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是誰畫的啊??
請<愛尬聊_尬聊生活>問一下,國寶是誰畫的啊?在線等。。
有嘻哈2017 2022-06-29 17:11 洛神賦圖---顧愷之 游春圖---展子虔 歷代帝王圖--閻立本 簪花仕女圖--周邡 高士圖--孫位 清明上河圖--張則端 韓熙載夜宴圖--顧宏中 千里江山圖--王希孟 踏歌圖--馬遠 瀟湘圖--董源 匡廬圖--荊浩 廬山高圖--沈周 鵲華秋色圖--趙孟賦 淮揚潔秋圖--石濤(轉)
軒緣憂 2022-06-29 17:16
Emperor_709 2022-06-29 17:26 那就推薦幾個畫動物畫得好的國寶級畫家例如:黃澤金、崔如琢、范曾、劉大為等都是畫動物的大師和高手。
136****7729 2022-06-29 17:27 01、《唐人宮樂圖》 縱 48.7厘米 橫 69.5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本圖描寫的是一副后宮嬪妃聚會圖。電視劇里常描寫后宮嬪妃們勾心斗角,你爭我奪的情節,沒想到后宮還有如此和諧的場景。畫中后宮嬪妃十人,圍坐于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享受著只有女人的聚會。畫中人物的發式,有的發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有的把發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而蔣喜歡這幅畫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從畫中細節看看吧!篳篥中央四人,則負責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琵琶古箏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敲牙板的侍女扶椅仕女從每個人臉上陶醉的表情來推想,席間的樂聲理應十分優美,因為連蜷臥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驚擾到!聽樂妃子表情安逸自如這位妃子更是,連形象也不顧,慵懶地斜倚在桌沿。蜷臥著的小狗除了音樂,還有個細節十分引人,就是那些品茗的妃子們。茶湯是煮好后放到桌上的,之前備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式應該由侍女們在另外的場所完成;飲茶時用長柄茶杓將茶湯從茶釜盛出,舀入茶盞飲用。茶盞為碗狀,有圈足,便于把持。可以說這幅畫是典型的“煎茶法”場景的部分重現,也是晚唐宮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證之一。蔣介石為什么這么喜歡《宮樂圖》,其中的確切原因我們無法真實知曉,但單從畫中美樂、佳茗均有,又添美女相伴,更處盛世的美好場景來揣測,畫的確是美的,就連我們現代人都十分向往憧憬,而這些美放在蔣這種經歷過戰亂時期與變幻莫測的政場風云的人身上,更是存在著足夠攝心的誘惑。02、溪山行旅圖 宋 范寬 溪山行旅 縱 206.3厘米 橫 103.3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溪山行旅》為中國北宋畫家范寬的作品,此圖是他傳世的惟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該作品以淺淡的色彩作極為精致的構圖,舉凡山川流水、高山巖石,都能細心勾勒且呈現出立體的空間感,受到歷代收藏家珍愛,而愛畫的蔣自然也不能錯過如此佳品。畫中有許多印記。其中“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顯的宋代特點,說明此畫曾經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宮。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里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于民間,其中也包括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細看畫,乾隆皇帝專門用于收藏的印鑒也在其中。《溪山行旅圖》范寬把簽名藏在右下角的樹叢中。這個簽名直到1958年8月5日才被李霖燦(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發現。李霖燦采用了網球法,也就是把畫面分成若干個小格,一個一個看,才發現了范寬的簽名。都說喜歡山水畫的人,一定是心胸開闊,豁達開朗的人。而《溪山行旅圖》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占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巍峨的高山頂立,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狀若覃菌,兩側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著。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巖石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路。細如弦絲的瀑布直泄而下,溪聲在山谷間回蕩,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巖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溪山行旅圖》最大的妙處就在,其靜止的畫面有一種莫名的動感,一幅空間藝術的繪畫卻有一種時間藝術的感覺。面對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繪畫,體味著畫中令人心醉的意境,連看遍世間好畫的蔣公也不由地發出了贊嘆!03、早春圖 宋 郭熙 早春圖 縱158.3厘米 橫108.1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早春圖》是北宋著名畫家郭熙的代表作。畫面描寫的是早春即將來臨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復蘇,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傳出春的信息。遠處山峰聳拔,氣勢雄偉;近處圓崗層疊,山石突兀;山間泉水淙淙而下,匯入河谷,橋路樓觀掩映于山崖叢樹間。在水邊、山間活動的人們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山石間描繪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態各異。樹干用筆靈活,樹多蟲枝,枝條上多有像鷹爪、蟹爪之類的小枝。畫中山石以抑揚頓挫、粗細有變十七的墨筆勾勒,皴法多用“舌壇皴”,揮灑恣意,具有干濕濃淡的效果;有的石頭形狀奇特像鬼臉,而遠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勢”。整幅畫用筆勁健、精練,筆法生動多變,用墨清潤秀雅,氣格幽靜清曠而又渾厚。清乾隆皇帝御題詩樹繞巖葉溪開凍,樓閣仙居家上層。不籍柳槐間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水邊趕路的人們深山中宏偉的殿堂樓閣有山、有水為伴,有奇石、奇樹可賞,有華麗的殿堂樓閣為居,真可謂人間天堂,世外桃源。《早春圖》細微處有呼應,大開合處相顧盼,氣勢渾成,情趣盎然,為觀者營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如此美景,蔣公當然心生喜歡! 04、山鷓棘雀圖 宋代花鳥名作 宋 黃居寀 山鷓棘雀圖 縱 97厘米 橫 53.6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此幅畫為花鳥畫名家黃筌的兒子黃居寀傳世名作。畫中景物有動有靜,配合得宜。像山鷓跳到石上,伸頸欲飲溪水的神態,就十分生動。又如麻雀或飛、或鳴、或俯視下方,是動的一面;而細竹、鳳尾蕨和近景兩叢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現出無風時意態舒展的姿態,則都予人從容不迫和寧靜的感覺。下方的大石上,山鷓的身體從喙尖到尾端,幾乎橫貫整個畫幅。背景則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荊棘、蕨竹,布滿了整個畫面。畫的重心在于畫幅的中間位置,形成近于北宋山水畫中軸線的構圖方式。而具有圖案意味的布局,有著裝飾的效果,顯示作者有意呈現唐代花鳥畫古拙而華美的遺意。宋 黃居寀 山鷓棘雀圖 局部此幅構圖雖源自此傳統,但已跨入宋人講究寫生的時代。黃居寀畫山鷓、山麻雀表現出他對觀察與描寫更為詳細生動,且對動植物生態有較深入的研究。因為山麻雀并非一般之麻雀,外形上其臉頰無黑色斑點,習性上不像麻雀喜歡棲息在人類房舍附近,或開發區周邊。故山鷓配以山麻雀,不但合乎其自然生態,也有遠離塵囂的寓意。宋 黃居寀 山鷓棘雀圖 局部此幅描繪巨石土坡尚無皴紋,畫荊棘以赭墨涂染近似沒骨法。蕨之羽狀葉片、山鷓之喙、爪都填染以朱砂,其技法近似顧愷之(346-407)《女史箴圖》衣紋陰陽之表現法,皆帶有樸拙之古意。畫山鷓、山麻雀則流露出詳實生動的寫生新意,尤其是山麻雀傳神之種種情態。05、雙喜圖 形神兼備的寫實花鳥 宋 崔白 《雙喜圖》 高193.7厘米 寬103.4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雙喜圖》為北宋畫家崔白傳世之作。畫中描繪了兩只山喜鵲,向一只野兔鳴叫示警的場景。山喜鵲屬鴉科鳥類,有衛護領域的習性。一只騰空飛來助陣,一只據枝俯向鳴叫,并向闖入者張翅示威,野兔知道這是威脅性不太大的鳥類,無需像遇到鷹隼(sǔn)那樣緊張,故佇足回首張望。三者動態與呼應之關系,恰構成似有「S」型之律動感。還有樹木的枝葉、竹、草均受風而有傾俯之姿,更增添了活潑生動的聲勢與神韻。喜鵲細節圖野兔細節圖竹干細節圖《雙喜圖》原題“宋人雙喜圖”,后因在圖中樹干上發現有“嘉祐辛丑年崔白筆”的題識,故歸于崔白名下。“嘉祐辛丑”為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此時正是崔白畫藝的成熟時期。“嘉祐辛丑年崔白筆”題識《雙喜圖》畫面以扣人心弦之情節抓住觀者,無論是騰空展翅還是雀躍枝頭的二鵲與樹下玄兔都為不期而遇在秋風中各顯其態,古木槎櫟與隨風搖曳的翠竹有機結合。章法開闊、布置運迷入疏,而細者不滯物態,秀挺用力的調筆恰到好處地塑造出不同質地的物態。色彩寓濃于淡,意境深邃而幽遠,是中國工筆花鳥畫注重形神兼備審美境界的典范作品。06、萬壑松風圖 宋畫三大精品之一 宋 李唐 萬壑松風 縱188.7厘米 橫139.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館館藏《萬壑松風圖》是宋代著名畫家李唐的繪畫作品,是宋高宗南渡前較晚的李氏山水的代表作,與郭熙《早春圖》、范寬《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作宋畫之三大精品。圖中繪的是江南煙嵐松濤,礬頭重疊;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濃蔭森森;沿著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濃密的松林,“豐”字形的松樹隨風搖曳,似乎能使觀者感受到陣陣濕潤的涼風撲面而來;溝壑里聚起團團云霧,緩緩地向上升騰;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橋,在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間煙火。畫面繪長松深壑,主峰聳峙,巖石壁立,山泉奔流。畫家雖采用北宋山水作品的全景式構圖,便取景的視點已拉得較近,用質實堅重的大斧劈皴表現巖石的方峻峭硬,加之用墨濃重,很好地表現出山水的壯美,給人以很強的視覺震撼,山水看來格外清晰,亦令觀者產生如臨其境、如在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氣象。07、雙松圖 元四大家傳世之作 元 吳鎮 雙松圖 縱180厘米 橫111.4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館館藏《雙松圖》為元四大家之一的吳鎮四十九歲的作品,是他傳世的畫跡中署有年款最早的一件畫作。畫中雙樹擎天而立,樹后有一條蜿蜒的溪流漸漸地向后推延,幾戶房舍座落在岸邊,空間深邃。高清細節圖雖然這件畫軸的畫題是“雙松圖”,可是從畫上兩棵樹的枝干看來,吳鎮畫的應該是檜樹才對。畫中檜樹的枝糾結,仍然保存了李成、郭熙畫樹的風貌。樹皮以長披麻皴來表現,筆法又和董源、巨然相似。坡岸多作礬頭,也是董巨山水畫的重要特色。全作的筆力雄勁,墨氣沈厚,有一種平淡天真的韻致。08、秋庭戲嬰圖 宋畫中的童趣 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縱 197.5厘米 橫 108.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館館藏《秋庭戲嬰圖》為北宋畫家蘇漢臣所作。畫中庭院里,姊弟二人圍著小圓凳,聚精會神地玩推棗磨的游戲。不遠處的圓凳上、草地上,還散置著轉盤、小佛塔、鐃鈸等精致的玩具。背景部分,筍狀的太湖石高高聳立,造型堅實挺拔,周圍則簇擁著盛開的芙蓉花與雛菊,這樣的布局,不僅沖淡了湖石的陽剛之氣,也充分點出秋天的節令。乾隆為《秋庭戲嬰圖》御題詩庭院秋聲落棗紅,拾來旋轉戲兒童,丹青詎止傳神詡,寓意原存相讓風。芙蓉花與雛菊瓷繡墩與散落各處的玩具玩推棗磨游戲的小孩筍狀的太湖石兄妹兩人無論從頭發、眉目,衣飾,都精心刻畫,絲染兼備,而且變化極為豐富,以長而圓潤的線條,畫出衣紋,再仔細點染衣服上的花紋,不僅畫出質料的柔軟細致,更賦予衣服華麗的質感,這些細微的處理,使得子孩豐潤、柔軟、細致的模樣,躍然于紙上,令人心生愛憐,寫實的程度,幾可用栩栩如生來形容,可以了解到為何用“著色鮮潤、體度如生”來形容蘇漢臣的畫風。09、羅漢圖 宗教題材世俗化典范 宋 劉松年 羅漢圖 縱 117厘米 橫 55.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羅漢圖》作者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劉松年。他師張敦禮,工畫人物、山水,而神氣精妙,過于其師。隋唐以來,不少畫家畫過《羅漢圖》,宋代更為盛行。劉創作的《羅漢圖》受禪宗思想的影響,把佛教壁畫中守護在菩薩身邊的羅漢,變成游山玩水的世俗僧人,稱得上是山水畫和人物畫完美結合的成功之作。畫《羅漢圖》不是用以供奉禮拜,而是為了賞玩,是把宗教題材世俗化,這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大變遷。羅漢面部細節圖袈裟細節圖圖中前面是一棵歷盡滄桑的枯樹,樹干由下而上呈“s”型,枯樹葉已脫盡,只剩下遍體的嶙峋與凌亂的樹權。后面是一株枝葉茂盛的闊葉大樹,兩樹中間夾著結滿果實的小樹。畫中的羅漢雙手相交,濃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著右袒式袈裟,倚樹沈思,深情地注視著面前兩只溫順的小鹿,表情親切、溫和,流露出世俗的歡樂。羅漢的頭部造型準確,雖與全身相比略顯大些,但五官刻畫細致,具有神韻。樹上的兩只猿猴居高臨下,形態生動、活潑,正在摘熟透的果子。樹下一清秀文雅的小和尚雙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一只小鹿仰頭觀望。這種極富生活情趣的描寫,不僅表現了人與自然相依相存的親密關系,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氣氛。隨侍的和尚細節圖雙鹿正上方長臂猿該畫構圖嚴謹,筆法精妙,形象生動,藝術水平較高。其中人物衣紋用鐵線描,筆筆中鋒。面部及肌肉用線條勾出,再用淡墨及色彩渲染,樹石多用中鋒之筆勾劃輪廓,然后用干筆皴擦點染。枝葉疏密得體,筆法爽朗勁健,層次鮮明,工而不板,十分完美。枝干細節10、雪灘雙鷺圖 極富生機的冬日小景 宋 馬遠 雪灘雙鷺圖 絹本淺設色 60x3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雪灘雙鷺》是南宋畫家馬遠所作的一幅小景。桃樹枝干虬曲,俯伸的拖枝一直探向水面, 水邊的幾只鷺,大雪天的寒氣逼人,一片寧靜,而枝頭上的兩只跳動鳴叫的小鳥。畫幅中的每一條澗溪,每一座山峰,每一片云,每一株樹,都表現著靈性,顯露著生命,蜷縮的白鷺,逸枝歡鳴的鳥兒更寓意著荒寒生命之頑強。作畫之人對于生命的感悟頗深,使后人見畫也不禁為生命之活力而心生敬畏。枝頭兩只小鳥枝干細節11、宋人人物冊 雅逸文人生活之寫照 宋人人物冊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該畫中人坐于榻上,駐目凝思,執筆似欲書寫。身旁陳設琴、棋、書、畫四事,以及飲食之物,童子在旁斟酒。榻后有座屏風,其上懸掛著士人之寫真畫軸。畫中主角集文人之雅玩趣事于身邊,表現出閑適雅逸之生活。關于畫中之人物,可能是追想王羲之,事實上是反映宋文人的生活。南宋流行之“燒香、點茶、褂畫、插花”等情趣,在北宋末已醞釀發展中,本幅可見其端倪。一般“畫中畫”的屏風,多填飾以山水,本幅則以花鳥為飾,相當難得。不但反映出北宋末汀渚水鳥的風格,也反映出徽宗朝花鳥畫特別興盛的時代性。此幅曾經宋徽宗、高宗、清高宗等帝王收藏。清高宗對畫中人物甚感興趣,曾命姚文瀚也畫了張相似構圖之作,畫中人物則代之以穿著士服的乾隆皇帝,流露出皇帝也向往雅逸文人生活的心意。挑開政治因素,光論蔣介石的藝術造詣,我們不難看出,蔣介石書法功底深厚,頓挫分明,結體有度,骨力雄強,章法嚴謹,體現了他剛健向上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倔強性格。他如若沒有涉入了政界,那估計也成了一介文人,可嘆可嘆!12、秉燭夜游圖 畫中住著“宋人夢” 宋馬麟 秉燭夜游圖 縱24.8公分 橫 25.2公分 臺北故宮博物館館藏《宋馬麟秉燭夜游圖》是畫家馬麟的作品,這幅作品幽雅而又富詩情。朦朧的幽霧,伴隨著鵝黃的月光,輕輕地降臨人間。黝黑的短亭、長廊前,一朵朵猶如淡抹著胭脂、醉臥在綠沙中的海棠花們,深深地吸引著屋內主人的目光。他喚來了仆人,點起了蠟燭;在燭光映襯下,他滿足地倚坐于亭內,望著這萬重綽約如仙的紅顏,看得都癡了。人物細節圖宋人愛花成癡的傻勁兒,是令人稱奇,也令人稱羨的。其中,又以素有“花中神仙”之稱的海棠,最令宋人鐘情、癡狂。海棠激發了宋人賞花的熱情,不僅不分晴雨,也不分晝夜。古人燃燭夜賞芳華,或為牡丹,或為梅花;但能令宋人“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的,卻獨獨只有海棠。高突的短亭與低回的長廊,呈現了宋人園林建筑的典雅;庭園里遼繞的香霧,若隱若現的海棠,既破除了建筑的沉厚單調,也引人萌生置身仙境的遐想,而喜歡此畫的蔣介石,在看畫時是不是也優雅地做著宋人夢呢?
葛朱磊 2022-06-29 17:28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奔馬圖》《群馬》《珍妮小姐畫像》《九方皋》《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圖》等作品
136****7729 2022-06-29 17:33 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于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之處,其中一項就是書法。國畫畫面上常伴有詩句,而詩句是畫的靈魂,有時候一句題詩如畫龍點睛,使畫生色不少,而畫中的書法,亦影響畫面至大。書法不精的畫家,大多不敢題字,雖然僅具簽署。亦可窺其功底一二。
有嘻哈2017 2022-06-29 17:11 洛神賦圖---顧愷之 游春圖---展子虔 歷代帝王圖--閻立本 簪花仕女圖--周邡 高士圖--孫位 清明上河圖--張則端 韓熙載夜宴圖--顧宏中 千里江山圖--王希孟 踏歌圖--馬遠 瀟湘圖--董源 匡廬圖--荊浩 廬山高圖--沈周 鵲華秋色圖--趙孟賦 淮揚潔秋圖--石濤(轉)
軒緣憂 2022-06-29 17:16
這個落魄的小官就是元朝的黃公望,他畫出的千古名畫是《富春山居圖》,雖然黃公望在當時并不算出名,但這幅畫在如今可以稱之為我國國寶,是世界公認的價值連城的文化瑰寶。
黃公望所在的時期是元朝,他一生經歷坎坷,少年時期仕途上一直沒有好的機會,直到40多歲時才進入仕途,但只是一名小官,命運還跟他開了更大的玩笑,當官沒幾年,因為他的上司違反法律牽連到他,因此他還受了5年的牢獄之災。出獄后他已經年近60,對當時社會來說,這就已經是老年人了,很多在朝的朋友都表示愿意為他謀取一個小官職,但他并不愿意以這樣的方式了卻殘生。雖然年事已高,但心中還是有個當畫家的念頭,于是他四處拜師學藝,但是很多畫家都嫌棄他年齡太大,將他拒之門外,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最終畫家趙孟愿意收他為徒,為了學畫,他也付出了很多,他知道畫畫這件事不同于讀書識字,更需要靈感,因此他游歷各地,每一幅畫都是發自內心的。他畫過很多畫,最出名的就是《富春山居圖》了,這幅畫他一直畫到了80歲,可以說,這幅畫里融入他一生對人間百態的思考與體悟,此畫因意外被分作兩半,在國家博物館中的那一半叫做《剩山圖》,近代后在臺灣出現了另一半《無用師卷》,最后兩幅畫終于在臺北重聚。Emperor_709 2022-06-29 17:26 那就推薦幾個畫動物畫得好的國寶級畫家例如:黃澤金、崔如琢、范曾、劉大為等都是畫動物的大師和高手。
136****7729 2022-06-29 17:27 01、《唐人宮樂圖》 縱 48.7厘米 橫 69.5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本圖描寫的是一副后宮嬪妃聚會圖。電視劇里常描寫后宮嬪妃們勾心斗角,你爭我奪的情節,沒想到后宮還有如此和諧的場景。畫中后宮嬪妃十人,圍坐于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享受著只有女人的聚會。畫中人物的發式,有的發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有的把發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而蔣喜歡這幅畫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從畫中細節看看吧!篳篥中央四人,則負責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琵琶古箏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敲牙板的侍女扶椅仕女從每個人臉上陶醉的表情來推想,席間的樂聲理應十分優美,因為連蜷臥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驚擾到!聽樂妃子表情安逸自如這位妃子更是,連形象也不顧,慵懶地斜倚在桌沿。蜷臥著的小狗除了音樂,還有個細節十分引人,就是那些品茗的妃子們。茶湯是煮好后放到桌上的,之前備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式應該由侍女們在另外的場所完成;飲茶時用長柄茶杓將茶湯從茶釜盛出,舀入茶盞飲用。茶盞為碗狀,有圈足,便于把持。可以說這幅畫是典型的“煎茶法”場景的部分重現,也是晚唐宮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證之一。蔣介石為什么這么喜歡《宮樂圖》,其中的確切原因我們無法真實知曉,但單從畫中美樂、佳茗均有,又添美女相伴,更處盛世的美好場景來揣測,畫的確是美的,就連我們現代人都十分向往憧憬,而這些美放在蔣這種經歷過戰亂時期與變幻莫測的政場風云的人身上,更是存在著足夠攝心的誘惑。02、溪山行旅圖 宋 范寬 溪山行旅 縱 206.3厘米 橫 103.3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溪山行旅》為中國北宋畫家范寬的作品,此圖是他傳世的惟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該作品以淺淡的色彩作極為精致的構圖,舉凡山川流水、高山巖石,都能細心勾勒且呈現出立體的空間感,受到歷代收藏家珍愛,而愛畫的蔣自然也不能錯過如此佳品。畫中有許多印記。其中“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顯的宋代特點,說明此畫曾經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宮。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里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于民間,其中也包括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細看畫,乾隆皇帝專門用于收藏的印鑒也在其中。《溪山行旅圖》范寬把簽名藏在右下角的樹叢中。這個簽名直到1958年8月5日才被李霖燦(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發現。李霖燦采用了網球法,也就是把畫面分成若干個小格,一個一個看,才發現了范寬的簽名。都說喜歡山水畫的人,一定是心胸開闊,豁達開朗的人。而《溪山行旅圖》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占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巍峨的高山頂立,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狀若覃菌,兩側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著。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巖石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路。細如弦絲的瀑布直泄而下,溪聲在山谷間回蕩,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巖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溪山行旅圖》最大的妙處就在,其靜止的畫面有一種莫名的動感,一幅空間藝術的繪畫卻有一種時間藝術的感覺。面對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繪畫,體味著畫中令人心醉的意境,連看遍世間好畫的蔣公也不由地發出了贊嘆!03、早春圖 宋 郭熙 早春圖 縱158.3厘米 橫108.1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早春圖》是北宋著名畫家郭熙的代表作。畫面描寫的是早春即將來臨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復蘇,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傳出春的信息。遠處山峰聳拔,氣勢雄偉;近處圓崗層疊,山石突兀;山間泉水淙淙而下,匯入河谷,橋路樓觀掩映于山崖叢樹間。在水邊、山間活動的人們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山石間描繪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態各異。樹干用筆靈活,樹多蟲枝,枝條上多有像鷹爪、蟹爪之類的小枝。畫中山石以抑揚頓挫、粗細有變十七的墨筆勾勒,皴法多用“舌壇皴”,揮灑恣意,具有干濕濃淡的效果;有的石頭形狀奇特像鬼臉,而遠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勢”。整幅畫用筆勁健、精練,筆法生動多變,用墨清潤秀雅,氣格幽靜清曠而又渾厚。清乾隆皇帝御題詩樹繞巖葉溪開凍,樓閣仙居家上層。不籍柳槐間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水邊趕路的人們深山中宏偉的殿堂樓閣有山、有水為伴,有奇石、奇樹可賞,有華麗的殿堂樓閣為居,真可謂人間天堂,世外桃源。《早春圖》細微處有呼應,大開合處相顧盼,氣勢渾成,情趣盎然,為觀者營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如此美景,蔣公當然心生喜歡! 04、山鷓棘雀圖 宋代花鳥名作 宋 黃居寀 山鷓棘雀圖 縱 97厘米 橫 53.6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此幅畫為花鳥畫名家黃筌的兒子黃居寀傳世名作。畫中景物有動有靜,配合得宜。像山鷓跳到石上,伸頸欲飲溪水的神態,就十分生動。又如麻雀或飛、或鳴、或俯視下方,是動的一面;而細竹、鳳尾蕨和近景兩叢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現出無風時意態舒展的姿態,則都予人從容不迫和寧靜的感覺。下方的大石上,山鷓的身體從喙尖到尾端,幾乎橫貫整個畫幅。背景則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荊棘、蕨竹,布滿了整個畫面。畫的重心在于畫幅的中間位置,形成近于北宋山水畫中軸線的構圖方式。而具有圖案意味的布局,有著裝飾的效果,顯示作者有意呈現唐代花鳥畫古拙而華美的遺意。宋 黃居寀 山鷓棘雀圖 局部此幅構圖雖源自此傳統,但已跨入宋人講究寫生的時代。黃居寀畫山鷓、山麻雀表現出他對觀察與描寫更為詳細生動,且對動植物生態有較深入的研究。因為山麻雀并非一般之麻雀,外形上其臉頰無黑色斑點,習性上不像麻雀喜歡棲息在人類房舍附近,或開發區周邊。故山鷓配以山麻雀,不但合乎其自然生態,也有遠離塵囂的寓意。宋 黃居寀 山鷓棘雀圖 局部此幅描繪巨石土坡尚無皴紋,畫荊棘以赭墨涂染近似沒骨法。蕨之羽狀葉片、山鷓之喙、爪都填染以朱砂,其技法近似顧愷之(346-407)《女史箴圖》衣紋陰陽之表現法,皆帶有樸拙之古意。畫山鷓、山麻雀則流露出詳實生動的寫生新意,尤其是山麻雀傳神之種種情態。05、雙喜圖 形神兼備的寫實花鳥 宋 崔白 《雙喜圖》 高193.7厘米 寬103.4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雙喜圖》為北宋畫家崔白傳世之作。畫中描繪了兩只山喜鵲,向一只野兔鳴叫示警的場景。山喜鵲屬鴉科鳥類,有衛護領域的習性。一只騰空飛來助陣,一只據枝俯向鳴叫,并向闖入者張翅示威,野兔知道這是威脅性不太大的鳥類,無需像遇到鷹隼(sǔn)那樣緊張,故佇足回首張望。三者動態與呼應之關系,恰構成似有「S」型之律動感。還有樹木的枝葉、竹、草均受風而有傾俯之姿,更增添了活潑生動的聲勢與神韻。喜鵲細節圖野兔細節圖竹干細節圖《雙喜圖》原題“宋人雙喜圖”,后因在圖中樹干上發現有“嘉祐辛丑年崔白筆”的題識,故歸于崔白名下。“嘉祐辛丑”為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此時正是崔白畫藝的成熟時期。“嘉祐辛丑年崔白筆”題識《雙喜圖》畫面以扣人心弦之情節抓住觀者,無論是騰空展翅還是雀躍枝頭的二鵲與樹下玄兔都為不期而遇在秋風中各顯其態,古木槎櫟與隨風搖曳的翠竹有機結合。章法開闊、布置運迷入疏,而細者不滯物態,秀挺用力的調筆恰到好處地塑造出不同質地的物態。色彩寓濃于淡,意境深邃而幽遠,是中國工筆花鳥畫注重形神兼備審美境界的典范作品。06、萬壑松風圖 宋畫三大精品之一 宋 李唐 萬壑松風 縱188.7厘米 橫139.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館館藏《萬壑松風圖》是宋代著名畫家李唐的繪畫作品,是宋高宗南渡前較晚的李氏山水的代表作,與郭熙《早春圖》、范寬《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作宋畫之三大精品。圖中繪的是江南煙嵐松濤,礬頭重疊;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濃蔭森森;沿著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濃密的松林,“豐”字形的松樹隨風搖曳,似乎能使觀者感受到陣陣濕潤的涼風撲面而來;溝壑里聚起團團云霧,緩緩地向上升騰;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橋,在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間煙火。畫面繪長松深壑,主峰聳峙,巖石壁立,山泉奔流。畫家雖采用北宋山水作品的全景式構圖,便取景的視點已拉得較近,用質實堅重的大斧劈皴表現巖石的方峻峭硬,加之用墨濃重,很好地表現出山水的壯美,給人以很強的視覺震撼,山水看來格外清晰,亦令觀者產生如臨其境、如在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氣象。07、雙松圖 元四大家傳世之作 元 吳鎮 雙松圖 縱180厘米 橫111.4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館館藏《雙松圖》為元四大家之一的吳鎮四十九歲的作品,是他傳世的畫跡中署有年款最早的一件畫作。畫中雙樹擎天而立,樹后有一條蜿蜒的溪流漸漸地向后推延,幾戶房舍座落在岸邊,空間深邃。高清細節圖雖然這件畫軸的畫題是“雙松圖”,可是從畫上兩棵樹的枝干看來,吳鎮畫的應該是檜樹才對。畫中檜樹的枝糾結,仍然保存了李成、郭熙畫樹的風貌。樹皮以長披麻皴來表現,筆法又和董源、巨然相似。坡岸多作礬頭,也是董巨山水畫的重要特色。全作的筆力雄勁,墨氣沈厚,有一種平淡天真的韻致。08、秋庭戲嬰圖 宋畫中的童趣 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縱 197.5厘米 橫 108.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館館藏《秋庭戲嬰圖》為北宋畫家蘇漢臣所作。畫中庭院里,姊弟二人圍著小圓凳,聚精會神地玩推棗磨的游戲。不遠處的圓凳上、草地上,還散置著轉盤、小佛塔、鐃鈸等精致的玩具。背景部分,筍狀的太湖石高高聳立,造型堅實挺拔,周圍則簇擁著盛開的芙蓉花與雛菊,這樣的布局,不僅沖淡了湖石的陽剛之氣,也充分點出秋天的節令。乾隆為《秋庭戲嬰圖》御題詩庭院秋聲落棗紅,拾來旋轉戲兒童,丹青詎止傳神詡,寓意原存相讓風。芙蓉花與雛菊瓷繡墩與散落各處的玩具玩推棗磨游戲的小孩筍狀的太湖石兄妹兩人無論從頭發、眉目,衣飾,都精心刻畫,絲染兼備,而且變化極為豐富,以長而圓潤的線條,畫出衣紋,再仔細點染衣服上的花紋,不僅畫出質料的柔軟細致,更賦予衣服華麗的質感,這些細微的處理,使得子孩豐潤、柔軟、細致的模樣,躍然于紙上,令人心生愛憐,寫實的程度,幾可用栩栩如生來形容,可以了解到為何用“著色鮮潤、體度如生”來形容蘇漢臣的畫風。09、羅漢圖 宗教題材世俗化典范 宋 劉松年 羅漢圖 縱 117厘米 橫 55.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羅漢圖》作者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劉松年。他師張敦禮,工畫人物、山水,而神氣精妙,過于其師。隋唐以來,不少畫家畫過《羅漢圖》,宋代更為盛行。劉創作的《羅漢圖》受禪宗思想的影響,把佛教壁畫中守護在菩薩身邊的羅漢,變成游山玩水的世俗僧人,稱得上是山水畫和人物畫完美結合的成功之作。畫《羅漢圖》不是用以供奉禮拜,而是為了賞玩,是把宗教題材世俗化,這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大變遷。羅漢面部細節圖袈裟細節圖圖中前面是一棵歷盡滄桑的枯樹,樹干由下而上呈“s”型,枯樹葉已脫盡,只剩下遍體的嶙峋與凌亂的樹權。后面是一株枝葉茂盛的闊葉大樹,兩樹中間夾著結滿果實的小樹。畫中的羅漢雙手相交,濃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著右袒式袈裟,倚樹沈思,深情地注視著面前兩只溫順的小鹿,表情親切、溫和,流露出世俗的歡樂。羅漢的頭部造型準確,雖與全身相比略顯大些,但五官刻畫細致,具有神韻。樹上的兩只猿猴居高臨下,形態生動、活潑,正在摘熟透的果子。樹下一清秀文雅的小和尚雙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一只小鹿仰頭觀望。這種極富生活情趣的描寫,不僅表現了人與自然相依相存的親密關系,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氣氛。隨侍的和尚細節圖雙鹿正上方長臂猿該畫構圖嚴謹,筆法精妙,形象生動,藝術水平較高。其中人物衣紋用鐵線描,筆筆中鋒。面部及肌肉用線條勾出,再用淡墨及色彩渲染,樹石多用中鋒之筆勾劃輪廓,然后用干筆皴擦點染。枝葉疏密得體,筆法爽朗勁健,層次鮮明,工而不板,十分完美。枝干細節10、雪灘雙鷺圖 極富生機的冬日小景 宋 馬遠 雪灘雙鷺圖 絹本淺設色 60x3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雪灘雙鷺》是南宋畫家馬遠所作的一幅小景。桃樹枝干虬曲,俯伸的拖枝一直探向水面, 水邊的幾只鷺,大雪天的寒氣逼人,一片寧靜,而枝頭上的兩只跳動鳴叫的小鳥。畫幅中的每一條澗溪,每一座山峰,每一片云,每一株樹,都表現著靈性,顯露著生命,蜷縮的白鷺,逸枝歡鳴的鳥兒更寓意著荒寒生命之頑強。作畫之人對于生命的感悟頗深,使后人見畫也不禁為生命之活力而心生敬畏。枝頭兩只小鳥枝干細節11、宋人人物冊 雅逸文人生活之寫照 宋人人物冊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該畫中人坐于榻上,駐目凝思,執筆似欲書寫。身旁陳設琴、棋、書、畫四事,以及飲食之物,童子在旁斟酒。榻后有座屏風,其上懸掛著士人之寫真畫軸。畫中主角集文人之雅玩趣事于身邊,表現出閑適雅逸之生活。關于畫中之人物,可能是追想王羲之,事實上是反映宋文人的生活。南宋流行之“燒香、點茶、褂畫、插花”等情趣,在北宋末已醞釀發展中,本幅可見其端倪。一般“畫中畫”的屏風,多填飾以山水,本幅則以花鳥為飾,相當難得。不但反映出北宋末汀渚水鳥的風格,也反映出徽宗朝花鳥畫特別興盛的時代性。此幅曾經宋徽宗、高宗、清高宗等帝王收藏。清高宗對畫中人物甚感興趣,曾命姚文瀚也畫了張相似構圖之作,畫中人物則代之以穿著士服的乾隆皇帝,流露出皇帝也向往雅逸文人生活的心意。挑開政治因素,光論蔣介石的藝術造詣,我們不難看出,蔣介石書法功底深厚,頓挫分明,結體有度,骨力雄強,章法嚴謹,體現了他剛健向上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倔強性格。他如若沒有涉入了政界,那估計也成了一介文人,可嘆可嘆!12、秉燭夜游圖 畫中住著“宋人夢” 宋馬麟 秉燭夜游圖 縱24.8公分 橫 25.2公分 臺北故宮博物館館藏《宋馬麟秉燭夜游圖》是畫家馬麟的作品,這幅作品幽雅而又富詩情。朦朧的幽霧,伴隨著鵝黃的月光,輕輕地降臨人間。黝黑的短亭、長廊前,一朵朵猶如淡抹著胭脂、醉臥在綠沙中的海棠花們,深深地吸引著屋內主人的目光。他喚來了仆人,點起了蠟燭;在燭光映襯下,他滿足地倚坐于亭內,望著這萬重綽約如仙的紅顏,看得都癡了。人物細節圖宋人愛花成癡的傻勁兒,是令人稱奇,也令人稱羨的。其中,又以素有“花中神仙”之稱的海棠,最令宋人鐘情、癡狂。海棠激發了宋人賞花的熱情,不僅不分晴雨,也不分晝夜。古人燃燭夜賞芳華,或為牡丹,或為梅花;但能令宋人“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的,卻獨獨只有海棠。高突的短亭與低回的長廊,呈現了宋人園林建筑的典雅;庭園里遼繞的香霧,若隱若現的海棠,既破除了建筑的沉厚單調,也引人萌生置身仙境的遐想,而喜歡此畫的蔣介石,在看畫時是不是也優雅地做著宋人夢呢?
葛朱磊 2022-06-29 17:28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奔馬圖》《群馬》《珍妮小姐畫像》《九方皋》《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圖》等作品
136****7729 2022-06-29 17:33 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于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之處,其中一項就是書法。國畫畫面上常伴有詩句,而詩句是畫的靈魂,有時候一句題詩如畫龍點睛,使畫生色不少,而畫中的書法,亦影響畫面至大。書法不精的畫家,大多不敢題字,雖然僅具簽署。亦可窺其功底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