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磊:最能給罕見病患者帶來希望的是藥物研發的突破?
漸凍癥抗爭者、愛斯康醫療科技董事長、京東集團原副總裁蔡磊。
新京報訊(記者王卡拉)4月13日,在新京報社、千龍網主辦,新京智庫、貝殼財經承辦的“信心與繁榮——2023新京智庫春季峰會”主題論壇“醫療衛生:提升醫療衛生品質,更好保障生命健康”上,漸凍癥抗爭者、愛斯康醫療科技董事長、京東集團原副總裁蔡磊就“罕見病的困境與希望”的話題進行主旨演講。蔡磊表示,最能給罕見病患者帶來希望的是藥物研發的突破,雖然藥物研發困難重重,但罕見病市場潛力巨大,市場化投資價值逐漸突出。
蔡磊在2019年年底被確診為漸凍癥,隨著病情的進展,他的雙手完全喪失功能,說話越來越吃力。漸凍癥是一種運動神經元病,預期壽命只有兩到五年,病情持續不可逆,治愈率為零,為世界五大絕癥之首。在該病被人類發現的近200年來,科學依然沒有重大突破,特效藥只能延長生命期兩至三個月,給病人帶來的依然是絕望而不是希望。
“過去倒下1000多萬人,沒有任何一個人得到顯著有效的治療。患者嚴重依賴護理,但再好的護理也很難維持漸凍癥患者的生命。”蔡磊指出,全球已發現7000多種罕見病,影響著近4億人,其中95%的罕見病依然是無藥可治。唯一能給患者帶來希望的就是科研的突破、藥物研發<愛尬聊_百科大全>的突破,這是目前罕見病包括漸凍癥最大的問題。
“罕見病的關注者并不多,社會資源投入也不多,這是所有國家面臨的共同狀況。”蔡磊表示,罕見病新藥研發周期長達10-15年,從研發到上市平均成本10億美元-30億美元。資金不足、病因不明、診斷與臨床試驗難題、高昂的研發成本以及法規與政策挑戰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有效罕見病藥物的開發非常困難。因為市場不足、利益驅動不足,很多罕見病藥物研發停止或延遲。沒有藥物,醫生難為“無米之炊”。
“時間就是生命,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蔡磊表示,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國家的繁榮昌盛,社會越來越有力量關注罕見病群體。政府對罕見病給予了關懷和政策支持,但藥物研發歸根結底是市場行為,藥物研發是藥企的責任,而藥企要考慮投資回報問題。中國是罕見病的單一最大市場,擁有全球最大的罕見病患者群體,罕見病市場潛力巨大,市場化投資價值逐漸突出。
在過去的三年,蔡磊建成以漸凍癥患者為中心360度全生命周期的科研大數據平臺,組建科研團隊,推動藥物研發進展及搭建臨床前動物實驗基地,建立多條漸凍癥藥物研發管線,設立公益基金和投資基金,建立破冰驛站直播間等商業平臺嘗試為漸凍癥科研提供可持續資金……蔡磊表示,他將全面助力醫生、科學家、科研機構、投資院所、藥物研發企業包括藥品評審部門,一起助力漸凍癥的攻克。
“有些人認為我像是唐·吉訶德,在做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但這三年來,中國的漸凍癥臨床試驗提速約20倍。希望病痛遭遇者不僅僅考慮自己,而是考慮全世界千千萬萬人都面臨著同樣的絕望。如果我們患者都袖手旁觀,疾病攻克會更加緩慢。”蔡磊說道。
校對 盧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