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大佬亮相汽車論壇釋放信號:虛擬電廠成熱點 共渡轉型陣痛期?
四月初,釣魚臺國賓館內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不久前在此舉辦。
與往年不同,本屆論壇雖為電動汽車論壇,卻迎來了數位來自中國石化、國家電網、國家電投、協鑫集團等重磅級能源企業大佬,還吸引了能源基金會等行業協會。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黃學農的亮相更是為本次論壇帶來了能源領域的“最強音”,他代表國家能源局向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
汽車與能源會碰撞出怎樣的化學反應,黃學農已經給出了指引:國家能源局深刻地認識到,推動綠色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融合發展,是著力破解能源和交通領域各自發展難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
從具體做法來看,虛擬電廠成為了本次能源大佬們關注的最熱話題,如何將換電與氫能玩出新花樣也引發熱議。
在某種意義上,新能源車的發展已經與新能源同氣連枝、休戚與共。在時代變革中,多家企業謀求合作,以共渡轉型陣痛期。
電動車將成電力系統組成部分
“新能源車準備成為新型電力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在論壇上提出了總結性看法。他解釋說,之所以要如此強調,是因為有部分人認為新能源車給電網造成了擾動和麻煩。
但實際上,隨著新能源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大,新能源車將會成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中的有力補充,在儲能、有序充電等方面,“現在我呼吁全行業同仁要把這個問題提到日程上來抓緊研究,真正把新能源車變成新型電網中儲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具體做法上,多位能源大佬都提到了虛擬電廠。
簡單來說,虛擬電廠作為一個特殊電廠參與電網運行和電力市場的電源協調管理系統,本質上是一個可控電源。人們的電動車會變成一個“充電寶”,將它借出去,可以幫助調節電力,還能換取酬勞。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明就表示,國家電網正在探索新能源汽車參與電網的負荷調節。
“我們在冬季組織新能源汽車參與電網的調峰輔助服務,主要是來填谷,因為冬天要供熱,供熱機組要發電,我們還有新能源的消納,沒有負荷,火電機組出力也是有問題的”,李明表示。
“我們預測,2030年,新能源汽車的可調節負荷潛力將超過一億千瓦”,李明表示。
協鑫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朱共山則更為直接地指出,站在能源、數字和“雙碳”等視角來看,電動汽車是人、車、物的智慧互聯終端,是移動儲能、虛擬電廠的絕佳平臺,是電力大數據的重要觸點,甚至也是新型電力系統的創新載體。
“海量的電動汽車,一旦搖身變為移動儲能,將對電網調峰起到巨大的平衡作用”,朱共山暢想著,電動汽車完全可以變成可控的分布式儲能,在電力低成本、非用電高峰時段充電,在用電高峰時期將電力返銷給電網,實現最普惠的經濟性價值。
陽光電源充電事業部總裁陽岳豐也表示,如今我國光伏發電比重提升,我國越來越需要儲能輔助,而隨著交通電動化,如果充電樁能把交通網絡用電與電網結合起來,未來充電樁的發展方向就會是智能化、能量雙向流動。
合作,是能源企業不斷提及的詞語。朱共山說,電動汽車背后是電動產業生態,單一產業解決不了的技術與市場命題,通過跨界合作,放置于生態平臺上,很可能會迎刃而解。
快卜新能源聯合創始人林鴻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的虛擬電廠發展勢在必行,而快卜本身發展微網,“在我看來,其實微網內部也是一種典型的小型虛擬電廠模式,而城市級的虛擬電廠的層級更高,我們接受它的調度與協同管理”。
林鴻頗為看好虛擬電廠的發展前景,“目前每座城市的儲能體量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在整體經濟效益上體現不太明顯,但隨著電動化進程加快,基礎設施增多,虛擬<愛尬聊_百科詞條>電廠的成熟度會不斷提高”。
換電、氫能如何玩出新花樣
提及充電樁,就不能不說到它的“冤家”換電站。
長期以來,充電模式與換電模式往往被汽車行業放在一起做比較,甚至要分出勝負。不過在此次論壇上,探索充電與換電結合的多種玩法是能源企業們更為關注的話題。
換電與重卡的結合,就是一個新賽道。
國家電投綠電交通產業創新中心主任、啟源芯動力副總經理郭鵬表示,國內重卡換電賽道始發于2017年,國家電投與生態圈合作伙伴經過六年的探索與努力,看到了2022年純電重卡銷量達到2.2萬輛、換電重卡的滲透率達到72%,行業已經從初創期走向了成熟期,步入了良性增長通道,這讓行業人士非常感慨。
電動重卡的技術和市場應用在過去幾年快速發展。郭鵬表示,結合券商預測,企業判斷,到2025年,換電重卡這條賽道的市場空間會有望超過2500億。
氫能也是多種汽車燃料中頗為新穎的備選方案之一,而提及氫能,致力于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的中石化自然當仁不讓。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馬永生在此次論壇上預計,未來5-10年,中國汽車行業的電動化、互聯化、數智化、綠色化進程加快,交通能源體系從傳統的油氣主導向油氣、氫融合重構。
如何走過陣痛期 能源企業謀求合作
“現在進入了2023年,我們又進入一個新的陣痛期,新能源汽車革命與汽車產業深度轉型的陣痛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在論壇上頗為嚴肅地分析道。
歐陽明高提及,如今新能源車大規模普及帶來了電動車充電難與能源產業鏈的轉型陣痛。一方面,新能源車的普及超出了電力行業的預期,城市配電網的負荷壓力大,轉型有序充電和車網互動的挑戰多,另一方面,石化行業也面臨著燃油供應量在減少,不熟悉的快充與快換需求急劇增加,相對熟悉的氫燃料業務發展遲緩三重挑戰。
在他看來,新能源汽車與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的大發展倒逼能源產業轉型,但能源產業市場化改革仍然任重道遠。
“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革命緊密相連、相互促進”,歐陽明高表示,新能源汽車真正要成為新能源汽車就得用綠電,綠電又需要儲能,這都是相關聯的。
“如今電動車充電設施行業已經到了產業升級、技術變革、新技術廣泛應用的轉折期”,展望未來,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劉永東一語道破。
在“雙碳”目標的牽引之下,他稱自己衷心希望新能源企業能夠和電動汽車行業一道,把產業鏈、供應鏈的觸角,延伸到跨界的復合型生態鏈,共同搭建生態體系,強鏈、補鏈、延鏈,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無獨有偶,馬永生也在發言結束時表示,“給大家報告這些也是希望跟在座的汽車企業合作”。
在某種意義上,新能源車的發展已經與新能源同氣連枝、休戚與共。在時代變革中,多家企業謀求合作,以共渡轉型陣痛期。
從更高屋建瓴的角度來看,黃學農代表國家能源局表示,下一步,要準確把握新能源汽車的能源系統屬性,強化新能源汽車企業、充放電設施運營企業與電網之間的產業協同,建立更加完善的車、樁、網一體化運行發展模式,為融合發展奠定基礎。
“面對轉型變局和新的歷史機遇,國家能源局將與大家一道共同努力,推動綠色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融合發展,為雙碳目標的順利實現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黃學農稱。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林子
編輯 孫文軒 校對 陳荻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