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是誰寫的呢??
你好請問<愛尬聊_百科>,三十六計是誰寫的呢
qkoufu183 2022-06-14 09:26 一些古代兵書的研究者認為,從內容上看,流行本過于簡約,像是一個著作的提綱,而張家手稿本內容豐富,語言生動,使流行本得到了重要的補充。值得注意的是,張家手稿本在引述中,涉及到先秦時代的《軍政》、《軍志》、《中平兵典》等若干失傳的古代兵書,雖其真偽有待考證,但這些資料值得學術界重視。張敬軒保管并研究家傳兵書 張聯甲之子張敬軒,文革前畢業于陜西工業大學中專部,在西安某軍工企業任技術員,他在父親的教誨下,歷經劫難,精心保管了父親遺留下來的古代兵書資料及其編撰的兵學著作。最近他向作者展示了張聯甲手稿,它們全部用隸書字體書寫于八開安徽宣紙上,紙質呈黃褐色,手稿封面和文末均蓋有張聯甲的朱印。 張敬軒近年來對家傳兵書資料及父親遺作進行刻苦自學和研究,不久前他完成了對《六六行·三十六計》手稿的整理、斷句、注釋十余萬字,正聯系公開出版,并計劃對《秘本兵法》全書進行整理、斷句、注釋后出版,供專家學者及廣大讀者研究、閱讀。 張家所藏《秘本兵法》中的《六六行·三十六計》手稿現身西安后,引起國內外各方廣泛關注。陜西省有關部門也擬召開專題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論證、研討。 (王兆麟) 新聞鏈接 《三十六計》的淵源演變及其影響 最近,由于西安出現了古代兵法研究學者張聯甲(1898年—1972年)在上世紀20至60年代編撰的《秘本兵法》中,包含有比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更為豐富、完整的手稿,被專家認為這是《三十六計》版本學上的一個重要新發現,引起了中外人士的極大關注。為此,記者就《三十六計》一書的淵源、演變及其影響等問題,訪問了學者張曉鴻先生。 張曉鴻先生現年50歲,陜西省軍事哲學研究會會員。他早在上世紀70年代在部隊從事軍事情報資料工作時,即致力于中國古代兵書資料的搜集、學習和研究,到上世紀80年代中轉業到西安碑林區人事局、司法局等部門工作至今,他的業余時間幾乎全部用于兵書方面的研究,曾編譯出版了《千古奇謀三十六計》一書,撰寫學術文章十余篇。記者首先問道:《三十六計》最早的淵源何在? 張曉鴻說,“三十六計”一語,源于三十六策,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書·王敬則傳》:“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到宋代惠洪《冷齋夜話》卷九有:“淵才曰:‘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近代朱琳《洪門志》上載有“三十六著”名稱,除少數幾個計名與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略有不同外,其余全部相同。學者估計它與近代白蓮教、天地會等農民反抗運動有關,故推測《三十六計》的雛形大約形成于明末清初之際。記者問: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始于何時? 張曉鴻說: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一書,是在民國32年(1943年)叔和(身份不詳)在成都祠堂街一個舊書攤上無意中發現的,他見到后當即購下,這個土紙印本是1941年由成都瑞琴樓發行、興華印刷廠翻印的,為小32開,封面書:“三十六計”,旁注小字:“秘本兵法”,但未見作者或編者姓名。篇首有一簡短說明,說原書是手抄本,于民國30年(1941年)在陜西州(今彬縣)發現,抄本“前部都系養生之談,而末尾數十篇,附抄三十六計,然后知其果為兵法也。” 1961年9月16日,叔和在《光明日報》“東風”副刊上撰文對上述發現加以介紹。這個孤本后經無谷(姚煒)先生作了譯注,流傳較廣,現今市面上流行的眾多《三十六計》出版物皆源于此。記者問:此書公開問世之初有什么反響? 張曉鴻介紹:據莫文驊將軍回憶,上世紀60年代初他任解放軍政治學院副院長時,在《光明日報》上看到叔和的這篇文章,引起極大興趣,通過與報社聯系,獲悉收藏者叔和將原書贈送給解放軍政治學院,他初讀之后,感到很有興趣,便令人印成冊,在院內供教職工學習參考,同時也送呈毛主席及中央領導同志和元帥、將軍們,他們閱后均認為此書確有參考價值。記者問:《燕山夜話》中有篇寫“三十六計”的文章? 張曉鴻說,上世紀60年代初任北京市委副書記的鄧拓,應《北京晚報》約請,開辟《燕山夜話》專欄,撰寫系列文章,關于“三十六計”的文章,發表于1962年9月2日,是《燕山夜話》的最后一篇。文革初期,《燕山夜話》被列為大毒草,聲討文章說:《燕山夜話》暫時“下馬”了,形勢不妙,暫時退卻,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以便保存實力,日后東山再起。”在這場浩劫中,鄧拓終于遭迫害而慘死。記者問:《三十六計》公開出版后的影響如何? 張曉鴻說,無谷譯注的《三十六計》自1979年公開出版以來,迄今已發行50余萬冊。由李炳彥改編的《三十六計新編》已印行161萬冊,十分暢銷。同時它不但被繪制成連環畫,還被拍成電視系列片,像1992年6月由中央電視臺“軍事天地”推出的“三十六計古今談”,播放后收視率極高。如今《三十六計》一書,成為中國兵書中不可多得的后起之秀,與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并列為兵學經典。記者最后問道:《三十六計》在國外反響如何? 張曉鴻說:這本小冊子不但中國人研究,外國人也在研究。像瑞士的漢學家勝雅津博士經過潛心研究后,于1988年編著了《智謀———平常和非常時刻的巧計》,曾經引起轟動。他認為,西方人無論計謀怎樣花樣翻新,大抵都跳不出中國人高度概括了的計謀范圍。中國人開辟的智謀學,是一個既深邃又廣袤的天地。他這個西方人雖然只是品嘗了其中的點滴,便深感其味無窮,欲罷不能。日本人稱三十六計是“運籌帷幄的訣竅”,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工商企業經營和相互之間的競爭上。法國海軍上將科拉斯特認為《三十六計》是中國戰略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小百科全書,其中關于戰略的描述要比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要精細得多。
leelon 2022-06-14 09:26 孫武 也有人說是孫臏 其實他倆寫的都有 你看看孫子兵法36計這部電視劇就知道了 謝謝采納
2016雷鋒 2022-06-14 09:26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于南北朝,成書于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勝戰計瞞天過海 圍魏救趙 借刀殺人 以逸待勞 趁火打劫 聲東擊西敵戰計無中生有 暗渡陳倉 隔岸觀火 笑里藏刀 李代桃僵 順手牽羊攻戰計打草驚蛇 借尸還魂 調虎離山 欲擒故縱 拋磚引玉 擒賊擒王混戰計釜底抽薪 混水摸魚 金蟬脫殼 關門捉賊遠交近攻 假道伐虢并戰計偷梁換柱 指桑罵槐 假癡不癲 上屋抽梯 樹上開花 反客為主敗戰計美人計 空城計 反間計 苦肉計 連環計 走為上計
the8day 2022-06-14 09:37
學生之家_2016#p#欣欣_ 2022-06-14 09:41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作者未知,語源于南北朝,成書于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關于作者考證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長石興邦研究員認為,張聯甲先生孜孜不倦地博覽古代軍事典籍,潛心書理,研究而編撰的14萬余言的大型兵書《秘本兵法》,為繼承祖國歷史文化遺產,弘揚優秀文化作出了貢獻。像其中重要部分的“六六行·三十六計”,較之《三十六計》,其內容要豐富得多。至于“張本”與“流行本”的關系,即它們是否出自于張聯甲之手,有關專家認為尚需進一步考證。經西安陸軍學院朱寶慶教授等專家初步研究認為,《秘本兵法》中的“六六行·三十六計”,與“流行本”《三十六計》不是殘本與原本的問題,而是出自同一手筆、同一構思和同一文風;“張本”的寫作雖晚于“流行本”,但在“流行本”的基礎上改寫的可能性又不大。不少古代兵法研究專家一致認為:一、從內容上看,“流行本”過于簡約,“像是一個寫作提綱”,而“張本”內容完整、語言生動,使“流行本”得到了重要補充。例如“以逸待勞”一節,“流行本”只有“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11個字;“張本”則為“困敵之勢,勢不以戰。守險保勢,勢以待變。損上益下,其道上行,損益盈虛,與對偕行”。這一闡解,使“以逸待勞之計”的計理更為明確。二、“張本”的體系結構更為合理、更趨成熟。三、“張本”的引述中涉及到部分失傳兵書的大量資料,對研究古代兵書的源流當有參考價值,其學術成就不可低估。多年來,張敬軒對其父的《秘本兵法》進行了整理、釋注工作。一年前,他與5位專家校理出了《六六行·三十六計》,準備先行出版,但不少出版社對其并不感“興趣”,有的答應以千字付給15元的報酬答應出版,最后張敬軒決定自費出版。預計今年8月出版。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國會圖書館聞訊后,主動接洽,愿以每本3000元的價格購《六六行·三十六計》影印本100冊。為了表示誠意,他們先付給了張敬軒10萬元的訂金。
土豪京 2022-06-14 09:43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于南北朝,成書于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漢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作者有待祥考
qkoufu183 2022-06-14 09:26 一些古代兵書的研究者認為,從內容上看,流行本過于簡約,像是一個著作的提綱,而張家手稿本內容豐富,語言生動,使流行本得到了重要的補充。值得注意的是,張家手稿本在引述中,涉及到先秦時代的《軍政》、《軍志》、《中平兵典》等若干失傳的古代兵書,雖其真偽有待考證,但這些資料值得學術界重視。張敬軒保管并研究家傳兵書 張聯甲之子張敬軒,文革前畢業于陜西工業大學中專部,在西安某軍工企業任技術員,他在父親的教誨下,歷經劫難,精心保管了父親遺留下來的古代兵書資料及其編撰的兵學著作。最近他向作者展示了張聯甲手稿,它們全部用隸書字體書寫于八開安徽宣紙上,紙質呈黃褐色,手稿封面和文末均蓋有張聯甲的朱印。 張敬軒近年來對家傳兵書資料及父親遺作進行刻苦自學和研究,不久前他完成了對《六六行·三十六計》手稿的整理、斷句、注釋十余萬字,正聯系公開出版,并計劃對《秘本兵法》全書進行整理、斷句、注釋后出版,供專家學者及廣大讀者研究、閱讀。 張家所藏《秘本兵法》中的《六六行·三十六計》手稿現身西安后,引起國內外各方廣泛關注。陜西省有關部門也擬召開專題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論證、研討。 (王兆麟) 新聞鏈接 《三十六計》的淵源演變及其影響 最近,由于西安出現了古代兵法研究學者張聯甲(1898年—1972年)在上世紀20至60年代編撰的《秘本兵法》中,包含有比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更為豐富、完整的手稿,被專家認為這是《三十六計》版本學上的一個重要新發現,引起了中外人士的極大關注。為此,記者就《三十六計》一書的淵源、演變及其影響等問題,訪問了學者張曉鴻先生。 張曉鴻先生現年50歲,陜西省軍事哲學研究會會員。他早在上世紀70年代在部隊從事軍事情報資料工作時,即致力于中國古代兵書資料的搜集、學習和研究,到上世紀80年代中轉業到西安碑林區人事局、司法局等部門工作至今,他的業余時間幾乎全部用于兵書方面的研究,曾編譯出版了《千古奇謀三十六計》一書,撰寫學術文章十余篇。記者首先問道:《三十六計》最早的淵源何在? 張曉鴻說,“三十六計”一語,源于三十六策,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書·王敬則傳》:“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到宋代惠洪《冷齋夜話》卷九有:“淵才曰:‘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近代朱琳《洪門志》上載有“三十六著”名稱,除少數幾個計名與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略有不同外,其余全部相同。學者估計它與近代白蓮教、天地會等農民反抗運動有關,故推測《三十六計》的雛形大約形成于明末清初之際。記者問: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始于何時? 張曉鴻說: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一書,是在民國32年(1943年)叔和(身份不詳)在成都祠堂街一個舊書攤上無意中發現的,他見到后當即購下,這個土紙印本是1941年由成都瑞琴樓發行、興華印刷廠翻印的,為小32開,封面書:“三十六計”,旁注小字:“秘本兵法”,但未見作者或編者姓名。篇首有一簡短說明,說原書是手抄本,于民國30年(1941年)在陜西州(今彬縣)發現,抄本“前部都系養生之談,而末尾數十篇,附抄三十六計,然后知其果為兵法也。” 1961年9月16日,叔和在《光明日報》“東風”副刊上撰文對上述發現加以介紹。這個孤本后經無谷(姚煒)先生作了譯注,流傳較廣,現今市面上流行的眾多《三十六計》出版物皆源于此。記者問:此書公開問世之初有什么反響? 張曉鴻介紹:據莫文驊將軍回憶,上世紀60年代初他任解放軍政治學院副院長時,在《光明日報》上看到叔和的這篇文章,引起極大興趣,通過與報社聯系,獲悉收藏者叔和將原書贈送給解放軍政治學院,他初讀之后,感到很有興趣,便令人印成冊,在院內供教職工學習參考,同時也送呈毛主席及中央領導同志和元帥、將軍們,他們閱后均認為此書確有參考價值。記者問:《燕山夜話》中有篇寫“三十六計”的文章? 張曉鴻說,上世紀60年代初任北京市委副書記的鄧拓,應《北京晚報》約請,開辟《燕山夜話》專欄,撰寫系列文章,關于“三十六計”的文章,發表于1962年9月2日,是《燕山夜話》的最后一篇。文革初期,《燕山夜話》被列為大毒草,聲討文章說:《燕山夜話》暫時“下馬”了,形勢不妙,暫時退卻,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以便保存實力,日后東山再起。”在這場浩劫中,鄧拓終于遭迫害而慘死。記者問:《三十六計》公開出版后的影響如何? 張曉鴻說,無谷譯注的《三十六計》自1979年公開出版以來,迄今已發行50余萬冊。由李炳彥改編的《三十六計新編》已印行161萬冊,十分暢銷。同時它不但被繪制成連環畫,還被拍成電視系列片,像1992年6月由中央電視臺“軍事天地”推出的“三十六計古今談”,播放后收視率極高。如今《三十六計》一書,成為中國兵書中不可多得的后起之秀,與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并列為兵學經典。記者最后問道:《三十六計》在國外反響如何? 張曉鴻說:這本小冊子不但中國人研究,外國人也在研究。像瑞士的漢學家勝雅津博士經過潛心研究后,于1988年編著了《智謀———平常和非常時刻的巧計》,曾經引起轟動。他認為,西方人無論計謀怎樣花樣翻新,大抵都跳不出中國人高度概括了的計謀范圍。中國人開辟的智謀學,是一個既深邃又廣袤的天地。他這個西方人雖然只是品嘗了其中的點滴,便深感其味無窮,欲罷不能。日本人稱三十六計是“運籌帷幄的訣竅”,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工商企業經營和相互之間的競爭上。法國海軍上將科拉斯特認為《三十六計》是中國戰略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小百科全書,其中關于戰略的描述要比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要精細得多。
leelon 2022-06-14 09:26 孫武 也有人說是孫臏 其實他倆寫的都有 你看看孫子兵法36計這部電視劇就知道了 謝謝采納
2016雷鋒 2022-06-14 09:26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于南北朝,成書于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勝戰計瞞天過海 圍魏救趙 借刀殺人 以逸待勞 趁火打劫 聲東擊西敵戰計無中生有 暗渡陳倉 隔岸觀火 笑里藏刀 李代桃僵 順手牽羊攻戰計打草驚蛇 借尸還魂 調虎離山 欲擒故縱 拋磚引玉 擒賊擒王混戰計釜底抽薪 混水摸魚 金蟬脫殼 關門捉賊遠交近攻 假道伐虢并戰計偷梁換柱 指桑罵槐 假癡不癲 上屋抽梯 樹上開花 反客為主敗戰計美人計 空城計 反間計 苦肉計 連環計 走為上計
the8day 2022-06-14 09:37
沒有具體作者。
“三十六計”一語,先于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
此語后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學生之家_2016#p#欣欣_ 2022-06-14 09:41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作者未知,語源于南北朝,成書于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關于作者考證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長石興邦研究員認為,張聯甲先生孜孜不倦地博覽古代軍事典籍,潛心書理,研究而編撰的14萬余言的大型兵書《秘本兵法》,為繼承祖國歷史文化遺產,弘揚優秀文化作出了貢獻。像其中重要部分的“六六行·三十六計”,較之《三十六計》,其內容要豐富得多。至于“張本”與“流行本”的關系,即它們是否出自于張聯甲之手,有關專家認為尚需進一步考證。經西安陸軍學院朱寶慶教授等專家初步研究認為,《秘本兵法》中的“六六行·三十六計”,與“流行本”《三十六計》不是殘本與原本的問題,而是出自同一手筆、同一構思和同一文風;“張本”的寫作雖晚于“流行本”,但在“流行本”的基礎上改寫的可能性又不大。不少古代兵法研究專家一致認為:一、從內容上看,“流行本”過于簡約,“像是一個寫作提綱”,而“張本”內容完整、語言生動,使“流行本”得到了重要補充。例如“以逸待勞”一節,“流行本”只有“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11個字;“張本”則為“困敵之勢,勢不以戰。守險保勢,勢以待變。損上益下,其道上行,損益盈虛,與對偕行”。這一闡解,使“以逸待勞之計”的計理更為明確。二、“張本”的體系結構更為合理、更趨成熟。三、“張本”的引述中涉及到部分失傳兵書的大量資料,對研究古代兵書的源流當有參考價值,其學術成就不可低估。多年來,張敬軒對其父的《秘本兵法》進行了整理、釋注工作。一年前,他與5位專家校理出了《六六行·三十六計》,準備先行出版,但不少出版社對其并不感“興趣”,有的答應以千字付給15元的報酬答應出版,最后張敬軒決定自費出版。預計今年8月出版。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國會圖書館聞訊后,主動接洽,愿以每本3000元的價格購《六六行·三十六計》影印本100冊。為了表示誠意,他們先付給了張敬軒10萬元的訂金。
土豪京 2022-06-14 09:43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于南北朝,成書于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漢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作者有待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