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以前大鐵鍋6印、8印、10印,這個一“印”具體是多少??
農村以前大鐵鍋6印、8印、<愛尬聊_百科詞條>10印,這個一“印”具體是多少?
M39****6019 2022-08-10 06:33 農村以前大鐵鍋6印、8印、10印,這個一“印”具體是多少?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各種說法五花八門。筆者查閱若干資料,反復甄別,終于找到了(相對)真正的答案。“印”是民間長期沿用的一臺計量單位,能盛100兩水的大小,稱為一“印”。那么一印到底是多大?大體積算一下。鐵鍋流行的唐宋以來,一斤約合600克,一斤是16兩,因此一兩是600/16=37.5克,一印=100兩=100x37.5克=3750克,因此,大約3750克水,也就是七斤半水的容量,就是一“印”,那么簡單換算一下:六印鍋=盛6x3.75公斤=22.5公斤水;八印鍋=盛8x3.75公斤=30公斤水;當然了,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往往是將盛水量折合成口徑來表示:六印鍋是六十厘米左右直徑,八印鍋72厘米左右直徑。另外,“印”還有大印小印之分,大印對應著一斤合十三兩,小印對應著一斤合十六兩,通常說的印,指的是小印,而大印比小印要大一些。附錄:民間其他說法1、“印”,同“飲”,意思是一臺成年人一天的吃喝數量,十斤左右,八印鍋意思就是能盛八十斤水的大小。2、“印”,一臺滿月孩子腳印長短,約9-10厘米。八印鍋,就是上口直徑72-80厘米。3、“印”,10-12厘米,八印鍋,意思是80-96厘米口徑的鍋。4、通仞,長度單位。八印鍋意思是八仞大小鍋,但是這個說法顯然有問題,因為一仞,大體上1.75米左右,鍋顯然沒這么大。5、印,通inch,英寸。但是一英寸=2.54厘米,八印鍋=20厘米?這個說法也是有明顯問題的。6、印,一臺成年人手掌寬度,大約10厘米左右。這個說法和2、3類似。
M32****4121 2022-08-10 06:33 我們家只從搬到樓上以后,就再沒有用八印的大鐵鍋,原來在老房子住的時候,我們家的廚房在廂房里,廂房里面按著一口八印的大鐵鍋,每當冬天的時候,我和媽媽還有弟弟坐在炕上看電視機的時候,爸爸一臺人在大鐵鍋里面蒸一鍋饅頭,用麥秸稈做籠屜布,做出來的饅頭特別的香。如果蒸饅頭的同時,再蒸上一碗小咸魚,吃著饅頭和小干魚,那簡直是太美味了。聽我媽和我爸說過他們小時候,用八印的大鐵鍋貼餅子吃,他們那個時候一般吃不到饅頭家家戶戶吃的都吃玉米面餅子。貼餅子的時候,順便在鍋里蒸上一碗咸菜。我倒是沒有吃過在大鐵鍋里面貼餅子,不過一想也是很香的。搬到樓上以后,我們家再沒有在大鍋里面做過饅頭,不銹鋼鍋蒸出來的饅頭讓人感覺始終少了一種味道。不過還好,我們經常可以吃到大鐵鍋里面蒸的饅頭,有個鄉下的親戚會經常送給我們。那么,農村以前用的大鐵鍋,六印八印十印到底是多大?關于這個數量單位印,各地的解釋也不太一樣,不過,大體總結一下,也是差不了多少的。雖然說過去農村人家家戶戶都用大鐵鍋,但是很少有人去量一下,鍋口的直徑是多少,但也真有那細心的人,正兒八經的把鍋口量得很仔細。我們家鄰居曾經在供銷社呆過一段時間,夏天的晚上出來涼快的時候,他曾經跟大伙說過,六印的鍋直徑是58公分,七印的鍋直徑大約在66公分,八印鍋口的直徑大約72公分,一印的鍋大概也就十公分左右。我們這里也有人用一種簡單的方式,說了六印鍋八印鍋十印鍋的大小尺寸,這種方法比較籠統,就是用手丈量一下,一扎大約二十公分,六印鍋也就三扎左右,八印鍋口直徑大約四扎,十印鍋差不多五扎左右,也就是一米吧。也有的人很簡單明了,認為六印鍋就是六號鍋,八印鍋就是八號過,只是把這個印字作為一臺區別號碼。前幾年我們村有不少的私人翻砂廠,也有人翻過生鐵鍋,好像說八印鍋口直徑是二尺二,重量是二十二三斤。其實多少印多少尺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喜歡那個時代的味道。
雅望天堂 2022-08-10 06:35 農村鐵鍋的“印”在農村并不是精準的計量單位,也沒有官方認證,過去農村制造某些東西,并沒有太多專業設備,精準的尺寸,大鐵鍋多數也都是農村手藝人手工鑄造,生鐵鑄造,特別厚重,可以使用很多很多年。而農村手藝人做東西,往往“眼是尺子,手是秤”,不需要專業測量工具,照樣做出順手的大鐵鍋來。在過去農村家家戶戶都是用土灶做飯的,小時候我家灶臺有三個口,一臺12印大鐵鍋,兩個6印小鍋,家里人多用大鍋做飯,家里人少用小灶做飯就夠了。鐵鍋都是生鐵,很脆但耐燒,我記得小時候我家盤灶臺都是先買來鍋,依據鍋的尺寸大小盤灶臺,也沒人深究鐵鍋多少印到底是多大尺寸,反正買鍋的時候你跟人說家里幾口人吃飯,人家就會給你推薦用大少印的鐵鍋。如今,我們村的土灶早就拆除完畢,去年臘月我奶奶過世,辦酒席在家里院子臨時盤了4個灶臺,是按照20印大鐵鍋盤的,前來吊唁的親朋比較多,只有大鍋才能夠大家吃飯。鍋子是租借的,店家提前處理過,免去了我們處理的煩惱。不過20印的大鐵鍋,實在是又大有重,如果不是這種紅白喜事的酒席,一般家庭是根本用不到的。前年我帶女朋友回家,平時家里就我爸媽兩人,用的都是3印小鐵鍋,我們回家看望他們,鐵鍋做飯不夠吃了,爸爸專門跑到市場買了一口6印鐵鍋,回家后用小火把鍋子燒熱了,然后把帶有脂肪的豬皮燙熱,沿著鍋子從里到外擦拭個遍,直到鐵鍋變色,爸爸將鐵鍋洗干凈才開始做飯的。這道程序我小時候弄過,主要為了防止鐵鍋氧化生銹,也可以在第一次做飯時讓鐵鍋少吸油,除異味。至于鐵鍋的尺寸用到的“印”,這個真的只能說是民間約定俗語的單位,通過我們用的鍋2印是最小的。以前我倒是問過爸爸,買鐵鍋時為啥總說多少印,印是指什么?爸爸總笑著說,剛滿月小孩的腳印就是印了,聽得我稀里糊涂的。倒是在農村測量長度、高度用手去測量(大拇指和食指神展開的長度)更讓我覺得靠譜。所以鐵鍋的“印”大概也類似與用手測量的“一扎、兩扎、三扎……”,只是個大概范圍的數據,并不是精準的數據。不過有人測量過鐵鍋的數據,發現即便是同一印的鐵鍋,數據也不一樣,比如同是8印的鐵鍋,一口可能測量數據是65厘米,另一口就是66厘米,再測量一口可能就是68厘米,其他印數的鍋也一樣,可見“印”就是和“扎”一樣,都是一臺大概的數據,并非精準數據。其實,在農村生活,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沒必要較真,小時候爸爸總用“手扎”量我的身高,說“一扎”20公分,雖然每個人手掌各不相同,但大概也就是這個范圍內。(文/阿冰)
月殤魂#p#畫骨成沙 2022-08-10 06:37 題主說的“印”,也許是各地方的方言吧,我們每聽說過,在我們整個江蘇、蘇北乃至山東一帶,大鐵鍋的計量單位是“沿”或“張”,因為我們用的大鐵鍋多數是山東的小販用驢車販運過來的,而且至今還在用。我們農村用的大鐵鍋說的沿或張,這個計量單位是很精準的,你買的幾沿的鍋就是幾沿的,幾張就是幾張的,不能混調,沿和張是不一樣的。幾沿的鍋,就要買幾沿的鍋蓋,幾張鍋就有幾張鍋的鍋蓋。比如買8沿的鍋就要買8沿的鍋蓋,我們要是買了8張鍋的鍋蓋是蓋不上去的,到集市上買鍋或者鍋蓋,商家首先要問我們:家里的鍋或者鍋蓋是幾沿的、幾張的?買錯了來回折騰很麻煩的。這個“印”“沿”“張”也不是官方的精準計量單位,可是在我們農村就是這么真實的存在著,而且是非常的準確!更神奇的是這些大鐵鍋也多數是農村的手藝人手工鑄造的,特別結實可以用上十了年,就是農村的手藝人做出了這么真實精準的大鐵鍋!那么這大鐵鍋的“沿”和“張”的區別在哪里呢?有沿的大鐵鍋,我想朋友們看到這里也基本上明白了“沿”,就是鍋的邊口有沿向外延伸,鍋蓋是蓋在里口的;那么“張”的區別呢?肯定是不向外延伸的,鍋蓋是蓋在大鐵鍋的邊口上的!不相信的話,可以回老家看看大鐵鍋就明白了!那么6沿或者6張的尺寸是多少呢?也就是大概一臺拳頭的距離,具體到尺寸的是10厘米,6沿的就是直徑60厘米的,10張的就是直徑100厘米的,5、6沿(張)的在我們農村是用做炒菜的,8沿(張)是用做飯的,我家以前有個10張的鍋是留燙豬食喂豬的,用了很多年不會壞!讓我們佩服的或是農村的手藝人,那鑄造出來的大鐵鍋,真的好用,而且不生銹是千真萬確的!哪象目前超市買的鐵鍋,早上做好飯了刷好鍋了,放在那里下午再做飯,就生了一層鐵銹,還有什么不沾鍋、養生鍋,你有我們農村的大鐵鍋實在嗎?它很少生銹!在大鐵鍋里炒菜,那炒出的菜真的是自然的味道,用麥草把兒扎成的蒸籠蒸出的饅頭那才是麥香的味兒!我們農村許多人家里至今還在用這種大鐵鍋!
5ttttyyttttfft 2022-08-10 06:37
M39****6019 2022-08-10 06:44 這個六印鍋八印鍋,甚至更大的鐵鍋,最近這些年是越來越少見了。記得上世紀的北方農村,家家戶戶都是用大鐵鍋做飯。俺奶奶在八印的鐵鍋里面做玉米面大餅子,然后還在鍋中間放上一臺鐵簾子,在上面一塊兒蒸上一碗曬干的紅咸菜,大餅子吃紅咸菜,簡直別提多美了。最主要的是奶奶做的玉米面大餅子,特別的好吃。目前的家庭廚房用具全是不銹鋼,或者是不沾油,很少有人用過去式的大鐵鍋了。對于過去的大鐵鍋6印8印10印,如何解釋,多少為一印,可以說各地有不同的解釋。有的人解釋的很簡單明了,6印鍋口直徑是60公分,七印鍋口是70公分,八印的當然就是80公分,以此類推,一印當然就是十公分啦。也有人說的更直接,八印鍋就是供八口人吃飯,七印鍋供七口人吃飯,也是以此類推。對于這樣的解釋,我不太認同,我記得小時候我們家5個人,也是用8印的大鍋。奶奶家4個人,用的也是八印的大鍋,可以說在農村,不管家里幾個人,基本上用的都是八印鍋。有一點我覺得很奇怪,在農村使用的大鐵鍋中,只聽說過有六印鍋,八印鍋,十印鍋,這些都是偶數的,很少聽說有五印鍋七印鍋11印鍋的。也就是說以印為數量單位的鍋,只有偶數沒有單數。記得很多年以前,我們村里有一臺翻砂廠,翻砂廠就曾經翻過生鐵鍋。當年我老弟在翻沙場里干過,記得他跟我說過,八印鍋的鍋口直徑是二尺二,重量是22斤。細算一下,二尺二差不多也就是80公分。想當年我們家五口人,用的八印大鍋,不管是貼一鍋餅子或是蒸一鍋饅頭,假如放到目前,半個月也吃不完的。可那時候不知道什么原因,都特別的能吃飯。貼一鍋餅子,要不了兩三天就吃完了。過去的這些大鍋,只有農村的老人們還在用著,年輕人基本不用了,都買了不銹鋼鍋和不銹鋼籠屜蒸饅頭,說實話,我覺得用什么鍋出來的饅頭。也不如大鐵鍋蒸出來的饅頭好吃。在大鐵鍋里面,鋪上麥秸草,蒸出來的饅頭,總是跟其他蒸鍋不一樣,有一股濃濃的麥香味兒。
M39****6019 2022-08-10 06:33 農村以前大鐵鍋6印、8印、10印,這個一“印”具體是多少?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各種說法五花八門。筆者查閱若干資料,反復甄別,終于找到了(相對)真正的答案。“印”是民間長期沿用的一臺計量單位,能盛100兩水的大小,稱為一“印”。那么一印到底是多大?大體積算一下。鐵鍋流行的唐宋以來,一斤約合600克,一斤是16兩,因此一兩是600/16=37.5克,一印=100兩=100x37.5克=3750克,因此,大約3750克水,也就是七斤半水的容量,就是一“印”,那么簡單換算一下:六印鍋=盛6x3.75公斤=22.5公斤水;八印鍋=盛8x3.75公斤=30公斤水;當然了,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往往是將盛水量折合成口徑來表示:六印鍋是六十厘米左右直徑,八印鍋72厘米左右直徑。另外,“印”還有大印小印之分,大印對應著一斤合十三兩,小印對應著一斤合十六兩,通常說的印,指的是小印,而大印比小印要大一些。附錄:民間其他說法1、“印”,同“飲”,意思是一臺成年人一天的吃喝數量,十斤左右,八印鍋意思就是能盛八十斤水的大小。2、“印”,一臺滿月孩子腳印長短,約9-10厘米。八印鍋,就是上口直徑72-80厘米。3、“印”,10-12厘米,八印鍋,意思是80-96厘米口徑的鍋。4、通仞,長度單位。八印鍋意思是八仞大小鍋,但是這個說法顯然有問題,因為一仞,大體上1.75米左右,鍋顯然沒這么大。5、印,通inch,英寸。但是一英寸=2.54厘米,八印鍋=20厘米?這個說法也是有明顯問題的。6、印,一臺成年人手掌寬度,大約10厘米左右。這個說法和2、3類似。
M32****4121 2022-08-10 06:33 我們家只從搬到樓上以后,就再沒有用八印的大鐵鍋,原來在老房子住的時候,我們家的廚房在廂房里,廂房里面按著一口八印的大鐵鍋,每當冬天的時候,我和媽媽還有弟弟坐在炕上看電視機的時候,爸爸一臺人在大鐵鍋里面蒸一鍋饅頭,用麥秸稈做籠屜布,做出來的饅頭特別的香。如果蒸饅頭的同時,再蒸上一碗小咸魚,吃著饅頭和小干魚,那簡直是太美味了。聽我媽和我爸說過他們小時候,用八印的大鐵鍋貼餅子吃,他們那個時候一般吃不到饅頭家家戶戶吃的都吃玉米面餅子。貼餅子的時候,順便在鍋里蒸上一碗咸菜。我倒是沒有吃過在大鐵鍋里面貼餅子,不過一想也是很香的。搬到樓上以后,我們家再沒有在大鍋里面做過饅頭,不銹鋼鍋蒸出來的饅頭讓人感覺始終少了一種味道。不過還好,我們經常可以吃到大鐵鍋里面蒸的饅頭,有個鄉下的親戚會經常送給我們。那么,農村以前用的大鐵鍋,六印八印十印到底是多大?關于這個數量單位印,各地的解釋也不太一樣,不過,大體總結一下,也是差不了多少的。雖然說過去農村人家家戶戶都用大鐵鍋,但是很少有人去量一下,鍋口的直徑是多少,但也真有那細心的人,正兒八經的把鍋口量得很仔細。我們家鄰居曾經在供銷社呆過一段時間,夏天的晚上出來涼快的時候,他曾經跟大伙說過,六印的鍋直徑是58公分,七印的鍋直徑大約在66公分,八印鍋口的直徑大約72公分,一印的鍋大概也就十公分左右。我們這里也有人用一種簡單的方式,說了六印鍋八印鍋十印鍋的大小尺寸,這種方法比較籠統,就是用手丈量一下,一扎大約二十公分,六印鍋也就三扎左右,八印鍋口直徑大約四扎,十印鍋差不多五扎左右,也就是一米吧。也有的人很簡單明了,認為六印鍋就是六號鍋,八印鍋就是八號過,只是把這個印字作為一臺區別號碼。前幾年我們村有不少的私人翻砂廠,也有人翻過生鐵鍋,好像說八印鍋口直徑是二尺二,重量是二十二三斤。其實多少印多少尺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喜歡那個時代的味道。
雅望天堂 2022-08-10 06:35 農村鐵鍋的“印”在農村并不是精準的計量單位,也沒有官方認證,過去農村制造某些東西,并沒有太多專業設備,精準的尺寸,大鐵鍋多數也都是農村手藝人手工鑄造,生鐵鑄造,特別厚重,可以使用很多很多年。而農村手藝人做東西,往往“眼是尺子,手是秤”,不需要專業測量工具,照樣做出順手的大鐵鍋來。在過去農村家家戶戶都是用土灶做飯的,小時候我家灶臺有三個口,一臺12印大鐵鍋,兩個6印小鍋,家里人多用大鍋做飯,家里人少用小灶做飯就夠了。鐵鍋都是生鐵,很脆但耐燒,我記得小時候我家盤灶臺都是先買來鍋,依據鍋的尺寸大小盤灶臺,也沒人深究鐵鍋多少印到底是多大尺寸,反正買鍋的時候你跟人說家里幾口人吃飯,人家就會給你推薦用大少印的鐵鍋。如今,我們村的土灶早就拆除完畢,去年臘月我奶奶過世,辦酒席在家里院子臨時盤了4個灶臺,是按照20印大鐵鍋盤的,前來吊唁的親朋比較多,只有大鍋才能夠大家吃飯。鍋子是租借的,店家提前處理過,免去了我們處理的煩惱。不過20印的大鐵鍋,實在是又大有重,如果不是這種紅白喜事的酒席,一般家庭是根本用不到的。前年我帶女朋友回家,平時家里就我爸媽兩人,用的都是3印小鐵鍋,我們回家看望他們,鐵鍋做飯不夠吃了,爸爸專門跑到市場買了一口6印鐵鍋,回家后用小火把鍋子燒熱了,然后把帶有脂肪的豬皮燙熱,沿著鍋子從里到外擦拭個遍,直到鐵鍋變色,爸爸將鐵鍋洗干凈才開始做飯的。這道程序我小時候弄過,主要為了防止鐵鍋氧化生銹,也可以在第一次做飯時讓鐵鍋少吸油,除異味。至于鐵鍋的尺寸用到的“印”,這個真的只能說是民間約定俗語的單位,通過我們用的鍋2印是最小的。以前我倒是問過爸爸,買鐵鍋時為啥總說多少印,印是指什么?爸爸總笑著說,剛滿月小孩的腳印就是印了,聽得我稀里糊涂的。倒是在農村測量長度、高度用手去測量(大拇指和食指神展開的長度)更讓我覺得靠譜。所以鐵鍋的“印”大概也類似與用手測量的“一扎、兩扎、三扎……”,只是個大概范圍的數據,并不是精準的數據。不過有人測量過鐵鍋的數據,發現即便是同一印的鐵鍋,數據也不一樣,比如同是8印的鐵鍋,一口可能測量數據是65厘米,另一口就是66厘米,再測量一口可能就是68厘米,其他印數的鍋也一樣,可見“印”就是和“扎”一樣,都是一臺大概的數據,并非精準數據。其實,在農村生活,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沒必要較真,小時候爸爸總用“手扎”量我的身高,說“一扎”20公分,雖然每個人手掌各不相同,但大概也就是這個范圍內。(文/阿冰)
月殤魂#p#畫骨成沙 2022-08-10 06:37 題主說的“印”,也許是各地方的方言吧,我們每聽說過,在我們整個江蘇、蘇北乃至山東一帶,大鐵鍋的計量單位是“沿”或“張”,因為我們用的大鐵鍋多數是山東的小販用驢車販運過來的,而且至今還在用。我們農村用的大鐵鍋說的沿或張,這個計量單位是很精準的,你買的幾沿的鍋就是幾沿的,幾張就是幾張的,不能混調,沿和張是不一樣的。幾沿的鍋,就要買幾沿的鍋蓋,幾張鍋就有幾張鍋的鍋蓋。比如買8沿的鍋就要買8沿的鍋蓋,我們要是買了8張鍋的鍋蓋是蓋不上去的,到集市上買鍋或者鍋蓋,商家首先要問我們:家里的鍋或者鍋蓋是幾沿的、幾張的?買錯了來回折騰很麻煩的。這個“印”“沿”“張”也不是官方的精準計量單位,可是在我們農村就是這么真實的存在著,而且是非常的準確!更神奇的是這些大鐵鍋也多數是農村的手藝人手工鑄造的,特別結實可以用上十了年,就是農村的手藝人做出了這么真實精準的大鐵鍋!那么這大鐵鍋的“沿”和“張”的區別在哪里呢?有沿的大鐵鍋,我想朋友們看到這里也基本上明白了“沿”,就是鍋的邊口有沿向外延伸,鍋蓋是蓋在里口的;那么“張”的區別呢?肯定是不向外延伸的,鍋蓋是蓋在大鐵鍋的邊口上的!不相信的話,可以回老家看看大鐵鍋就明白了!那么6沿或者6張的尺寸是多少呢?也就是大概一臺拳頭的距離,具體到尺寸的是10厘米,6沿的就是直徑60厘米的,10張的就是直徑100厘米的,5、6沿(張)的在我們農村是用做炒菜的,8沿(張)是用做飯的,我家以前有個10張的鍋是留燙豬食喂豬的,用了很多年不會壞!讓我們佩服的或是農村的手藝人,那鑄造出來的大鐵鍋,真的好用,而且不生銹是千真萬確的!哪象目前超市買的鐵鍋,早上做好飯了刷好鍋了,放在那里下午再做飯,就生了一層鐵銹,還有什么不沾鍋、養生鍋,你有我們農村的大鐵鍋實在嗎?它很少生銹!在大鐵鍋里炒菜,那炒出的菜真的是自然的味道,用麥草把兒扎成的蒸籠蒸出的饅頭那才是麥香的味兒!我們農村許多人家里至今還在用這種大鐵鍋!
5ttttyyttttfft 2022-08-10 06:37
你好,我是冒藍火的小農民,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農村用的大鐵鍋很常見,我自家就有兩口,一口小的,主要是用來炒菜,另外一口大的,用來烹飯,每次家里來客人的時候都會用到,而且煮出來的飯特別香。但是說到大小,我還真不了解,就只知道打鐵匠講過什么10印、8印的,而且我們家大口的鍋差不多能管上10-12個人的飯量,挺大的就是。那都說農村大鐵鍋6印、8印、10印的,那具體這個“印”指的是指什么?一“印”是多大呢?這個我具體也不知道,估計老一輩的人才會了解吧,奶奶也就說是幾口人就是幾印鍋,聽起來也挺相似,和實際情況也挺相符,估計也是以前沒有具體的測量工具,這個“印”也就是人口的單位吧!在查閱了一下資料,好多人也都說這個“印”就是“英寸”的諧音,一英寸2.54厘米,但具體量起鍋的直徑,大小并不是實際準確的,差距有點大,比如六印的600毫米,如果按英寸的就是三十英寸了,顯然不是這樣的。在我看來應該是和鍋的深淺、口徑和重量都有關系,綜合算起來在什么范圍內就是幾印鍋,但是具體如何換算的,就不得而知了。總之,古人的智慧是值得讓人敬佩的,盡管“印”的來源無從考證,但確實適合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6-8印鍋就可以了。對此,你們有什么其它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們的經驗哦!想要了解更多好看好玩的農村話題,那就請多多關注我吧!
M39****6019 2022-08-10 06:44 這個六印鍋八印鍋,甚至更大的鐵鍋,最近這些年是越來越少見了。記得上世紀的北方農村,家家戶戶都是用大鐵鍋做飯。俺奶奶在八印的鐵鍋里面做玉米面大餅子,然后還在鍋中間放上一臺鐵簾子,在上面一塊兒蒸上一碗曬干的紅咸菜,大餅子吃紅咸菜,簡直別提多美了。最主要的是奶奶做的玉米面大餅子,特別的好吃。目前的家庭廚房用具全是不銹鋼,或者是不沾油,很少有人用過去式的大鐵鍋了。對于過去的大鐵鍋6印8印10印,如何解釋,多少為一印,可以說各地有不同的解釋。有的人解釋的很簡單明了,6印鍋口直徑是60公分,七印鍋口是70公分,八印的當然就是80公分,以此類推,一印當然就是十公分啦。也有人說的更直接,八印鍋就是供八口人吃飯,七印鍋供七口人吃飯,也是以此類推。對于這樣的解釋,我不太認同,我記得小時候我們家5個人,也是用8印的大鍋。奶奶家4個人,用的也是八印的大鍋,可以說在農村,不管家里幾個人,基本上用的都是八印鍋。有一點我覺得很奇怪,在農村使用的大鐵鍋中,只聽說過有六印鍋,八印鍋,十印鍋,這些都是偶數的,很少聽說有五印鍋七印鍋11印鍋的。也就是說以印為數量單位的鍋,只有偶數沒有單數。記得很多年以前,我們村里有一臺翻砂廠,翻砂廠就曾經翻過生鐵鍋。當年我老弟在翻沙場里干過,記得他跟我說過,八印鍋的鍋口直徑是二尺二,重量是22斤。細算一下,二尺二差不多也就是80公分。想當年我們家五口人,用的八印大鍋,不管是貼一鍋餅子或是蒸一鍋饅頭,假如放到目前,半個月也吃不完的。可那時候不知道什么原因,都特別的能吃飯。貼一鍋餅子,要不了兩三天就吃完了。過去的這些大鍋,只有農村的老人們還在用著,年輕人基本不用了,都買了不銹鋼鍋和不銹鋼籠屜蒸饅頭,說實話,我覺得用什么鍋出來的饅頭。也不如大鐵鍋蒸出來的饅頭好吃。在大鐵鍋里面,鋪上麥秸草,蒸出來的饅頭,總是跟其他蒸鍋不一樣,有一股濃濃的麥香味兒。