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諾曼底登陸,到底有多慘烈??
據說每九秒鐘就會有一臺盟軍士兵被殺,還有一臺德軍士兵當天殺死了<愛尬聊_頭條百科>四千多美國大兵,這到底是有多慘烈?
王健 2022-03-27 10:08 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劉伯瘟,無授權禁轉! 奧馬哈,這片全長只有6.4公里、以30多米高的懸崖峭壁為岸的海灘,諾曼底登陸D日最慘烈的戰斗發生在這里。美國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開頭20分鐘的血腥登陸場景,就是對奧馬哈之戰的真實反映。 (空中航拍的奧馬哈海灘登陸) 奧馬哈海灘的登陸時間表是以分鐘為單位計劃的。美軍第1步兵師和第29步兵師的登陸時間是H時差5分,即6時25分,屆時32輛水路兩棲坦克必須進入指定區域,做好向灘頭開火的準備,為進攻提供掩護。到H時,即6時30分整,8艘坦克登陸艦將運來更多坦克,從海上直接進入指定區域。1分鐘后,即6時31分,登陸部隊將通過海灘進入整個地區。2分鐘后,即6時33分,工兵上岸,他們的任務是通過爆破從地雷和水下障礙物中清出16條通道,一切必須在27分鐘內完成。7時整,登陸部隊將分為五批,以每批6分鐘的間隔展開登陸。而火炮等重型裝備要在1個半小時之內登陸,載重車輛也要在上午10時30分到達。計劃設計得復雜而詳細,盟軍的作戰參謀們卻沒有考慮一旦計劃受阻該如何處理。。 (登陸駁船上的美軍) 登陸艇上的美軍官兵不知道,對面灘頭陣地上駐守著裝備精良、士氣旺盛的德軍第352步兵師。這是盟軍情報部門的重大失誤,他們還以為防守那片海灘的是裝備奇差、戰斗力低下、兵員以預備役軍人為主的德軍第716師。隆美爾為了加強諾曼底地區的防御,3月中旬就將第352步兵師調來,可盟軍情報部門一直到6月4日還以為第352師駐扎在離海岸20英里遠的圣洛地區。D日凌晨,登陸艇出發之前,情報部門接到消息:又一臺德軍主力師進入登陸地區。一切都太遲了,登陸計劃無可更改。 正當登陸艇全速向奧馬哈海灘前進時,海面的風突然大起來,風力5級,浪高12米,登陸艇被海浪顛簸得東倒西斜,有些登陸艇徑直被浪頭打翻。士兵們被飛濺的海水澆得透心涼,很多人開始暈船,登陸還沒開始,已經有人筋疲力盡了。 (目送美軍登陸奧馬哈海灘,許多人一去不還) 32輛為進攻提供掩護的水陸兩棲坦克登上海灘,進入了預定區域。可出乎所有人意料,那片海灘居然不是堅實的沙灘,而是泥灘!坦克陷在里面,動彈不得。8艘坦克登陸艦緊隨其后,從海上放下水陸兩棲坦克,坦克發動起來,向指定區域駛去。洶涌的波濤暴怒了,海浪將坦克的帆布防護罩撕裂,海水涌進坦克發動機。發動機熄火,27輛水陸兩棲坦克頹然沉入海中,就此沉沒,坦克乘員被困在鋼鐵棺材里,活活溺死。 只有2輛僥幸開上了岸,還有3輛是被搶灘的運輸艦直接推上岸的。水陸兩棲坦克的損失,讓美軍步兵失去了掩護,將使他們在幾分鐘之后遭受成百上千的傷亡。 (美軍在奧馬哈海灘登陸) 登陸艇靠岸時,美軍士兵們已經能看清海灘上的混凝土障礙物和帶刺鐵絲網。盟軍艦隊的炮擊由灘頭轉向內陸縱深,美軍開始登陸。此時,致命的聲音在天空中響起——德軍開火了。 德軍刻意將美國人放近再打,美軍頓時被壓在灘頭,動彈不得。火力最猛的地方就是海灘兩側的懸崖峭壁,在這里登陸的美軍根本沒有上岸的機會。配置在懸崖上的德軍火炮和機槍幾乎是俯視著向登陸艇開火,大批登陸艇被擊毀,活下來的士兵跳入海水中,又招來機槍的掃射,鮮血把浪頭染得通紅。灘頭上到處是倒斃的尸體,垂死的士兵,漲潮的海水緩緩將他們吞沒。 (美軍士兵冒著炮火向奧馬哈海灘匍匐前進) 登陸地點也出現偏差。一股向東流去的近海強潮汐讓所有登陸艇都或多或少向東偏離了預定地點,最遠的偏出去達2英里。美軍第29步兵師的士兵為攻占某些目標受過訓練,目前卻根本找不到這些目標。通訊器材損失嚴重,士兵找不到軍官,軍官找不到士兵,奧馬哈海灘上一片混亂。 工兵們冒著德軍炮火拼命工作,只清出5條半通道,而不是計劃中的16條。有登陸艇被海浪沖上岸,把正在作業的工兵活活壓死在海水中。早上7時整,第2批登陸艇到達奧馬哈海灘。半月形的海灘上成了屠宰場,登陸艇的殘骸勉強露出水面,燃燒的坦克冒著黑煙,岸邊漂浮堆積著各種彈藥箱、給養箱、破損的通訊器材、摔壞的武器和裝備,雜亂不堪。第3批、第4批登陸部隊相繼上岸,全給壓在灘頭停滯不前,許多士兵只能以同伴的尸體為掩體隱蔽自個。 (美軍沖向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的關鍵點在霍克角。這面高100英尺的絕壁位于奧馬哈海灘和猶他海灘之間,扼守登陸區的咽喉。情報顯示上面部署著德軍威力巨大的海岸炮,對登陸奧馬哈海灘的陸軍和近海支援的盟軍艦隊構成巨大威脅。進攻霍克角的是著名的美國陸軍第75“游騎兵”團3個連。同樣搞錯了地點,“游騎兵”的位置偏東3英里,搞清錯誤之后他們及時趕到了真正的霍克角。225名“游騎兵”戰士用火箭式投射器將繩索和繩梯射向石壁,開始了艱難的攀爬。懸崖上的德軍朝他們射擊,向下投手榴彈,還用刀割斷繩索。不時有人墜崖,重重摔在懸崖下的海灘上英勇犧牲。等到“游騎兵”們攀上懸崖、消滅全部德軍后,只剩125個人了。當D日結束時,3個連只有90個人還能堅持戰斗。可惜的是,“游騎兵”經過搜索發現,霍克角據點上的炮兵陣地其實不存在,德軍并未在這里部署海岸炮。 中午時分,負責奧馬哈、猶他兩塊灘頭登陸的美軍第1集團軍司令奧馬爾·布雷德利中將開始認真考慮,是否要把奧馬哈的部隊撤下來,轉到已經得手的猶他海灘登陸。他決定再等等看,因為他相信灘頭的第1步兵師,相信盟國海軍。 戰斗在考驗士兵的勇氣和耐力,曾在西西里和薩勒諾打過登陸戰的第1步兵師老兵們終于找回了狀態。建制被打亂,原本并不相識的軍官起了卓越的表率作用,帶領士兵們穿越德軍火網。部隊只要行動起來,就不再停滯不前,行動的方向只有一臺,就是冒死前進。前仆后繼的美軍一臺一臺攻下德軍據點,德軍的防御不斷被撕開口子。掩護登陸的盟軍驅逐艦冒著被德軍岸炮擊沉風險,進一步靠向岸邊,以最近距離猛轟德軍工事。火力掩護之下,工兵們進行了7個小時之久的爆破清障作業總算結束。通道打開了,奧馬哈海灘的僵局被打破。 下午1點30分,布雷德利將軍接到報告:上午一度在奧馬哈海灘受阻的部隊此刻正在通過海灘后面的高地。布雷德利長吁出一口氣,災難終于結束了。 (美軍登陸成功) 到天黑時,奧馬哈海灘開拓出正面8公里的登陸場,3.5萬人上岸。為奪取奧馬哈海灘,美軍傷亡2500人以上,對于美國人來說,這是個巨大的損失。但是,“奧馬哈”這個名字從此彪炳史冊,成為美軍戰史上榮耀的象征。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英]溫斯頓丘吉爾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英]利德爾哈特 《最長的一天》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
鄭小晴啊 2022-03-27 10:09 諾曼底登陸的那一天,又被稱為最長的一天,因為在這場登陸戰中,盟軍付出了非常慘烈的代價,每一分每一秒都顯得那么難熬,這一天是1944年6月6日。從1944年6月6日盟軍開始在諾曼底搶單登陸以來,一直戰斗到1944年8月15號,這一臺多月的時間統稱為諾曼底戰役。(照片拍攝自奧馬哈海灘)這是目前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搶灘登陸戰,參戰的軍隊多達170多萬人,其中盟軍有133萬人,德軍有38萬人。為了準備諾曼底登陸,英國從來沒有這么擁擠過諾曼底登陸作為軍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搶灘登陸戰役,在前期的準備上也是史無前例的。早在諾曼底登陸前的一臺月,英國境內就變的擁擠不堪,大英帝國的臣民們可能第一次發現自個的國家是這么的狹小,僅僅為了一次登陸戰役,整個英倫三島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看到為了這次戰爭準備的軍隊。(走在英國大街上的盟軍士兵)因為,在這次戰役中僅美國軍隊就來了100多萬,和他們同時從大西洋對岸運過來的軍用物資,到5月初就已經多達190萬噸。為了能夠將物資運送到目的地,英國的鐵路、公路運輸開始超負荷運行。為了彌補機車和卡車方面的不足,美國又從本土運來了數千輛機車和2萬輛卡車。于是整個大英帝國變得異常繁忙,為了維持秩序,警察們不得不劃定專門供軍隊和軍車通過的道路。登陸前的戰略大轟炸為了盡可能破壞德軍在諾曼底附近的交通線,盟軍從1944年4月1號開始就對法國以及德國的公路、鐵路、機場、軍事基地等,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共出動飛機20萬架次,投下了近20萬噸炸彈!海陸空的同時攻擊空降作戰6月6日這一天,為了取得諾曼底戰役的勝利,盟軍出動了史上前所未有的海空軍力量。其中,為了能夠支持傘兵的空降作戰,盟軍集中了1000多架四引擎重型轟炸機。但是傘兵的空降行動并不順利,英國第六空降師還行,在空降后迅速占領了佩加索斯橋附近的橋梁,對防止德軍向海岸增援起到了阻擊作用。但是,美國的第82空降師和第101空降師卻困難不斷。101空降師一直到7號這一天才集中起來3000人,82空降師6號早上僅占領了一座小鎮。相對來說,諾曼底海岸的戰爭最為激烈。為了這次登陸,盟軍集中了3000艘登陸艇和2500艘其他船只,并且有500艘海軍艦艇擔任火力支援,同時還有數千架戰機在天空助戰。(開赴諾曼底的盟軍船隊)在艦炮和轟炸機的支援下,盟軍士兵冒著德軍的炮火沖上海灘。但是,在德軍的阻擊下,盟軍或是付出了很大傷亡。比如在著名的奧克角,盟軍傷亡過半。奧克角是位于法國下諾曼底大區卡爾瓦多斯省沿海的一處懸崖,高約30米,是美軍攻擊的一臺重點。為了奪取這一地區,美軍派出了225名步兵,并且有兩艘戰列艦和數架戰機進行火力支援。而防守的德軍一共有200名步兵,經過一天多的戰斗,盟軍才將這個陣地占領,并且付出了135人傷亡的代價。還有著名的奧馬哈海灘,在這里盟軍派出了兩個步兵師,雖然在攻擊前這里被數百架轟炸機進行過地毯式轟炸,但是防守嚴密的海灘或是讓盟軍舉步維艱。布置在這里的德軍岸防炮、機槍陣地,可以完全封鎖整個海灘,結果盟軍在這里戰斗了四天才完成任務。(奧馬哈海灘外的盟軍船只)不過,雖然德軍抵抗激烈,但是盟軍仍然以壓倒性的優勢成功占領灘頭陣地,并且將軍隊和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岸上。(登陸后,盟軍開始向內陸前進)到了6月11號,已經有32萬名士兵、5.4萬輛汽車和十幾萬噸物資登陸。到了7月4號,已經有100多萬軍隊登陸了。此后,盟軍開始向巴黎金軍,并成功解放了這個被德軍占領了4年的城市。(解放巴黎后,盟軍在街上列隊行進接受巴黎人的歡迎)據統計,在整個諾曼底戰役期間,盟軍總共付出了12萬人的傷亡,約占參戰兵力的9%,而德軍則損失了11萬人,約占參戰兵力的29%。
胡37#p#johnchung 2022-03-27 10:13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諾曼底登陸這是西線戰役中的一場,可您要說慘烈,他還真真的排不上號,就他這程度,擱到東線蘇德戰場戰場,這都提不起來,東線蘇德戰場那一場不死個四五十萬。說道這里,估計有人要說了:“有那么夸張嗎?”夸張?你快拉倒吧,咱可一點都沒有夸張,當年斯大林帶領著著一幫子老毛子玩命的和希特勒這小個子的德國佬互懟,擱戰場上蘇軍普通士兵那都是按照分鐘來計算的。一臺普通的士兵存活時間不足九分鐘,高級軍官存活時間撐死了也就三天。夸張一點說,老毛子一臺普通士兵靠運氣如果能撐到第三天頭上,這就是一連長,那不可謂不慘烈呀。就西線的戰場上,有這動靜,你快拉倒吧!一千一百萬老毛子就永遠的閉上了眼睛。而且諾曼底登陸在西線戰場上,那也不算慘烈的。那么為嘛在大家伙的印象中這諾曼底登陸咋就那么的慘烈呢?宣傳,西方大鼻子們的宣傳而已。那么俺就對這事說道說道。說這諾曼底登陸,咱就不得不聊一聊這大西洋壁壘這事。這東西名可多了,叫啥大西洋鐵壁,大西洋長城等等,它是小個子希特勒用來防御西線盟軍登陸的防御線,從頭到尾一共長達兩千七百公里。開頭由弗里茲·托特組織、弗里茲·托特和阿爾伯特·斯佩爾建造,后來呢由讓隆美爾進行了必要的強化,接著希特勒和宣傳部長戈培爾這就開始吹牛,把這防御線稱之為不倒防線。那么這防線真的像希特勒說的那樣,就那么的鐵嗎?你快拉倒吧,這希特勒把這牛整個吹天上了都,這就是個沒眼的事。話說,這防御線是在1940年七月份開始動工的,當時小個子希特勒就沒有想著那這東西當回事,也就沒有咋大規模的修建。就擱高盧雄雞法國那加萊整了四個重型海軍大炮臺,就這四個物件,那也是在把法國佬按到地上摩擦之后,一臺一臺慢慢的造,他的作用就是防止法國那突擊隊,有事沒事的往這邊摸。后來那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實施,小個子希特勒這就把兵力集中到了東線,要和大胡子斯大林玩命。那么西線這塊防守的兵力必然會下降,那么咋彌補這個缺口呢,這就有了后來的大西洋壁壘。在1942年的時候,小個子希特勒這就下令擱挪威開始,往西班牙的海岸上要懟出一萬四千個鋼筋混凝土堆砌出來的防御據點。這事預定要在1943年月份的時候徹底完工,可實際上呢?到了1944年的五月份除了加萊,其他960公里的海岸線,能稱之為永久支撐點的地方,沒幾個,最差的地,完成僅僅達到了18%,最好的也只是68%。那么大家伙關心的諾曼底完成了多少呢?30%這中間要不是希特勒把那俊后生隆美爾整到這里當監工,這完成率還得下調那好幾十個百分點。就這,那小個子希特勒還捎帶著整了十一座豪華炮臺擱那,實踐證明這玩意,除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外,沒起啥作用,純粹就是一擺設。好吧摻和了鋼筋混凝土的永久工事,沒有計劃中的那么多,接手的隆美爾只能吧嗒嘴。“這咋弄呀!”最后隆美爾在金海岸整出了五道防線,十多萬個木頭樁子,杵地上,架起鋼架整上鐵絲網,通電,挖掩體。大海里邊尤其是灘頭懟了他自個都不知道具體數目的地雷,有人估計這得有上億顆,確實這數大的有點嚇人。但您要回頭問俺這數對不對,俺哪知道啊,總之俺看的那些個資料里都沒提。可讓俺感覺,這數真有點夸張,幾百萬大幾千萬,這應該是有的,但過億這玩意感覺是有點夸大了,這玩意雖然廉價,但也不至于這么奢侈。咱在看看兵力部署,德國人在西線戰場上整了九十五萬的大頭兵,而且要命的是,那些個所謂的精銳都拉到了東線戰場上和老毛子死磕去了。這九十五萬聽著數是挺多的,可這素質那就差遠了。老的老小的小,就這或是臨時拼起來的,遠遠的瞅,還像那么回事,走進一瞅拉到吧,老弱病殘全齊了。這還不算,武器您就別提了,一千五百輛坦克,加四千門大炮。就這點兵力,還被畫成了三十六塊。這是兵力,那么還有準備計劃,隆美爾被盟軍的障眼法給騙了,預估了盟軍錯誤的登陸地點,所以德國佬防御的重點不再諾曼底。這更要命的是,大西洋壁壘那圖紙,居然被一臺叫雷內,杜歇的法國油漆工給偷偷的順走了。德國佬那大西洋壁壘都有點啥,盟軍一水的門清。所以盟軍開始登陸的時候,那叫個精確轟炸,啥艦炮拉,啥飛機重火力宣泄呀,他哪防御結構被整損壞好多。回頭您瞅瞅盟軍的氣勢,這是總攻,首先兵力就得上去,畢竟要為后續進攻做準備不是,不多二百八十八萬人。人家這二百八十八萬,那都是精銳,前頭咱不是說了,人家這是總攻不是,整一幫子老弱病殘上去,那是肉包子打狗不是。所以這戰斗一開始,結局已經確定了,而且他的慘烈程度,或是低于盟軍的想象力。那么發動攻擊的時候,他分為倆階段進行。首先第一階段開始,他就是霸王行動,英國人,加拿大人,美國人一股腦全投入了戰斗,在海灘這塊一共損失了六千五百多人,這數字也算是可承受范圍,畢竟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往往進攻方損失最為慘重,但這數字相比較整個戰役來說,不多。那么攻上了灘頭陣地,這就進入了陣地戰,這就是第二階段的攻擊。德國人的后續部隊也就趕到了,德國又投入了五個步兵師外加兩個裝甲師,這個時候真正的諾曼底戰役才拉開了帷幕。光一臺克湯坦半島,就用了一臺多月,美軍付出了兩萬四千多人的代價,拿下了德國佬一血三萬多人。話說英國佬在二戰的時候,能拿的出手的將軍真心不多,蒙哥馬利算一臺。他帶領的英軍幾天才走不到七公里,人們給他算了一下平均一臺小時走一百米。在第二階段的時候,一臺星期才突進了不到五公里,死了四千多英國人,這才把這事畫了一臺句號。到了1944年七月份的時候,巴頓帶著他的第三集團軍才在德國的防線上拉開個大口子,這事才算有了個突破,到了七月中旬的時候,諾曼底登陸這才完事了。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幸運與幸運 2022-03-27 10:15 1944年1月11日,納粹德軍最高統帥部通知新任“B"集團軍總司令隆美爾,元首同意他把登陸之敵消滅在水際灘頭的構想,為此,陸軍元帥隆美爾有權攔河筑壩甚至引進海水,把田野和鄉村變成一片汪洋;有權把距離海岸6英里的所有法國居民趕出家園;有權拆除一切防礙火力發揮的建筑;有權砍伐大片森林以獲取修建防御工事所需木材,為此,整個法國西南海岸都遭了秧。(陸軍元帥隆美爾)隆美爾在戰術上或是很有些手段的,他對“大西洋壁壘”所做出的加固計劃足以令盟軍望而生畏,根據這個計劃,德軍將在近海水底布設無數的木樁、鋼架、混凝土椎體、拒馬和水雷;在整條海岸線埋設2億顆地雷;地雷區的后方是大量的混凝土永備火力支撐點和暗堡;“大西洋壁壘”的后方則每隔100碼打上10英尺高的木樁,上面掛滿地雷和炸彈,并用鐵絲網相連,作為“反空降障礙物”來對付美軍的空降師。這個宏偉的防御計劃一旦全部實現,登陸盟軍的命運可想而知,他們將在登岸之前就傷亡過半,上了岸的第一波步兵也會面臨可怕的傷亡陷阱,腳下踩著地雷,身上挨著槍子,四周是不停爆炸的炮彈,而那些乘座滑翔機的空降師士兵,則會迎頭撞上掛滿炸彈的木樁。萬幸的是,隆美爾實施防線加固手段的時間非常有限,因為距離盟軍諾曼底登陸的6月6日,上帝留給德國人的時間連半年都沒有了。(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大西洋壁壘”不太靠譜這個事,西線德軍總司令龍德施泰特是有責任的,作為法國戰役時隆美爾的上級,這位陸軍元帥因1941年東線戰場的羅斯托夫戰役失利而被希特勒解職,次年3月被重新起用并打發到西歐駐防,手下指揮的58個師大多是老弱病殘,卻要防守3000多英里的海岸線,平均每個師布防正面寬達50英里,龍德施泰特早已心灰意冷,對修筑“大西洋壁壘”既無信心也不熱心,因此工程進度緩慢。西線德軍當時擁有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以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不過60個師約76萬人,海峽對岸的盟軍卻高達288萬人。德軍在西線的海空軍情況更是糟糕,海軍擁有500多艘中小型艦艇,空軍只保有160架戰斗機,這些部隊要布署在從挪威到法國南部廣袤的防區里。(隆美爾視察大西洋壁壘)諾曼底地區的守軍力量其實很是薄弱,主力只有馬克斯中將的第84軍軍長馬克斯。更由于德軍高層在登陸準確地點、裝甲部隊使用方式等問題上存在的分歧,實際上在兩棲登陸的“D日”德軍只有第21裝甲師進行了反沖擊。因此要糾正答友們一臺軍史誤區,諾曼底戰役最艱難和最慘烈的不是登陸本身,在絕對優勢的艦炮和空中火力支援下,第一波次搶灘盟軍面對的只是躲藏在工事里的德軍步兵和海灘上的障礙物,雖然也造成一定傷亡但并不算“尸山血海”,在德國空軍力量羸弱和裝甲部隊未能及時參戰的情況下,盟軍可以從容的逐個消滅德軍火力點,被隆美爾預言為“決定性的24小時”,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更多的是宣傳和渲染,就戰役總體而言,其實是波瀾不驚。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霸王行動”開始,以英美兩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000人,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主要登陸點為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具體傷亡情況如下:劍灘英軍傷亡630人、朱諾灘加拿大軍傷亡1200人、黃金灘英軍傷亡400人、奧馬哈灘美軍傷亡4000余人、猶他灘美軍傷亡197人,盟軍在海灘上共計傷亡6500余人,相對于德國人三年多的精心構筑和隆美爾的龐大計劃,損失基本可控。真正的危機是在盟軍登陸灘頭并鞏固登陸場之后,隨即按預定計劃向內陸發展,美軍第1集團軍負責奪取瑟堡擔負主攻,英軍第2集團軍任務是拿下卡昂作為助攻,而此時清醒過來的德軍開始拼命抵抗,希特勒將裝甲預備隊的五個師完全交由隆美爾指揮,加萊方面的援軍不斷抵達,從東線調來的黨衛第9、第10裝甲師等部隊也兼程趕來,諾曼底戰役這個時候才進入白熱化。1944年7月1日瑟堡最后一臺據點的德軍被迫投降,美軍用了近一臺月時間才完全占領整個科湯坦半島,在奪取瑟堡和科湯坦半島的戰斗中,美軍傷亡高達25000人,德軍傷亡被俘約36000人;而蒙哥馬利的英軍在卡昂作戰則更為艱苦,五天時間里才前進6.4公里,而傷亡卻高達5000人,接下來又經過七天的浴血奮戰,再次付出5000人的傷亡后才推進4.8公里,傷亡之大,戰斗之慘,遠超搶灘之戰,直到7月10日英軍才占領卡昂。1944年7月6日,直屬盟軍最高司令部指揮的美軍第3集團軍,在名將巴頓的率領下踏上歐洲大陸,從側翼對德軍防線進行了猛烈進攻,終于打開了僵持局面,被包抄的德軍才不得不放棄諾曼底地區向內陸撤退,至7月18日前后,盟軍才取得諾曼底戰役的決定性勝利。整個戰役期間,盟軍共傷亡122000人,其中美軍73000人,而諾曼底海灘上不足萬人的傷亡,與之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戰役進行期間的6月29日,龍德施泰特和隆美爾聯袂晉見希特勒,匯報了諾曼底彼時的戰局。希特勒對戰況大為不滿,調整了德軍西線高層指揮人事,以克盧格元帥取代龍德施泰特擔任西線總司令,埃伯巴赫取代馮·施韋彭格指揮西線裝甲部隊。7月17日,隆美爾自前線視察返回途中遭遇盟軍飛機掃射,重傷離崗,缺席了后面的戰事。(壁壘內部機槍巢)
吃瓜群眾在樓里 2022-03-27 10:19 如果問二戰最大傷亡的戰役,根本數不著諾曼底。二戰中被稱為絞肉機的戰役,蘇聯境內的大戰役,哪一場傷亡都在五十萬以上,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雙方的傷亡260多萬。跟上述戰役相比,諾曼底登陸戰役是小巫見大巫了。但盡管如此,諾曼底登陸戰役或是一場值得大書特書的戰役。不僅是因為它是20世紀最大的登陸戰役,而且也是世界戰爭史上最有意義的登陸作戰。如果說蘇聯境內的大戰是希特勒的屠城表演,諾曼底就是希特勒的墳墓。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盟軍拿出了幾乎全部家當,先后押上了36個師,全部兵力接近288萬人,這中間陸軍兵力就達到了駭人的150多萬,150萬軍隊是指什么概念?美國目前陸海空三軍的總兵力才150萬。戰役從1944年6月6日一直打到7月底,盟軍百萬大軍,數十萬輛坦克、裝甲車和運輸車萬輛,上百萬噸后勤補給和戰略物資,成功越過英吉利海峽。實現全面登陸。在這場人類二十世紀最大的登陸戰役中,德軍和盟軍的傷亡超過了24萬人,德軍和盟軍的傷亡基本相當。在世界戰爭史上的攻守戰中,一般攻擊方的傷亡人數至少在防守方的一倍以上。所以,諾曼底登陸戰役,盟軍的傷亡雖然有10幾萬。但傷亡或是非常小,是一場非常成功的登陸作戰。而且在這場戰役中,德軍40個師受到毀滅性打擊,幾乎被擊潰。德軍師以上的將領有20人被俘,而盟軍方面沒有一臺將領被俘,只有一臺將軍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意外身亡,這是諾曼底戰役唯一犧牲的盟軍將領。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盟軍摧毀了德軍大量武器,其中各類戰車1500多輛,各類火炮4000余門,各種型號飛機3000多架,坦克和裝甲車1.2萬輛,這些戰果固然重要,但比這更重要的是的盟軍在歐洲大陸的出現,徹底扭轉了整個歐洲戰局。從此之后,納粹開始走向滅亡。其實一開始德國人有機會打贏這場戰爭,沙漠之狐隆美爾在戰術上還不是浪得虛名,他在諾曼底戰役之前就做出了盟軍將要登陸的判斷。所以,他在1944年4月就精心制定了"大西洋壁壘"計劃。在這個計劃中,德軍將在近海岸邊部署五道防線,架設十萬個木樁、鋼架,其間扯上電網,后面是數萬個混泥土壁壘和掩體。在整個德國近海水域設下上億顆地雷;在沿岸的陸地埋設百萬顆地雷,地雷區后面則是10米間距一臺數米高的木樁,之間用鐵絲網鏈接,上面密布炸彈和觸發雷。如果這樣的防線構筑起來,一旦美軍的101空降師在灘頭降落,等待他們的會是指什么命運。在這樣的防線面前,盟軍登陸盟軍登陸中的第一波部隊們將在登岸前就會全軍覆沒,第二波登陸部隊上岸后也會遭遇無數個死亡陷阱,踏著泥濘的沙灘,踩著地雷,暗道碉堡里縱橫交錯的火力網、鐵絲網上觸及就會爆炸的炸彈和地雷。諾曼底就會成為一臺超級絞肉機,大型屠宰場。可惜,上帝沒有眷顧日耳曼人,沒有跟隆美爾充裕的時間。不然,諾曼底登陸戰役的結果就會相反。所幸德軍諾曼底地區的德軍總司令龍德施泰特早已喪失斗志,對隆美爾這個雄心勃勃的"大西洋壁壘"既無信心也沒有興趣,所以這個工程進度緩慢,中間干干停停,等于流產。再看雙方的軍力對比:西線德軍當時擁有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加上希特勒坐鎮指揮的2個裝甲師,總共不過50多個師,兵力不到80萬人,這是德軍在這里的全部家當而且這50多個師大多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戰士老的上不了馬,小的拉不開弓。不是老弱就是病殘,就這些部隊卻要承擔3000多英里海岸線的防守任務,德軍一臺師布要部署在寬 50英里的防線上。而海峽對岸的盟軍卻高達288萬人。所以說,諾曼底登陸戰役沒有開始結局就注定了。由于諾曼底地區的守軍力量非常薄弱,還由于德軍高層在盟軍具體登陸地點判斷失誤,實際上在兩棲登陸的"D日"德軍只有第21裝甲師進行守衛。所以在一期的登陸作戰中,盟軍雖然有傷亡但進展還算順利,沒有遭到太像樣的抵抗,戰爭慘烈程度遠遠低于美軍指揮官的預料。在6月6日開始的"霸王行動"中,英軍傷亡630人。朱諾灘加拿大軍傷亡1200人。黃金灘英軍傷亡400人。奧馬哈灘美軍傷亡4000余人。猶他灘美軍傷亡197人。盟軍在海灘上共計傷亡6500余人。戰爭進入第二階段:在盟軍登陸灘頭并鞏固登陸陣地之后,隨即步步為營向內陸挺進,英美聯合向對德軍發動攻勢。德軍五個步兵師和援軍黨衛軍第9、第10裝甲師等部趕到,諾曼底戰役此時拉開大幕,達到白熱化。戰斗打得異常艱苦和慘烈,美軍用了近一臺月時間才攻克科湯坦半島,而美軍也付出了24000多人的代價,德軍的傷亡也在3萬多人。蒙哥馬利的英軍在卡昂作戰同樣艱難,英軍浴血奮戰幾天才往前推進了6.4公里,平均每小時進度不到一百米,而傷亡卻高達5000人,每前進一公里就要付出幾乎一千人的傷亡。第二階段又經過一周的血戰,又有5000多名戰士倒下,才推進了4.8公里,直到7月10日英軍才結束戰斗。1944年7月6日,巴頓將軍帶領的美軍第三集團軍神兵天降,徹底改變了戰場局面,德軍防線進被撕開大口子,負隅頑抗的德軍被打得抱頭鼠竄。7月中旬前后,盟軍在諾曼底戰役大獲全勝。
萌噠萌個寶 2022-03-27 10:19 首先謝邀關于諾曼底登陸呢,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希特勒中了盟軍計謀認為盟軍將在加萊登陸,因此將大量兵力集結于加萊半島,才使盟軍登陸成功。其實不然,雖然希特勒中了計謀,但或是在諾曼底留下了不少的精銳部隊。不然奧馬哈之獸一人射殺兩千余名的事情也不會出現。在登陸前盟軍曾在里加萊較近的一處軍事基地放置了數量龐大的“武器裝備”,但其實都是充氣模型,專門為了迷惑德軍而放置的,在地中海還放進海里一具帶著假情報的尸體,沒錯,也是迷惑德軍,為霸王行動打掩護。種種跡象使希特勒堅信不疑的認為盟軍要在加萊登上歐羅巴的陸地,使得諾曼底的防御力量被抽調走了一部分,讓6月6日盟軍的登陸行動簡單了不少。盟軍原定計劃為6月5日進行登陸行動,但6月4日晚上英吉利海峽突發暴雨,使登陸計劃不得不推遲一日。6月5日晚上,美軍的101空降師和82空降師(好像是這個,忘了)率先在歐洲空降,空降兵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破損壞德軍鐵路,重要橋梁以及公路,讓德軍的物資以及人員補充變得更加困難,在登錄后頑強阻擊德軍預備隊,為登陸的部隊斷絕了德軍的支援。盟軍的空中部隊也在登錄當天對德軍的重要據點、交通站,機場,火車站進行了空襲。在登陸作戰進行時,登陸部隊一度被德軍的炮火壓制,盟軍戰艦不顧觸礁的危險抵近射擊,中間還發生一件有趣的事:一臺德軍裝甲營營長做了一臺愚蠢至極的決定,他將全營的坦克一字排列在海灘上,其中有虎式坦克,黑豹坦克,四號坦克以及其他類型的坦克,用坦克炮向盟軍戰艦開火,被盟軍戰艦好心的還原成了零件。登陸作戰一共讓盟軍損失了1.06萬人,但從整個二戰戰局來看,是有極大的好處的,他使德軍陷入三線作戰:蘇聯東線,法國西線,意大利南線。促進了德國的戰敗。同時這也是一次教科書式的作戰:空降兵深入敵后破壞,大部隊正面強攻,空軍支援,海軍支援,可謂是一次立體化作戰。
王健 2022-03-27 10:08 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劉伯瘟,無授權禁轉! 奧馬哈,這片全長只有6.4公里、以30多米高的懸崖峭壁為岸的海灘,諾曼底登陸D日最慘烈的戰斗發生在這里。美國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開頭20分鐘的血腥登陸場景,就是對奧馬哈之戰的真實反映。 (空中航拍的奧馬哈海灘登陸) 奧馬哈海灘的登陸時間表是以分鐘為單位計劃的。美軍第1步兵師和第29步兵師的登陸時間是H時差5分,即6時25分,屆時32輛水路兩棲坦克必須進入指定區域,做好向灘頭開火的準備,為進攻提供掩護。到H時,即6時30分整,8艘坦克登陸艦將運來更多坦克,從海上直接進入指定區域。1分鐘后,即6時31分,登陸部隊將通過海灘進入整個地區。2分鐘后,即6時33分,工兵上岸,他們的任務是通過爆破從地雷和水下障礙物中清出16條通道,一切必須在27分鐘內完成。7時整,登陸部隊將分為五批,以每批6分鐘的間隔展開登陸。而火炮等重型裝備要在1個半小時之內登陸,載重車輛也要在上午10時30分到達。計劃設計得復雜而詳細,盟軍的作戰參謀們卻沒有考慮一旦計劃受阻該如何處理。。 (登陸駁船上的美軍) 登陸艇上的美軍官兵不知道,對面灘頭陣地上駐守著裝備精良、士氣旺盛的德軍第352步兵師。這是盟軍情報部門的重大失誤,他們還以為防守那片海灘的是裝備奇差、戰斗力低下、兵員以預備役軍人為主的德軍第716師。隆美爾為了加強諾曼底地區的防御,3月中旬就將第352步兵師調來,可盟軍情報部門一直到6月4日還以為第352師駐扎在離海岸20英里遠的圣洛地區。D日凌晨,登陸艇出發之前,情報部門接到消息:又一臺德軍主力師進入登陸地區。一切都太遲了,登陸計劃無可更改。 正當登陸艇全速向奧馬哈海灘前進時,海面的風突然大起來,風力5級,浪高12米,登陸艇被海浪顛簸得東倒西斜,有些登陸艇徑直被浪頭打翻。士兵們被飛濺的海水澆得透心涼,很多人開始暈船,登陸還沒開始,已經有人筋疲力盡了。 (目送美軍登陸奧馬哈海灘,許多人一去不還) 32輛為進攻提供掩護的水陸兩棲坦克登上海灘,進入了預定區域。可出乎所有人意料,那片海灘居然不是堅實的沙灘,而是泥灘!坦克陷在里面,動彈不得。8艘坦克登陸艦緊隨其后,從海上放下水陸兩棲坦克,坦克發動起來,向指定區域駛去。洶涌的波濤暴怒了,海浪將坦克的帆布防護罩撕裂,海水涌進坦克發動機。發動機熄火,27輛水陸兩棲坦克頹然沉入海中,就此沉沒,坦克乘員被困在鋼鐵棺材里,活活溺死。 只有2輛僥幸開上了岸,還有3輛是被搶灘的運輸艦直接推上岸的。水陸兩棲坦克的損失,讓美軍步兵失去了掩護,將使他們在幾分鐘之后遭受成百上千的傷亡。 (美軍在奧馬哈海灘登陸) 登陸艇靠岸時,美軍士兵們已經能看清海灘上的混凝土障礙物和帶刺鐵絲網。盟軍艦隊的炮擊由灘頭轉向內陸縱深,美軍開始登陸。此時,致命的聲音在天空中響起——德軍開火了。 德軍刻意將美國人放近再打,美軍頓時被壓在灘頭,動彈不得。火力最猛的地方就是海灘兩側的懸崖峭壁,在這里登陸的美軍根本沒有上岸的機會。配置在懸崖上的德軍火炮和機槍幾乎是俯視著向登陸艇開火,大批登陸艇被擊毀,活下來的士兵跳入海水中,又招來機槍的掃射,鮮血把浪頭染得通紅。灘頭上到處是倒斃的尸體,垂死的士兵,漲潮的海水緩緩將他們吞沒。 (美軍士兵冒著炮火向奧馬哈海灘匍匐前進) 登陸地點也出現偏差。一股向東流去的近海強潮汐讓所有登陸艇都或多或少向東偏離了預定地點,最遠的偏出去達2英里。美軍第29步兵師的士兵為攻占某些目標受過訓練,目前卻根本找不到這些目標。通訊器材損失嚴重,士兵找不到軍官,軍官找不到士兵,奧馬哈海灘上一片混亂。 工兵們冒著德軍炮火拼命工作,只清出5條半通道,而不是計劃中的16條。有登陸艇被海浪沖上岸,把正在作業的工兵活活壓死在海水中。早上7時整,第2批登陸艇到達奧馬哈海灘。半月形的海灘上成了屠宰場,登陸艇的殘骸勉強露出水面,燃燒的坦克冒著黑煙,岸邊漂浮堆積著各種彈藥箱、給養箱、破損的通訊器材、摔壞的武器和裝備,雜亂不堪。第3批、第4批登陸部隊相繼上岸,全給壓在灘頭停滯不前,許多士兵只能以同伴的尸體為掩體隱蔽自個。 (美軍沖向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的關鍵點在霍克角。這面高100英尺的絕壁位于奧馬哈海灘和猶他海灘之間,扼守登陸區的咽喉。情報顯示上面部署著德軍威力巨大的海岸炮,對登陸奧馬哈海灘的陸軍和近海支援的盟軍艦隊構成巨大威脅。進攻霍克角的是著名的美國陸軍第75“游騎兵”團3個連。同樣搞錯了地點,“游騎兵”的位置偏東3英里,搞清錯誤之后他們及時趕到了真正的霍克角。225名“游騎兵”戰士用火箭式投射器將繩索和繩梯射向石壁,開始了艱難的攀爬。懸崖上的德軍朝他們射擊,向下投手榴彈,還用刀割斷繩索。不時有人墜崖,重重摔在懸崖下的海灘上英勇犧牲。等到“游騎兵”們攀上懸崖、消滅全部德軍后,只剩125個人了。當D日結束時,3個連只有90個人還能堅持戰斗。可惜的是,“游騎兵”經過搜索發現,霍克角據點上的炮兵陣地其實不存在,德軍并未在這里部署海岸炮。 中午時分,負責奧馬哈、猶他兩塊灘頭登陸的美軍第1集團軍司令奧馬爾·布雷德利中將開始認真考慮,是否要把奧馬哈的部隊撤下來,轉到已經得手的猶他海灘登陸。他決定再等等看,因為他相信灘頭的第1步兵師,相信盟國海軍。 戰斗在考驗士兵的勇氣和耐力,曾在西西里和薩勒諾打過登陸戰的第1步兵師老兵們終于找回了狀態。建制被打亂,原本并不相識的軍官起了卓越的表率作用,帶領士兵們穿越德軍火網。部隊只要行動起來,就不再停滯不前,行動的方向只有一臺,就是冒死前進。前仆后繼的美軍一臺一臺攻下德軍據點,德軍的防御不斷被撕開口子。掩護登陸的盟軍驅逐艦冒著被德軍岸炮擊沉風險,進一步靠向岸邊,以最近距離猛轟德軍工事。火力掩護之下,工兵們進行了7個小時之久的爆破清障作業總算結束。通道打開了,奧馬哈海灘的僵局被打破。 下午1點30分,布雷德利將軍接到報告:上午一度在奧馬哈海灘受阻的部隊此刻正在通過海灘后面的高地。布雷德利長吁出一口氣,災難終于結束了。 (美軍登陸成功) 到天黑時,奧馬哈海灘開拓出正面8公里的登陸場,3.5萬人上岸。為奪取奧馬哈海灘,美軍傷亡2500人以上,對于美國人來說,這是個巨大的損失。但是,“奧馬哈”這個名字從此彪炳史冊,成為美軍戰史上榮耀的象征。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英]溫斯頓丘吉爾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英]利德爾哈特 《最長的一天》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
鄭小晴啊 2022-03-27 10:09 諾曼底登陸的那一天,又被稱為最長的一天,因為在這場登陸戰中,盟軍付出了非常慘烈的代價,每一分每一秒都顯得那么難熬,這一天是1944年6月6日。從1944年6月6日盟軍開始在諾曼底搶單登陸以來,一直戰斗到1944年8月15號,這一臺多月的時間統稱為諾曼底戰役。(照片拍攝自奧馬哈海灘)這是目前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搶灘登陸戰,參戰的軍隊多達170多萬人,其中盟軍有133萬人,德軍有38萬人。為了準備諾曼底登陸,英國從來沒有這么擁擠過諾曼底登陸作為軍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搶灘登陸戰役,在前期的準備上也是史無前例的。早在諾曼底登陸前的一臺月,英國境內就變的擁擠不堪,大英帝國的臣民們可能第一次發現自個的國家是這么的狹小,僅僅為了一次登陸戰役,整個英倫三島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看到為了這次戰爭準備的軍隊。(走在英國大街上的盟軍士兵)因為,在這次戰役中僅美國軍隊就來了100多萬,和他們同時從大西洋對岸運過來的軍用物資,到5月初就已經多達190萬噸。為了能夠將物資運送到目的地,英國的鐵路、公路運輸開始超負荷運行。為了彌補機車和卡車方面的不足,美國又從本土運來了數千輛機車和2萬輛卡車。于是整個大英帝國變得異常繁忙,為了維持秩序,警察們不得不劃定專門供軍隊和軍車通過的道路。登陸前的戰略大轟炸為了盡可能破壞德軍在諾曼底附近的交通線,盟軍從1944年4月1號開始就對法國以及德國的公路、鐵路、機場、軍事基地等,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共出動飛機20萬架次,投下了近20萬噸炸彈!海陸空的同時攻擊空降作戰6月6日這一天,為了取得諾曼底戰役的勝利,盟軍出動了史上前所未有的海空軍力量。其中,為了能夠支持傘兵的空降作戰,盟軍集中了1000多架四引擎重型轟炸機。但是傘兵的空降行動并不順利,英國第六空降師還行,在空降后迅速占領了佩加索斯橋附近的橋梁,對防止德軍向海岸增援起到了阻擊作用。但是,美國的第82空降師和第101空降師卻困難不斷。101空降師一直到7號這一天才集中起來3000人,82空降師6號早上僅占領了一座小鎮。相對來說,諾曼底海岸的戰爭最為激烈。為了這次登陸,盟軍集中了3000艘登陸艇和2500艘其他船只,并且有500艘海軍艦艇擔任火力支援,同時還有數千架戰機在天空助戰。(開赴諾曼底的盟軍船隊)在艦炮和轟炸機的支援下,盟軍士兵冒著德軍的炮火沖上海灘。但是,在德軍的阻擊下,盟軍或是付出了很大傷亡。比如在著名的奧克角,盟軍傷亡過半。奧克角是位于法國下諾曼底大區卡爾瓦多斯省沿海的一處懸崖,高約30米,是美軍攻擊的一臺重點。為了奪取這一地區,美軍派出了225名步兵,并且有兩艘戰列艦和數架戰機進行火力支援。而防守的德軍一共有200名步兵,經過一天多的戰斗,盟軍才將這個陣地占領,并且付出了135人傷亡的代價。還有著名的奧馬哈海灘,在這里盟軍派出了兩個步兵師,雖然在攻擊前這里被數百架轟炸機進行過地毯式轟炸,但是防守嚴密的海灘或是讓盟軍舉步維艱。布置在這里的德軍岸防炮、機槍陣地,可以完全封鎖整個海灘,結果盟軍在這里戰斗了四天才完成任務。(奧馬哈海灘外的盟軍船只)不過,雖然德軍抵抗激烈,但是盟軍仍然以壓倒性的優勢成功占領灘頭陣地,并且將軍隊和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岸上。(登陸后,盟軍開始向內陸前進)到了6月11號,已經有32萬名士兵、5.4萬輛汽車和十幾萬噸物資登陸。到了7月4號,已經有100多萬軍隊登陸了。此后,盟軍開始向巴黎金軍,并成功解放了這個被德軍占領了4年的城市。(解放巴黎后,盟軍在街上列隊行進接受巴黎人的歡迎)據統計,在整個諾曼底戰役期間,盟軍總共付出了12萬人的傷亡,約占參戰兵力的9%,而德軍則損失了11萬人,約占參戰兵力的29%。
胡37#p#johnchung 2022-03-27 10:13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諾曼底登陸這是西線戰役中的一場,可您要說慘烈,他還真真的排不上號,就他這程度,擱到東線蘇德戰場戰場,這都提不起來,東線蘇德戰場那一場不死個四五十萬。說道這里,估計有人要說了:“有那么夸張嗎?”夸張?你快拉倒吧,咱可一點都沒有夸張,當年斯大林帶領著著一幫子老毛子玩命的和希特勒這小個子的德國佬互懟,擱戰場上蘇軍普通士兵那都是按照分鐘來計算的。一臺普通的士兵存活時間不足九分鐘,高級軍官存活時間撐死了也就三天。夸張一點說,老毛子一臺普通士兵靠運氣如果能撐到第三天頭上,這就是一連長,那不可謂不慘烈呀。就西線的戰場上,有這動靜,你快拉倒吧!一千一百萬老毛子就永遠的閉上了眼睛。而且諾曼底登陸在西線戰場上,那也不算慘烈的。那么為嘛在大家伙的印象中這諾曼底登陸咋就那么的慘烈呢?宣傳,西方大鼻子們的宣傳而已。那么俺就對這事說道說道。說這諾曼底登陸,咱就不得不聊一聊這大西洋壁壘這事。這東西名可多了,叫啥大西洋鐵壁,大西洋長城等等,它是小個子希特勒用來防御西線盟軍登陸的防御線,從頭到尾一共長達兩千七百公里。開頭由弗里茲·托特組織、弗里茲·托特和阿爾伯特·斯佩爾建造,后來呢由讓隆美爾進行了必要的強化,接著希特勒和宣傳部長戈培爾這就開始吹牛,把這防御線稱之為不倒防線。那么這防線真的像希特勒說的那樣,就那么的鐵嗎?你快拉倒吧,這希特勒把這牛整個吹天上了都,這就是個沒眼的事。話說,這防御線是在1940年七月份開始動工的,當時小個子希特勒就沒有想著那這東西當回事,也就沒有咋大規模的修建。就擱高盧雄雞法國那加萊整了四個重型海軍大炮臺,就這四個物件,那也是在把法國佬按到地上摩擦之后,一臺一臺慢慢的造,他的作用就是防止法國那突擊隊,有事沒事的往這邊摸。后來那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實施,小個子希特勒這就把兵力集中到了東線,要和大胡子斯大林玩命。那么西線這塊防守的兵力必然會下降,那么咋彌補這個缺口呢,這就有了后來的大西洋壁壘。在1942年的時候,小個子希特勒這就下令擱挪威開始,往西班牙的海岸上要懟出一萬四千個鋼筋混凝土堆砌出來的防御據點。這事預定要在1943年月份的時候徹底完工,可實際上呢?到了1944年的五月份除了加萊,其他960公里的海岸線,能稱之為永久支撐點的地方,沒幾個,最差的地,完成僅僅達到了18%,最好的也只是68%。那么大家伙關心的諾曼底完成了多少呢?30%這中間要不是希特勒把那俊后生隆美爾整到這里當監工,這完成率還得下調那好幾十個百分點。就這,那小個子希特勒還捎帶著整了十一座豪華炮臺擱那,實踐證明這玩意,除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外,沒起啥作用,純粹就是一擺設。好吧摻和了鋼筋混凝土的永久工事,沒有計劃中的那么多,接手的隆美爾只能吧嗒嘴。“這咋弄呀!”最后隆美爾在金海岸整出了五道防線,十多萬個木頭樁子,杵地上,架起鋼架整上鐵絲網,通電,挖掩體。大海里邊尤其是灘頭懟了他自個都不知道具體數目的地雷,有人估計這得有上億顆,確實這數大的有點嚇人。但您要回頭問俺這數對不對,俺哪知道啊,總之俺看的那些個資料里都沒提。可讓俺感覺,這數真有點夸張,幾百萬大幾千萬,這應該是有的,但過億這玩意感覺是有點夸大了,這玩意雖然廉價,但也不至于這么奢侈。咱在看看兵力部署,德國人在西線戰場上整了九十五萬的大頭兵,而且要命的是,那些個所謂的精銳都拉到了東線戰場上和老毛子死磕去了。這九十五萬聽著數是挺多的,可這素質那就差遠了。老的老小的小,就這或是臨時拼起來的,遠遠的瞅,還像那么回事,走進一瞅拉到吧,老弱病殘全齊了。這還不算,武器您就別提了,一千五百輛坦克,加四千門大炮。就這點兵力,還被畫成了三十六塊。這是兵力,那么還有準備計劃,隆美爾被盟軍的障眼法給騙了,預估了盟軍錯誤的登陸地點,所以德國佬防御的重點不再諾曼底。這更要命的是,大西洋壁壘那圖紙,居然被一臺叫雷內,杜歇的法國油漆工給偷偷的順走了。德國佬那大西洋壁壘都有點啥,盟軍一水的門清。所以盟軍開始登陸的時候,那叫個精確轟炸,啥艦炮拉,啥飛機重火力宣泄呀,他哪防御結構被整損壞好多。回頭您瞅瞅盟軍的氣勢,這是總攻,首先兵力就得上去,畢竟要為后續進攻做準備不是,不多二百八十八萬人。人家這二百八十八萬,那都是精銳,前頭咱不是說了,人家這是總攻不是,整一幫子老弱病殘上去,那是肉包子打狗不是。所以這戰斗一開始,結局已經確定了,而且他的慘烈程度,或是低于盟軍的想象力。那么發動攻擊的時候,他分為倆階段進行。首先第一階段開始,他就是霸王行動,英國人,加拿大人,美國人一股腦全投入了戰斗,在海灘這塊一共損失了六千五百多人,這數字也算是可承受范圍,畢竟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往往進攻方損失最為慘重,但這數字相比較整個戰役來說,不多。那么攻上了灘頭陣地,這就進入了陣地戰,這就是第二階段的攻擊。德國人的后續部隊也就趕到了,德國又投入了五個步兵師外加兩個裝甲師,這個時候真正的諾曼底戰役才拉開了帷幕。光一臺克湯坦半島,就用了一臺多月,美軍付出了兩萬四千多人的代價,拿下了德國佬一血三萬多人。話說英國佬在二戰的時候,能拿的出手的將軍真心不多,蒙哥馬利算一臺。他帶領的英軍幾天才走不到七公里,人們給他算了一下平均一臺小時走一百米。在第二階段的時候,一臺星期才突進了不到五公里,死了四千多英國人,這才把這事畫了一臺句號。到了1944年七月份的時候,巴頓帶著他的第三集團軍才在德國的防線上拉開個大口子,這事才算有了個突破,到了七月中旬的時候,諾曼底登陸這才完事了。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幸運與幸運 2022-03-27 10:15 1944年1月11日,納粹德軍最高統帥部通知新任“B"集團軍總司令隆美爾,元首同意他把登陸之敵消滅在水際灘頭的構想,為此,陸軍元帥隆美爾有權攔河筑壩甚至引進海水,把田野和鄉村變成一片汪洋;有權把距離海岸6英里的所有法國居民趕出家園;有權拆除一切防礙火力發揮的建筑;有權砍伐大片森林以獲取修建防御工事所需木材,為此,整個法國西南海岸都遭了秧。(陸軍元帥隆美爾)隆美爾在戰術上或是很有些手段的,他對“大西洋壁壘”所做出的加固計劃足以令盟軍望而生畏,根據這個計劃,德軍將在近海水底布設無數的木樁、鋼架、混凝土椎體、拒馬和水雷;在整條海岸線埋設2億顆地雷;地雷區的后方是大量的混凝土永備火力支撐點和暗堡;“大西洋壁壘”的后方則每隔100碼打上10英尺高的木樁,上面掛滿地雷和炸彈,并用鐵絲網相連,作為“反空降障礙物”來對付美軍的空降師。這個宏偉的防御計劃一旦全部實現,登陸盟軍的命運可想而知,他們將在登岸之前就傷亡過半,上了岸的第一波步兵也會面臨可怕的傷亡陷阱,腳下踩著地雷,身上挨著槍子,四周是不停爆炸的炮彈,而那些乘座滑翔機的空降師士兵,則會迎頭撞上掛滿炸彈的木樁。萬幸的是,隆美爾實施防線加固手段的時間非常有限,因為距離盟軍諾曼底登陸的6月6日,上帝留給德國人的時間連半年都沒有了。(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大西洋壁壘”不太靠譜這個事,西線德軍總司令龍德施泰特是有責任的,作為法國戰役時隆美爾的上級,這位陸軍元帥因1941年東線戰場的羅斯托夫戰役失利而被希特勒解職,次年3月被重新起用并打發到西歐駐防,手下指揮的58個師大多是老弱病殘,卻要防守3000多英里的海岸線,平均每個師布防正面寬達50英里,龍德施泰特早已心灰意冷,對修筑“大西洋壁壘”既無信心也不熱心,因此工程進度緩慢。西線德軍當時擁有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以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不過60個師約76萬人,海峽對岸的盟軍卻高達288萬人。德軍在西線的海空軍情況更是糟糕,海軍擁有500多艘中小型艦艇,空軍只保有160架戰斗機,這些部隊要布署在從挪威到法國南部廣袤的防區里。(隆美爾視察大西洋壁壘)諾曼底地區的守軍力量其實很是薄弱,主力只有馬克斯中將的第84軍軍長馬克斯。更由于德軍高層在登陸準確地點、裝甲部隊使用方式等問題上存在的分歧,實際上在兩棲登陸的“D日”德軍只有第21裝甲師進行了反沖擊。因此要糾正答友們一臺軍史誤區,諾曼底戰役最艱難和最慘烈的不是登陸本身,在絕對優勢的艦炮和空中火力支援下,第一波次搶灘盟軍面對的只是躲藏在工事里的德軍步兵和海灘上的障礙物,雖然也造成一定傷亡但并不算“尸山血海”,在德國空軍力量羸弱和裝甲部隊未能及時參戰的情況下,盟軍可以從容的逐個消滅德軍火力點,被隆美爾預言為“決定性的24小時”,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更多的是宣傳和渲染,就戰役總體而言,其實是波瀾不驚。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霸王行動”開始,以英美兩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000人,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主要登陸點為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具體傷亡情況如下:劍灘英軍傷亡630人、朱諾灘加拿大軍傷亡1200人、黃金灘英軍傷亡400人、奧馬哈灘美軍傷亡4000余人、猶他灘美軍傷亡197人,盟軍在海灘上共計傷亡6500余人,相對于德國人三年多的精心構筑和隆美爾的龐大計劃,損失基本可控。真正的危機是在盟軍登陸灘頭并鞏固登陸場之后,隨即按預定計劃向內陸發展,美軍第1集團軍負責奪取瑟堡擔負主攻,英軍第2集團軍任務是拿下卡昂作為助攻,而此時清醒過來的德軍開始拼命抵抗,希特勒將裝甲預備隊的五個師完全交由隆美爾指揮,加萊方面的援軍不斷抵達,從東線調來的黨衛第9、第10裝甲師等部隊也兼程趕來,諾曼底戰役這個時候才進入白熱化。1944年7月1日瑟堡最后一臺據點的德軍被迫投降,美軍用了近一臺月時間才完全占領整個科湯坦半島,在奪取瑟堡和科湯坦半島的戰斗中,美軍傷亡高達25000人,德軍傷亡被俘約36000人;而蒙哥馬利的英軍在卡昂作戰則更為艱苦,五天時間里才前進6.4公里,而傷亡卻高達5000人,接下來又經過七天的浴血奮戰,再次付出5000人的傷亡后才推進4.8公里,傷亡之大,戰斗之慘,遠超搶灘之戰,直到7月10日英軍才占領卡昂。1944年7月6日,直屬盟軍最高司令部指揮的美軍第3集團軍,在名將巴頓的率領下踏上歐洲大陸,從側翼對德軍防線進行了猛烈進攻,終于打開了僵持局面,被包抄的德軍才不得不放棄諾曼底地區向內陸撤退,至7月18日前后,盟軍才取得諾曼底戰役的決定性勝利。整個戰役期間,盟軍共傷亡122000人,其中美軍73000人,而諾曼底海灘上不足萬人的傷亡,與之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戰役進行期間的6月29日,龍德施泰特和隆美爾聯袂晉見希特勒,匯報了諾曼底彼時的戰局。希特勒對戰況大為不滿,調整了德軍西線高層指揮人事,以克盧格元帥取代龍德施泰特擔任西線總司令,埃伯巴赫取代馮·施韋彭格指揮西線裝甲部隊。7月17日,隆美爾自前線視察返回途中遭遇盟軍飛機掃射,重傷離崗,缺席了后面的戰事。(壁壘內部機槍巢)
吃瓜群眾在樓里 2022-03-27 10:19 如果問二戰最大傷亡的戰役,根本數不著諾曼底。二戰中被稱為絞肉機的戰役,蘇聯境內的大戰役,哪一場傷亡都在五十萬以上,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雙方的傷亡260多萬。跟上述戰役相比,諾曼底登陸戰役是小巫見大巫了。但盡管如此,諾曼底登陸戰役或是一場值得大書特書的戰役。不僅是因為它是20世紀最大的登陸戰役,而且也是世界戰爭史上最有意義的登陸作戰。如果說蘇聯境內的大戰是希特勒的屠城表演,諾曼底就是希特勒的墳墓。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盟軍拿出了幾乎全部家當,先后押上了36個師,全部兵力接近288萬人,這中間陸軍兵力就達到了駭人的150多萬,150萬軍隊是指什么概念?美國目前陸海空三軍的總兵力才150萬。戰役從1944年6月6日一直打到7月底,盟軍百萬大軍,數十萬輛坦克、裝甲車和運輸車萬輛,上百萬噸后勤補給和戰略物資,成功越過英吉利海峽。實現全面登陸。在這場人類二十世紀最大的登陸戰役中,德軍和盟軍的傷亡超過了24萬人,德軍和盟軍的傷亡基本相當。在世界戰爭史上的攻守戰中,一般攻擊方的傷亡人數至少在防守方的一倍以上。所以,諾曼底登陸戰役,盟軍的傷亡雖然有10幾萬。但傷亡或是非常小,是一場非常成功的登陸作戰。而且在這場戰役中,德軍40個師受到毀滅性打擊,幾乎被擊潰。德軍師以上的將領有20人被俘,而盟軍方面沒有一臺將領被俘,只有一臺將軍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意外身亡,這是諾曼底戰役唯一犧牲的盟軍將領。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盟軍摧毀了德軍大量武器,其中各類戰車1500多輛,各類火炮4000余門,各種型號飛機3000多架,坦克和裝甲車1.2萬輛,這些戰果固然重要,但比這更重要的是的盟軍在歐洲大陸的出現,徹底扭轉了整個歐洲戰局。從此之后,納粹開始走向滅亡。其實一開始德國人有機會打贏這場戰爭,沙漠之狐隆美爾在戰術上還不是浪得虛名,他在諾曼底戰役之前就做出了盟軍將要登陸的判斷。所以,他在1944年4月就精心制定了"大西洋壁壘"計劃。在這個計劃中,德軍將在近海岸邊部署五道防線,架設十萬個木樁、鋼架,其間扯上電網,后面是數萬個混泥土壁壘和掩體。在整個德國近海水域設下上億顆地雷;在沿岸的陸地埋設百萬顆地雷,地雷區后面則是10米間距一臺數米高的木樁,之間用鐵絲網鏈接,上面密布炸彈和觸發雷。如果這樣的防線構筑起來,一旦美軍的101空降師在灘頭降落,等待他們的會是指什么命運。在這樣的防線面前,盟軍登陸盟軍登陸中的第一波部隊們將在登岸前就會全軍覆沒,第二波登陸部隊上岸后也會遭遇無數個死亡陷阱,踏著泥濘的沙灘,踩著地雷,暗道碉堡里縱橫交錯的火力網、鐵絲網上觸及就會爆炸的炸彈和地雷。諾曼底就會成為一臺超級絞肉機,大型屠宰場。可惜,上帝沒有眷顧日耳曼人,沒有跟隆美爾充裕的時間。不然,諾曼底登陸戰役的結果就會相反。所幸德軍諾曼底地區的德軍總司令龍德施泰特早已喪失斗志,對隆美爾這個雄心勃勃的"大西洋壁壘"既無信心也沒有興趣,所以這個工程進度緩慢,中間干干停停,等于流產。再看雙方的軍力對比:西線德軍當時擁有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加上希特勒坐鎮指揮的2個裝甲師,總共不過50多個師,兵力不到80萬人,這是德軍在這里的全部家當而且這50多個師大多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戰士老的上不了馬,小的拉不開弓。不是老弱就是病殘,就這些部隊卻要承擔3000多英里海岸線的防守任務,德軍一臺師布要部署在寬 50英里的防線上。而海峽對岸的盟軍卻高達288萬人。所以說,諾曼底登陸戰役沒有開始結局就注定了。由于諾曼底地區的守軍力量非常薄弱,還由于德軍高層在盟軍具體登陸地點判斷失誤,實際上在兩棲登陸的"D日"德軍只有第21裝甲師進行守衛。所以在一期的登陸作戰中,盟軍雖然有傷亡但進展還算順利,沒有遭到太像樣的抵抗,戰爭慘烈程度遠遠低于美軍指揮官的預料。在6月6日開始的"霸王行動"中,英軍傷亡630人。朱諾灘加拿大軍傷亡1200人。黃金灘英軍傷亡400人。奧馬哈灘美軍傷亡4000余人。猶他灘美軍傷亡197人。盟軍在海灘上共計傷亡6500余人。戰爭進入第二階段:在盟軍登陸灘頭并鞏固登陸陣地之后,隨即步步為營向內陸挺進,英美聯合向對德軍發動攻勢。德軍五個步兵師和援軍黨衛軍第9、第10裝甲師等部趕到,諾曼底戰役此時拉開大幕,達到白熱化。戰斗打得異常艱苦和慘烈,美軍用了近一臺月時間才攻克科湯坦半島,而美軍也付出了24000多人的代價,德軍的傷亡也在3萬多人。蒙哥馬利的英軍在卡昂作戰同樣艱難,英軍浴血奮戰幾天才往前推進了6.4公里,平均每小時進度不到一百米,而傷亡卻高達5000人,每前進一公里就要付出幾乎一千人的傷亡。第二階段又經過一周的血戰,又有5000多名戰士倒下,才推進了4.8公里,直到7月10日英軍才結束戰斗。1944年7月6日,巴頓將軍帶領的美軍第三集團軍神兵天降,徹底改變了戰場局面,德軍防線進被撕開大口子,負隅頑抗的德軍被打得抱頭鼠竄。7月中旬前后,盟軍在諾曼底戰役大獲全勝。
萌噠萌個寶 2022-03-27 10:19 首先謝邀關于諾曼底登陸呢,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希特勒中了盟軍計謀認為盟軍將在加萊登陸,因此將大量兵力集結于加萊半島,才使盟軍登陸成功。其實不然,雖然希特勒中了計謀,但或是在諾曼底留下了不少的精銳部隊。不然奧馬哈之獸一人射殺兩千余名的事情也不會出現。在登陸前盟軍曾在里加萊較近的一處軍事基地放置了數量龐大的“武器裝備”,但其實都是充氣模型,專門為了迷惑德軍而放置的,在地中海還放進海里一具帶著假情報的尸體,沒錯,也是迷惑德軍,為霸王行動打掩護。種種跡象使希特勒堅信不疑的認為盟軍要在加萊登上歐羅巴的陸地,使得諾曼底的防御力量被抽調走了一部分,讓6月6日盟軍的登陸行動簡單了不少。盟軍原定計劃為6月5日進行登陸行動,但6月4日晚上英吉利海峽突發暴雨,使登陸計劃不得不推遲一日。6月5日晚上,美軍的101空降師和82空降師(好像是這個,忘了)率先在歐洲空降,空降兵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破損壞德軍鐵路,重要橋梁以及公路,讓德軍的物資以及人員補充變得更加困難,在登錄后頑強阻擊德軍預備隊,為登陸的部隊斷絕了德軍的支援。盟軍的空中部隊也在登錄當天對德軍的重要據點、交通站,機場,火車站進行了空襲。在登陸作戰進行時,登陸部隊一度被德軍的炮火壓制,盟軍戰艦不顧觸礁的危險抵近射擊,中間還發生一件有趣的事:一臺德軍裝甲營營長做了一臺愚蠢至極的決定,他將全營的坦克一字排列在海灘上,其中有虎式坦克,黑豹坦克,四號坦克以及其他類型的坦克,用坦克炮向盟軍戰艦開火,被盟軍戰艦好心的還原成了零件。登陸作戰一共讓盟軍損失了1.06萬人,但從整個二戰戰局來看,是有極大的好處的,他使德軍陷入三線作戰:蘇聯東線,法國西線,意大利南線。促進了德國的戰敗。同時這也是一次教科書式的作戰:空降兵深入敵后破壞,大部隊正面強攻,空軍支援,海軍支援,可謂是一次立體化作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