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增綠 鋪就高質量發展亮麗底色?
口袋公園、小微綠地、城市森林、濱河步道……這些年,北京城區居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家門口的戶外休閑空間越來越多了。
自2017年實施“疏整促”專項行動以來,北京拓展多元“增綠路徑”,不斷擴大城區綠色空間,城區街巷或騰退還綠,或疏解建綠,或見縫插綠,截至2022年,全市已實現“留白增綠”8844.2公頃,相當于新建13個奧林匹克森林公園。
如今,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移步換景,“留白增綠”為居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也為首都鋪就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
昔日健身沿街走,如今打卡“小口袋”
平安里地鐵站西北口的口袋公園。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記者張煜 拍攝
“老張,今天天氣不錯,跳操去!”像往常一樣,74歲的李素榮大媽身著運動服,約上鄰居張大媽一起去平安里地鐵站西北口的口袋公園健身,李素榮說:“自從有了口袋公園,幾乎每天都來打卡,跳健身操、散步,每天在這里走步超過一萬步,心情特別舒暢!”
李素榮大媽在西城區寶產胡同居住40多年了,以前一直苦惱周邊沒個遛彎兒的地方。李大媽的苦惱,也是諸多家住核心區胡同里的“老北京”的“心病”:出門就是一條窄馬路,路邊停滿機動車,擁擠不堪,走路都得溜著邊,更別說休閑健身了。
2021年平安大街環境整治提升項目完工,地鐵口新增了一個口袋公園,這讓居民們喜出望外!公園雖然面積不大,但花木蔥蘢,座椅與健身器材錯落有致,還配備著半個籃球場,孩子們玩個球也方便。李大媽回憶,原先可不是這個樣子。“地鐵口周邊被圍擋圍起來,里面的工地堆物堆料,還有很多垃圾。趕上大風天,暴土揚長,路過都是一身土。”
從臟亂差的邊角地到百姓的“后花園”、“健身房”和“會客廳”,小小的口袋公園的“蛻變”過程并不輕松。
平安里地鐵站西北口的口袋公園樹陣廣場。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記者張煜 拍攝
西城區有關人士介紹,這塊地屬于地鐵6號線和4號線的織補用地。閑置之后,環境臟亂,對于城市空間利用并不友好。西城區廣泛征求居民意見,根據平安里地鐵口周邊功能復合、人群多元、軌道站點集中的特點,做了統籌設計,將兩個站口連成一體,又把街角空地整合打通,改造成了開放的樹陣廣場和健身活動區,其中街心公園綠地有4000多平方米、健身活動場地有500多平方米。
平安里地鐵站西北口的口袋公園籃球場。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記者張煜 拍攝
口袋公園一現身,就成了周邊居民的休閑健身寶地。李素榮大媽說:“四季都有景,尤其是春天和夏天,好多花開了,五顏六色的。松樹和竹子常年都綠著,賞心悅目。有時有親戚朋友來串門,會特意帶他們到這里轉轉,留個紀念照。”
李素榮在平安里地鐵站西北口的口袋公園健身。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記者張煜 拍攝
口袋公園是具有游憩功能的公園綠化活動場地,面積一般在400至10000平方米之間,分為小游園、小微綠地等類型。它不僅能為市民提供休閑健身的地方,還能融入城市有機更新。
平安里地鐵站西北口的口袋公園。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記者張煜 拍攝
近年來,西城區緊抓“疏解整治促提升”契機,結合背街小巷整治和街區整理,高效利用拆違騰退空間和邊角地,積極打造公共綠色休閑空間。
西城區園林綠化局二級調研員、新聞發言人王軍說:“從2016年到2022年,西城區建成口袋公園74處,總面積12.26公頃。2023年,西城區還將扎實推進‘留白增綠’,計劃新增安康口袋公園等綠地5000平方米,將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提升至98%。”
轉過街角遇到美 邊角地也能賞風景
順著南三環方莊橋向南,方莊南路兩側樓宇商鋪密集,最南端與東鐵營大街交叉口的西北角,一處好景致躍然而出,綠樹掩映著涼亭,古色古香的庭院屋頂和白色的廊架交相呼應,廊架上鑲嵌的“成壽廊”三個字和一段段詩詞歌賦,銘刻著這片區域的歷史文化記憶。
張大爺正在一片空場上打太極拳,他非常喜歡這個新建的小公園,“就在我家小區院墻外,出小區一轉彎就到了。原來這個空地拿擋板圍著,堆了好多的廢棄線桿,也沒個綠色,你看現在煥然一新,我也有地兒打拳了。”
這塊地原本是修建石榴莊路后留下的邊角地,原先地面是房屋拆除后的水泥等硬質路面,坑洼不平,四周一直圍著圍擋。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開展后,豐臺區決定分“拆、管、建”三步走,將這里改造為特色口袋公園。2022年4月啟動施工建設,整治環境,打造場景,增加綠地面積。如今,“成壽廊”已如期開園。雖然面積只有 2200多平方米,但集休憩、娛樂、展示等功能為一體,深受周邊居民的喜愛,成為大家家門口的社區型樂活中心。
豐臺成壽寺方莊南路口袋公園改造前后對比圖。豐臺區委宣傳部供圖
近年來,豐臺區針對橋下、街旁、地下、濱河等不同類型空間,部署“金角銀邊”工程461處。截至今年4月,已完成93處示范點位建設。一批像“成壽廊”這樣,原先臟、亂、破的邊角地,經過綠化和改造,變身為居民區周邊貨真價實的“金角銀邊”。例如,在南苑西路大悅春風里南側和新宮東路南側,約1200平方米的兩處“荒角”,現已修整一新,成為居民家門口的“植物園”。
豐臺區城管委副主任郭玥涵介紹:“這461處‘金角銀邊’的規劃和建設,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簡易綠化類,一些空白的邊角地段,本身有綠化,但是日常維護不精心,再撒一撒草籽,就會有一個嶄新的面貌。第二種共建認養類,對于一些共建認養點位,會征求屬地意見,由屬地跟相關有意向的伙伴成員單位對接,從商企、政企共建角度,認定一部分地塊養護。第三種是大尺度的口袋公園、城市景觀類,這一類由區<愛尬聊_尬聊百科>環境辦、城管委統籌方案聯審,從規制、產權屬地性質、園林專業化建設、水務配套等各個維度,征求各個部門的意見,一起對方案進行深化把關。三種類別,大有大的效果,小有小的效果,目的就是一個:讓市民百姓能夠走進綠色,貼近自然,感受綠色生活帶來的福利。”
2023年,豐臺區還將推出東鐵營街道同仁小園、六圈路馬草河左岸、涼水河濱水空間、順四條公園等一批“金角銀邊”工程。持續描繪城市“風景畫”,有效利用城市“邊角料”,讓市民“轉角遇見美景”。
森林“走”進城市,綠色“氧吧”進二環
西城區廣陽谷城市森林景觀。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記者張煜 拍攝
家住喜鵲巷胡同的魏大爺最近經常去一處“森林”里遛鳥。
“出胡同口就到了,春暖花開,空氣清新。在里邊走走,別有一番情趣。”魏大爺邊說邊把手中的鳥籠掛起來,打開遮布,一只歡蹦亂跳的畫眉嘰嘰喳喳地叫了起來。
魏大爺點贊的“森林”,是位于西城區菜市口附近的廣陽谷城市森林公園。這塊地前身是拆遷閑置地塊,一直用圍墻擋著,私搭亂建,垃圾成堆。2017年9月27日建成公園后,很快就成了周邊居民的網紅打卡地。
廣陽谷是北京二環內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園,面積有5個足球場大,相比普通的街邊綠地,物種多樣性更豐富,更加貼近自然。負責景觀設計的高級工程師李戰修說:“據測算,這里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是34噸,釋放的氧氣25噸,還可以抑塵、減少PM2.5,極大改善周邊生態環境。”
“看到孩子們在公園里開心地追逐嬉戲,還有老年人悠閑的身影,我就覺得特有成就感。” 西城區薊城山水集團副總經理徐建說。
徐建干了27年綠化,常年奔波于施工現場,皮膚黝黑,人很精瘦。他參與了西城區近百個綠化項目的建設,無論口袋公園、濱河綠道還是城市森林等,都能如數家珍,“我們團隊最驕傲的項目就是廣陽谷城市森林公園,因為這是西城區在全市率先建設的‘城市森林’項目。”
西城區廣陽谷城市森林整治前的現場。西城區園林綠化局供圖
西城區廣陽谷城市森林整治后的現場。西城區園林綠化局供圖
“剛接到廣陽谷城市森林建設項目時,最大的挑戰就是理念的轉變,”徐建告訴記者,“從過去注重觀賞性綠地建設到注重以人為本的綠化復合功能建設,怎樣才能讓百姓能進、能觀賞、能運動、能休閑成為設計的難題。”那段時間,徐建和他的團隊加班加點,除了跑現場、召開研討會,還考察了本市很多綠化優秀案例,審查的圖紙不計其數,最終優中選優。
西城區廣陽谷城市森林景觀。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記者張煜 拍攝
建成后,廣陽谷城市森林共種植了油松、紅皮云杉等79個樹種,32種喬灌木,2萬多平方米草地,其中北京鄉土植物占到80%以上。通過營造貼近自然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養護的成本比普通綠地節省三分之一。園內石子路和綠地都采取了雨水下滲回灌的技術,樹木落葉也是直接收集,基肥原地使用,讓土壤更肥沃。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區打造以“城市森林”為特色示范型綠地,是北京在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中出現的新景觀。廣陽谷城市森林建成后,在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涵養水源、消減噪聲、減少污染等方面,功效突出,成為增強城市“綠肺”功能、開展生態修復的有益嘗試。
近年來,西城區在全市率先啟動核心區“城市森林”建設,截至目前,已利用菜市口、新街口、新街口北大街、金融街地區的4塊閑置土地,為周邊百姓打造城市森林綠色公共休閑空間,總面積達5.7公頃。
閑散用地得到高效利用,綠色空間得到巧妙修補,“城市森林”讓城市生活回歸自然的同時,也為城市核心區綠化建設提供了新樣板。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北京探索現代化大都市新樣板
自2017年疏整促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北京已實現“留白增綠”8844.2公頃,相當于新建了13個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截至目前,北京已有城市休閑公園、城市森林、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等各類公園1050個。
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供圖
“十年前,從空中俯瞰北京,看見城市建筑空間多,只有少數的林帶,防護林也是林帶水平的。經過十年的建設,北京已經有了大片的森林,是一座林蔭掩映的現代化城市。”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首席專家、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成肯定了北京的綠化工作。
王成的觀點也引起北京林業大學教授許福的共鳴。他說,北京正在不斷探索豐富城市園林綠化的空間結構層次和城市立體景觀藝術效果的有效方式,打造留白增綠、街區更新的“綠色樣板”。“留白是一種創新的規劃理念,要為北京留出更多的寶貴的空間,為未來的城市發展留出更多的彈性,增綠主要就是通過把留白的地塊進行綠化,增加百姓的綠色空間。”
許福認為,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實現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留白增綠”是落實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實現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重要措施,重點將北京的城市關系和八千多個社區的關系處理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除了大尺度增加擴大綠色生態空間以外,還要更加注重精細化治理,充分運用包括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科學手段,綜合統籌開展“留白增綠”。
王成說,十年來,北京圍繞生態短板的問題持續發力,實現了三個“新”。一是造林綠化規模和成效實現了新突破,創造了北京造林綠化和城市生態建設的新歷史。二是創造了國際大都市生態空間實現再優化的新范式。通過留白增綠、拆違增拆違補綠、見縫插綠等措施,把綠色空間重新融入到生態空間里邊,使綠色空間更好地融入城市,這種做法在城市建設中并不多見。三是北京正在成為創造現代化大都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樣板。
潮白河濕地景觀。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供圖
城市發展要做加量規劃,不僅僅是外延擴張,更多的是內涵挖潛,“留白增綠”是實現節約利用的重要手段。
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對北京生態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化了“一屏、三環、五河、九楔、多廊”的首都生態空間結構,強調建設藍綠交織、翠山環抱、百鳥爭鳴的生態空間,全面提升城市發展的生態品質,將首都建設成為天藍、水清、森林環繞的生態城市。
2023年,北京市提出建設公園城市新目標:北京市民身邊將再添22處城市休閑公園和城市森林,50處口袋公園及小微綠地,全市公園綠地500米半徑覆蓋率年內將達89%。
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北京用十年不懈的實踐和探索,打造出美麗中國建設的“北京樣板”,開辟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徑,為推進首都高質量發展,率先基本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鋪就亮麗底色。
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記者 張煜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