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光:“土特產”是濃濃的鄉愁 它幫助農民實現旱澇保收?
4月13日上午,第二十五屆北京平谷國際桃花節的重磅活動——平谷“土特產”發展大會在桃源逸棧舉辦。會上,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二級巡視員陳建光用三句話點題“土特產”:在“土”中生金,在“特”中生財,在“產”中長錢。“土特產”不僅是一種產品,更多的是一種歷史資源和地方特色形成的文化符號,蘊含著濃濃的鄉愁。通過挖掘“土特產”文章,助推鄉村的產業振興,讓廣大農民能夠旱澇保收,衣食無憂。
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二級巡視員陳建光,在平谷“土特產”發展大會上發表演講。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土特產”是歷史資源和地方特色形成的文化符號
陳建光稱,“土特產”一頭連著農業就業、農業生產、農村發展,一頭連著城市市民的菜籃子、果盤子、肉案子,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大會現場,陳建光對“土特產”這三個字的含義進行了詳細解讀。
在陳建光看來,“土”字實際上就是立足鄉土,一方水土育一方物種,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才。“土特產”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有兩個根脈,一個是自然根脈,一個是人文根脈。
以平谷大桃為例,平谷的沙土地非常適合發展大桃產業,隨后就有了十幾萬畝的桃林,形成了“桃花源”,結出了平谷風貌美、氣象新、活力足、產業興、民生富的“果實”。陳建光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講,“土特產”更多的是大自然的一種饋贈。我們要珍視這個饋贈,保持產品的原汁原味,綠色生態。同時,要賦予“土”更多的文化內涵。“‘土特產’不僅是一種產品,更多的是一種歷史資源和地方特色形成的文化符號,蘊含著濃濃的鄉愁。平谷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祖輩留下的文化資源、歷史留下的紅色資源,都讓平谷‘土’中生金。”
越是鄉土的越是世界的,越是特色的越是市場的
對于在“特”中生財,陳建光說,“特”是資源有特色、工藝有特色、業態有特色、消費群體有特色等。“越是鄉土的越是世界的,越是特色的越是市場的。既然是特產就要與眾不同。”最基本的要做出“三品一標”:品種要培優,做到人無我有;品質要提升,做到人有我優;品牌要打造,做到人優我精;標準化生產,做到人精我專。陳建光稱,“發展土特產產業過程中,要跳出本地看特色,如果別人也有,就要做到人有我優。要看清形勢,不盲目追風,認清自身的優勢,立足本地的資源,才能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
當前,平谷加速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打造“高大尚”平谷,深度謀劃“土特產”文章,把平谷打造成北京的產業高地、投資洼地、生態綠地、創業福地和休閑旅游打卡地。陳建光表示,“桃本身也代表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桃本身也是福祉的象征。對于平谷來說,要講好桃的故事,才能從‘特’中長出財富來。”
把“土特產”培育成金飯碗,歸根到底是要因地制宜
在“產”中長錢,陳建光說,產業應該具有規模化、產業化、鏈條化。“把‘土特產’培育成金飯碗,歸根到底就是要因地制宜,把本地的資源優勢、生產優勢轉為產品優勢、產業<愛尬聊_百科網>優勢、發展優勢,激活產業的動力,延長產業鏈條。同時,服務層次要加深,經營主體要變強,聯農帶農要變緊,路徑模式要變新,資源要素要變活。”
在陳建光看來,此次“土特產”發展大會召開得正當時。琢磨透“土特產”三個字,通過挖掘“土特產”文章,助推鄉村的產業振興,讓廣大農民能夠旱澇保收,衣食無憂。“我們要通過謀劃‘土特產’文章,多發掘那些土里土氣土特產,原汁原味原生態,好山好水好風光,讓農業強起來。”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耿子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