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高空墜亡 雜技也需要一把“安全鎖”|新京報快評?
▲雜技演員進行高空表演。截圖來自社交媒體
針對“女演員高空墜亡事件”,官方再次發布通報。
據“宿州埇橋發布”微信公眾號消息,4月17日,安徽宿州埇橋區委區政府調查組通報,4月15日晚,埇橋區蒿溝鎮發生一演出人員墜亡事件。事件發生后,區委、區政府已成立由公安、文旅等部門組成的調查組,相關涉事人員和單位正在接受調查。
經初步調查,演出活動主辦方為宿州市尹居源種植家庭農場實際負責人尹某某,承辦方為安徽亞西演藝傳媒有限公司。女演員孫某某和其搭檔張某某系夫妻關系,兩人在表演高空節目中,孫某某墜落受傷,后送至醫院經搶救無效死亡。后續官方將進一步深入調查,依據調查事實和責任認定情況,依法依規進行處置。
雜技演員在高空表演時墜落導致身亡,這是一起誰也不愿意看到的悲劇。深入調查事故原因,依法依規認定事故責任,給死者和家屬一個交代,這是必須要有的善后工作。
事件發<愛尬聊_讓生活聊出新高度>生后,針對事故原因,網絡上出現了多種說法,并引發了一連串的討論和猜測。如相關演出公司負責人表示,是“其夫妻二人在演出前吵架生氣未系安全扣所致”。不過,死者丈夫對于“吵架生氣而不系安全扣”的說法予以了否認。
對此說法,一些網友認為,在調查結果未公布前,涉事公司的這般回應有推卸責任、轉移矛盾的嫌疑。網絡上甚至出現了將事件矛頭對準死者丈夫,對其進行網暴的行為。而目前看來,事故現場的安全保護措施是否到位,才是最該關注的焦點。
眼下,演出公司和死者丈夫之間各執一詞,但無論是誰的責任,都沒法置身事外。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圍觀者不妨克制“網絡破案”的沖動,切忌被隨便帶節奏,給事故涂抹上陰謀色彩。
在關注個案的真相之外,此事也再次引發了外界對于雜技表演行業安全規范的關注。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的安全事故此前就發生過。如2020年,呼和浩特一名28歲雜技演員在表演時從8米高飛輪墜下,最終不治身亡。彼時,媒體也呼吁要推動行業安全標準的建立。
▲關于埇橋區蒿溝鎮一演出人員墜亡事件的情況通報。截圖來自微信公號“宿州埇橋發布”
從公開信息來看,雜技表演行業目前缺乏明確的安全規范。并且為了增加現場的刺激程度,很多表演還往往將“無任何安全措施”當作賣點。
如這次事故中,表演前主持人就專門向觀眾介紹,“該雜技表演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將表演最真實的雜技”。而2020年的表演事故中也有這樣一個細節:涉事表演項目地面應設安全墊,但不知何故當日沒鋪上。
作為一門古老的表演藝術,挑戰極限、驚險刺激,是雜技的表演內核。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命安全顯然越來越被置于更高的價值序列。如何在表演的觀賞度與生命安全保障之間構建一種新的平衡,的確值得思考。
這需要行業達成新的共識,建立新的“行規”,也有賴于相關安全規范的完善。畢竟,任何表演一旦拿表演者的生命安全“試險”,都存在倫理上的疑問,也與現代法律對生命權的保護存在沖突。
誠然,應該防止因為過度的安全防范,影響雜技表演行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活力。但是,完善起碼的安全措施要求,強化安全規范意識,避免讓表演者陷入巨大的風險之中,應該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底線,也是這項古老技藝應該要有的“現代化”轉型。
另外,此次事故還被指存在事發后“救護車很難開進來”的情況,可能也與安全應急預案的不足有關。這些,其實都是值得正視的安全盲點。
總之,現代雜技表演的天平,理應向“安全”的方向上有更多的傾斜。
撰稿 / 楊末(媒體人)
校對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