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提前發現孩子抑郁的信號?多位專家探討青少年抑郁防治?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得了抑郁癥?在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父母應該如何正確處理?4月9日,哈佛醫學院精神科副教授楊世賢,斯坦福整合醫學中心臨床副教授童慧琦,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博士后、臨床心理學家楊意等齊聚線上溝通會,聚焦青少年抑郁防治這一社會熱點,給出各自建議。
青少年時期會遇到多方面困擾
近年來,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指出,2020年我國青少年的抑郁癥檢出率為24.6%。
為什么青少年會遇到這么多的挑戰和困擾?楊世賢認為,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尋找自我認同的時期,他們在思考“我是什么人”“這輩子要做什么”。在自我認同的尋找中,青少年會從父母親的生活習慣、價值觀、人生觀中取樣學習,慢慢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個人認同。而這個過程并不容易,孩子往往會產生很多情緒障礙和挑戰。
“在中國,很多孩子覺得學習一定要好,同時承受社交壓力,最近一二十年,孩子們還要在社交媒體上表現得很酷,基于此,青少年們會在時間和精力方面面臨很大負擔,焦慮、抑郁等癥狀就顯現出來了。”楊世賢建議家長要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投資,了解青少年的情緒需要,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對出了心理問題的青少年進行早期治療,對其未來的生活品質及能力、個人發展都會有幫助。”楊世賢表示。
斯坦福整合醫學中心臨床副教授童慧琦認為,很多家長存在的一個誤區是“希望青少年時期盡快熬過去”,而青少年時期往往很重要,是他們慢慢離開家庭的準備,他們更愿意和同齡人在一起,參與社會性活動越來越多,為進入更加廣闊的社會作準備,多巴胺導致他們對新鮮、刺激的東西的追求比較強烈,這段時期是對創造性事物進行探索的活躍期。這些特征既有積極的方面,也會帶來危機,因此家長要學會專業的方法幫助孩子度過這一時期。
童慧琦建議,家長要營造養育孩子的“土壤”,身為父母也要學習并通過專業的方法幫助自己安頓身心,自覺、自查和自我管理,并對孩子身心狀態有更加敏銳的覺察。“為人父母是地球上最難的工作,但也要召喚人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也要養育自己。”童慧琦表示,養育關乎社會、民族,社會各界要創造好的文化氛圍幫助每個青少年健康成長。
隨時做好面對孩子指責的準備,才能收到信號
結合自身多年來的執業案例,以及國際前沿的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研究理論和成果、數據,楊意撰寫了家庭自助書《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卻以為他只是不開心》,講述了青少年抑郁癥的干預和預防。她在書中回答了父母最為關心的五大問題: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患了抑郁癥?面對孩子患抑郁癥,父母需要做哪些反思?如何去理解抑郁癥的孩子?如何去幫助抑郁癥的孩子?如何應對孩子的自傷行為和自殺意圖?以及從預防的角度,從良好的關系建立、穩定而正面的情緒引導、積極而務實的認知培養,改善問題的行為,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五個方面,教會父母通過積極的親子關系和親子互動,把一切可能誘發抑郁癥的傾向因素扼殺在搖籃里。
楊意介紹,她接觸過很多出現問題的家庭,發現家長的共性反映是“孩子本來成績好好的,突然在青少年時期發生了關房門、不想上學、常常哭,甚至用刀傷害自己的行為,‘像變了一個人’。”而關注孩子時卻發現,孩子的激烈反應只是表象,他的問題其實已經從兩三年前已經出現了,只是父母沒有感覺到。
“難道孩子真的做保密工作了嗎?其實是父母沒有接收到這些信號,明明很愛孩子為什么沒有接收到這些信號?”楊意希望父母在給予幫助之前必須先了解情況,“了解情況得去觀察發現,但要能有所發現必須先得愿意發現”。
在交流中,楊意分享了自己內心感受。她有時會想,也許自己的孩子長大后,有一天會和心理咨詢師說他的媽媽有多奇怪、對他帶來了怎樣的傷害。“如果那天到來,我會很心疼他,我會請他耐心地告訴我給他帶來困擾、傷害的地方,我聽了之后,一定會很痛、很困惑、很委屈,甚至很生氣,但是我想我會把這些情緒先放在一邊,走回到他身邊,去認真地道歉。然后請他展開來說,只要他愿意說,我一直聽,直到他和我都確定我真的明白他。”楊意借此呼吁父母們,不是要做多好的父母,而是做隨時準備面對指責、準備好說“我錯了,我改”的父母。
接下來要以真的感興趣的方式更多更細膩地了解孩子。楊意認為,家長們每天見到孩子,互相習以為常了,“我們是不是已經很久沒有打起精神、全神貫注,去好奇、去留意、去發現呢?這樣才能接收得到孩子的信號。”
青少年發生自傷行為多源于內心痛苦無法處理
關于青少年傷害自己的行為,童慧琦表示,在臨床中也碰到相似的情況,孩子不理家長,有自割的現象。她強調,孩子在發生自割時,家長不要反映出非常的恐懼,自割并不一定等同于孩子想自殺,而是基于其發育問題,他實際在通過自割疼痛的方式轉移情感的痛苦。
“孩子的前額葉沒有能夠把這個痛苦處理好,家長要尋求專業幫助,探尋其行為背后有什么訴求。”童慧琦曾經遇到一個長期遭遇校園霸凌而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但他沒有把經歷告訴父母。“家長要學會傾聽和溝通,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庭,使孩子在外面被欺負的時候,回到家里有暢通的溝通渠道,遇到壓力和痛苦時不去用自割的方式調節情緒。”
楊意補充道,父母和孩子出現溝通斷層原因很多,比如父母太忙、長期顧不上孩子,有些則是孩子隱藏得深。在一線工作中,父母會說“孩子什么都不跟我說”,而孩子則表達“我說了你不聽”;父母表達“我要幫你”,而孩子則覺得“你幫不了”。
“他們默默承受痛苦有一段時間,害怕父母不理解自己,罵自己‘懶’‘作’,而父母心痛著急,不知道從何下手。”楊意建議家長也要多閱讀有關于心理學的書籍,聽到孩子的聲音,了解專業的應對方法。
青少年沖動行為多基于發育制約
孩子表現的沖動行為是否與季節相關?童慧琦表示,有些研究表明季節變化會影響孩子情緒和行為,比如冬季的壓抑和春季的興奮感,但沒有科學表明孩子發生沖動行為與季節相關,其發生沖動行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楊世賢補充認為,孩子發生的沖動行為只是表面現象,背后是孩子和家長的互動很早就出了問題,只是孩子用壓抑的方式忍著、直到最后爆發,“沖動的行為要了解背后的原因。”楊世賢說道。
為何青少年會表現出沖動行為?楊意從生理角度給予了解答。她介紹,從行為上看,青春期的孩子們沖動、極端、片面,這是因為大腦發育現實制約導致的。“雙系統模型”認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會受到大腦兩個系統協同指導,這分別是“社會情緒系統”和“認知控制系統”,二者共同驅動情緒的產生,前者像給情緒升溫,后者是控制溫度。但是對于青少年來說,<愛尬聊_健康養生>這兩個系統的發育完全不在一個節拍上,負責“升溫”的社會情緒系統在13歲至15歲達到頂峰,之后發展放緩,后者則到25歲才發展成熟,因此兩個系統很難配合驅動孩子完成情緒管理。“15歲至25歲相差十年,因此作出很多沖動行為時,孩子也不想這樣,但很難突破生理的制約。”楊意說道。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楊意建議家長不要傾向于在突發的事件、偶發的變量上找原因,比如找出“他失戀了”等原因,孩子出現抑郁癥往往是長期形成的,比如家長的關系、老師的關系和同學群體中的處境。“抑郁的英文詞根是‘往下壓’,是對一個人日積月累往下壓的力量,建議家長要重視長期穩定、反復、普遍的因素,去留意沒有看到的層面。”楊意說道。
新京報記者 劉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