,但是大家的臉并不是單一的。通過這樣一個事件,可以看出關曉彤這個角色的真實性,也為她后來真正和大家走到一起做了鋪墊。
包括她和她奶奶的交流,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物其實是復雜的。她向所有人展示的原因
表面上看到的這個樣子,是跟她從小的生活環境,跟原生家庭有關系的,這個會在后面的情節里陸續展開。前兩三集,“被小三”這個情節是個重情節,是這個人物身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事,這個我們肯定會跟曉彤溝通表演的狀態是怎樣的。
因為情節已經很清晰了,她自己一開始是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小三的,她對這段感情付出了所有的真心,都開始計劃兩個人的未來了,甚至都訂了婚紗,所以當所有真心被辜負的時候,不僅僅是被小三,是所有真心被辜負,肯定非常讓人難過。
我相信所有經歷過這種感情創傷的人都會有相似的體驗,這個走出來的過程是波動震蕩的,不是今天說我沒事,明天就好了。所以你能看到這條失戀的情感線,她經歷了好像放下了,又痛苦了,人前堅強著,人后依然悲痛著,這種復雜的感覺。
這個是我和曉彤開機前聊天,就已經達成的一個共識。我們回想自己各自的情感經歷都是這樣,你看起來好像已經療愈了,但實際上可能因為一個細小的細節,就又能把你拽回那個深淵一次。
第一導演:她男朋友陳卓是個富二代,對梁爽很好,鬧掰時說家里安排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謊話,但他做了不該做的事。你對陳卓這個角色怎么看?他是渣男嗎?
黎志:我對陳卓這個角色,包括這個演員,我們在聊天的時候都這樣說,所有情感里的自發性、情感里的不可控性,我們都去認可它。因為情感是個特別復雜的事情,在情感的世界里面,你所有真實的經歷,很多問題是不由理智去控制的。
但是道德觀跟是非觀,這個是我們必須要去面對的。陳卓這么做,他一定是違背了基本的道德觀,你已經有一段關系了,還要再去展開另外一段關系,這種做法是不被接受的,這我也不會接受。
只是從角色塑造角度出發的時候,我會去跟他聊,為什么他會有這樣的情況,他是在內心里怎么達到的某種所謂平衡。他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就會變成說,即便我心里達到了這樣一種情感上的所謂平衡,但我們依然要知道,這種行為違背了正確的一個情感觀。
03.上班轉正,最接近大多數年輕人的選擇
第一導演:卜冠今飾演的姜小果在前面的集里戲份很重,為什么?
黎志:小果身上這條線,目前看應該是更大多數畢業生的一個選擇,進入到一個公司,做一個白領實習生,未來一步步去轉正,升級打怪。這條線可能是最能接近大多數畢業生的選擇的,所以在她身上承載了更大多數的一個跟觀眾的連接。
首先在劇本設定階段,就希望她是一個平凡女孩,她能夠依靠自己的勇氣和執著,一點點地往上走。
但是小卜進來以后,我們聊得蠻多的是,其實她這個人物身上的色彩有一些東西是可以借鑒的。
印象很深的是,我們探討過說周星馳式的喜劇風格,能不能在小果身上也有所呈現。
當然星爺的表演方式,肯定跟我們這個劇的風格有很大差別,但是具體到小果這個角色身上,我們仔細一想,其實她里面也有一點點星爺電影里經常會有的那種小人物逆襲,就是那種小人物像草根一樣,在這個世界上自娛自樂,她的那種樂觀精神其實在這個角度上跟小果,蠻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當然我不敢說小果跟星爺比,沒有這個意思。只是說我們確實學習和借鑒了星爺對某一些草根角色,他在處理困境、處理自己時候的一些狀態,這個其實是蠻有小果的感覺的。小卜也是,她是非常聰明的演員,在這個問題上她也做了很多的思考和嘗試。
04.和曾經最親密的人慢慢疏遠,是常態
第一導演:段家寶在劇中經常是一種四姐妹潤滑劑的作用,你是怎么考慮她的作用的?
黎志:大寶確實是“紅樓四子”的氛圍擔當,這跟角色的成長背景、性格有關,我很喜歡大寶的性格(因為跟自己有些像),她不喜歡沖突,不太計較得失,希望大家都好,軟萌可愛,像塊橡皮泥,能隨意捏出不同的形狀,所以她跟宿舍里另外三只相處起來都很舒服,也是她最先與對立面的梁爽破冰。
第一導演:如果預測二十年后幾個人的親密程度,你覺得段家寶會怎樣?現實中很多同學發展不同,慢慢有了距離和差距,最后就很少聯系,你怎么看?
黎志:我的預測里,二十年后,這四小只依然是無話不談的姐妹,她們那時應該都有了各自的生活和工作,但姐妹幾個還是會三不五時地約個不帶老公和孩子的姐妹局。
只是生活復雜詭譎,沒準兒那時的大寶已經在生活的洗禮里,從無憂無慮的氛圍擔當,變成最積極奮進的勵志擔當。
現實中,很多曾經最親密的人慢慢疏遠,這的確也是常態。不是說,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嗎?那就不要去想什么時候到站,什么時候分離,就走得慢一點,好好去體會路上的風景。
05.她們都沒有達到自己希望的樣子
第一導演:李庚希飾演的“石頭”是個宅女,你是怎樣把握這個角色的?
黎志:庚希雖然年紀非常輕,但是在演技上是非常純粹和簡單的一個演員。
當她理解了這個角色需要的時候,因為這樣一個宅女,她是不愿意每天花很多時間去打理自己的頭發,就是怎么簡單,怎么舒服怎么來,她理解了這一層以后,毫不猶豫就剪了。
庚希作為一個年輕的小孩,千禧寶寶,對于宅文化、二次元文化,是天然就能理解的,因為她自己也會玩游戲,吃雞、王者都能打,打游戲這種感覺她還蠻得心應手的。
她跟家庭這個部分,也不單純是叛逆,跟《小歡喜》里喬英子區別比較大的就是,她演的“石頭”是在媽媽強勢的管教下,委屈成長的這么一個狀態。
發生在這個角色身上的轉變和弧光,看她怎么一點一點羽翼豐滿起來,怎么一點一點走出媽媽的庇護,獨立成長成一個自主的人,就是她能夠保護自己,保護家人,這是這個人物身上最大的一個變化。
第一導演:石頭選擇考研回避進社會,梁爽去當網紅,大寶去做經紀人,但現實中,網紅和經紀人雖然光鮮,但背后有一些黑暗面,當時在職業設定上是怎樣考慮的?
黎志:這個戲希望它既能夠傳達共性的部分,就是大家在這個年齡段都有的精神困惑,像小果、石頭她們的選擇其實是能夠打中大多數畢業生。
但是所謂當下性,這個當下性的選擇,希望也能夠在這個戲里探討。
剛才我們說這個時代賦予了一些新的可能性,這個新的可能性,就是你在職業選擇上的空間更豐富了。
在四個人的搭配上,更多去照顧所謂共性跟個性這樣一個平衡。于是就安排了曉彤演的梁爽去做網紅的事業,大寶走經紀人的事業。
至于說這兩個職業它本身的復雜艱辛,因為這畢竟不是一個行業劇,所以并不是把里面的所有作為展示的訴求,而且也沒有這樣的空間跟篇幅。
但我們還是希望盡可能真實地呈現,所以并沒有讓這兩個人在自己的職業道路上走得非常得遠,其實也是一個螺旋式的上升甚至下降。甚至到結尾,我稍微劇透,就是她們都沒有真正意義上達到自己最終希望的那個樣子。
現實還是很殘酷,很真實的!這個其實也是我們要告訴大家,不是說這兩個職業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挺光鮮的,是不是我們都可以勇于一試。可以勇于一試,但是也要看到真相是什么。
這兩個職業雖然新興,以前沒有被太多表現過,我們就只展示了它美好的那一面。往后看也能看到,她們會遇到的各種艱難,也有一些至暗時刻。
06.二十歲后,是否要留在大城市?
第一導演:小果開頭管隔壁宿舍同學要賬,那個借錢女生有人格缺點,是底層家庭,但也買職業裝應聘想留在深圳,她更接近大數普通年輕人的狀態。但大城市很殘酷,部分年輕人在大城市打拼幾年就離開了,這個角色還有戲嗎?你對年輕人這種狀態,怎么看?
黎志:我想先說一點延展的,當時之所以拍攝城市選擇了深圳,也是因為深圳是一個比較年輕有活力的城市,這種城市氣質和劇里希望傳達的主人公在大四時候的這種活力跟精氣神比較一致。
而且深圳也是一個有很多外地人的城市,他們到這個城市尋求夢想,跟北京、上海是一樣的。
至于你剛剛說,現實是殘酷的,可能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容易,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原因,不管是像現在這種不可逆的疫情,或者是因為自身發展受阻,各種原因都有可能,這跟在北京、上海生活是一個道理,也有可能回家鄉。
這也是一個很現實的話題,只是在《二十不惑》這個劇里,我們可能沒有到這個階段,也許未來的作品可能會去表現這個,那個時候也會遇到困惑,也會有困境。只是在目前,希望在即將邁出校園的階段,讓大家先打一個堅實的基礎,即便有困境、有困惑,你也要去做不惑的處理。
所以這個借錢女孩的角色,必須坦白講,她有一些功能性的處理,她是在第一集的。當然也許我們后續有其他的項目會延展,會去展示她有沒有真的如她所愿在深圳立足下來。而且這個問題也可以參考《三十而已》。
第一導演:李睿珺之前拍了一部深漂電影《路過未來》,兩個年輕女孩在大城市追求美好生活,卻被反噬的故事,它跟畢業進入社會充滿希望正好是一個反面,美好生活的期望也是欲望,有時也會有反作用,你會有一些看法嗎?
黎志:這個看法只代表我個人。其實我之前有過一個項目,那個片探討過是否要留在大城市這件事情。當時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并置,曾經一對特別像的姐妹,一個去了北京,一個留在了老家。十年以后,當大家再回頭看的時候,去北京的主人公也會發出一個疑問,到底留在老家好,還是像這樣在北京奮斗十年,到最后依然一無所獲。
其實,任何一個決定在現在這個時代,在我看來,選擇本身的意義要大于結果。
當我們做出決定的時候,已經是在往前邁進了。你可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去認清你自己,因為選擇的意義其實就是在認清你自己跟這個世界的關系,以及我要以一種什么樣的姿態、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在這個世界立足。
即便這個選擇,到最后你想去顛覆它,你想去修正它,你想要去重新再出發,那對你來說就是二次選擇。我都會認為,只要你做出了選擇,不管你是留下來了,還是沖出去了,都是OK的。因為但凡選擇了,你就會在下一次遇到問題的時候,依然會有勇氣去做出新的開始。
如果你不知道到底該怎樣,只是被現在的生活推到了這里,得過且過,這種情況我會希望鼓勵你去做出選擇,因為我自己也是這么過來的,我也經歷過這樣的時期,所以在我看來,選擇的意義大于結果。
07.父母不讓留在大城市,怎么辦?
第一導演:很多年輕人想留在大城市,但父母就會覺得,你回家吧,回老家做老師,做公務員,相親結婚。在《二十不惑》里有去呈現這樣的橋段嗎?包括你對上一代的父母,他們對于穩定的強烈認可,跟下一代年輕人追求獨立自主的這種沖突,您怎么理解?
黎志:還真被你說中了,真有一條故事線就是這樣的,發生在梁爽,就曉彤這條線上。
她就是典型的父母希望她能夠回老家做一個穩定的工作,找一個靠譜的家庭,甚至曉彤跟他們說,我都已經創業了,有自己的想法。她爸還會說得非常現實,有人給你交五險一金嗎?你連個像樣的辦公室都沒有,創什么業,合什么伙人?
但是最后也是通過曉彤這個角色,梁爽她自己的一些堅持,和跟家庭成員的一些配合,不具體劇透,最后得到了父母的許可,但是也是克制的許可。
我個人當然更贊成的是,希望父母都能夠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讓他們去廣闊天地闖蕩一番,因為我自己的父母在這件事情上是這樣的,我得到了很多的鼓勵。
雖然一直沒有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從上大學開始,但依然覺得好像他們從來沒有在這件事情上阻礙過我,或者說質疑過我,他們給了我很多往前走的動力。
所以年輕人至少應該有這樣一個階段,但凡他做了這樣的選擇,他自己有了這樣主動的選擇,他對自我有過認識跟反思,他覺得他要去試一下的時候,家庭只要有這個條件,具備這樣的可能性的時候,都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試一下。如果未來我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想法,我肯定也會是這樣的態度。
所以在這個戲里,我們也更多的傳達是這樣一個價值觀,就是年輕人有自己的意識,想往前飛的時候,希望父母做個放風箏的人,把線放長一點,而不是做那個往回拽的人。
其實不是單向輸出說希望父母怎么樣,我們也在這個里面埋了一條線,是希望孩子看到,也許不僅僅是父母希望你回來,回到老家怎么樣,而是會看到,也許有的時候,父母也有他們的困境,孩子也會做出他們的選擇,這是一個雙向的。
08.跟父母,能和解么?
第一導演:四個姑娘與原生家庭的矛盾線上,你是怎么考慮的?
黎志:原生家庭很重要,不僅僅通過原生家庭可以窺見這幾個主人公她們性格形成的原因,不僅僅可以解釋過去,其實這個戲里更會表現當下,她們怎么一點點去處理跟家庭關系的問題。
有的表面看起來幸福,有的表面看起來是缺失,但實際上很幸福。首先這幾個人合在一起,不管家庭的構成是什么樣,不管家庭情況是富有還是相對物質缺乏,是單親還是父母都恩愛,這個不是家庭幸不幸福的指標,任何一種家庭情形里都可以達到一種幸福的可能。
你會在第25集,看到有一集春節回家,那一集就是在每一個家庭展開的故事。因為小果是東北老家,我們還專門跑到黑河去拍了幾天,希望能夠真實地呈現在這種地域文化下家庭的情況。雖然有問題,但是問題在彼此袒露心聲、攤開心扉以后,怎么達到各家的一個所謂和解。
為什么叫所謂和解?其實不希望做得特別的虛空蒼白,好像幾句話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并沒有。
你會發現,有一些問題它依然存在,但是一旦當你袒露心聲,你去把所有的疑惑和所有過去的那些執拗的心事講出來以后,至少當下的事情能解決,所以是克制的和解。未來的路還很長,再一點點去克服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