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需求持續攀升 7家醫療研發外包企業去年營收、凈利雙增?
當前正值年報密集披露期,截至4月6日早間,A股生物醫藥板塊9家醫療研發外包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業績。報告期內,9家醫療研發外包上市公司中,7家實現營收、凈利潤同比增長,博騰股份、凱萊英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更是超200%。
醫藥外包服務行業需求持續增長
醫藥外包服務(CRO、CMO、CDMO、CRDMO)行業是醫藥產業專業化分工下催生的子行業,下游客戶主要為全球制藥企業、生物科技公司等。CRO為合同研發服務、CMO為合同加工外包、CDMO是新藥定制研發和生產、CDRMO則是藥物發現、開發和生產外包服務。不同藥物類型、不同臨床階段衍生的服務內容高度分散,每家公司的業務組合不盡相同,行業呈現集中度較低的特點。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2022年全球醫藥市場藥物研發及生產外包服務總體規模約為1572億美元,預計到2027年該規模將達到2675億美元,2022年至2027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達11.2%。此外,伴隨中國藥物研發及生產外包服務能力的不斷提升和中國的藥物研發和生產投入的不斷增加,中國藥物研發及生產外包服務在全球藥物研發及生產外包服務市場的占有率也在不斷提升。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2022年中國藥物研發及生產外包服務規模約占全球總規模的13.0%,預計到2027年中國的藥物研發及生產外包服務規模將達到4087億元,市場占有率將有望提升到22.7%。
中國醫藥產業由仿制為主向創新為主的戰略轉變,也在持續推動醫藥外包產業的發展。Pharma Intelligence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醫藥研發公司占全球總數的比例從9%躍升至12%,數量從522家激增至792家,增幅達43.3%。在藥品研發數量上,中國占據20.8%,在全球中僅次于美國。
博騰股份、凱萊英凈利增幅超200%
在9家已披露2022年年報的醫療研發外包上市公司中,博騰股份、凱萊英的業績增長幅度最大,營收同比增幅均超10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增幅超200%。
博騰股份業績同比增幅在9家企業中最高,報告期內實現營收70.35億元,同比增長126.5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20.05億元,同比增長282.78%。三大業務板塊中,原料藥CDMO業務實現營收69.24億元,同比增長約126%;制劑CDMO業務實現營收3183.91萬元<愛尬聊_百科全書>,同比增長58%;基因細胞治療CDMO業務實現營收7528.28萬元,同比增長443%。在報告期內,博騰股份斬獲其發展史上最大訂單,確認收入約45.4億元,帶動整體收入實現強勢增長。
凱萊英2022年實現營收102.55億元,同比增長121.0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33.02億元,同比增長208.77%。凱萊英在小分子CDMO領域擁有20年的服務經驗與技術沉淀,為客戶提供小分子藥物全生命周期外包服務,服務的藥物覆蓋抗病毒、感染、腫瘤、心血管、神經系統、糖尿病等多個重大疾病治療領域。報告期內,凱萊英小分子業務實現營收92.53億元,同比增長118.32%。除此之外,凱萊英也在積極布局新興服務領域,如多臺、寡核苷酸、單抗mAb、抗體偶聯藥物(ADC)及信使核糖核酸(mRNA),包括化學大分子DCMO、臨床CRO、制劑CDMO、生物大分子CDMO、合成生物技術等。報告期內,新興服務板塊實現營收9.96億元,同比增長150.52%。
除上述兩家企業外,昭衍新藥、百誠醫藥、藥明康德、陽光諾和、皓元醫藥2022年營收、凈利潤也實現同比增長。其中,總市值超2300億元的藥明康德在2022年業績增速再創新高,營收、歸母凈利潤增幅均超過70%。
康龍化成、泰格醫藥增收不增利
2022年,康龍化成、泰格醫藥營收同比增長超過30%,歸母凈利潤均有所下滑。
康龍化成在原來以小分子藥物為主的研發服務平臺之上,也在全力拓展大分子藥物及細胞與基因治療等研發服務能力的建設。報告期內,實現營收102.66億元,同比增長37.9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滑17.24%,為13.75億元。康龍化成表示,主要受2022年非經常性損益較2021年大幅減少的影響。
泰格醫藥是本土臨床CRO龍頭企業之一,2022年實現營收70.85億元,同比增長35.90%。其中,主營業務實現營收70.02億元,同比增長34.97%,主要是客戶需求增加及來自新冠疫苗臨床試驗相關收入增加所致。泰格醫藥2022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07億元,同比下滑30.18%,這是泰格醫藥近6年來首次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泰格醫藥并未直接解釋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下滑原因。
引起業內關注的是,2022年,泰格醫藥核心業務板塊臨床試驗技術服務的毛利率從上年同期的43.38%下滑至39.33%,而主營業務成本同比增長44.62%。對此,泰格醫藥表示,這是新冠相關的多區域臨床試驗直接項目成本增加所致。業內有觀點認為,泰格醫藥臨床服務毛利下滑意味著其盈利能力較之前下滑。不過,中航證券、申港證券等多家機構研報分析認為,泰格醫藥短期盈利能力雖受疫情擾動,隨著疫情影響逐漸消除以及新冠疫苗相關訂單相繼確認,2023年的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