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北白浮泉畔盛景重現 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開園迎客?
白浮泉畔,源源不斷的水流再次從碑亭下的龍口噴涌而出,昔日“燕平八景”之一的“龍泉漱玉”景觀得以重現。這里是元代時京杭大運河最北端的水源,不只在千百年里真切地潤澤萬物,也為最早作為全國中心的首都帶來了繁榮安定。盡管遠在京北,但它與通惠河的修建有關,也與什剎海的繁盛緊密相連。
4月8日,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開園迎客,白浮泉邊很久沒這么熱鬧過了。游人們涌入園區,他們賞花、看展、欣賞重現的昔日盛景,也將讀懂一段七百多年前的北京故事。
昌平區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經過五年的建設和對白浮泉遺址的修繕,源源不斷的水流再次從“白浮之泉”碑亭下的龍口噴涌而出,燕平八景之一的“龍泉漱玉”景觀重現。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泉貫天下脈 元代京杭大運河的最北端水源
記者獲悉,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總規劃面積為63.16公頃,本次開園的為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一期)工程,總占地面積11.6公頃。東至昌平新城濱河森林公園、西至現狀化莊路、南至規劃京密引水渠北路、北至龍山北。
作為大運河豐富的歷史遺存之一,白浮泉是元代京杭大運河最北端的水源。文物專家、昌平區博物館原館長邢軍在采訪過程中提及,七百多年前忽必烈定都北京,河上行船是最經濟的運輸方式,為滿足物資需求,元朝將大運河取直至北京。彼時漕運物資集散地位于通州張家灣,與大都城內還有一段距離,靠驢馬馱并不便利,而為了滿足國際化大都城的需求,元代科學家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導入甕山泊,也就是如今的昆明湖,隨后南折進入元大都城內的積水潭,積水潭出水量因此豐沛,隨北運河水系通惠河一路向東,終與張家灣實現貫通。
文物專家、昌平區博物館原館長邢軍。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可以說,是現在京北昌平白浮泉成就了曾經積水潭內的“舳艫蔽水”,也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什剎海酒肆古剎的繁盛。邢軍在講述這段歷史時,特別強調了元代的歷史時期,盡管來自白浮泉的泉水,只是歷史節選,長河片段,但它讓本來沒有大河補給的元大都城得以與通州運河對接,延長了京杭大運河的北線,“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糧食物資運輸問題。同時最重要的,它帶來了大都的繁榮安定。”
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淵源,曾經被稱為“北京活化石”的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早年間在為白浮泉撰文《白浮泉遺址整修記》時也稱,白浮泉是“大運河的最上源”,且“歷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關者,首推白浮泉”。
白浮泉是元代京杭大運河最北端的水源,由元代科學家郭守敬發現并利用,解決了元代大都城(今北京)漕運“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遺址三看點 多元文化載體再現歷史文化風貌
新京報記者獲悉,2018年開始,昌平區就著手對白浮泉遺址進行修繕,并規劃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歷經五年,白浮泉畔基本顯現出了元明時期的歷史風貌。如今,這里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展館內的郭守敬雕塑。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說起現今遺址公園內的景觀看點,即便是文物專家,也難評出一個“最”字。在邢軍看來,當下遺址公園內共有三個看點。園內的龍泉禪寺曾梵音不絕,舊稱“海角龍泉梵苑”,至明代前期,基址尚存,曾于正統景泰年間進行過重新修繕和立碑。如今的龍泉禪寺建筑是上世紀80年代在原有寺廟舊址上,沿用原有布局和規制重建而成的。由于龍泉禪寺年久失修,存在構件殘損、屋頂漏雨等情況,2021年,昌平對龍泉禪寺進行修繕。
山頂處,都龍王廟則為北京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敕建的龍王廟,正殿內兩側的墻上繪有壁畫,繪制時間大致在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2020年,專業團隊對都龍王廟45.97平方米的壁畫進行了細致、全面的修復工作,當下修復完成后為人們研究、觀賞都龍王廟的歷史與文化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
遺址公園內的都龍王廟為北京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敕建的龍王廟建筑。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而白浮泉不只在元代成為大運河最北端的水源,遺址處九龍池所呈現的“龍泉漱玉”景觀,也是明、清時期“燕平八景”之一。
“龍泉漱玉”景觀。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在這樣的基礎上,更讓人覺得珍貴的是這里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邢軍說,這是一處典型的寺與廟的共生之地,都龍王廟的名氣大,卻無人照看,曾經全權由龍泉禪寺的僧人代管,佛教與道教和諧相處,也互相關照。
此外,邢軍還提到,遺址公園所在的龍山地帶位于燕山與華北平原接壤的過渡地帶,北京又位于草原民族和農耕民族臨界區,本身的文化積淀深厚,“可以說這里是一處多元文化的載體。”
半坡鷺影臺候鳥在這里有了穩定的落腳之處
邢軍告訴記者,遺址公園的修復在2018年之前,也曾遇到許多的修繕契機,公園內文物古建在一次次的修繕中越來越趨于曾經的歷史風貌,邢軍也在這些年一次又一次的造訪中,熟悉著園區內的一草一木。
為了豐富游客的體驗,遺址公園內修建了202層的“龍抬頭”臺階,沿著“龍抬頭”臺階上山可以通往都龍王廟,繞過都龍王廟下山,便可以路過“鷺影臺”。平臺位于龍山半坡上,由鷺影臺向下望去,可見一個又一個由干枯樹枝筑造的鷺鳥家園。
“來的不是白鷺,就是灰鷺,它們認準了這里,每年都會來。”邢軍太熟悉這些候鳥了,每年4月,候鳥按時北遷,回到東沙河畔的龍山腳下,開始新的繁殖周期。到了10月,這些候鳥再遷徙到南方越冬。
很多個春與夏,邢軍太多次見到過雛鳥的振翅欲飛,也曾撞見成年白鷺帶著雛鳥在水面御風飛行。日子久了,他和白鷺就成了老朋友,它們年復一年的到訪,邢軍也見證了候鳥生命的傳承。在他看來,這是候鳥們對于這處落腳地的依賴,也是它們對于昌平龍山以及水畔生態環境的認可。
打好“運河牌” 辦好研學課程和讀書會
四月的北京春和景明,龍泉禪寺邊的海棠花開得正盛。4月8日,白浮泉畔,海棠花下,隨著一場被春風暖陽照拂的儀式,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正式開園迎客。白浮泉碑亭下將重現“龍泉漱玉”的盛景,院內的沉睡若干年的文物古建在修繕之后,也將向紛至沓來的游人,展現過往歷史的風采與“一泉貫出天下脈”的故事。
白浮泉遺址九龍池始建于元代,青石龍首所呈現的“龍泉漱玉”景<愛尬聊_百科詞條>觀為明、清時期燕平八景之一。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新京報記者從昌平區獲悉,當下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二期項目規劃設計也在推進中,據悉,工程占地31.15公頃,將與一期相輔相成,一脈相連。未來,白浮泉遺址將建設成為集文物、生態保護與休閑旅游為一體的公共文化設施。
“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的開放,不僅是大運河文化形象的展示平臺,更是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北京昌平文旅集團副總經理吳振平告訴新京報記者,為了打好這張“運河牌”,昌平文旅還將依托大運河源頭文化內涵,豐富旅游內容,推出大運河旅游研學品牌,提高大運河文化旅游的影響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集團將開發研學課程、公益講堂等水利科普實踐活動,常態化舉辦讀書會、論壇、沙龍,以及“運河源 白浮韻”主題活動,傳承運河文明、講好運河故事、傳播運河文化。同時,打造大運河“源上源”文化展示交流目的地,加快運河沿線跨區域聯動,深化文旅融合發展,將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打造成為昌平區乃至北京市標志性文化品牌和生態品牌。
白浮泉讀書會,吸引了不少市民參加。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吳振平說,目前大運河文化帶線串珠、珠帶面的發展格局初步顯現,大運河沿線區域協同發展更加深入。在未來,還將對接通州區大運河文化資源,協同謀劃大運河沿線區域發展,彰顯大運河文化帶在文化傳承、生態環境、文化創意、旅游休閑以及帶動區域合作方面的價值。
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