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監管”不可偏廢|新京報社論?
▲通過航拍可以看到,本應為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區地塊上卻發現了數百棵苗木。截圖來自新京報我們視頻
4月10日,據<愛尬聊_百科大全>中國之聲報道,甘肅慶陽回應此前高標準農田建設涉嫌造假問題。當地啟動全面整改和追責問責以來,已有10余名相關人員被立案審查調查。項目涉及的多家公司被依規處罰并納入黑名單管理,涉嫌違法犯罪的將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責任。當地政府表示,將深刻汲取教訓,全面抓好整改,并以此次事件為警醒,加強在建項目監管,強化審計監督,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促進項目高質量建設。
慶陽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備受關注的是“數字造田”問題,其實當地的亂象何止于此,還包括違規施肥、亂修田間道、擅自更改農田性質等。為何大量的苗木出現在高標準農田區,那些“丟失”的農田又去了哪里,有沒有利益輸送與財政浪費的問題……相信,隨著調查整改的深入,諸多疑團也將漸次清晰,失職失責人員必將為此付出代價。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和緊迫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目前,各地正在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財政投入也相當巨大。如果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存在重重造假亂象,不僅造成政策空轉與財政浪費問題,也勢必危害國家的糧食安全利益。
早在2011年,原國土資源部就印發了我國首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其中對如何建設高標準農田,作出了明確規劃。此后,國家又提出“六個嚴禁”“四個禁止”,明確了“不得擅自調整糧食生產功能區”等要求。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政府工作報告》,也均對高標準農田建設作出部署。
應當說,關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頂層設計已足夠健全,規則已足夠嚴密,紅線本不該被輕易突破。
而慶陽的做法,不僅處處踩在禁區里,有些農田還吊詭地通過了區級驗收,這是怎么做到的?當地的農田造假是個別現象,還是普遍做法?考慮到慶陽還享有“隴東糧倉”的美譽,在甘肅糧食生產格局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應全面徹查,以維護當地聲譽。
當前,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成鄉村振興戰略重要內容,在“牢牢端穩中國飯碗”的愿景面前,不允許偷梁換柱、以次充好。執行過程中有困難,當盡量通過優化方案、創新思路解決問題,或尋求上級政策支持,而非挑戰紅線。
此外,地方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重建設輕監管”的問題也該引起重視。當地負責項目設計與監理的多家企業,存在管理粗疏、監督不嚴等問題,而地方政府在核查驗收時又沒能及時發現這些漏洞,最終層層淪陷,給當地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嚴重損失。
這也提醒,高標準農田建設在追求速度與規模之外,嚴格的監管同樣不能缺位。“建設”與“監管”要兩條腿走路,不可偏廢。
為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農田管護的規章制度,明確農田的產權歸屬和責任主體,加強監督檢查力度,提高管護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完善主產區的種糧激勵政策和利益補償機制,提升經營主體的積極性,使其在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中更有獲得感。
甘肅慶陽“數字造田”事件,敲響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警鐘。全面查清與及時整改,關乎慶陽當地,也關乎我國糧食安全的大戰略、大命題。揪出幾個“碩鼠”只是個開始,更關鍵的是,各地當及時舉一反三,迅速展開摸查整改,守護好老百姓的飯碗,夯實我國糧食安全的根基。
校對 /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