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www.一区_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妲己_免费的性爱视频

《三十而已》:女性并不完美,也不需要完美?

最近熱播劇《三十而已》賺足了眼球。幾乎每天都能在微博熱搜上看到。即使是沒看過該劇的讀者,通過熱搜也能大致了解劇情走向。該劇名為《三十而已》。顧名思義,是對古語“三十而立”的改寫,試圖以“剛”的灑脫姿態,突破30歲的魔咒。但這個戲里戲外都在強調的時間節點,卻暴露了大家對“30”的焦慮。

該劇講述了三個30歲的女朋友的愛情、婚姻和事業。顧佳位于令人羨慕的金字塔頂端,與丈夫徐煥山一起經營著一家初創公司。王曼妮是奢侈品金牌賣家,同時又和港產“精英男”談了一場糾纏不清的戀愛。鐘是最規范的,嫁給了一個事業單位鐵飯碗的老公,自己保持著一份普通的工作。然而,在他們看似平靜的生活下,卻經歷了巨大的人生變故,出軌,被小三騙,離婚。

《三十而已》:女性并不完美,也不需要完美?

103010劇照。

劇中這三個女人雖然面臨著各自的困惑,但一般都屬于有錢有勢的美女。尤其是顧佳,不僅有一個完美的家庭,還有一個優秀的商業頭腦,把自己的創業項目做得價值上億。觀察《三十而已》的評論或彈幕,我們不難發現,顧佳是無數觀眾向往的“完美女人”形象。但這種對“完美”女性個體的想象掩蓋了其背后不平等的性別權力結構。正因為如此,《三十而已》雖然是一部現象級的熱播劇,但仍然不能給我們提供足夠的反思和力量去對抗女性的現實困境。

寫文章,掂量木頭。

“三十而立”

為什么30歲這么重要?

如果用《三十而已》中托爾斯泰的經典語錄來形容《安娜卡列尼娜》中三個女人的生活,那可能就是“所有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而每一個不幸的生活卻各有各的不幸”。

劇中,無論是自稱全職主婦的,還是朝九晚五的和鐘,在他們看似不同的“不幸”遭遇或人生中,其實都隱藏著一個相似的“幸福生活”的標準。鐘琴羨慕閨蜜顧佳完美而親密的婚姻,羨慕住在浦東一套價值幾千萬的觀景房里,而則羨慕住在頂樓的王夫人的生活.

在這一系列的羨慕中,我們可以看到埋藏在《三十而已》中的線索和印記,似乎是“幸?!薄?,尤其是對于這些女性來說,金錢、年齡、婚姻、階級永遠是她們關注的焦點,也成為當下都市女性生活和狀態看似豐富的描述下的一個無形的“天花板”。

《三十而已》:女性并不完美,也不需要完美?

103010劇照,圖為顧佳和兒子徐子燕。

這部劇的片名是《三十而已》,主要是因為劇中的三位女主角雖然生活狀態不同,但卻被一個共同點聯系在一起:即將年滿30。30歲也被定為他們人生的重要轉折點。無論是關于事業,愛情婚姻,還是自我認知,都被“30”這條線一分為二。最終,即使他們都以“三十歲”為契機和新起點,表達了對這個年齡“恰到好處”的瀟灑態度,但恰恰是在他們反復強調和談論三十歲的時候,泄露了他們對此的焦慮。

當它出現在女性身上時,這種對年齡的焦慮不僅僅是個體的感受,更是整個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一方面,“30歲”傳統將個體生命劃分為階段,具有一系列社會和道德內涵;另一方面,無論是現代還是傳統時代,在人們對女性及其價值觀的評價和判斷中,年齡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

孔子所謂“三十而立”,一方面是他晚年對自己人生經驗的回顧和總結,另一方面被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普適性,逐漸成為所有人生活的一大參考標準。在此基礎上,當這個節點發展出更為詳細的應該完成或達到的人生階段和職業地圖時,個體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其人生軌跡大多是可預測的。在傳統“男女之別”基礎上開啟的兩性教育和生活背后,隱藏著一種穩定的預期,一種與整個社會區分相聯系的結構。

在劇中,到了一定年齡要做什么或完成什么,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這種想法不僅存在于鐘或母親的想法中,也一直存在于或鐘公司這樣的同事的想法中。當“三十而立”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逐漸脫離其原有的語境,開始展現出新的內涵,當它與“結婚”等概念結合在一起時,傳統的只屬于男性的“特權”也開始落到女性的肩上。

當這個要求與自古以來就籠罩著女性的年齡問題不謀而合時,我們發現一種雙重壓力油然而生。

《完美女人》

面對家務和工作的雙重壓力。

隨著婦女解放和女權運動帶來的現代性別平等的發展,女性走出家庭,進入社會領域,通過工作尋求個人經濟獨立,實現自我價值的建構。所以目前很多曾經只屬于男性的領域和權利也向女性開放。然而,在獲得這些權利的同時,我們也發現,傳統的性別觀念和性別制度根深蒂固及其在各個方面的潛移默化的發展和繁衍,導致了現在的性別隔離、剝削和壓迫往往變得更加隱蔽,從而導致女性往往陷入雙重困境。

比如很多文章討論劇中的“全職主婦”顧佳是否可以算是獨立女性的時候,上野千冢。

(《三十而已》 )

然而,人們發現,現代女性經常會遇到家務和工作的雙重壓力。女性的年齡也成了壓抑的隱性來源。一方面,我們鼓勵女性接受教育,或者

選擇自己心儀的工作,但另一方面圍繞著女性年齡的各種討論中所隱藏的性別歧視、陳詞濫調和刻板印象,卻始終束縛或是使得女性焦慮。

《三十而已》:女性并不完美,也不需要完美?

  《父權制與資本主義》,作者: [日] 上野千鶴子,譯者: 鄒韻 / 薛梅,版本: 綠林社|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3月

  在《三十而已》中的三位女主大概都是大學畢業即進入社會工作,因此她們未成為許多人提起總是充滿各種陰陽怪氣的女博士,并且因為顧佳和鐘曉芹都結了婚,也沒成為內含著各種負面印象的“剩女”。當王漫妮的母親反復催她結婚時,也便提到“剩女”一詞來嚇唬她,也因為王漫妮剛剛進入三十歲,且劇中又為她安排了偶遇中的男友,而似乎使她能夠擺脫這一標簽。

《三十而已》:女性并不完美,也不需要完美?

  《三十而已》劇照,圖為王漫妮與男友梁正賢。

  人們對于女性年齡的討論中滲透著傳統關于女性的各種刻板印象,尤其是根據女性的外貌和年齡來對其進行評價。一方面,人們鼓勵女性的獨立和根據她們自己的意愿選擇生活的方式,但另一方面,無論是作為這些女孩們的家長

 ?。ㄓ绕涫悄赣H)

  ,還是女性自己,她們都能清晰地意識到社會性別制度及其意識形態中依舊隱藏的各種歧視和區隔。

  在王漫妮和鐘曉芹的工作中,女性員工的年齡被反復提及,成為她們晉升和事業發展上的一個重要絆腳石

  (男性員工則往往因為年齡的增加而被轉化為經驗資本,成為其晉升的敲門磚)

  。當顧佳前往萬總那里希望挽回這個大客戶時,后者看重的并非她在工作上的專業,而是其姿色

  (又如年輕女性在職場中遭遇著幾乎是結構性的性騷擾)

  。而在顧佳的太太圈,年齡同樣鉗制著女性,因為她們似乎隨時需要面臨著丈夫在外面找更年輕女孩而拋棄她們的危機。也正是根據這一點,我們或許可以說這些太太圈的貴婦人們大概算不上“獨立女性”,因為她們最終都依附于——無論是經濟還是其婚姻——丈夫;作為續娶的于太太便處于這樣的境遇。在王漫妮遇見的那位購買百萬項鏈的女客戶那里,我們不是見證了這樣的故事嗎?

《三十而已》:女性并不完美,也不需要完美?

《三十而已》劇照,圖為鐘曉芹與鐘曉陽。

  在《三十而已》中,相比于顧佳和王漫妮的清晰和理智,鐘曉芹時常顯得糊里糊涂,這一點不僅能從她的婚姻生活看出來,也能從她在工作中的表現里發現。當她最終因孩子的流產這個觸發點而選擇離婚時,她才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的隨波逐流。鐘曉芹對于婚姻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與其說是她自我意識的選擇,不如說是在其強勢的母親的各種勸說以及周圍其他人生活的影響下做出的“選擇”。就如她對陳嶼說的:“我以為女孩子只要嫁了人,就過上了正常的日子……我覺得我達標了”。正是這句話透露出了那個隱藏不可見的社會結構,即關于個體人生和生活的各種規定和要求,牽制著我們有限的選擇。

  什么是“正常的日子”?什么是“達標了”?標準是什么?從鐘曉芹對顧佳幸?;橐龅牧w慕來看,或者正是那樣相親相愛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就是“正常的日子”。因為反觀她和陳嶼的婚姻,更像是兩個合租的室友,再加上陳嶼本身的淡漠甚至是自私而導致鐘曉芹始終難以體驗到婚姻中——那些無論是來自于母親的嘮叨還是她從顧佳與其他人的婚姻中所看到的——幸福與甜蜜。

  “完美女人”遮蔽的,

  正是背后不平等的權力結構

  除此之外,我們也發現,在劇中當人們談論婚姻時,“愛”的身影越來越淡,取而代之的卻是傳統婚姻制度中的諸多在其后被漸漸有意隱藏的部分,除了各種由此而獲得的法律權益之外,還有更為實際的諸如能有人彼此照顧

 ?。ㄓ绕湓诶夏辏?/p>

  等目的。除此之外還有一點似乎更為重要,即作為個體人生和生活中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

  (否則就不“達標”)

  。并且這些“任務”往往被建構成自然的,而掩蓋了其本身的社會性。

  也正因此,人們質疑選擇單身的男女,并且依舊把是否成婚作為“成人”的一個重要標準。而當女性選擇單身,由此引發的焦慮小到父母、周圍的同事所引發的討論。在兔草小說集《去屠宰場談戀愛好嗎》中,單身女性所面對的與其說是自我設下的困境,不如說是對外界環境的內化而形成的苦惱,上到關于民族國家甚至人類的繁衍等等。由此所形成的“凝視”目光,往往導致女性為此承擔更多的壓力。這或許也就是鐘曉芹不愿告訴父母以及同事自己離婚的原因之一。

  當“完美婚姻”和“完美家庭”在現代資本主義和消費社會中漸漸成為人們的關注焦點時,選擇單身也便成了“正常的日子”的邊緣,并且往往被隱秘地排斥在主流社會性別制度以及意識形態的表現和宣傳之中。

  然而,在“完美婚姻”中的“為愛成婚”的起源點卻如美國<愛尬聊_生活百科>學者斯蒂芬妮·孔茨在其同名專著《為愛成婚:婚姻與愛情的前世今生》中所發現的,因為愛情而選擇成婚這一現象僅僅起源于近代。

  曾經屬于家族之間建立在經濟、階級和社會地位以及權力的聯盟的婚姻制度,漸漸在其后為尊重個體的選擇以及愛情所取代而成為現代社會和啟蒙中的一個重要標志。但在孔茨看來,“為愛成婚”本身就是把雙刃劍,因為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婚姻本身就好似建在沙灘上的城堡,一旦愛情消失了,為了尊重這一原則也就往往導致婚姻的結束。這一點,在鐘曉芹和陳嶼的婚姻中體現得最為典型,他們曾經因愛結婚,如今覺得愛情沒有了也便離婚了。而根據故事的發展我們也會發現,當顧佳發現丈夫出軌時,她同樣需要面臨這一選擇。

《三十而已》:女性并不完美,也不需要完美?

  《為愛成婚:婚姻與愛情的前世今生》,作者: [美]斯蒂芬妮·孔茨,譯者: 劉君宇,版本: 見識城邦|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 2020年3月

  然而,伴隨著“為愛成婚”在現代漸漸成為主流的同時,傳統圍繞在婚姻上的各種因素也并未徹底消失,其中諸如“門當戶對”的觀念也再次出現,而也正是這一點讓王漫妮對于在郵輪上偶遇的梁正賢頗不放心。王漫妮的故事頗具傳統偶像劇的特色,一方面她始終清晰地劃定自己和梁正賢之間在金錢上的界限,維持自我獨立;另一方面,“白馬王子”疾風暴雨式的追求也浪漫十足。在這里,編劇似乎想把兩點融合在一起,從而既能取消傳統此類浪漫言情故事中的諸多性別剝削,也能滿足人們對都市愛情的想象。

  但就如珍妮斯·A.拉德威在《閱讀浪漫小說:女性、父權制和通俗文學》中所指出的,這類浪漫故事最終往往會削弱或是轉移了我們對齊大非偶的關注,以及在其浪漫愛情下的諸如階級、婚姻利益和兩性處境不平衡的問題。女性最終依舊被強調作為戀人、妻子和母親的男性附屬身份出現,從而忽略了對父權結構的批判。

《三十而已》:女性并不完美,也不需要完美?

  《閱讀浪漫小說:女性、父權制和通俗文學》,作者: [美國]珍妮斯·A. 拉德威,譯者: 胡淑陳,版本: 譯林出版社 2020年7月

  在某種程度上,顧佳或許更符合我們對“獨立女性”的認知,即使她宣稱自己是家庭主婦。但在劇中,她卻是十項全能選手,不僅把家庭和兒子教育處理得十分恰當,幫著閨蜜解決家庭和個人問題,而且也為丈夫的工作出謀劃策,甚至許多次都是她使得公司的處境轉危為安……這樣一個“完美女人”的形象不由讓人想到《美國夫人》中的菲利絲·施拉夫利,她同樣宣稱自己是個家庭主婦,但與此同時也幫助丈夫的事業,并最終謀求自己的事業發展。忽視她們之間在兩性觀念和一些特定狀況上的差異,顧佳和施拉夫利似乎都完美地闡釋了“完美女人”的形象,從而既挑戰又擴展了傳統對“獨立女性”的認識。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注意的是,無論是顧佳還是施拉夫利所塑造的這一既承擔著家庭義務又完美地在職場中風生水起的“完美女人”,或許更可能是一種雙刃劍。一方面它證明了女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它也能夠輕而易舉地成為一個攻擊女性的工具,即否認女性遭遇的家庭和職場的雙重壓力,并且把無法達到完美平衡的責任歸咎在個體女性身上,從而忽略最主要的社會性別權力結構的問題。這不就是施拉夫利攻擊女權運動的主要觀點嗎?

《三十而已》:女性并不完美,也不需要完美?

編輯 舉報 2023-03-12 15:57

0個評論

暫無評論...
驗證碼 換一張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